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大学生价值取向的特点及其与家庭因素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寇彧 《心理学探新》2002,22(1):55-60
采用问卷法对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及其与家庭因素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发现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呈现出注重平等、公正,男生比女生更看重个人发展的特点;相对来说,不重视个人需要的表达,而对权威的服从表现了相当的重视;大学生价值取向的特点状况与家庭因素,尤其与父母的养育风格、个体认同的影响源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丁芳  刘颜蓥  张露 《心理科学》2018,(2):357-363
为了探讨小学儿童的程序公平认知以及不同程序信息下程序公平认知归因取向的发展特点,研究采用自编的程序公平认知情境故事材料,对150名小学1、3、5年级儿童进行测查。结果表明:小学儿童的程序公平认知能力随年级增长而提高,在有投票权且同等和有投票权但不等下的程序公平认知得分显著高于在无投票权下,在消极结果信息下的程序公平认知得分显著高于在积极结果信息下,且年级、程序信息、结果信息两两之间和三者之间均存在显著交互作用。随年级增长,小学儿童的程序公平认知归因在结果取向和权威取向上不断减少,在过程取向上不断增多,在能力取向上则是上升到3年级之后又逐渐减少。研究说明小学儿童的程序公平认知能力随年龄增长而发展,并受程序信息和结果信息的影响;小学儿童的程序公平认知归因随年龄增长越来越倾向于过程取向。  相似文献   

3.
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适应状况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适应分量表》,对全国23个省、市、自治区44063名青少年的适应状况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1)青少年的适应状况处于较好的水平。(2)青少年适应及情绪适应、学习适应、人际适应、社会适应和生活适应等各维度得分在小学五年级较高,从初中阶段开始呈下降趋势,高中阶段继续下降,到大学阶段又逐渐回升。生理适应维度得分在小学五年级、初中和高中阶段较高,大学阶段下降至最低。  相似文献   

4.
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应对风格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应对风格分量表》对全国23个省、市、自治区44063名青少年的应对风格状况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1)在应对风格的行为—生理策略、行为—表达策略、认知—表达策略、防御策略和混合策略上,我国青少年的得分从小学五年级逐渐上升至初二年级,之后下降,到高三年级和大学回升。(2)在认知—情境策略和行为—情境策略上表现为从小学五年级到初中阶段逐渐下降,从高三年级后开始回升。  相似文献   

5.
青少年学生自我价值感特点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5,自引:7,他引:48  
杨雄  黄希庭 《心理科学》1999,(6):484-487
采用《青少年学生自我价值感量表》对初中一年级到大学四年级共2187名青少年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1)不同年级的学生在总体自我价值感、社会取向和个人取得的自我价值感方面差异极显著。(2)男生个人取向的自我价值感显著高于女生,女生社会取向的自我价值感则显著高于男生;男生个人取向的道德价值感高于女生,女生的社会取向的道德价值感则高于男生。(3)重点中学的学生在总体自我价值感、社会取向和个人取向的自我价值感、个人取向的家庭价值感以及社会取向的心理价值感、家庭价值感方面均显著高于非重点中学的学生。  相似文献   

6.
采用《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自我分量表》对44063份小学五年级到大学阶段我国青少年有效问卷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整体自我得分从小学五年到高中一年下降明显,高中阶段变化不大,高三到大学阶段略有上升。构成整体自我的各维度、因子也大多具有相同的年级变化特点。  相似文献   

7.
采用《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个性素质分量表》对全国23个省、市、自治区的44063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个性素质发展状况进行调查,结果表明,青少年个性素质总体状况良好。在内外倾维度上表现为:小学五年级外倾程度较弱,至初二逐渐外倾,初三达到最外倾,高一至大学逐渐变得外倾程度较弱;在意志、责任、耐挫折、独立维度上表现为:小学五年级得分较高,从初中呈下降趋势,高中前半阶段继续下降,高中后半阶段到大学又逐渐回升;在冒险、乐观悲观维度表现为:小学五年级得分较高,从初中到高中直至大学阶段依次递减。  相似文献   

8.
小学儿童亲社会价值取向发展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研究采用问卷法对小学二年级、四年级和六年级学生共337人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小学二、四、六年级儿童的亲社会价值取向在某些情境中存在差异.男女儿童的价值取向存在显著差异,女性比男性更加明确自己的价值取向,更愿意对受难者给予直接的关怀和帮助.不同价值取向的儿童在教师评价中表现出显著的亲社会行为差异.  相似文献   

9.
采用《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个性素质分量表》对全国23个省、市、自治区的44063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个性素质发展状况进行调查,结果表明,青少年个性素质总体状况良好。在内外倾维度上表现为:小学五年级外倾程度较弱,至初二逐渐外倾,初三达到最外倾,高一至大学逐渐变得外倾程度较弱;在意志、责任、耐挫折、独立维度上表现为:小学五年级得分较高,从初中呈下降趋势,高中前半阶段继续下降,高中后半阶段到大学又逐渐回升;在冒险、乐观悲观维度表现为:小学五年级得分较高,从初中到高中直至大学阶段依次递减。  相似文献   

10.
选取44063名青少年为调查对象,采用《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动力系统分量表》考察我国青少年动力系统的发展特点。结果表明:(1)从整体上看,我国青少年的动力系统发展状况良好;(2)我国青少年的动力系统年级变化趋势表现出小学五年级得分较高,初一年级略有上升,初二年级有所下降,之后起伏波动,高三年级得分最低,但从高三年级到大学阶段迅速上升,大学阶段得分最高;(3)我国青少年在动力系统各维度上均存在显著年级差异,但在各维度上呈现出不同的年级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1.
江涌、金人在《湖南社会科学》1991年第5期撰文认为,毛泽东集体主义思想的形成可以从两方面来看:(1)传统文化注重群体利益的价值取向,强调个人服从国家、服从社会。毛泽东集体主义原则的特征也是强调服从,在这个意义上,毛泽东与传统伦理思想是相同的。他强调的是革命第一、群众第一、民族第一。此外,毛泽东关于“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的价值观、生死观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表明,无意注意在小学二年级已有较高水平的发展。对于认知过程中需要“排除”的材料的无意注意,在小学二年级或更早一些已有完善的发展;而对于认知过程中需要“组织”的材料的无意注意,到初中二年级才达到高峰。同时还发现,在我们的实验条件下,小学二年级学生的无意注意仍占重要地位,到小学五年级有意注意才有比较充分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青少年学生疏离感及其发展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张进辅  杨东 《心理科学》2003,26(3):415-418
本研究采用<青少年学生疏离感量表》对重庆市和兰州市的1502名青少年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青少年学生在生活环境疏离感和压迫拘束感上的平均分相对较高;各学生群体在社会疏离感、人际疏离感和总体疏离感之间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年级和地区的交互作用上,而环境疏离感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性别和片区的交互作用上。各群体疏离感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年级和片区之间;青少年学生的疏离感大体呈现出三个阶段的发展趋势,即是:初中阶段发展比较平稳,没有大的起伏变化;高中和大学阶段都是从低到高,再从高到低的倒“V”字型发展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4.
采用问卷法和教师评价法对上海、河南、山东、甘肃四地共1730名青少年及其父母进行调查,旨在考察价值取向的代际效应及其与青少年心理和学校适应的关系。结果发现:(1)父母集体价值取向均能正向预测青少年集体责任;父亲集体取向和母亲个体价值取向均能正向预测青少年同伴友情;父亲个体价值取向和母亲集体取向均能正向预测青少年超越进取;仅母亲个体取向正向预测青少年时尚潮流;(2)父母集体取向均能通过青少年集体责任对其心理适应产生积极影响;父母个体取向和母亲集体取向能通过青少年超越进取对其心理和学校适应产生积极影响;(3)母亲个体取向通过青少年同伴友情对其心理适应产生积极影响,对学校适应产生消极作用;母亲个体取向通过青少年时尚潮流对其心理和学校适应产生消极作用。这些结果证实了亲子之间存在价值取向的代际效应,并强调了代际效应对青少年的心理和学校适应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5.
研究考察儿童和青少年是否具有“左-右”空间-时间隐喻图式。以泉州市惠安县4所学校小学三年级、小学六年级、初中三年级和高中三年级共100名学生为被试,完成时态-按键匹配任务。结果发现,各年级被试均对“左-过去,右-将来”的按键匹配比对“左-将来,右-过去”的按键匹配反应更快,准确率更高,表明自小学三年级起,儿童和青少年在时间隐喻图式上表现出和成人一致的模式,未发现年龄发展效应。该发现支持隐喻结构观。  相似文献   

16.
研究考察儿童和青少年是否具有“左-右”空间-时间隐喻图式。以泉州市惠安县4所学校小学三年级、小学六年级、初中三年级和高中三年级共100名学生为被试,完成时态-按键匹配任务。结果发现,各年级被试均对“左-过去,右-将来”的按键匹配比对“左-将来,右-过去”的按键匹配反应更快,准确率更高,表明自小学三年级起,儿童和青少年在时间隐喻图式上表现出和成人一致的模式,未发现年龄发展效应。该发现支持隐喻结构观。  相似文献   

17.
青少年和母亲知觉的差异及其与青少年问题行为的关系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从辽宁辽阳市选取605名小学五年级至初中二年级、高中一年级至高中三年级学生及其母亲为被试,探讨青少年与其母亲对父母冲突知觉的差异,以及这种知觉差异与青少年问题行为的关系。要求青少年和其母亲分别报告父母过去一年中在10个方面的冲突频率,同时要求青少年报告自己在过去一年中20种问题行为的发生频率。研究发现:青少年对父母冲突的知觉明显比母亲消极,但是到了高中.两者知觉的差异不再明显;青少年与母亲在指向父母自身冲突方面的知觉差异大于指向孩子的父母冲突方面两者的知觉差异;青少年知觉到的父母冲突多于母亲知觉到的父母冲突的人数比例高于青少年知觉到的父母冲突少于母亲知觉到的父母冲突的人数比例;青少年与母亲对父母冲突知觉的差异会增加青少年出现问题行为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8.
青少年的自主期望、对父母权威的态度与亲子冲突和亲合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对704名城乡高一和高三年青少年的问卷调查,探讨了高中阶段青少年-父母关系、青少年的行为自主期望和对父母权威的态度的特点,以及青少年—父母关系与青少年的行为自主期望和对父母权威的态度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我国城乡青少年对父母权威的认同程度较高,而期望获得行为自主的年龄较晚;青少年的行为自主期望、对父母权威的态度与青少年—父母冲突与亲合在某些方面存在城乡、性别和年级差异;青少年对父母权威的认同程度越高,对与父母发生分歧的接受性越高,其与父母的关系越亲密;那些期望在较晚年龄获得行为自主的青少年,与父亲的冲突较多,但与母亲较亲密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一种相对稳定的人格特质,社会价值取向指个体对于自己和他人结果分配的特定偏好。西方社会价值取向的研究经历了从双维模型到整合模型的发展。这些研究证实了实验室情境以及现实情境下社会价值取向对个体的行为决策和社会认知的影响。人际取向命题的提出是该领域的最新理论进展,情境因素和平等取向在未来研究中将得到更多的关注  相似文献   

20.
青少年创造力的发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力认知方向研究的一个热点,绝大多数研究者将发散思维作为测查的唯一指标.本研究将聚合思维也纳入测查指标,采用自编的<青少年创造性思维测验>,对我国青少年创造力的发展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青少年的创造力整体呈阶段性发展,在同一阶段内呈连续性,小学六年级到初一为发展的关键期.(2)女生创造力水平明显高于男生,主要表现在发散思维的流畅性和变通性子维度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