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锡克教诞生于印度中世纪,锡克人创立了该教各种独特的仪式,其中丧葬仪式是锡克人在人生的最后一个阶段举行的仪式。锡克教中,死亡被看作是一种解脱,一个人死后便与神永久融为一体。  相似文献   

2.
古埃及国王的丧葬仪式是围绕国王的丧葬展开的各种仪式活动的总称,是古埃及历史上重要的社会历史现象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它将宗教与世俗两个方面成功地糅合起来,通过仪式场面和坟墓中的浮雕与铭文等,宣传国王、王室家族的身份和王权统治的神圣性,宣传和强化国王的多种权力,增强民族认同和凝聚社会力量,使国王的王权统治继续下去,是以国王为首的统治阶级用于宣传王权观念或意识形态的一种手段,其在埃及长期存续有着深刻的社会文化和经济根源。  相似文献   

3.
丧葬是人生必然经历的一个仪式。葬礼有着浓厚的文化意蕴,其背后隐藏着存在于中国人心灵中的另一个世界的想象。本文以鄂西北一个普通的丧葬仪式为基础,分析了葬礼的象征意义及其背后人们的行为和心理结构,考察了葬礼作为心理感受的仪式表达,还从"亡灵"的角度探究了整个仪式所呈现的"生活结构的转换"。同时还从另一个角度较深入地考察了丧葬仪式研究的新空间。  相似文献   

4.
东正教会的丧葬仪式和纪念死者,其本质不在于准备后事和追思等外部形式,而是祈祷,就是向上帝、圣母、圣徒祈祷死者灵魂的平安和未来得救。祈祷是东正教对死者的灵性关怀的集中体现。东正教会对死者的祈祷包括送终祈祷、守夜祈祷、安魂祈祷、安葬祈祷和日后悼念五个阶段。与中国儒家传统丧葬礼仪突出其社会功能的特点相比,东正教丧葬仪式具有更多对死者的灵性关怀的取向。这种对死者的灵性关怀同时对生者具有缓解悲痛、生命安慰和道德教化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五世纪以降形成的受道法位与中古道教仪式的分类有密切的关系。一方面,根据各个法位规定的道士所受仪典名目可以判断,中古时代最重要而且比较流行的基本仪式类型有五种,即朝仪、传授仪、斋仪、醮仪、章仪。另一方面,从古灵宝经开始,道教仪式又逐渐按法位区分等级。本文简略讨论了五种基本道教仪式类型的渊源、形成和发展,揭示了南北朝以来诸法位的各类仪式都仿效灵宝斋仪的演变趋向。  相似文献   

6.
本文根据实地田野观察访谈的资料,记录云南宁蒗县中南部地区摩梭人的丧葬仪式,从宗教人类学的角度阐释摩梭人丧葬仪式及其蕴涵的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7.
20世纪70年代末创价学会开始对教义理念和实践方式进行一系列改革,1991年与传统佛教日莲正宗分离之后确立起不依赖僧侣主持的丧葬仪式友人葬。友人葬是创价学会宗教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具体实践体现了日莲教义的现世主义倾向和日本新宗教普遍具有的生命主义救济观,反映了佛教系新宗教对日本葬式佛教的反思与突破。实践过程中,追思逝者、尊重文化多样性、不收取帛金等做法满足了少子高龄化的日本社会对葬礼简单化、家庭化、多元化的时代需求。友人葬的实践强化了信仰共同体的社会结合,维系了教团稳定。同时,创价学会的墓地设施在自然环保、防灾建设方面与地方民众形成良性互动,发挥了宗教团体在现代社会中的正功能。  相似文献   

8.
西欧古代的思想道德教育虽然处于萌芽、探索阶段 ,但是在方法问题上还是表现出多种多样的特点。本文对西欧远古时期与中古时期思想道德教育的方法做了一个简单的对比 ,探索其异同 ,希望从中找出一些有意义、有价值的东西来  相似文献   

9.
丧礼是宗教行为的典型,是宗教文化展演的重要舞台。钻蓬为傈僳族传统丧葬过程中三大重要仪式之一,亦是傈僳族原始宗教文化元素彰显的主要载体,具有丰富的文化蕴意和较强的社会功能及作用。文化蕴意表现在钻蓬起源的传说、举行的时间选择、禁忌等方面;功能与作用表现在警示教育的功能,起到社会控制的作用,消灾祈福的功能,起到慰藉的作用,两个方面。通过深入探讨和挖掘傈僳族丧葬仪式钻蓬的文化意涵,以便我们更加全面地了解傈僳族传统丧葬文化的当代社会价值和功能。  相似文献   

10.
11.
博爱县北石涧村李氏家族对丧葬仪式,自古至今备加重视。在北石涧村的丧葬仪式中,佛、道并没有截然分开,而是呈现出互相沟通、互相融合的趋势,表现出佛、道兼具、合二为一的特点。丧葬仪式中的音声与整个仪式过程紧密相联,实现着生者、亡魂、神灵之间的对话,同时也沟通着生者之间的交流和亲友、邻里之间的和睦之情。通过对北石涧村丧葬仪式的实地考察,对信仰、仪式和音声进行重新阐述,以揭示其丧葬仪式符号所体现的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纂集旨在把具有关联性的文献资料加以汇集整理,是一种重要的文献生成方式,主要包括总集与别集.在中古时期,伴随着佛教的中国化以及汉译、整理与编纂等佛典生成途径的多样化,佛典的数量不断得以积累,佛典的纂集应运而生,纂集类佛典序跋随之题写.中古纂集类佛典包括合经与法苑,中古纂集类佛典序跋也相应地包含合经类佛典序跋与法苑类佛典序...  相似文献   

13.
正佛教和道教是中国宗教的代表,佛道交涉的现象自佛教传入中国后就开始存在。东汉楚王英晚年"更喜黄老,学为浮屠,斋戒祭祀",便是较早的例子。此后无论是僧道相互攻讦的记录,或是文人比较三教的论述,都反映出该现象为中国社会所熟知。作为现代学科背景下的跨学科研究领域,佛道交涉与佛道研究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有助于理解佛教在跨越亚洲的传播过程中,如何适应中国特殊的社会文化,以及道教如何在与佛教的接触交流中逐渐成熟。另一方面,佛道交涉也是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14.
撒叶儿嗬是鄂西清江流域土家族传统的悼唁亡人的祭祀仪式,丧事喜办是其突出的特点。在地方社会文化体系中,撒叶儿嗬具有特殊的意义与重要的功能,它集中阐释了民众朴素而本色的生死观念,表达了他们对于生命意义的体认,传承着民族的历史记忆;同时,作为社会文化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撒叶儿嗬也具有凝聚群体、整合社会的功能,对于社会关系与社会结构的维系、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丧葬仪式是少数民族宗教伦理和社会建构的重要行为,将血缘、亲缘和地域社会网络关系联结起来,成为解读少数民族宗教文化传承和变迁的重要文化模式。勐宋哈尼族丧葬仪式作为西南少数民族"地方性知识"社会文化行为的具体实践,通过族群关系的互动,促进社会关系的整合和调适,最终形成哈尼族内部治丧活动的社会系统。论文从勐宋哈尼族的历史与文化生态的"场域"出发,详细记叙了其丧葬仪式的过程,尝试分析勐宋哈尼族丧葬仪式的宗教隐喻与社会建构,反思丧葬仪式的功能性价值。吉登斯的"脱域"理论强调的是建构更为广阔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生活,而少数民族丧葬仪式的象征隐喻、社会整合和习俗惯制的调适,使"脱域"机制的形成仍具有调控性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16.
李天石  张文晶 《学海》2004,(6):43-48
东汉以来,现实生活中已普遍存在着的部曲佃客奴婢等不同的身份等级,有待政府从制度上加以承认并且使之法典化。由于曹魏屯田制、士家制在北方中国大范围、长时间的实行,由于曹魏部分士家与私人部曲、家兵身份在一定程度上的重叠,必然会使曹魏政权士家制的某些制度和特征如身份世袭制、身份差等制、同色相婚制、身份放免制、同罪异罚制等,对世族豪强地主占有的私人部曲奴婢的法律规定发生重要影响。这就为中古贱民身份的制度化、法典化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17.
在不同民族和不同历史发展阶段,人文精神具有完全不同的思想内涵。中国古代的礼乐文化是一种古典类型的人文文化,在人与自然关系中的德性主义、在人与宗教关系中的理性主义、在人与道德关系中的尚志主义构成了中国古典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它体现了古代中华民族对人类内在的道德生命、现世的伦理生活的价值肯认和理性自觉。这种古典类型的人文精神同与宗教神学和科学主义相对的西方近、现代人文主义有着本质的区别。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思想家、史学家黄宗羲(1610-1695)号南雷,世称“梨洲先生”。他作为一代文化宗师,对自己的丧葬问题也有着独到的见解。他在生前所作的《梨洲末命》和其他有关丧葬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云南省南伞镇与缅甸果敢相连地区的丧葬仪式研究发现,该地区跨境民族在历史悠久的交往活动中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文化生态圈。跨境地区丧葬仪式有着其内在一致性和区域特殊性。其内在一致性是哲学层面的个体身份认同,通过仪式中蕴涵的生命观、孝道、礼乐三个文化要素呈现;其区域特殊性是社会学层面的群体身份认同,通过仪式特有的佛道、汉彝互融特征来呈现。两地边民通过对仪式的参与而形成文化共同体,继而实现身份认同。这种双重认同交叠诠释了文化动学之意义。宗教仪式在文化传播中承担着重要媒介作用,而其所承载的核心要素形成的文化动力是跨境民族身份认同的根本。  相似文献   

20.
据估计西欧的“移民籍”穆斯林约600万人,绝大多数为经济移民。多数事例表明他们离开故土来西欧是为寻求高工资的工作(与其在本国收入相比),希望攒下一笔钱,过几年把它带回国去。然而随着移民政策的改变,一种在东道国定居的趋势在不断增强,特别是在英、法、德、荷兰、比利时。本文将着重介绍西欧(尤其是英、法、德、荷兰、比利时)穆斯林移民的人口统计特点,社会、文化状况,及其面临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