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长期以来,由于中国民间信仰(宗教)具有制度化程度低、分散性强等特点,且与其他宗教的界限不清晰,因此学术研究中很难对其进行社会学意义上的统计和测量.这也是中国学术界对中国民间信仰及其研究存在许多争议的原因之一.本文通过对美国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Center) 2012年发布的全世界宗教信仰人口数据的分析,并通过观察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民间(传统)宗教信仰,尝试通过"他山之石"认识中国的民间信仰,并关照其相关研究.本文所言之"世界宗教”视野,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其一,从"世界宗教格局”定位中国民间信仰;其二,从非洲宗教的变迁,从作为世界第三大宗教的印度教的角度,审视中国的民间信仰的变迁,思考中国民间信仰的持续兴盛的动因,并认识中国民间信仰的"中国性”.  相似文献   

2.
正从此次"城隍"商标被撤消,我们看到了中国道教界运用法律武器,捍卫神圣信仰、维护合法权益的希望。法律和信仰之间,法律是庄严的,信仰是神圣的。庄严的法律和神圣的信仰,不可侵犯,不可亵渎,应该捍卫。日前,为了维护城隍信仰的神圣性,中国道教协会拿起了法律武器,用庄严的法律捍卫了神圣的信仰,走过了一条漫长、曲折和精彩的维权路。  相似文献   

3.
“无神论”与“信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无神论对应的是完全否定任何超自然的存在(包括上帝与灵魂等)的观念体系,作为一种世界观.它的根基是唯物主义。“信仰”属于非理性范畴而与唯物主义风马牛不相及。马克思主义是科学而不是信仰。不幸的是多年来我们有些政治家和理论家把共产主义必然实现的政治信念也表述为‘‘信仰”。以致混淆了科学与宗教的区别。60年的治国经验提供给我们的重要教训之一就是:决不能引导或者放任某种政治信念异化为“信仰”。共产主义者根本不需要诉诸“信仰”来维持对既定目标的遵循。认为无神论者不能离开“信仰”的那些号称共产党员又拒绝承认自己信教.以及一方面追逐着金钱一方面又指责“信钱”就是“没有任何崇高信仰的人”的学者应该重温马克思恩格斯的有关论述。执政党处理与宗教界关系的现行原则是“政治上团结合作,信仰上互相尊重”:信教和不信教以及所信宗教不同的信徒之间在根本利益上是完全一致的:世界观上的差别是“形而上”的问题.将长期存在,应该在民主法制层面保证各自的公民权利,最终由社会文明的发展逐步融解。某些研究宗教问题的专家把“信仰”直接归入“精神价值层面”.必然使一些完全违反道德和法律的“信仰”不能不获得“尊重”.以致“信仰上互相尊重’’这个表述成为鸡肋。建议改用不会产生歧义的说法——“政治上团结合作。世界观上互相尊重”。  相似文献   

4.
信仰的问题十分复杂,基于不同的立场和视角完全可能对其给予不同的理解。本文即是对这些不同的视角做一个概略地考察,并在此基础上扼要分析考察信仰问题的若干维度。这些视角主要包括:基于宗教哲学的对信仰与理性的区别;基于人类学或社会学的广义的信仰概念;基于高端信仰的狭义信仰概念;基于亚伯拉罕宗教系统的一神信仰概念;基于宗教多元论的多元信仰概念;基于发展角度的考察:信仰可能由高端向低端的回归趋势。  相似文献   

5.
"如何认识中国本土的民间信仰或民间宗教"可谓中国思想界的一个老大难问题。如果我们抱以国际学术视野,可以把国际著名的汉学家所提出的新理论与新方法喻为"他山之石",并加以合理的借鉴,或许有助于我们深入发掘作为中国本土宗教文化传统的民间信仰或民间宗教的"真精神与正能量"。本文试以欧大年在此领域的理论探索为例来论证这一学理。  相似文献   

6.
本文回顾了民间信仰进入社会学学术视野的历程,对"弥漫性宗教一制度性宗教"范式进行了系统解读,指出其既凸显了民间信仰的结构特性和主体价值,亦在探讨当代民间信仰的概念范畴、互动结构和变迁机制上面临的困境和挑战;通过引入"嵌入性"等新的理论概念和分析进路,可以推动这一学术领域的视角转换与研究创新。  相似文献   

7.
史密斯提出以个人的"信仰"和"累积的传统"这一对概念替代作为实体的"宗教"概念。由此,比较宗教学的研究对象不再是作为实体的"宗教",而应是"宗教的信仰",即关注一个人有效地相遇外在的宗教传统时所表现的独特的自我,并侧重于这种个人信仰与其传统之间的整体联系。在方法论上则采用一种"人格化"参与和面对面对话的方式,从而深入信仰者的意义世界。史密斯以个人的"信仰"为立足点的比较宗教学思想及其所带来的研究对象与方法论的转变,为我们带来了新的启发。  相似文献   

8.
信仰是人们对某种思想或宗教的信奉、信服、尊从、皈依.信仰有思想信仰、政治信仰、宗教信仰、道德信仰、法律信仰……信仰有自信、自尊、自爱、自强的信念特征.信仰有积极的信仰和消极的信仰、正确的信仰和错误的信仰之分.针对现在“信仰缺失”的现象,我们要在全社会加强信仰教育,大力彰显信仰之美、高扬信仰之美,从而坚定对真、善、美的信仰,坚定对科学和真理的信仰,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对共产主义的信仰.  相似文献   

9.
正由中国宗教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海南省道教协会共同主办,海南玉蟾宫承办的"民间信仰与中华民族文化传承"学术论坛近期在海南玉蟾宫开幕。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等10余位民间信仰领域的专家学者出席参加。本次论坛旨在充分研讨民  相似文献   

10.
需要信仰而又能够具有信仰,是人之为人的一个重要表征和内在规定性。在数千年的信仰发展史上,人类产生了诸多不同的信仰形式。宗教是信仰存在的最主要形式,但信仰绝非宗教所独有,马克思主义就是一种完全不同于宗教的科学信仰形式。我们必须以真理性与价值性相统一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信仰,既要在理论上重视,更要在行动中努力践行,不断把信仰的力量转化为持续推动人类趋向更高境界的强大物质力量。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作为宗教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民间信仰正日益受到我国宗教界的关注。诚然,民间信仰的规模、影响远不及五大宗教,其信仰和仪式也带有混杂性和地域性的特征,但其广受民众信仰和拥护却是不争的事实。  相似文献   

12.
在当前中国社会信仰问题突出的背景下,一种"有神论信仰"的"至上论"大有蔓延之势,声称信仰只能是对神的信仰,只有有神论才是高层次的信仰,当前中国出现的诸多问题都是没有宗教信仰的结果,只有宗教才能解决当今中国人的心灵问题,只有建立起广泛的宗教信仰才能救中国。这种论断违背了基本的历史事实,背离了中国社会的基本国情。作为一名党员干部,要明辨是非,站稳政治立场,坚定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积极投身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工作实际中。  相似文献   

13.
刘潜 《哲学动态》2005,(6):62-64
由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科学与信仰研究中心和北京师范大学科学与人文研究中心联合举办的"首届科学与信仰学术年会"于2004年12月28~29日在北京师范大学召开.来自中国和美国的40余位学者参加了会议.会议主题为"全球化语境下的科学与信仰",分议题包括全球化语境下的"两种文化"、科学与宗教、科学与意识形态等.  相似文献   

14.
《原道》2017,(2)
传统中国社会实际上是以儒学为信仰的,今天我们却面临着信仰危机。信仰应该有四个层面的含义:超越性或终极性的价值诉求、心灵生活的意义来源、可以普遍化的价值规范和行为原则、解释生活的理论和安顿日常生活的仪轨等。传统儒学具备信仰的内涵,并且作为信仰的儒学与宗教信仰不同,可以称之为一种"文化信仰"。文化信仰包含三义,其一,信仰的核心是人文教化的理念,此人文教化的理念核心精神即是贯通于天地人的即内在即超越的精神。其二,信仰建立于人文教化的基础之上。人文教化的核心目的在于成就此信仰,信仰与理性是相辅相成的。第三,此信仰的超越性精神,是靠依托于日常生活中的人文教化而不是靠宗教的形式来传达的。要重建国人信仰的天空,必须复兴传统儒学,必须疏通儒学本有的义理系统,并且恢复儒学在民间的教化机制。  相似文献   

15.
民间信仰是一种原生态的乡土文化.它不具有制度化宗教的坚硬外壳,但具有泛宗教形态的内涵因素.当代福建地区民间信仰神灵繁杂,多达千余种,根基深厚,其规模和影响远远超过制度化传统宗教.民间信仰的地域性鲜明,宗族性浓重,以祖先崇拜和圣贤崇拜为核心, 延续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世俗性取向.民众实用功利性的信仰心态根深蒂固,至今仍影响着整个社会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民间信仰中"以神压人"等复杂因素,与当代社会主流文化之间,潜在着某种紧张关系.  相似文献   

16.
法律信仰转型中人的主体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强 《现代哲学》2006,(6):121-125
在西方法律传统的演变中,法律信仰的转型是伴随着人的主体性的凸显而发生的。基督教理论承认人的有限自由意志,在上帝之下,君主必须服从神法和以神法为依据的法律,个人意志可以高于君权,由此形成了神权保护民权、对抗王权的局面。在自然法理论中,自由意志被理性所取代,人依赖理性就可以制定出符合神法和自然法的世俗法。理性主义则认为,人不再需要神的帮助,仅凭理性的命令就可以制定出符合理性本身的法律,获得对法律的信仰。西方法律信仰的转型经历了从自由意志到理性主义的演变历程。当代中国法律信仰的基础是理性主义,将“公平”、“正义”等法治观念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上,对处于目前文化境遇中的中国人来说是必然的选择。  相似文献   

17.
民间信仰对中国宗教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民间信仰,虽以鬼神信仰和崇拜为核心,但由于它不完全具备宗教的基本要素,因此,按正统说法它不属于宗教。尽管如此,民间信仰在中国的影响不亚于宗教。它不仅渗入到了中国民众的日常生活,同时也影响了中国宗教的产生和发展。本文将从民间信仰对宗教神灵信仰、仪式、组织、教义四个方面的影响来论述它对中国宗教发展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道德信仰逐渐成为道德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话题。学界从最初在信仰的领域、道德的领域,到提出"完整范畴论"、"特殊情感论",逐步深化对道德信仰内涵的认识;对宗教道德信仰依据、中国传统道德信仰依据进行了解析,并对现代道德信仰依据进行了学理探讨;分析了道德信仰研究兴起的原因以及道德信仰的当代价值与意义;在规范伦理范围内,多角度探讨了现代道德信仰的重建问题。  相似文献   

19.
在当代中国五大宗教之中,基督教徒的人数一直存在争议。特别是在解释基督徒人数为何增加的问题上,国内外学术界存在多种讨论,其相关数字之争,悬而不决,以至于形成了近年来中国宗教学、宗教社会学讨论的重大问题。但在中国基督徒人数增加的现象之中,始终存在着一种规律性特征,这就是近几十年来基督徒人数尽管有所增加,但并不能说明基督教结构也同时发生了重大变迁;教会制度并没有明显的变化,增加的只是基督徒的人数而已。更重要的规律性现象则是,中国基督徒人数的增长逻辑主要是基于私人化的基督教信仰方式,如同私人信仰方式与教会制度之间的"漏斗效应"。对此问题的讨论,说明宗教社会学的研究重点是在于解释某种社会结构而不只是去描述宗教现象,重点是在对问题的解释,而不仅仅是去发现或描述问题。  相似文献   

20.
中国农民长期受"分散性宗教"影响较大,重祖先和人伦,其根基是"差序格局"和"伦理本位"的社会结构。当代乡村社会结构出现了"工具性圈层格局"和"核心家庭本位"等新特征,人伦关系不再具有准宗教功能。"制度性宗教"有了"市场",但农民基督徒的信仰实践仍处在"上帝"与"祖先"之间。由此,简单将之视为"封建迷信"或"西方工具",有偏重"客位"而缺乏"主位"视角之嫌,甚或也有损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