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叶秀山先生是我国西方哲学研究大家,也是一位哲学研究和行文写作独具风格的哲学家。他对西方古典哲学尤其是古希腊哲学造诣精深,其研究并不简单地停留于一般哲学史的理论知识和思想逻辑研究,也不只局限于古典哲学,而是涉及现代和后现代哲学及跨学科性的宗教、科学、艺术、中国哲学等领域,并能够"以史带论"乃至"以论带史",深刻地面向哲学问题本身而阐发其独到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哲学研究中,如何体现中国哲学的中国性与哲学性,向来是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陈少明先生提出"做中国哲学"的方法,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一种思路。"做中国哲学"强调从哲学史梳理转向直接面向现实生活问题的哲学创造。而在哲学创造中,把经典文献视为古典生活经验,在经验的意义上,对古典文献的研究与对现实生活的研究具有一致性。"做中国哲学"的方法,旨在贯通古与今,使今天的哲学创造能够激发经典新的生命力,使经典智慧能够继续引导时代的精神。  相似文献   

3.
不断追求和推动哲学观念的变革,是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最为鲜明的理论风格和最为突出的理论特色。高清海先生主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是站在实现了"认识论反省"的德国古典哲学的高度来阐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教科书体系",孙正聿先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是从"学说""学术"和"学养"的统一来探索和构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术体系",孙利天先生的《让马克思主义哲学说中国话》是在"中西马"哲学的比较和会通中分析和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如何落到实处",而贺来先生的《马克思哲学与现代哲学变革》则是立足于现代哲学的视野来挖掘和揭示马克思哲学的"现代哲学意蕴"。这四本书共同体现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自觉从"教科书体系"向"学术体系"的转变。  相似文献   

4.
叶汝贤先生是我国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本文就他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研究、唯物史观的发展趋势和创新问题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等方面的学术思想作挂一漏万的心路展示,以凸现叶汝贤先生几十年来在精心致力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所张扬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理论精神和"爱吾师更爱真理"的学术风范.  相似文献   

5.
伍晓明  江怡 《哲学动态》2007,(12):27-32
哲学研究的生命在于从习以为常的日常概念中发现问题,从而推进我们对这些概念的认识。在这种意义上,哲学研究也是一种创造性活动。伍晓明先生和江怡先生在英国牛津大学的一番对话,试图通过揭示中国文化中的"天命"概念的哲学意蕴及其与西方哲学的重要差别,说明中西文化在思想出发点上的根本差别;同时,他们对"哲学拓扑学"的讨论,有助于我们加深对中西文化特征的认识,并由此开启新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6.
<正>"生成性思维"这一概念的提出源于学术界对马克思以来西方哲学的研究,李文阁先生最早提出生成性思维是现代哲学的基本精神和思维方式。[1]学界一般认为,《周易》对中华民族思维方式的影响是其他经典无法比拟的  相似文献   

7.
彭国翔 《中国哲学史》2007,20(4):110-118
一、引言迄今为止,在有关现代新儒学的研究中,较之对牟宗三先生的研究,尽管对唐君毅先生的研究似乎有所不足,但仍然可以说已经具有了相当丰硕的成果。①不过,细检目前所有关于唐君毅先生的研究,几乎都没有对其《哲学概论》一书予以足够的重视。②虽然唐君毅先生自己谦称此书“乃一通俗性的哲学教科书”③,然而事实上,该书不仅体大思精,将当时包括中国、印度和西方差不多所有的重要哲学流派都囊括殆尽,更为重要的是,正是在对比、包罗、融通世界上不同哲学传统的基础上,唐君毅先生在《哲学概论》中表达了他对于“哲学”这一观念的理解。本文之…  相似文献   

8.
正近些年来,基于身体、从身体出发来研究中国哲学正在成为中国哲学研究的一个新的论域。在这方面,除了杜维明先生的"体知"研究外,我们还看到了唐力权的"根身性相学"、杨儒宾的"气化身体"、吴光明的"身体思维"、笔者的"身体范式"、贡华南的"味道"、陈立胜的"身体隐喻"以及王庆节的"道德感动"和"示范伦理"等等研究一个个接踵推出。而数年前北京大学高研院接连举办的中国大陆和海峡两岸的"中国哲学的身体维度"的高端论坛,以及后来作为该会成果的《中国哲  相似文献   

9.
正王齐研究员在编辑叶秀山先生的遗著时,经黄裕生教授提议,以《哲学的希望:欧洲哲学的发展与中国哲学的机遇》(以下文章中均简称为《哲学的希望》)为其书名,恰当地反映了叶先生晚年关于"欧洲哲学的发展趋势与中国哲学的机遇"的深入反思。~((1))本文以"哲学的起源、危机与希望"为主题,既是为了应和叶先生的哲学思考,也是为了把"哲学的希望"当作一个问题来追问。一说到"哲学的希望",一定是哲学出了问题,所以才有"希望"的企盼。这等于是  相似文献   

10.
理解的应用性与伽达默尔的"实践哲学走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如何看待伽达默尔(Hans-Georg Gadamer,1900~2002)中晚期哲学之间的关系?[1]这是近年来我国诠释学研究颇为关注的问题.严平先生认为,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在与哈贝马斯的论战中,伽达默尔逐渐开始了从哲学诠释学到实践哲学的转向;[2]张能为先生也认为伽达默尔晚期哲学"实现了由理论解释学向实践解释学的转变,将解释学与实践哲学联系起来";[3]而何卫平先生则在肯定晚期实践哲学转向的同时,着重强调它"实现了从理解本体论向价值伦理学的转变".  相似文献   

11.
正我并非叶秀山先生的入室弟子,但是我一向将叶先生视作我的老师。第一次见到叶秀山先生是1983年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召开的中华全国外国哲学史学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年会上。那时我在读硕士研究生,跟随苗力田先生、钟宇人先生和李毓章先生参加了这次学术盛会。与会代表三百多位,盛况空前。刚从美国访学回国的叶秀山先生在大会上作了主题发言,题目是"试论从《逻辑哲学论》到《哲学的研究》的转变"。在发言中,他将维特根斯坦这一转变比作康德从《纯粹理性  相似文献   

12.
正一学科化的建制性学术体制的建立,是西方现代化进程中社会分工细化的结果。在人类社会的早期,人们对于经验事物的认识与对于它们背后的"原理"的总结,体现出一种综合性和整体性的特征。在这样的背景下,哲学显示出其统摄性的力量,这种力量其实是经验科学和其背后的理论并未完全分家的后果。现代学科产生的过程,也就是这些具体学科向哲学告别的过程。按照叶秀山先生的看法,"哲学"不断把"必然"交给具体的科学,而自己专注于"自由"的  相似文献   

13.
<正>今天的中国哲学有多种讲法,大致说来有两种路数:一种是客观呈现的路数,即古人讲了什么观点;另一种是哲学推进的路数,即古人的观点有何深意。就王阳明思想的研究来说,前者即"阳明心学",后者即"阳明哲学"。以前研读陈清春先生的《六合内外——庄子内篇道论研究》,就被其条分缕晰的思路,深邃独到的见解所感染。这次再读陈先生的新著《七情之理——王阳明道德哲学的现象学诠释》,更是领略到了他深厚广博的学术功底及其在哲学上  相似文献   

14.
颜青山 《哲学动态》2002,6(10):29-32
<哲学研究>2001年第1期曾推出"哲学为什么要关注技术"的笔谈,其核心词汇是"技术转向".正如李河先生对该词汇所做的有限的质疑一样,"技术转向"缺乏某种历史的底蕴.然而,如同吴国盛先生所强调的,即使如此,它仍然可以作为一种口号来"唤起"人们对一种发展趋势的关注.李河还指出,"技术转向"同样缺乏逻辑的依据.  相似文献   

15.
<正>《儒家政治哲学与政治文化论丛》是中国孔子研究院特聘专家、山东省"泰山学者"、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林存光先生主编的,国内首套专门就历史上儒家政治哲学与政治文化传统进行历史考察和义理阐释的丛书。该套丛书由我国知名学者方克立先生和刘泽华先生担任学术顾问,丛书的前四册已由学习出版社于2017年8月出版。这是林先生及其研究团队近二十年来潜心研究儒家政治哲学与政治文化的智慧结晶,对儒家视域中的核心政治价值理念、历史功能  相似文献   

16.
《哲学研究》编辑先生们: 1984年第12期该刊刊有一篇论文(中国哲学研究),著者是美国夏威夷大学教授成中英先生的文章《中国哲学范畴的特性》。成中英先生是海外享誉盛隆的中国哲学研究  相似文献   

17.
2009年5月30日,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主办,中国哲学史学会、中华孔子学会、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张岱年哲学研究会协办的"张岱年先生诞辰一百周年学术研讨会"在北京达园宾馆举行,来自国内三十多个单位的近百名学者围绕张岱年先生的哲学思想、中国哲学史研究及文化思想,哲学家的思想与生命,百年中国哲学研究的反思等主题进行了热烈而深入的探讨,极大地推动了张岱年学术思想研究的深入开展。  相似文献   

18.
<正>2014年11月8日~9日,"中国哲学书写范式反思暨纪念萧萐父先生冥诞九十周年"学术研讨会在武汉大学召开。会议由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暨国学院主办,来自国内外部分高校的专家学者,以及有关学术报刊的代表五十余人出席了会议。会议围绕"中国哲学书写范式反思"和"萧萐父先生学术思想与生平"两个主题展开。学者们从"对20世纪中国哲学史前辈学者的研究"、"20世纪以来中国哲学诠释方法的讨论"、"哲学思想本身的元思考"以及"中国哲学史的专  相似文献   

19.
2010年7月12-13日,"身体研究的问题意识"学术工作坊在北京大学举行.会议由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长杜维明先生发起并主持.参加本次会议的有张祥龙教授、张再林教授、王庆节教授、张曙光教授、李河研究员、杨大春教授、陈立胜教授,原定参加会议的蒙培元教授因故未能到会,但提交了书面发言.与会学者围绕"中国哲学研究中的身体维度"这一主题,就中国哲学研究的身体维度能否成立,中国哲学的身体性研究能否带来中国哲学的创造性转化,这种身体研究能否为人类当前面临的大问题提供不同于西方的解答等问题展开了深人的交流与探讨.  相似文献   

20.
2004年8月,大连理工大学德国技术哲学研究中心以"技术伦理与技术评估"为主题举办了为期10天的讲习班.主讲者是德国著名技术哲学家、斯图加特大学教授胡必希(Christoph Hubig)先生.借此机会,我们邀请胡必希先生、正在中国访问的柏林工业大学哲学系教授波塞尔(Hans Poser)先生以及大连理工大学的王前教授就德国技术哲学发展的分期、主要代表人物、技术哲学的前景等问题进行了对话与讨论.本文根据对话记录整理而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