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通过圣经文本解读,指出与实用主义婚姻哲学不同,生育不是基督教婚姻的主要目的,基督教婚姻的重要前提是无功利的爱情与直觉。通过挖掘基督教系统神学"上帝论"、"教会论"、"人论"中的婚姻思想,本文认为作为整体的基督教婚姻哲学是理想主义的,其指向的是:信徒彰显上帝的形象、在婚姻中勇于自我牺牲、在爱中追求"二人成为一体"的人性之完满。  相似文献   

2.
翟志宏 《宗教学研究》2005,1(2):171-174
在西方基督教哲学中,如何从人的层面走向上帝、体认上帝,历来存在着两种不同的倾向.一种是直接认识或体验上帝存在的方式,上帝在启示中成为人们直接获得的永恒真理;一种是通过受造物的自然本性,在理性的推导下间接地认知上帝的存在.蒂利希把这两种方式称之为宗教哲学的两种类型,前者是本体论类型,后者为宇宙论类型.阿奎那通过因果推理和类比推理对上帝存在的论证,充分展示了宇宙论类型的思想特征.克尔凯郭尔则凸显了孤独体验和内在激情在走向上帝中的意义,表现出了对本体论类型的回归.本文旨在通过对阿奎那和克尔凯郭尔的比较,来评述两种宗教哲学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王齐 《世界哲学》2012,(2):23-31,161
本文以互读的方法试图揭示克尔凯郭尔与尼采面对基督教信仰所采取的截然相反的态度。克尔凯郭尔坚持生存者需要一个"全知全能"的上帝,而尼采认为上帝的"全知全能"性正是上帝要被杀死的原因;克尔凯郭尔极力张扬基督教人本主义思想,而尼采则批判基督教人本主义的虚妄性和奴隶本性。尼采认为,克尔凯郭尔的基督教上帝正是形而上学式思想的残余,因此克尔凯郭尔的哲学在根本上是一种"基督教哲学";是尼采彻底颠覆了形而上学,真正使哲学的关注点落实到了人的"生活世界"。  相似文献   

4.
游斌 《天风》2022,(3):29-31
本文将以"互寓"为枢纽,提出一个中国化的基督教思想纲要,尤其是在教会论方面探索以中国传统的"天下"范畴解释教会,即为"天下教会论"."互寓"思想根源于教父们的perichoresis,即在三一上帝的内在生命里,三一上帝彼此互寓,每一位都在爱的自我虚空中成就其他两位,成为一个上帝 1.  相似文献   

5.
上帝论是基督教神学教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上帝论的主要命题之一是三位一体论,或称三一论。基督教认为宇宙万物的创造者和主宰上帝是一神,即上帝只有一个本体,同时上帝又具有三个位格,即圣父、圣子、圣灵。在早期教会时期,基督教的这种上帝观在形成过程中经历了许多争论,至今在基督教的不同教会之间,仍然存在有关三一论的一些分歧。例如东派教会认为圣灵只从圣父流出,而西派教会则主张圣灵从圣父和圣子流出。  相似文献   

6.
当今中国教会重视救赎论而轻忽创造论,以致于信徒在"属灵"与"属世"两个极端之间摇摆的现状,与初期教会受希腊哲学中"二元论"思想影响后的状况极为相似。故而,溯本求源——基督教与希腊文化相碰撞,古教父在希腊哲学体系的基础上,建构了基督教"上帝从无中创造了万物"的教义,抵御了"灵肉分离"思想对教会的冲击。中国文化(狭义上的以儒、道为填充的本土文化)的宇宙观不是"盘古开天地"、"女娲造人"等神话,而是"天道演运生万物"。当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相碰撞,基督教的"造"与中国文化的"生"既存在相通之处——具有"创生力"、"从无而有"、"赋予人主观能动性";又存在相异之别——"外在他生力与内在自生力"、"有、无目的性"、"与人同在、天人合一"。故此,建构在"造"与"生"两者异同的基础上,以老一辈神学家为代表形成了两条中国处境中的基督教创世观进路:一条是自上而下的,强调上帝意志;一条是自下而上的,强调群体行为,两者又同时落地于"补足'天道'位格化施动者——人格化的创生"。解读中国文化语境中的基督教创造论是在"唯靠圣经"基础上"构建中国自己的诠释学"的必经之路。也只有构建了中国自己的诠释学,才能使基督教中国化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7.
与救赎论相较,中国神学创造论一向重视不够,对创造论的思想逻辑与意义作出深入审理亦为汉语学界所缺乏.这既与传统哲学对与物质不同的纯精神较为隔膜有关,也与人皈依基督教大多首先由拯救体验而来有关.从哲学角度看,各种讲述世界来源的宇宙论(佛教除外)大体可归为四种,比起来创造论所谓上帝从无创造说逻辑上似更严谨和通顺.从神学角度看,创造与救赎互相涵摄、互为前提诠释,创造论的旁置极易使基督宗教成为失去文化创造力的偶像化宗教.  相似文献   

8.
本文认为,在作为另一种传统的基督教神学和哲学在中国广义的翻译和吸纳过程中,掌握书面语言因而颇有社会影响的中国知识分子会发挥重要的中介作用;同时指出,在中国的古代传统和现代传统中,对知识分子影响最大的乃是儒家思想和实证理性。文章从这一处境出发,分析了上帝观、创世说、原罪论等基督教基本观念在翻译吸纳过程中的适应和困难,列举了这一过程中的十组优先选择并说明了理由,最后强调了翻译者作为开放的探索者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赵紫宸(1888—1979)在1925年底撰写的《耶稣的人生哲学》等为文本依据,讨论他早期神学中的人神人格同性论。他提出上帝、耶稣、人共同都以“人格”为本质规定性。这种人格论哲学,一方面展开在赵紫宸对耶稣之人格上帝观的理解中,一方面体现在他的人神人格同性论中。赵紫宸把上帝诠释为一种观念性的人格存在,历史上的耶稣是对此的一种人格性的彰显,而人的使命就是在效法耶稣的人格日新中建立自己的人格。文章指出,这种人格论哲学,最终否定了上帝的神性、耶稣的基督性,无意识地在中国教会里以“非上帝”即“否定上帝”的方式,呼应了同时代的非基督教运动。  相似文献   

10.
康德持一种人格上帝的观念,即主张上帝是一个具有知性与意志的存在者。这是一种经院哲学式的观念,是古罗马文化与基督教信仰相结合的产物,深受以西塞罗为代表的斯多亚派思想的影响。康德与安瑟伦、托马斯·阿奎那等经院学者一样,把上帝的知性看作一种直观的与创造性的知性,把上帝的意志看作一种知性的与创造性的意志,把人格上帝看作纯然理性的与非感性的存在者。从人格上帝的逻辑可能性出发,康德否定了斯宾诺莎式的泛神论上帝与最极端的自然神论的上帝,这对于他的理论哲学与实践哲学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宗教伦理化是当代世界宗教的一种趋势,也是中国宗教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试就宗教伦理化的问题谈几点粗浅的看法。一、 伦理化是当代世界宗教的一种趋势宗教伦理化现象并非自今日始,而是早已有之。自19世纪下半叶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类自我意识的觉醒,对上帝的信仰一次次地受到冲击。人们普遍把目光从追求未来的天堂转向现实的尘世。然而,在世俗化、现代化的浪潮中,西方一批知识界的著名人士为保持基督教信仰的活力,试图用现代哲学、科学和各种社会思想重新解释对上帝的信仰。于是,20世纪形形色色的基督教新神学、新哲学应运而…  相似文献   

12.
自教父开始,信仰中的上帝与理性中的上帝开始了长达二千年之久的弥合与分裂之路,也带来了基督教神学的"世界历史性问题",明清时期天主教入华与儒家的遭逢,正在此一角度上彰显其价值。自从中国基督教研究开启范式转向以来,华人学者的研究尤为注重此方面成果的揭橥。晚明中西上帝观的相遇,也即作为儒家文明之根的帝天崇拜与西方基督教系统神学中的上帝论在晚明的冲撞与融合。"中国礼仪之争"正是两种不同范式的社会宗教在核心理念与传统仪轨两方面冲突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13.
爱留根纳的自然与上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中世纪早期最重要的哲学家和宗教思想家之一,爱留根纳具有特殊的意义。他不仅在希腊哲学和《圣经》之间进行了卓越的思考和会通,而且在晚期希腊新柏拉图主义和希腊基督教思想向罗马和西方的传播中发挥了主要作用,这对中世纪基督教思想意义重大。他独特的自然观,他借助自然对上帝的深入思考和体验,他的基督论,得到当代思想的积极认同和回应。  相似文献   

14.
创造论在赵紫宸的神学思想中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和探索的神学主题。赵紫宸在其所著的《基督教哲学》和《神学四讲》中集中论述了创造论中的"恶的存在"及其原因,赵紫宸从基督教神学的角度并结合中国的传统文化所提出的解决恶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马里翁认为在笛卡尔的哲学中存在着两种不同的本体—神学—论思想,一种以自我为基础(其基本的表达式是"ego cogito,ergo sum"),一种以上帝为核心(其基本的表达式是"ego sum,ego existo"),前者是一种并不完备的形而上学,后者则展现了笛卡尔的一种成熟的形而上学思想。但是,关于笛卡尔的这种成熟的形而上学思想及其体系,马里翁在其《笛卡尔哲学问题:方法与形而上学》和《笛卡尔哲学问题II:自我和上帝》中分别给出了两种并不相同的解释,本文认为我们可以大体上认可马里翁的第一种解释,同时应该对他的第二种解释保持谨慎态度。  相似文献   

16.
赵林 《世界哲学》2016,(1):115-124
当基督教脱离犹太教母体、开始在希腊-拉丁世界中传播时,如何处理新兴的基督教信仰与具有深厚思想传统的希腊哲学之间的关系,这是摆在基督教护教士们面前的一个理论难题。在初期教会中,诺斯替主义表现出了一种"急性希腊化"的做法,即试图将基督教信仰改造成一种玄奥的二元论哲学。与这种异端做法不同,正统教会在对待上述关系时表现出了两种态度:或者用基督教信仰来统摄希腊哲学,或者用基督教信仰来拒斥希腊哲学。然而,无论是哪一种态度,都在有意或无意之中把希腊哲学、尤其是具有神秘色彩的柏拉图主义融入到基督教信仰中,从而形成了最初的神学理论。从这种意义上说,在希腊-拉丁世界的基督教化这个表象背后,隐蔽着一个更加深刻的思想转化过程,这就是基督教信仰(以及教会体制)的希腊化与拉丁化。  相似文献   

17.
包兆会 《天风》2016,(6):52-53
他曾是晚清庠生,在国学方面有很高的造诣,其学术生命的多半时间都是在向教会大学的学生们教授中国哲学与中国文化,著有《孔子哲学》、《孟子研究》、《道家哲学》、《中国学术体系》等著作。他也是上世纪中国基督教本色化运动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而他在中国宗教史尤其是中国基督教史研究方面所做出的开创性贡献,又奠定了其杰出的教会史学家的历史地位。其基督宗教方面的著作有:《中国基督教史纲》、《中国宗教思想史大纲》、《中国历史的上帝观》、《基督徒之佛学研究》、《孙文主义与耶稣主义》等,另独编和合编有《耶稣基督》、《评基督抹杀论》、《中国文化与基督教》等。他是当时中国基督教界比较有影响力的、多产的基督徒学者之一。他就是王治心。  相似文献   

18.
晚清传教士对孔子的认识——以德国传教士安保罗为个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子被历代中国人称为"圣人"。及至西来的基督教传教士把耶稣的福音传到了中土,打破了中国人心目中已有的观念,究竟是应该"心归孔子"还是"心归耶稣",成了中国人几百年来心中萦绕的难题,也成为儒家与基督教两种文化较量的核心议题。德国传教士安保罗以儒学经典为基本依据,特别对孔子进行了详尽的考察,提出不仅"孔子是上帝赐予中华民族的一位伟大先导者",而且儒家思想与基督教思想有相通之处,还担负着传布上帝福音的重要使命。  相似文献   

19.
本文主要通过两种宗教哲学类型——阿奎那的宇宙论方式和克尔凯郭尔的虔信主义,从历史上说明西方基督教哲学是如何回答人和上帝这一核心问题,如何解决理性和信仰这一内在矛盾的。为弥补安瑟伦本体论证明的不足,阿奎那提出了较为完备的宇宙论证明。然而这种证明不仅被康德斥之为理性的“幻想”,而且也被克尔凯郭尔的虔信主义所不容。信仰对象的理性不确定性始终是基督教哲学难以消除的“硬核”。  相似文献   

20.
溥林 《宗教学研究》2004,(3):104-108
在基督教的信仰中,上帝从虚无中创造了世界,世界万物对上帝有着绝对的依赖性.范型论是基督教的柏拉图-奥古斯丁主义的一种独特理论,其主旨就在于理解创造的本质,理解受造物与上帝的关系.波纳文图拉是中世纪与托马斯·阿奎那齐名的大神学家和哲学家,他将范型论作为理解创造本质的钥匙,将它看作是整个形而上学的核心.在思想上他对当时新兴的亚里士多德主义持批判接受的态度,而追随柏拉图-奥古斯丁主义路线;他通过对柏拉图理念论的改造,将奥古斯丁主义的范型理论发展到顶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