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曲艺 《世界宗教研究》2015,(2):140-147,193
意大利语convenevolezza意指绘画中用当代服饰和场景再现历史题材故事。从14世纪开始这一艺术表现形式就出现在意大利艺术中。耶稣会传教士也深谙这一概念,17世纪他们在中国传教后不久,就用图像在中国传播基督教思想,convenevolezza的艺术手法亦即出现在晚明圣经故事插图中。以1593年在罗马出版的《福音故事图像》为蓝本,1637年,耶稣会会士艾儒略在福建晋江出版了《天主降生出像经解》,它是中国第一本关于耶稣生平的插图书籍。书中描绘耶稣生平故事的插图上就出现了许多当时的服饰、家具、装饰等素材,并体现了儒家思想和生活方式。基于《天主降生出像经解》中的木刻版画,并将之与《福音故事图像》中的铜版画相比较,本文旨在探讨convenevolezza在中国版画中的应用,并从艺术实践方面论证明末耶稣会采用适应儒家思想的传教策略。  相似文献   

2.
基督教在华传播是从传教士来华和《圣经》翻译开始的。最早一部完整中文《圣经》则是由在印度传教、终生未来过中国的英国浸礼会传教士马士曼完成并在印度出版。他同时也开启了浸礼会圣经汉译本的先河,19世纪之后的三种浸礼会圣经汉译本都是在修订马士曼译本的基础上形成。其中仅有《新约》的胡德迈译本、高德译本在宁波印刷出版,怜为仁译本是唯一在中国本土出版的浸礼会圣经全译本。上述四种浸礼会《圣经》译本均是深文理,与当时《圣经》中译的整体倾势相同。  相似文献   

3.
陈建明 《世界宗教研究》2011,(6):104-117,194
自从19世纪下半叶西方差会进入西南地区后,传教事业在少数民族中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其中文字布道起了重要的作用。传教士通过翻译、出版圣经,编撰赞美诗、小册子、课本等,使少数民族有了读书识字的条件;同时,这些出版物成为传教士传播福音的有力手段。  相似文献   

4.
对于历代传教士而言,如何基于《圣经》和基督教信仰来评判儒教及其义理是他们要面对和处理的一个重大问题。韶波所著的《儒教衍义》在晚清新教传教士与儒家对话的历史中具有独特的意义,甚至可以说是确立了一种"以耶判儒"的典范,该著对于我们思考基督教的中国化和儒教的自我更新具有相当大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5.
《中国宗教》2022,(9):94-94
最早的《圣经》中译本可追溯到7世纪的“景教本”,由景教传教士阿罗本等人根据叙利亚文《圣经》所译,现已失传,部分译文散见于敦煌文献中。元代天主教传教士约翰·孟德高雄诺曾用蒙文译出《新约》和《圣咏集》,但译本也已失传。明末清初天主教传教士亦曾将《圣经》的部分卷章或经文汉译。此外巴设于18世纪初译有部分《新约》,而贺清泰于18世纪末也曾译出《圣经》大部。这些译文被称为“明清本”。  相似文献   

6.
翻译圣经及著译其它传教中文书籍是早期来华基督教传教士主要的传教工作.这批早期中文传教书籍在保留传教实质内容的同时,大都采用传统中文书籍的排版、分卷、页码计算、图像绘制和叙述方式等,具有明显的中西融合的特点.但在阐述具体传播内容的时候,则会有两种类型.《天路历程土话》在保留故事主要内容的前提下,完全采用中国传统绣像小说的绘图,并单独成册,观图就能了解故事的梗概.而《奉劝真假人物论》则在论证教义,引述中国方面知识的同时,也引入西方知识.两书都试图用中西融合的方式达至传播基督教的初衷.  相似文献   

7.
中西神性思想的相通之处使基督教得以在中国传播并为部分晚明学人所接受,而二者之间的差异则决定了基督教东传的种种曲折与反复,决定了基督教传教士与晚明学人之间的差异:前者旨在"学术传教"①,而后者则重在"以教引实".  相似文献   

8.
明清之际耶稣会士制定了"适应"儒家文化的传教政策,他们解读《易经》并竭力从中寻找基督教与儒家学说的契合点。晚清新教传教士继承了"适应"政策,并提出"孔子加耶稣"的传教策略。《易经》麦格基英译本是"适应"政策和"孔子加耶稣"传教策略的产物,译本具有明显的《圣经》色彩。  相似文献   

9.
在西方艺术作品中不难发现许多是以《圣经》中的故事为题材的。翻开西方的艺术史,不难发现圣经题材始终贯穿于西方艺术史。那么西方的艺术家为什么热衷于以圣经故事为题材?首先,《圣经》故事不仅为艺术家提供了创作素材,而且《圣经》本身的内容也有激发创作灵感的因素。艺术是以感性表象形态出现的生活的折射、历史的反思、思想的火花、情感的表现。《圣经》作为犹太教和基督教的经典,它不仅具有生动的故事,而且有对具体人物的直观领悟的感性形式。就整部《圣经》而言,也明显地具有文学价值,已被人们公认也是一种文学经典。犹太《圣经》(即…  相似文献   

10.
《天风》2018,(5):5-5
<正>"你的话是我脚前的灯,是我路上的光。"(诗119:105)1919年,和合本圣经正式出版,以这个译本为底版的中文圣经,中国教会印刷数量已超8000万册。和合本圣经无疑是基督教中国化的重要创举,是中国教会健康发展的真理指南。借此庆祝和合本圣经出版100周年之际,《天风》编辑部开展"百年和合我爱圣经"征文活动,诚邀广大基督徒讲述自己与圣经的故事,讲述圣经如何在灵性上给予自己帮助以及如何在生活上引导自己荣神  相似文献   

11.
新书推荐     
《天风》2017,(3)
<正>《从中国故事到圣经故事》(一、二)作者:陈洁心《从中国故事到圣经故事》把圣经故事与中国历史故事并列,在教会青少年的读物中并不多见。圣经人物和中国历史人物虽身处不同时空,文化也迥然不同,但当中有些普世价值是亘古不变的——我们会发现人对于美德的渴求和推崇始终如一。本书作者陈洁心姊妹通过列举书中东西方的先贤名人,引导读者发掘人心中值得效法的人性美质。这位毕业于香港浸会大学人文学科"文学与专业写作"专业的洁心姊妹,在书中巧妙地结合了中文拼音、古诗词、圣经经句、历史、地理、哲学等知识  相似文献   

12.
晚明天主教在华传播有一个不断“本地化”的过程。《天主降生出像经解》是意大利传教士艾儒略的一部木刻版画作品。内容取材于四福书的耶稣生平事迹,形式为晚明流行的版画连环画。在这部作品中,艾儒略不仅继承了利玛窦“学术传教”的传统,而且开始寻求与福建本地士人文化的契合,以中国人喜闻乐见的图像、语言和传播媒介,向来自各个阶层的教徒和教外人士直接传教。这种“当时当地”求同,体现了耶稣会对“本地化”原则的进一步理解和深化,同时也体现了天主教传播走向通俗化、大众化的全新尝试。  相似文献   

13.
洪晓纯 《天风》2023,(3):45-46
<正>作为第一部新教中文“联合圣经”,《委办译本》(Delegates’ Version)在圣经汉译史上享有特殊地位。该译本酝酿于《南京条约》签订后,即“五口通商”之后西方传教士在华传教权利被合法化、赴华宣教人数快速增加的时代背景之下。1843年8月至9月,来自英美两国多个差会的新教传教士齐聚香港,为筹备一部能被广泛接受的圣经汉译本而召开会议。在这次会议上,译者委员会被选举出来,基本的工作规范也得以确立,  相似文献   

14.
包兆会 《天风》2017,(4):54-55
<正>李九功(?-1681),字其叙,福建福清地区福唐人,晚明基督教教义的思考者和编修者,著有《文行粹抄》、《励修一鉴》、《枕书》等,是晚明中下层文人基督徒的代表。  相似文献   

15.
田炜帅 《天风》2023,(4):49-51
<正>任何一种宗教在其诞生地之外的异文化区域传播都离不开经典的翻译,基督教也不例外。圣经的汉译工作不但是基督宗教在华传播的必然努力,更是教会本地化(enculturation)发展的必经之路。对于在华天主教而言,直到1968年12月才有了全部的汉译圣经,即《思高本圣经》,而之前的传教士或中国教会人士汉译圣经的工作均未能系统化,最高的成就是完成了新约部分的翻译和出版。献县教区(今沧州教区)萧静山的译作《新经全集》是第一本新约译本,也是影响力最为深远的新约译本。  相似文献   

16.
教会书坊     
《天风》2006,(3)
《耶稣的故事VCD》(上下部4张)定价:28.00元本片根据圣经《约翰福音》为主线,综合四福音记载关于耶稣的内容拍摄。生动展现耶稣受试探、迦南婚宴、呼召门徒、使拉撒路复活、耶稣被钉死、复活等重要场面。描写了耶稣丰富的情感世界,他的喜怒哀乐,是人可亲可近的救主。本片制作精美、表现真实、感人至深。《大卫的故事VCD》(上下部4张)定价:28.00元本片根据圣经《撒母耳记(上、下)》记载的内容拍摄, 讲述大卫的一生。巧妙地运用《诗篇》内容作为旁白,给人以深刻的人生启迪。  相似文献   

17.
杜鹏  吴新望 《天风》2020,(1):42-44
2019年12月7日至8日,在美丽的西子湖畔,基督教全国两会举办的"圣经日"系列活动在杭州市基督教崇一堂举行。"圣言常存"百人抄经、圣经日纪念座谈会、圣经日主题礼拜、中国教会青年作者新书签售、手抄圣经颁奖等活动精彩纷呈,这个周末崇一堂非同一般,两个半天活动内容丰富,意义神圣。中国基督教协会副会长兼总干事单渭祥牧师以及基督教全国两会圣经事工委员会的部分同工出席了此次活动。  相似文献   

18.
较之近代基督新教来华传教士卓有成效的白话译经,天主教在这方面要相对滞后,直至1968年才出版《思高圣经合订本》。此前天主教内也出现过对白话译经的提倡及实践,但较之新教《官话和合本圣经》,只是个别修会的努力和部分圣经的翻译。本文基于民初天主教部分期刊史料,对天主教内白话译经滞后原因作初步探讨,也兼及与新教《官话和合本圣经》翻译的比较。  相似文献   

19.
新教的海外宣教团体对圣经的观点和释经理论,是他们踊跃地向东方的中国及其周边国家宣教的重要指导思想。我们必须检视曾对中国教会产生较久影响的这种思想的历史与神学的源头。身在宣教运动中的传教士,不能很自觉地将传播一种宗教和令人接受上帝信仰作适当地区分。宣教士对《圣经》进行解读时,自觉或不自觉地打上他们的文化传统和教义规条、甚至国家政治利益的烙印。传教士的圣经观和教会论中,纠缠了许多宗教、政治、经济、文化、种族上的自我优越感,而没有整全地考虑圣经全备的真理。而他们那种"堡垒式"教会观产生的原因,当然是与对圣经经文的特殊解读(这些解释加以理论化和模式化,就是教义)有关,同时与欧美国家与中国在文化和社会制度上的隔阂也有关系。所以,早期新教宣教团体在释经路线、教会观和世界观上的二元论色彩的偏执并不是毫无来由的,而是有着深刻的政治和文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翁雅各 《天风》1996,(12):42-43
怎样看《圣经》?以怎样的认识用《圣经》?这关系到基督徒的灵命与侍奉,关系到信徒在《圣经》面前得益还是受损等问题。 17至18世纪,西方受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随着古籍考证学的发展,对《圣经》章句开展核查,纠正前人在抄传《圣经》与翻译《圣经》过程中所造成的错误,恢复《圣经》原貌,对于更好地高举《圣经》权威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