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前很多学者在研究明末佛教之时,都以为憨山德清与雪浪洪恩的授业恩师"无极和尚",即为憨山所作《住京都吉祥院无极信禅师道行法原碑记》中的无极明信禅师,却忽略了憨山亦尊称其师为"守愚大和尚"、"守愚先师"这一细节。清代弘方法师所作《贤首宗乘》一书,较为详细地记载了华严宗雪浪洪恩一系的法脉传承,其中明确记载憨山与雪浪之师为"第二十五世无极悟勤法师",守愚为其字。凭借这一新材料,并结合其他相关材料,对憨山与雪浪之师"无极和尚"作以考辨。  相似文献   

2.
《法音》1986,(6)
二、华严宗五祖的传承和演变(下)澄观(737—838),字大休,清凉其赐号也。越州山阴(今浙江省绍兴)人。唐玄宗开元三十六年生,距三祖法藏圆寂之时已二十七年矣。幼怀出尘之志,十一岁,从宝林寺霈禅师出家,二十岁,从妙善寺常照受具足戒后,即广参诸方,修学各宗。先习律学、三论。继从法藏再传弟子法铣研习《华严经》,深得玄旨。三十八岁时,又师事荆溪,学天台止观。往谒牛头山一派的慧忠、径山道钦及神会门下的洛阳无名等禅师,谘诀南宗神法。更从慧云禅师,探习北宗的禅理。他常说:“五地圣人,学世间技艺;况在学地,而可忘世间法耶。”遂于经传子史百家、天竺悉昙、五明、四吠陀、密咒仪轨,莫不博综,他的学识渊博,于兹足见。他三十九岁后,长住清凉山(五台山)大华严寺,专讲《华严经》。他感到六十卷《华严经》的旧《疏》文繁义约,不便初学,遂发愿撰八十卷《华严经疏》,从四十  相似文献   

3.
经由日本古注本解读《凡读我诗者》,可知寒山自视为佛教一大宗主,将其诗歌作为佛教修行证道书,故有意规制读者的阅读行为。寒山希望其诗的读者为一心向佛者,能置身清幽环境里,保持"护净"心态阅读其诗,从而驱除恶业,修成正果。寒山对其诗读法的重视,为日本古代注家所理解,并进行详细阐发,从而将阅读行为与佛教修行紧密结合,形成别具特色的日本寒山诗注释体系。  相似文献   

4.
孔子在他之前对圣人聪明睿智之定义的基础上进而凸显其德性意义,诸子则依据各自学派的立场解释圣人意涵并重订圣人谱系。孔孟荀三人皆主张既避免泥古不化,又反对一味求应世之变而非圣无法,逐步建立起了为后世所承认的完整圣人形象谱系。这种对"王官学"与"百家言"的绾合,在西汉则发展成为以孔子《春秋》为新王创制立法的公羊学。古文经学以经为史,孔子被视为"王官学"的传承守护者,史家谱系的意义压过圣人谱系,万代一时,皆取法周文礼制即可。南朝玄学对圣凡天渊之别尤为强调,北朝诸儒则有古文经学师古之意,依凭《周礼》为北周定一代政治规模,被后来的隋唐取法而开一代盛世。随着中唐道统说的出现,尽管"人皆可以为尧舜"之信念逐渐大盛,为圣的标准则逐渐脱离外王之道而内化为工夫印证。这种变化既可能促成通达至善道路上始终的戒慎恐惧,也可能造成空疏张狂而导致满街圣人之论。此外,唐代孔庙从祀制度的建立与完善,也为圣人观念变化提供了一个现实层面的理解角度。  相似文献   

5.
在日本,与其他宗派思想不同,日莲(1222-1282)的佛教思想中体现出重视现实社会的态度。日莲一方面严厉批判死后往生净土的思想,一方面重视在此娑婆世界救度众生。虽没有必要说日莲这样的思想一定是从《法华经》中受到了启发,①但日莲以"法华经的修行者"自居,强调继承常不轻菩萨的实践。②而且到了晚年,他也有了地涌菩萨中上行菩萨的觉悟。③。日莲重视现实的思想主要与他从年轻时就作为法华修行者的觉悟有很大关系,对地涌菩萨的觉悟或许可以理解为其法华修行的延续。  相似文献   

6.
《薄伽梵歌》着意所在综合,即"究天人","通古今",所得必是一大和谐,这也是"精神"的主旨。而人类之精神事业,落实必在行业瑜伽,即有为于世间,盖由于"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这事业犹如远征,需要引路之人,也即天神降世应身者,吾华称之为圣人。在圣人眼中,人皆得平等,因为每一个人都潜在是"天神之子",他们有能力为精神的进步、也即"变化气质"作出努力。  相似文献   

7.
"圣人"观念在现代社会看似已不合时宜,但在传统儒学中却不可或缺。儒学本身是一套以希圣、成圣为精神追求的完整学问。在儒学的发展中,圣人观念有治统化和心性化两个层面的偏向,而治统化的圣人观逐渐淡化,转以心性的成就作为对圣人的主要规定。儒家的圣人观念大体上可以说是人伦与天道的统一,人性与圣性的统一,循理与自由的统一,主体与客体的统一,个体与全体的统一。其在历史中呈现出越来越开放、越来越通俗的趋向,圣人之德从殊德转为总德,从绝德变为通德。儒家圣人观蕴含了儒家式的古典平等、自由观念,对人生和世俗社会具有积极向上的精神引导功能。圣人之旧德蕴含了沟通现代新德的可能,且别具优越的特质,对现代社会和人生可有其价值理想方面的贡献。  相似文献   

8.
以对人性的二元理解为基础,荀子把确定性的情欲作为人性的代表,于是"人之性恶"的观点得以提出。情欲之化和心知之化是化性的两个内容,后者尤其重要。荀子化性说的实践方式是起伪。在此过程中,他过分夸大圣人的心知之性,把善的起源仅仅寄托于世间少有的圣人。在强调圣人制礼、以礼化性的前提下,善、恶力量对比悬殊,法治等暴力工具不得不进入化性的理论。荀子政治主张的法家色彩由此而生。  相似文献   

9.
一、初期佛教的“五阴观” 佛教把世界分成由有为、无为二法来总摄的世间、出世间两大部分。世间又由有情世间与器世间组成。五阴就是佛教用来解释有情构成的理论。  相似文献   

10.
张载"和"思想的特质体现为从万物一气,天地万物之间相互"感通"的角度阐述天地万物之间的和谐。"感通"首先发生在宇宙论层面,"太和所谓道"即为阴阳之气感通化生万物之道。其次,宇宙万物生成后,"天地位、万物育"的大和世界也通过"感通"来实现。最后,圣人通过个人修行与教化发挥感之道,感动民心走出一己的形气之私造成的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隔阂与对立,建立起与他者的联通。张载"和"思想为现代社会通过人文教化发挥感之道感动、和合人心,建设和谐社会、和谐世界提供了哲学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佛教以"无我"观念区别于其它宗教,通过提倡"无我"消除人们对两种自我的执着人我与法我,最终实现人的"真我",而把世间公认的人格我称为"假我".  相似文献   

12.
"不二"思想是佛教的重要思想,《维摩诘经》与《坛经》都非常全面地贯彻了"不二"思想。《坛经》"自心与净土不二"的净土观、"空有不住"的修行观念、"不拘形式与处所"之禅修观,都受到了《维摩诘经》的影响。同时,《坛经》"定慧不二"的修行思想及"无修之修"的修行方法,又进一步发展了《维摩诘经》的"不二"修行观。另外,《坛经》"以心为本"的本体论,会通般若性空之学,与《维摩诘经》的"以空为本"亦有相通之处。总之,《坛经》受到了《维摩诘经》"不二"思想的影响,同时又进一步发展了"不二"思想。  相似文献   

13.
晚明时期的佛教复兴,在整个中国佛教发展史上举足轻重。笔者在搜集相关史料之时,找到清代苏州永定寺弘方法师所撰《贤首宗乘》一书。该书记载了中土华严宗自杜顺法师以下共计二十九世之法脉传承,且明末以后以南方雪浪洪恩一系为主的传承。明末清初华严宗南方雪浪一系的传承以及弘教事迹得以明了。本文从作者、成书过程、结构内容及其学术价值等方面,对《贤首宗乘》作了初步研究,以期推动明清华严宗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圣严法师大力提倡的"观音法门",是理解其行愿和法鼓事业的核心。法师曾多次谈到,"法鼓山是个观音道场",并确立了"大悲心起"的法鼓山理念。法师在求学修行及弘法事业过程中,受益于"观音法门"颇多,他提倡切实可行的"观音法门"修行方法和次第;进而,他更强调学习观音菩萨"同体大悲,无缘大慈"的平等救济的慈悲情怀;其"观音法门"是打开自我奥秘的钥匙,也是沟通自我与他人的桥梁,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15.
早期全真道创立者"不倦写诗词"的根本动因是诗词的象征、隐喻、意象等与内丹修炼的宗教体验之间可以互相阐释说明,诗词创作在教化弟子、劝讽世俗方面也具有便于记诵、流传等各种方便。全真道诗词内容不能从"纯文学"立场划分,应结合全真道修行观念,从真功、真行两个层面切入。全真道描述劝讽世人、行善救济等外修"真行"类诗歌具有"俗文学"特质。王重阳对《乐章集》的接受是顺理成章的,对柳永的情色作品既不是刻意回避,也不是全盘认可,而是把这种描写内化在丹道修炼的宗教体验上,创造出大量异于《周易参同契》、《悟真篇》的富有象征意味和情感体验的丹道诗词。金元南宋时期,丹道诗歌突破固有格式,走向世俗,发生重要转变。  相似文献   

16.
圣人观念在汉民族思想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成玄英是唐代著名的道教学者,其<道德经义疏>中的"体道圣人"的形象表明其理想的圣人人格应是圣人仅居圣界,在世之外是不够的,要通过降迹处世,以圣凡平等,自利利他的思想来化导凡俗,以此才可能使圣人功圆德满,实现其自足性.成玄英对圣人形象的刻画一方面是其思想理论的内在要求,另一方面也为道教学者对道教自身合理发展提供了一条有益的探索途径.  相似文献   

17.
论禅宗修行解脱观的逻辑形成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慧能禅宗不避世间的修行解脱观是对传统佛教执著于出世修行的扬弃与超越,是力图将大乘空宗的"无执"精神贯彻于实践中的表现.但其因将"无执法"形诸语言文字,教人依之而行,实际上仍不免于有修有证的拟心而为,因而还存在着将"无执"的佛法外化为追索对象导致"有执"的矛盾.消解佛法的对象化,将其由"理性"的认识对象转变为当下的实践内容,是解决这一矛盾必然方式.后期禅宗看似非夷所思的修行实践法正是从对象化陷阱中实现"突围"的一种尝试与努力.但认识领域普遍存在的"言虽不能言,非言无以传"的矛盾仍走后向期禅宗不能越过的两难选择.  相似文献   

18.
正奉至仁至慈的真主之名各位朵斯提:赛俩目!清高的真主在《古兰经》中说:"真主和他的天使们的确为先知祝福,信士们啊!你们应当为他祝福,应当祝他平安!"(33∶56)据《嘎最经注》注解,这段经文指真主以及天使们尊敬圣人,重视显示穆圣的尊贵。意思说:信士们啊!你们应当重视起来,你们应当赞圣,应当尊重圣人,并祝他安宁。  相似文献   

19.
《法音》2017,(6)
<正>佛教依真、俗二谛度化众生。所谓真谛,即世界的本质,诸法之实相,诸佛所证悟开示的"诸法无我""缘起性空"之理;所谓俗谛,即世俗人公认的世间真理,或说自然与社会等现象界的规律、法则。世间法是缘起的,佛教承认其合理性的同时,认为俗谛是相对性真理,处于烦恼、生死之中,而要解脱生死,成就佛果,就必须修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六度,难舍能舍,难行能行,彻底打破我  相似文献   

20.
欧阳修的《诗本义》以求取"诗人之意"和"圣人之志"为解诗之本。在寻绎"诗人之意"的层面,他据上下文理求诗,剖析了诗歌发生的心理特征,并考之以"人情",体现出"文士解诗"的思想原则和阐释方法。但欧阳修把达"圣人之志"作为解《诗》的最终旨归,体现了经学为"体"、文学为"用"的阐释原则。德国哲学家施莱尔马赫提出的"阐释的循环",是《诗本义》最核心的释《诗》方法——"据文求义"的阐释学原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