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佛教写经与日本书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鑫 《佛教文化》2009,(6):82-88
佛教传入中国,大量佛教经典的汉译也同时开始。汉文佛教写经成为普遍现象。随着佛教的东传,汉文佛教写经也流入日本,于是日本便开始了写经活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汉文佛教写经实际上启蒙了日本书道艺术。隋唐时期中日两国学者、僧人的频繁渡海,传法求学与佛教书法及碑帖名迹的大量东渡,缔造了以“三笔”为代表的第一代日本书法家,标志着日本书道艺术的真正确立。  相似文献   

2.
本文把欧美佛教研究学术史划为四个阶段:一、19世纪20-70年代,是起步阶段,确立了以"佛教文献学"为主导的研究范式;二、19世纪80年代到二战,是成熟阶段,在佛典校勘、佛教考古与思想解读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的成果,形成了旧英德学派、列宁格勒学派与法比学派;三、二战结束到70年代,是转型阶段,东亚佛教尤其是藏传佛教,受到了空前的重视,在传统的文献学与哲学研究之余,兼顾适应国际政治需要的"地区研究",在方法上更多涉及佛教的社会史、政治史等领域。四、80年代以来,欧美佛教研究中心从欧洲转到北美,佛教学术空前繁荣,西方佛教学者置疑他们自身的学术传统与理论预设,探讨佛教与西方社会深度交流的可能。  相似文献   

3.
日本自19世纪末就开始引入欧洲的语言学和文献学以及文化人类学的方法研究上座部佛教,并取得了大量的学术成果。进入21世纪,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的马场纪寿脱颖而出,在上座部佛教研究领域做了新的开拓。在佛教的教科书中,在斯里兰卡和东南亚传播的"上座部佛教"与东亚地区传播的"大乘佛教"被视为不同的体系。但在古代印度(包括古代南亚地区),两者的历史真相如何,在历来的研究中并不明了。特别是在日本佛教界和学术界,人们习惯于透过所谓大乘佛教的视角看待上座部佛教,或者贬之为小乘佛教或者将其视为大乘佛教之前的原始佛教。马场纪寿大量利用巴利文、梵文、汉文文献,对上座部佛教的思想发展作了重新解读,特别是对《清净道论》的作者觉音的思想作了综合考察,再现了从原始佛教到5世纪的上座部佛教思想发展历程,探讨了思想发展的内在逻辑。因此,马场纪寿的上座部佛教研究可为国内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正>2017年11月4—5日,由浙江大学佛教文化研究中心和浙江大学东亚宗教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首届佛教史论坛:佛教史料与史学"工作坊在杭州召开。本次论坛围绕"僧传与圣传"、"文本与文献"、"形象、仪式与史事"三大主题展开,促进了佛教史学、宗教学、写本学、文献学、图像学等不同学科的交流与互动,不仅就众多具体学术问题进行了广泛交流,还探讨了佛教史学与史料学的方法论与前景。浙江大学人文学部主任黄华新在会议开幕式上致辞,指出浙江大学近年来极为重视佛教学科的发展,不仅引进了一批研究佛教的新锐人才,还大量投入学术资源,欲将佛教研究打造成浙江大学人文学科的高地。在接  相似文献   

5.
董鑫 《五台山研究》2021,(1):54-57,64
五台山在东亚佛教交流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不仅要归功于它在汇聚与传播佛教思想上的卓越功绩,还要归功于它所输出的"五台山圣地观"对整个东亚佛教圣地形成模式的影响.这其中以日本的灵山信仰最为明显.作为整体的"五台山圣地观",至迟7世纪后期传入日本,通过以菩提仙那为代表的入日弘法僧的推介、以圆仁为代表的入唐求法僧的弘扬,在日本广...  相似文献   

6.
<正>傅斯年在《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中说:“凡一种学问能扩张他所研究的材料便进步,不能的便退步。”((1))刘志博士新著《中国道教写本经藏》(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1年)的出版不仅延续了道教文献研究的传统,而且拓展了道教文献研究的范围,是道教文献学研究的新成果。《中国道教写本经藏》以先秦至明清的道教写本经书和写本道藏为研究对象。全书分五大部分,研究内容涉及道教写本经藏的历史发展阶段,写经人物,写经制作,  相似文献   

7.
正文献学与解经学的结合,将是佛教研究的主导范式之一;跨学科研究,是当代佛教学术的基本形态。在这场佛教学术的转型过程中,"世界史"观念是决定性的思想要素。20世纪80年代以后,佛教研究在我国得以全面展开,从编纂大藏经、撰写佛教史,到研究重要的佛教人物、典籍与宗派,从佛教文献、哲学,到佛教艺术、建筑等领域,涌现了大批重要学术成果。特别是在最近的十余年里,  相似文献   

8.
《法音》2017,(7)
<正>改革开放以后的中国学术界,在佛教研究领域取得了许多突出的成果。在经历了上世纪60、70年代的学术停滞以后,佛教学者一边小心地开拓自己的研究领域,一边也在努力思考、总结适合自己的研究方法。笔者在十多年前发表《佛教研究的方法、领域及其学科建设》[1],认为佛教研究需要两种相结合,一是文献学与哲学的相结合,二是思想史与社会史相结合,主张佛教兼具宗教与哲学的特点,由此而有诸多新的研究领  相似文献   

9.
汉文佛教文献学体系构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汉文佛教文献研究与整理工作取得相当成绩的今天,有必要建立一门专门处理汉文佛教文献的学科,即汉文佛教文献学.本文初步提出汉文佛教文献学的概念,并在此基础上初步建构了汉文佛教文献学的学科体系,认为汉文佛教文献学应由实体层面、方法层面、历史层面与理论层面四部分的研究组成.  相似文献   

10.
作为近代东西文明对话中反映在东亚佛教领域的知识重构,"大乘佛教"概念的形成及其演变,能够给我们提供许多有益的启示。东方佛教学者、日本东京帝国大学教授木村泰贤的"大乘佛教"观,带有强烈的日本佛教意识,其强调在家主义、批判出家主义,目的在于为日本佛教的在家主义倾向寻找"合法性"依据。西方哲学家、世界轴心文明论者雅斯贝尔斯积极吸收当时欧洲和日本的佛教研究成果,关注佛教的哲学智慧,主张"大乘佛教"是佛教的一部分,其在亚洲的传播,印证了佛教是一个宽容的宗教。雅斯贝尔斯的目的,在于建构一种试图超越西方中心主义和基督教中心主义的全新的"历史哲学"。二人的文化背景和学问取向尽管不尽相同,但透过他们的言说,可以从一个侧面对比了解佛教知识在近代东西方是如何被重构、如何回应现代性的。  相似文献   

11.
正佛教大藏经作为文本传统(textual tradition)的宗教载体之一,其在近现代之演变对东亚佛教传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国内、国际学术界,近年来对于东亚佛教的文本研究方兴未艾,但相关佛教文本传统如何应对文本现代性(textual modernity)转型之讨论仍付阙如。2015年5月,以"现代东亚的佛教藏经"为主旨的第三届国际学术研讨会由美国杨百翰大学与亚利桑那大学联合举办。会后选录部分论文,结集成书出版,由亚利桑那东亚系吴疆与杨  相似文献   

12.
文献学与解经学的结合,将是佛教研究的主导范式之一;跨学科研究,是当代佛教学术的基本形态。在这场佛教学术的转型过程中,“世界史”观念是决定性的思想要素。20世纪80年代以后,佛教研究在我国得以全面展开,从编纂大藏经、撰写佛教史,到研究重要的佛教人物、典籍与宗派,从佛教文献、哲学,到佛教艺术、建筑等领域,涌现了大批重要学术成果。  相似文献   

13.
方立天先生《中国佛教哲学要义》一书的学术贡献,首先在于其对中国佛教哲学的整体性、系统性的概括和整理;其次在于其研究方法上的多元性和综合性,即综合运用文献学、思想史学、比较宗教学等方法,为当代佛教研究方法论的确立做出了贡献;此外,在对中国佛教哲学体系进行考察过程中,同时关注中国佛教哲学与儒家哲学、道教哲学之间的交涉互动,对佛教哲学中国化进程做了具体而微的考察。本书日文版的出版将对日本佛教学术界带来思想的刺激,为中日佛教学术交流发挥独特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五台山是东亚的佛教圣地。自古以来,就有印度、西域、日本、朝鲜的许多朝拜者前来五台山巡礼,因为它是文殊菩萨的圣地。韩国、日本有以五台山命名的佛教圣地。由此可知,五台山佛教在东亚的影响是多么大啊!  相似文献   

15.
由中山大学人文学院佛学研究中心主办、香风谷宋智明纪念基金会赞助的"佛教与东亚思想传统"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09年9月17日-21日在中山大学珠海校区召开.学者分别来自美国、日本、英国、加拿大、德国、中国大陆及香港、台湾地区,共28人;提交论文论文27篇围绕"佛教与东亚思想传统"这一主题,学者们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热烈的讨论.  相似文献   

16.
佛教以劝善为目的,如来佛祖慈眉善目,观世音菩萨大慈大悲,取经的唐僧心肠特别的软,他甚至对妖怪也心慈手软,这是绝大多数中国人心目中的佛教形象。谁能想到,日本佛教却能把这非常慈悲的教义转化为鼓吹杀戮,为侵略战争服务。何劲松教授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日本佛教,他的《近代东亚佛教——以日本军国主义侵略战争为线索》一书,向我们揭示了日本佛教从甲午战争以来,为侵略战争服务,特别是为侵华战争服务的历史事实。这不仅大大开拓了我们的眼界,也提出了令所有人都值得深省的问题:宗教与善,究竟是什么关系?我们不能因为这件事…  相似文献   

17.
<正>王颂,北京大学学士、硕士,日本国际佛教学大学院大学博士。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教授、北京大学佛教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中国宗教学会理事。长期致力于从东亚汉语佛教圈的宏观视角出发,以中日两国佛教为对象,把握汉语佛教圈的共性与特性,专长于华严宗的历史与思想研究。出版有专著《宋代华严思想研究》(宗教文化出版社,2008年1月)、《日本佛教:自佛教传入至二十世纪》(《世界佛教通史》全集第九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  相似文献   

18.
一、传统教学与近代佛教学 具有佛教传统文化的亚洲各国分别拥有独立研究佛教的历史。在日本,屡屡受到基督教及伊斯兰教神学(theology)影响的研究潮流,被冠以“传统教学”或“宗学”的名称。 另一方面,经过所谓世俗化(secularization)萌生于西洋的诸科学渗透到佛教的各个领域,独立出所谓新方法基础上的近代佛教学。这是一种以《圣经》研究传统为基础的西方古典文献学和大航海时代以后诞生的比较语言学或者比较宗教学这样两股潮流推动产生的新学问。近代佛教学即由写本的收集、读解入手,寻着校订版本并翻译、…  相似文献   

19.
正中国与日本一衣带水,早在隋唐时期便已互派使者。唐朝是当时亚洲文化中心,故此日本以模仿唐人为时尚,而这也是中华文化真正大规模地东传日本的年代。佛教作为最重要的文化之一,也在这时通过朝鲜半岛传到日本。对于当时的日本来说,佛教不单是一个宗教,更是一种新文化的象征;而作为佛教文化的传播媒介,汉字以及写经艺术也传入日  相似文献   

20.
本文就京藏敦煌摩尼教写经之音译词语,在西方语言学研究的相关成果上,着重从历史学和文献学角度加以申论,认为唐代来华摩尼僧,为实现教主在全世界传播福音之宏愿,不遗余力,因应华情,把本教的义理,甚至每个术语,都尽可能用华人所能接受的汉文宣介,即便是音译词语,选用的汉字亦力依华俗,慎选音义,至于纯属音译者,盖万不得已。了解唐代摩尼僧的译经传统,或有助于对福建霞浦新发现的某些科仪抄本,进行相关的历史文献学考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