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托尔斯泰宗教哲学思想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托尔斯泰宗教哲学思想综述J.F.海克尔著董江阳编译在俄罗斯宗教史上,托尔斯泰的生活与学说构成了独立的一章。在一个时期内,它吸引了一部分其阶级利益的气质不充许他们同革命者相合作的俄罗斯知识分子。一些理性与福音教派成员也受到了托尔斯泰的影响。不过这一影响...  相似文献   

2.
死亡是一个永恒的谜,对于它,人类永远无法形成积极的、确定的认识,而只能想象,但是,每个人对死亡的不同想象,却会造就他们各自不同的精神状态和生存方式。托尔斯泰大半生为死亡问题所困,从最初的虚无死亡观到后来的灵魂不灭论,经历了生命的震撼、断裂和重建,留下了关于生命与死亡问题的大量思考,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宗教思想和社会思想。本文重新考察托尔斯泰的生死观,进而构勒出其生死观、宗教思想和社会思想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展现出托尔斯泰宗教哲学思想的有机整体性和高度统一性的同时,也呈现出托尔斯泰有神论宗教观的无神本质。  相似文献   

3.
牟钟鉴在《福建宗教》2004年第四期撰写文章,认为中国宗教既是中国传统社会的重要精神支柱,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用跨文化的眼光和比较宗教学的视野来回顾和观察中国宗教文化的历程,中国宗教文化有着与西方宗教文化很不相同的轨迹和特点,它的传统在许多方面都是可贵的。中国宗教文化的一个显著的历史特点便是它的多样性与和谐性,即和而不同,多元一体。在中国五大宗教中,有四种是在不同历史阶段从国外传入的,但都在不同程度上与中国传统文化互相交融。继续保持宗教的多样性与宗教间的和谐性,而不使一教做大垄断,也不出现宗教对抗…  相似文献   

4.
所谓的"宗教市场"与市场有一定的类似,但类似不等于相同:宗教市场论中无论何种意义的"商品"都不具有商品应有的可度量性;宗教的排他性决定了不同宗教乃至特定宗教内部往往互相否定,同时民众宗教信仰的改变也时常伴随着特定群体的强烈反应乃至社会冲突;"宗教市场"中的竞争不一定带来"宗教市场"的繁荣,也很难杜绝极端教派的出现,而且政府需要保障的是宗教信仰自由而不是宗教的繁荣。  相似文献   

5.
列圣皆兄弟,他们的宗教是一个。道德是宗教的护壳。你们当学习知识,并将所学传授于众人。最优秀者,乃寿数长、行为美者。导人行善者,会获得与行善者本人相同的回报。仅次于信仰真主的高贵行为是对人友善。进人家宅,当向其主人致意问好;离人家宅,当向其主人道安告别。凡当众自高自大者,真主会使他卑贱;凡为真主而谦逊者,真主会擢升他。信士并非那自己温饱而邻人却在一旁忍饥挨饿者。今世贫穷、后世受罚集于一身者,为最不幸的人。诋毁穆斯林实属堕落,向其攻杀更是大逆不道。勿饮酒,因为酒是打开万恶之门的钥匙。勇士并非就是搏斗强手,勇士倒是…  相似文献   

6.
宗教与人生,可以说是自有人类至少是自有宗教以来的永恒话题。宗教是否能解决人生的种种难题,见仁见智,但不可否认,各种宗教确实对人生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本文的四位对谈者都是专门从事宗教学研究的专业人员,他们从不同角度就目前人们感兴趣的一些热门话题,予以宗教学方面的阐释。谈话分为几次,每次有一个相对集中的主题。  相似文献   

7.
论生、死与不朽——新的(现实的)人道主义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A. H. 托尔斯泰说过:“只有能够继往开来、有助于今天生命福祉和未来生命福祉的生命,才是真正的人生。”托尔斯泰这位人的生、死与不朽的伟大研究家的上述简捷、明快的至理名言,深刻地洞察了我们必然面对的“永恒的”人道主义问题的实质——不论是在寻常意识的水平上,还是在获得科学、哲学或宗教形式的世界观反思中,我们总要面对这些问题。整个人类思维的历史都充满了这类问题,而今天,人们又重新、有时竟是出人意外地提出和回答这些问题,而且  相似文献   

8.
《法音》1989,(9)
业力思想之渊源业力思想之渊源,究竟始自何时,尚无定论,但业力思想非始自佛教,则是明确之事实。在雅利安人入侵印度以前,印度之土著达尔哇丁族之原始宗教,原可能已有业力、瑜伽及解脱等思想。近贤金姆及巴香皆主此说。今天印度宗教之各派中,与原始土著之宗教最接近者,历史最悠久者,当推耆那教。早期佛典中,佛教与耆那教徒之交往和  相似文献   

9.
孙勇 《法音》1986,(Z1)
世界宗教者和平会议国际理事会今天上午在人民大会堂开幕。来自三十个国家和地区的一百二十多名代表出席了会议。参加会议代表首先为世界和平进行祈祷。世界宗教者和平会议是一个具有较广泛代表性的国际多边宗教和平组织。这次理事会的主题是,通过工作和祈祷争取和平。会议还将讨论宗教对和平、正义与教育的贡献等问题。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世界宗教者和平会议国际理事会议中国接待委员会主任赵朴初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将宗教隐喻为鸦片,主要是指它们都具有镇痛和麻醉的功效,但宗教和鸦片共通性还远远不止于此。二者的作用因时代、阶级和文化的差异而各不相同。它们与人类的文明史同久远,但成为或被指责为毒品的历史却很短。对利用它们的绝大多数人而言,是生活之必需,而对少数上流社会而言,还是体现品味和情趣之物。虽然同样可以当作精神兴奋的手段,但其作用机理不相同,效果和境界均不可全然混为一谈。是营养品还是毒品、宗教还是邪教?区分和定义的标准,由各种权力因素来决定。  相似文献   

11.
民国时期的乡村教徒以当地方式信仰、礼敬天主、耶稣、玛利亚、圣人与天使,但懂得只有天主是最终的依赖者,大部分教徒不懂与天主进行交流,信仰目的兼有世俗功利性与信仰功利性,宗教活动中加入本地宗教活动内容,其信仰已相当程度上本土化,但其崇拜对象、信仰方式、宗教活动都尚在天主教教义的范围之内。与知识分子教徒相比,他们的信仰知识有限,缺乏救世、奉献精神,他们的信仰是天主教文化与中国乡土文化互相交流、融合而成的新信仰,具有西方天主教没有的新特征。  相似文献   

12.
关于瑶族宗教与道教关系的认识有三种观点:第一种认为瑶族宗教深受汉族道教影响,严重道教化,这种观点肇始于江应樑,获得国内外与不同时期的广泛呼应,成为关于瑶族宗教与道教关系的主流观点,其后的胡起望将瑶族宗教提升到与藏传佛教并列的高度,称为"瑶传道教",徐祖祥等人沿用此概念并作了系统的研究。第二种观点认为瑶族宗教与道教形似,而实质上并非道教,这一观点得到赵家旺等人的赞同,并进一步论述瑶族宗教与道教是在相同源头下的两种不同性质的宗教。第三种观点认为二者是互化关系,以张有隽、张泽洪等人为代表。对此问题的探讨目前在资料的搜集整理、学术的讨论与争鸣、国际学术交流互动等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整体性的宏观研究、媒体(尤其是新媒体)的介入对瑶族宗教的影响等方面的研究仍有缺憾。  相似文献   

13.
单渭祥 《天风》2021,(1):32-34
[前言] 宗教是社会结构中的一个重要子系统,是社会的一支巨大力量."宗教和谙"是多年来党和政府十分关切的一件大事,也是与宗教本身健康相关的大问题.宗教和谐包括宗教与社会、宗教与不同宗教之间的和谐以及同一宗教内不同教派或不同群体之间的和谐."全球伦理"和"宗教对话"的揭导者孔汉思(Hans Küng)曾说:"没有宗教间的...  相似文献   

14.
德里达的"解构"并非"破坏"的同义语。"解构"是建构性的,但它是具有特殊意味的建构,它强调无法归类的他者。这个"他者"与德里达所使用的一系列关键词之间是相互解释的,例如延异、痕迹、增补性等。这些词语共同组成了一个具有"家族相似"特征的思想群,它们揭示了德里达的信仰,即超越任何"主义"、认识论或知识论,并期待全然的他者的"没有宗教的宗教",或者说一种解构之后的哲学。  相似文献   

15.
列宁的《论工人政党对宗教的态度》是全面阐述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宗教政策的重要著作,概括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待宗教的三大原则(在世界观上与宗教神学划清界限,在政治上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在实践中防止机会主义者的歪曲),驳斥了无政府主义者的攻击,批判了机会主义者的错误主张,结合西欧和俄国实际分析了宗教信徒能否入党问题,捍卫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对于我们掌握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精髓和要义、批判宗教问题上的错误思想和观点、贯彻落实全国宗教工作会议精神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学者们对后期维特根斯坦宗教观比较流行的解读是,他将宗教理解为一种封闭的、无法从外部予以批判的语言游戏。但根据语言游戏的定义,宗教是否能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游戏则成为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通过对维特根斯坦后期宗教观点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这种观点与逻辑实证主义者们对形而上学的拒斥之间的某种关联;同时,维氏对弗雷泽宗教观点的批判也值得重新评估。而宗教作为情感宣泄这种后期维氏宗教观并未在实证主义者们的相关观点上有所推进。  相似文献   

17.
埃琉息斯秘仪与奥尔菲斯教是古希腊文明中两个既相似、又不同的宗教文化现象。二者处于相同的社会环境之中,是同一类型的崇拜方式,都与生殖崇拜、冥府崇拜密切相关,强调个人与神灵的结合,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注重来世的生活和有一定的排外性及神秘性。但二者在仪式的举行、机制的管理、教义的传承方式、来世幸福的实现方式和与公共宗教的关系上有着极大的区别。  相似文献   

18.
因为所有正信宗教的核心都是"仁爱"与"正义",世界上的每一种宗教,都应该是和平的使者、冲突的调节者,而不是任何不和谐事件的制造者。西方宗教学创始人麦克斯·缪勒有一句名言:"只知一种宗教者,一无所知。"这句话实际上为不同宗教之间的交流与对话提供了理论基础。如今,随着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和文化多元化的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19.
所谓东方文明是精神文明,西方文明是物质文明;西方文化是向前进取的,中国文化是调和持中的;西方文化是科学型的,中国文化是伦理型的等等说法,是就宋元明清时的中国同近代西方相较而言的。把封建时代的中国同中世纪的欧洲加以对比,二者文化则大体相同。中国儒家重伦理道德,基督教亦重伦理道德,道德戒条有许多相通之处;中世纪欧洲,基督教占统治地位,而中国封建社会大半时间亦是神学或宗教思想体系占主导地位,即使宋明理学也具有宗教气质;在认识论和方法论上,基督教神学崇奉信仰,贬抑理性,儒学虽尊重理性,但对其基本理论亦采取信仰主义态度,中西区别在于西方注重抽象的逻辑推论,中国儒学注重体验了悟,二者互有优劣。与中国封建文化大体相同的欧洲中世纪文化是在经历了一系列政治革命和思想文化革命后,才具有近代民主与科学特点的。中国传统文化必须经过批判改造,才能适应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全盘西化和儒学复兴都不足取。  相似文献   

20.
郝长池 《现代哲学》2006,(1):96-102
客观的宗教现象学是不可能的,因为它将是一个没有主题的现象学:客观的视野是把宗教主体的存在性关怀排除在外的。宗教现象学必须既是存在性的又是诠释性的。这两个特点是由宗教生活或宗教现象本身的两个基本要素决定的,即人与神圣者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