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幼儿时期是培养个体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关键期。以814名幼儿及其家长为研究对象,探讨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关系,以及父母教养方式和幼儿心理素质的中介作用。结果表明:(1)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幼儿良好行为习惯显著正相关;(2)父母教养方式与幼儿心理素质在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和良好行为习惯间起连续中介作用,且权威型教养方式与心理素质的链式中介作用显著高于专制型教养方式与心理素质的链式中介作用。因此,要促进幼儿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应注重父母教养方式的选择与幼儿心理素质的培养。  相似文献   

2.
以696名初高中学生为研究对象,考察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青少年智慧的关系,以及积极教养方式和开放性人格的中介作用。结果表明:(1)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积极教养方式、开放性人格与智慧四个变量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2)积极教养方式在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青少年智慧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但开放性人格在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智慧之间不起中介作用,开放性人格在积极教养方式与智慧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积极教养方式、开放性人格在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智慧之间起链式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3.
以来自两所幼儿园的331名幼儿的母亲为研究对象,使用威廉斯创造性人格倾向量表、父母压力量表和教养方式与维度问卷来考察母亲养育压力对幼儿创造性人格的影响,以及教养方式在其中的中介作用。研究发现:(1)幼儿创造性人格得分处于中等水平,与幼儿年龄、家庭社会经济地位显著正相关;(2)母亲的养育压力、专制教养方式与幼儿创造性人格显著负相关,母亲的权威教养方式与幼儿创造性人格显著正相关;(3)控制幼儿年龄与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影响后,母亲的权威教养方式在其养育压力对幼儿创造性人格的影响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青少年问题行为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基于生物生态学理论,采用家庭社会经济地位评估、简式父母教养方式问卷、公正世界信念量表和长处与困难问卷对全国三大片区13所中学的1337名青少年(7~12年级)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父母情感温暖、公正世界信念和问题行为之间两两显著相关,且家庭社会经济地位能显著负向预测问题行为;(2)父母情感温暖和公正世界信念在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问题行为之间起显著的中介作用。具体为三条中介路径:一是父母情感温暖的单独中介作用;二是公正世界信念的单独中介作用;三是父母情感温暖和公正世界信念的链式中介作用。本研究丰富了问题行为领域的研究成果,为预防和干预青少年问题行为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
摘 要 目的:探讨家庭阅读环境(HLE)和电子媒介暴露在家庭社会经济地位(SES)和幼儿词汇理解间的中介作用。 方法:使用家庭基本信息调查表、家庭阅读环境问卷、皮博迪图片词汇测验对278名幼儿及其父母进行调查。 结果:(1)SES、HLE各维度(除hle5)与词汇理解呈显著正相关;电子屏幕使用时间与SES、HLE各维度和词汇理解呈显著负相关;(2)HLE和电子屏幕使用时间分别在SES和母亲受教育水平与幼儿词汇理解间起链式中介作用。 结论:HLE和电子屏幕使用时间在SES和幼儿词汇理解间起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6.
以北京市某小学三、四年级的133名流动儿童和129名非流动儿童为被试,采用问卷和行为实验的方法,探讨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流动儿童认知能力的影响,以及父母教养方式在其中的中介作用。结果发现:(1)流动儿童的工作记忆、元认知能力显著低于非流动儿童,家庭社会经济地位较非流动儿童更低,父母教养方式更消极;(2)流动儿童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元认知显著正相关,父母教养方式中多个维度与元认知显著相关,而只有母亲过度干涉与保护与注意力显著负相关;(3)在流动儿童中,父亲情感温暖与理解部分中介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儿童元认知的影响,效应量为30%。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父母教养方式对大学生嫉妒的影响,以及自尊与生活满意度的中介作用机制,采用简式父母教养方式问卷、自尊量表、生活满意度问卷和大学生嫉妒问卷调查了438名在校大学生。结果发现:(1)父母拒绝可显著正向预测嫉妒,并间接通过自尊的单独中介作用、自尊与生活满意度的链式中介作用正向预测嫉妒。(2)父母情感温暖间接通过生活满意度的单独中介作用、自尊与生活满意度的链式中介作用负向预测嫉妒。(3)父母过度保护可显著正向预测嫉妒(直接、总间接),但自尊、生活满意度的单独、链式中介作用均不显著。  相似文献   

8.
为探究祖辈参与教养对幼儿社会能力的影响及作用机制,采用祖父母参与幼儿生活状况调查问卷、亲职压力简表、父母教养能力感量表和儿童社会能力与行为评价量表,对691名幼儿及其母亲和祖辈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祖辈参与教养与幼儿社会能力呈显著正相关;(2)母亲育儿压力和母亲教养效能感在祖辈参与教养和幼儿社会能力间起部分中介作用;(3)母亲育儿压力、母亲教养效能感在祖辈参与教养和幼儿社会能力间起链式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9.
以全国24013名10~15岁儿童青少年为对象,探讨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父母教养方式对公正世界信念的影响。结果发现:(1)家庭社会经济地位能够正向预测一般公正世界信念与个人公正世界信念;(2)权威型教养方式能够正向预测一般公正世界信念与个人公正世界信念,独裁型与纵容型教养方式能够负向预测一般公正世界信念与个人公正世界信念;(3)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父母教养方式的交互作用对公正世界信念的影响显著,其中,权威型教养方式对高家庭社会经济地位比对低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儿童青少年公正世界信念的促进作用更大,独裁型与纵容型教养方式对低家庭社会经济地位比对高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儿童青少年公正世界信念的削弱作用更大。  相似文献   

10.
以310名幼儿父亲为研究对象,采用流行病调查中心抑郁量表、父母教养能力感量表的教养效能感分问卷、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和Conners儿童行为问卷,考察父亲教养效能感和教养方式在父亲抑郁与幼儿问题行为间的中介作用。结果显示:(1)父亲抑郁、专制粗暴、情感联系和幼儿问题行为两两之间均显著正相关,父亲教养效能感、民主关怀、宽容理解两两之间均显著正相关,父亲教养效能感、民主关怀、宽容理解分别与父亲抑郁、专制粗暴、情感联系和幼儿问题行为两两之间显著负相关;(2)父亲抑郁对幼儿问题行为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3)父亲教养效能感和自身的民主关怀、专制粗暴、情感联系不仅分别在父亲抑郁与幼儿问题行为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而且在父亲抑郁与幼儿问题行为之间起链式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1.
研究用方便抽样的方法调查了1570名中学生,通过中学生心理素质问卷来测量其心理素质,并对被试进行家庭社会经济地位(Socioeconomic Status,SES)评估和学业成绩考察。结果表明:(1)除中学生家庭SES与学业成绩相关不显著外,其余变量呈两两正相关;(2)整体心理素质在中学生家庭SES和学业成绩间中介作用显著。(3)认知特性和适应能力在家庭SES和学业成绩间存在多重中介作用,但两者存在抵消抑制作用。据此得出结论,高家庭SES对中学生学业成绩的积极影响,主要是通过对其认知特性的提升来实现的,而同时适应能力的增强则对学业成绩的上升有抑制作用。这一发现不仅拓展了对家庭投资理论和家庭压力模型的认识,还为进一步深化心理素质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同时,该结论表明应为低家庭SES的学生提供补偿性教育,重视其认知特性的培养和提高,从而有助于提升其学业成绩水平。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旨在探究心理素质及其分维度在学生感知的学校氛围与主客观学业成绩之间的中介作用。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被试,样本一抽取北京、陕西等七个省市10所中学7~12年级共1274名学生,样本二抽取重庆、湖南等四个省市7所中学7~12年级共2190名学生。结果表明:(1)学生感知的学校氛围与主观学业成绩存在显著正相关,与客观成绩的正相关呈边缘显著,与心理素质存在显著正相关;(2)心理素质在感知的学校氛围与主客观学业成绩之间中介作用显著;(3)心理素质的不同维度在学生感知的学校氛围与学业成绩关系之间中介作用存在差异,其中认知品质在学生感知的学校氛围与学业成绩之间存在稳定的正向中介作用。研究结果启示教育者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应注意营造积极的学校氛围,以此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尤其是认知品质的发展,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  相似文献   

13.
采用学生感知教师支持行为问卷和中学生心理素质问卷,对西南地区两所中学7~12年级的824名在校中学生进行调查研究,探讨教师整体支持和不同类型支持与中学生学业成绩的关系及心理素质在其中的中介作用。结果发现:(1)教师整体支持与中学生心理素质、学业成绩间存在显著正相关;教师情感支持与中学生心理素质、学业成绩间存在显著正相关,教师学习支持、能力支持与中学生心理素质存在显著正相关,但与学业成绩相关均不显著;(2)控制性别和年龄后,心理素质在教师整体支持与学业成绩的关系中起完全中介作用;心理素质在教师情感支持与学业成绩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在教师学习支持与学业成绩、教师能力支持与学业成绩关系中均起完全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4.
采用G×E交互作用的研究范式,以295名学前儿童(M=4.49)和其母亲、父亲作为研究对象,探讨母亲和父亲的教养方式与MAOA基因rs6323多态性对学前儿童外化问题行为的影响。结果发现:母亲、父亲教养方式和MAOA基因多态性对学前儿童外化问题行为的影响存在性别差异,预测男孩外化问题行为时,母亲和父亲教养方式的主效应显著,与MAOA基因多态性的交互作用不显著;在预测女孩外化问题行为时,父亲教养方式的主效应显著,母亲教养方式与MAOA基因多态性的交互作用显著,显著性区域分析发现,携带T等位基因的女孩更容易受到母亲消极教养的不利影响而产生更多外化问题行为,也更容易受到其积极教养的有利影响而减少外化问题行为,这一结果支持差别易感性理论模型。  相似文献   

15.
采用G×E交互作用的研究范式,以295名学前儿童(M=4.49)和其母亲、父亲作为研究对象,探讨母亲和父亲的教养方式与MAOA基因rs6323多态性对学前儿童外化问题行为的影响。结果发现:母亲、父亲教养方式和MAOA基因多态性对学前儿童外化问题行为的影响存在性别差异,预测男孩外化问题行为时,母亲和父亲教养方式的主效应显著,与MAOA基因多态性的交互作用不显著;在预测女孩外化问题行为时,父亲教养方式的主效应显著,母亲教养方式与MAOA基因多态性的交互作用显著,显著性区域分析发现,携带T等位基因的女孩更容易受到母亲消极教养的不利影响而产生更多外化问题行为,也更容易受到其积极教养的有利影响而减少外化问题行为,这一结果支持差别易感性理论模型。  相似文献   

16.
研究以217名幼儿园儿童及其母亲为研究对象,以《母亲教养方式问卷》和自编《3—6岁儿童好奇心教师评定问卷》为工具,探讨了母亲教养方式及其相关因素与幼儿好奇心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不一致的母亲教养方式对幼儿好奇心有不利影响,放任的母亲教养方式下幼儿探索持久性较差;母亲受教育程度和生育年龄对幼儿好奇心的间接效应存在,但不显著。  相似文献   

17.
基于自我决定理论和人与环境互动理论,研究考察了父母行为控制、心理控制与高中生消极社会适应的关系,以及人际自立与校园排斥的中介效应。采用父母控制问卷、青少年人际自立量表、青少年校园排斥问卷、消极社会适应问卷对辽宁省3所中学的1209名高中生进行施测。结果发现:(1)父母行为控制对高中生消极社会适应无明显预测作用,心理控制对消极社会适应具有正向预测作用;(2)人际自立和校园排斥在父母控制与消极社会适应之间发挥中介作用。具体而言,父母行为控制只能通过人际自立的单独作用以及人际自立与校园排斥的序列中介作用预测高中生消极社会适应;父母心理控制既能直接预测消极社会适应,还能分别通过人际自立和校园排斥的单独作用,以及人际自立与校园排斥的序列中介作用预测高中生消极社会适应。研究最终梳理出一条“父母教养→人格发展→人际反馈→适应结果”的理论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