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唐初重玄学者成玄英,借鉴佛学思想以发展道教理论,在道教发展过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援佛入道主要表现在对佛教语言及佛教思维方式的吸收与转化上,也表现在其对重玄之道的论述与三论宗中道的相近上.但佛道立论根基并非一致,佛教的"缘起性空"与道家"道法自然"思维的差异,必然使成玄英思想充满张力.成玄英在探求人生意义的观照下包容了二者的分歧.  相似文献   

2.
成玄英《庄子疏》“知与不知,通而为一”的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成玄英《庄子疏》“知与不知,通而为一”的思想蔡方鹿本文对唐代道教学者成玄英“知”的思想和认识论作了探讨。指出成玄英融合道、佛,以明道为认识目的,主张“境知两忘,能所双绝”,提出“知与不知,通而为一”的思想,并区分真知与俗知。其理论的思辨性,反映了唐代...  相似文献   

3.
道教的艺术作用论,基于其"道艺"观,源于道家而逐渐超越道家。《太平经》明确艺术有"炼性"、"益世"的作用,脱离了道家与黄老排斥"五音"、"五色"的思路;葛洪论证"文非余事",其目的是阐明道教"不得无文";成玄英认为"乐音和性",且可"上调阴阳,下和时俗",作用非常广泛;谭峭论证音乐能以"感激之道"起作用,进而实现道教的"教化"目标。所以,后世道教总结艺术的核心作用和价值是"道门文扶",反映了道教美学思想的发展与成熟。  相似文献   

4.
十六、成玄英成玄英,唐初道士、重要的道教学者。生卒年不详,生平亦不可详考。《全唐文》卷九二三《成玄英》条下,有小传云: 元英,字子实,陕州(今河南陕县)人。隐居东海。贞观五年(公元631年),召至京师(可能同年加号西华法师)。永徽(650—655)中,流郁州(今江苏连云港市东大海中,是为州岛,上有云台山)。成玄英的著作,《旧唐志》著录:《老子》二卷,成玄英注;《庄子疏》十二卷,成玄英撰。《宋志》著录成玄英的著作有:《道德经开题序诀议疏》七卷、《流演穷窍图》五卷、《庄子疏》十卷。  相似文献   

5.
重玄学派是隋唐时期最重要的道教思想流派,以最具思辨特色而著称,为众多学者所关注。罗中枢教授所著《重玄之思》便是诸多学术成果中系统研究成玄英道教思想的一本新作。《重玄之思》出版于2010年10月,为国家985工程宗教与社会研究创新基地学术丛书的一种。全书共分六章:重玄学产生的思想背  相似文献   

6.
南北朝时期曾经流行一时的《节解》与《内解》之作,受到了成玄英的高度关注。通过对《节解》与《内解》等的扬弃,成玄英的《道德经义疏》极大地推动了道教哲学的成熟。而三部著作不同的思想关怀,自然又成为了我们把握当时道教理论建构的重要文献。  相似文献   

7.
本文认为:对成玄英来说,要体认“真道”,其途径就在于从心性入手,做到心空,复归真性,真性亦即人的本性、天性。他对儒家以礼乐仁义求复性的复性说作了破斥,提出其建立在道家自然主义基础上的复性复命论。与李翱的复性论相比较,早于他的成玄英具有自己的特色且内容更为丰富。本文对成玄英的复性论作了述评,以期对中国哲学史研究有所弥补,唤起学界之关注。本文还注意到唐时道教的复性学说其深刻的哲理内涵并不亚于儒家复性说,而且有可能李翱的《复性书》除受佛教思想影响外,亦受到道教复性论的某些启发。  相似文献   

8.
朱哲 《宗教学研究》2004,38(3):180-181
如所周知,隋唐五代是道家和道教史上一个极其辉煌的时期,出现了成玄英、王玄览、司马承祯、吴筠、张志和、杜光庭等道教学术精英,也产生了<玄珠录>、<道教内枢>、<坐忘论>、<玄真子外篇>、<无能子>、<化书>等一大批道教精典.而且以道家、道教思想嬗变为表征的中国思想史、文化史在唐宋时期的巨大转折是一个值得高度重视的思想史、文化史的研究课题.然而遗憾的是长期以来这一"重新塑造了中国的社会和文化"①的重要历史时期都没有引起思想史家、道教学家的足够重视,近年来道家、道教研究领域一批中青年学人开始了对这一时期道家、道教思想及其历史转变的研究.<隋唐道家与道教>一书应该说是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成果之一.  相似文献   

9.
易学是成玄英<庄子疏>诠解<庄子>的重要文化因子.他不仅援引<易>文,而且熟悉汉易与王弼易.基于道教重玄学的宗教立场,他还对八卦方位进行了暗用.发掘<庄子疏>的易学思想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10.
意大利汉学家玄英采用译研结合模式,在综合参考中国学界多家注本并借用当代道教学者的解经思路基础之上完成系列道教炼丹文献译介。以玄英翻译的《悟真篇》英译文本为例,添加学术型导言、阐释性注解和批判性评论,甄选并翻译中国学者的术语阐释作为译本的文外注释均为译者合理利用和转化道教炼丹知识的主要途径,借此重构源文本产生的文化语境,最终指向源文本文化价值和文化事实的忠实传译。道教炼丹文献文意晦涩,本身具有深度语境化的解读诉求,作为一种典型的阐释之再阐释实践活动,玄英的道教炼丹文献译介模式既是西方汉学实证、求实的学术传统的自然延续,也与当代中国学者解经路径不谋而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