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感恩是一种觉察和感激生命积极机能的生活取向,不仅源于他人的帮助行为,也源于个体对生命积极机能的觉知。积极生活取向的感恩对个体的人格特质、幸福感、人际互动、健康都具有积极的意义。开拓新的研究方法,进一步探寻感恩的作用机制是未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2.
李松  刘峻君  鲍秀琴  陈旭 《心理科学进展》2022,30(11):2586-2594
尽管关系维持策略对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增强个人福祉有着重要意义, 但也增加了个体被拒绝的风险和痛苦。以往研究已经发现人际感恩一方面能在关系面临威胁时激活威胁缓冲策略修复人际关系, 另一方面也能在威胁解除时激活关系增强策略建立和促进人际关系, 但人际感恩也增加了使用非适应关系维持策略的可能。此外, 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有助于解释人际感恩的关系维持功能。未来研究应从二元互动视角考察人际感恩的关系维持功能; 从多元评价视角考察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在人际感恩对关系维持的影响中扮演的角色; 并结合多种研究方法拓展人际感恩的关系维持功能研究。  相似文献   

3.
蒲清平  朱丽萍 《心理科学》2012,35(5):1185-1189
以52名大学生为被试,在真实的游戏情境中设定施恩与受恩的情形,考察个体是否会“知恩图报”。结果发现:受恩的被试具有一定的感恩意识,但比较薄弱;感恩情绪总体上是一种积极的心理体验过程,并且随着报恩行为的发生,个体的这种正性情绪会相对增强;受恩被试具有明显的感恩回报行为,但回报值低于所接受的恩惠值。说明“知恩图报”是以保护自身利益为前提的有限回馈,其实质很可能是基于亏欠而产生的一种偿还义务。  相似文献   

4.
感恩及其与幸福感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感恩是当前积极心理学的热点课题, 是指个体用感激情绪了解或回应因他人的恩惠或帮助而使自己获得积极经验或结果的一种人格特质。感恩对于个体幸福感具有独特的预测作用, 中介模式和调节模式两种理论对其影响机制进行了解释。感恩干预可有效增加个体感恩水平, 进而提升幸福感, 其策略主要包括感恩记录、感恩沉思和表达感恩行为等。明晰感恩的概念与结构、完善测量工具、拓展并深化中介与调节机制、发展有效的干预策略、开展儿童青少年研究, 以及跨文化或本土化研究是该领域未来重要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基于感恩提升的干预策略对适应性功能的促进作用广受关注。然而,诸多研究却揭示出感恩干预效果受到个体因素的调节,即干预效果在不同个体间存在显著差异。本文基于基线的心理特征、人格类型、动机和人口学特征,从个体视角出发,系统地梳理了感恩干预效果的调节因素及潜在解释,并对未来研究提出展望。由此,拓展学界对感恩干预与个人特征适配性的认识,优化干预的效用,为设计个人-活动匹配的个性化方案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6.
叶颖  张琳婷  赵晶晶  孔风 《心理学报》2023,(7):1087-1098
感恩是一种重要的积极情绪,对人类的社会生活有着重要的意义。已有研究表明,感恩与社会幸福感存在关联,但缺乏因果性证据。为此,本研究采用长期追踪法和日记法探讨感恩和社会幸福感的因果机制。研究1对482名被试进行间隔7个月的两拨次追踪调查,来探讨特质感恩和社会幸福感之间的相互预测关系。交叉滞后分析发现,前测的特质感恩能够预测后测的社会幸福感,前测的社会幸福感也能预测后测的特质感恩。为了减小回忆偏差,研究2对248名被试进行连续21天的日记法调查。结果发现,前一天的状态感恩能预测后一天的社会幸福感,前一天的社会幸福感也能预测后一天的状态感恩。本研究揭示了感恩和社会幸福感之间的因果机制,并提出感恩和社会幸福感的螺旋上升双向影响模型,这对培育个体感恩和提升个体社会幸福感具有一定的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7.
自我意识情绪:人类高级情绪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我意识情绪是个体在具有一定自我评价的基础上,通过自我反思而产生的情绪。自我意识情绪与基本情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自我表征、自我觉察、自我评价过程的卷入是自我意识情绪产生的重要条件。对个体行为进行自我调节、服务于人际交流、人际互惠和个体心理内部需要是自我意识情绪具有的主要功能。自我意识情绪是随着认知的发展而逐渐形成和发展的,并会受到文化的影响。自我报告、非言语行为编码技术、言语报告和行为编码、神经成像技术是自我意识情绪的主要研究方法。自我意识情绪的普遍性和特殊性需要进一步跨文化研究的验证  相似文献   

8.
网络人际信任是人际信任在网络交往中的延伸.网络人际信任表现出脆弱性、认知性的特点,其产生与发展是一个动态的持续过程.网络环境因素、网络使用行为、个体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影响网络人际信任水平;此外,网络人际信任对个体网络自我表露、知识共享、行为决策以及团队合作等网络行为起促进作用.在此基础上指出现有研究的不足,并提出未来应基于网络人际信任的特点开展深入研究,明晰网络人际信任的影响因素及其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提出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揭示了感恩“怎样”影响学业成就及这种影响“何时”更强或更弱。采用感恩问卷、日常性学业复原力问卷、压力性生活事件量表和学业成就问卷对1361名青少年进行调查。结果显示:(1)日常性学业复原力对感恩与学业成就的关系具有部分中介效应,感恩既对学业成就产生直接影响,也通过日常性学业复原力对学业成就产生间接影响;(2)压力性生活事件对日常性学业复原力的中介作用具有调节效应,压力性生活事件调节了中介过程的后半路径,具体而言,日常性学业复原力对学业成就的影响,随压力性生活事件的增加而降低。因此,感恩对青少年学业成就的影响是有调节的中介效应。研究结论对提高青少年的学业成就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人类为什么会好奇?人际好奇的概念、功能及理论解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际好奇是个体对他人的信息产生的好奇,其中包括对他人的生活经历、生活习惯和细节,以及想法、感受、动机产生的好奇。人际好奇受到个体性别、年龄、个体状态、人格和文化价值观等因素的影响,而且人际好奇在人际关系的建立与维持、人格判断、文化学习和维护社会规范等方面有积极影响。人际好奇可以用本能论、信息缺口理论、兴趣?剥夺理论和社会比较理论加以解释。目前对人际好奇研究较少,未来需从毕生发展的角度探索人际好奇,研究网络中的人际好奇现象,进一步完善人际好奇的测量方式,加强基础研究和实证研究,考虑文化因素的影响等。  相似文献   

11.
青少年感恩的影响因素及其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感恩问卷、自尊量表、应对效能量表、亲子关系问卷、同伴支持问卷、同伴拒绝问卷、学校联结量表、社区安全问卷和社区满意问卷对1217名中学生进行调查,考察了青少年感恩的影响因素及其内在机制。结果发现:(1)自尊、应对效能、亲子关系、同伴支持、学校联结、社区安全和社区满意与感恩显著正相关,同伴拒绝与感恩显著负相关;(2)自尊在亲子关系、学校联结与青少年感恩之间起着部分中介作用,应对效能在亲子关系、同伴支持、学校联结与青少年感恩之间起着部分中介作用;表明与亲子关系、同伴支持、学校联结等环境因素相比,自尊和应对效能等个体因素是影响青少年感恩的更近端因素。  相似文献   

12.
中国当代大学生人际情感现状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人际情感是指大学生对自己与他人相处以及交往活动时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本研究编制了《中国大学生人际情感问卷》,并以此对全国范围内的3类地区14个大城市100所高校的11982名大学生首次进行大规模人际情感调查。结果表明:《中国大学生人际情感问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大学生人际情感由亲密感、合作感、宽恕感、恋爱感、感恩感、关爱感等组成;总体处于中上水平,其中感恩感、关爱感最高,宽恕感最低;女生的亲密感和恋爱感高于男生;自我要求、家庭氛围、舆论关注、价值认同对大学生人际情感的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13.
学会感恩     
提子 《天风》2009,(1):39-39
一个人要学会感恩,这是重要却不易做到的一项大工程。因为我们都知道,所谓的感恩并不只是在顺境中产生的。我们应当在任何情况下都能找到值得欣慰的一面,并且为着未来的盼望而感谢上帝的眷顾。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和网络社会支持的关系,关注感恩和社会认同的作用,并提出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采用大学生的网络利他行为量表、网络社会支持量表、社会认同量表和感戴量表对442名本科生进行问卷调查,研究表明:(1)网络社会支持能显著正向预测网络利他行为;(2)感恩在网络利他行为和网络社会支持间起部分中介作用;(3)社会认同在感恩对网络利他行为的正向预测中起加强作用。研究结果有助于进一步揭示感恩等个体因素在网络社会支持对网络利他行为影响中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5.
大学生感恩内隐效应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探讨内隐联想测验(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IAT)和Go/No-go联想任务测验(Go/No-go Association Task, GNAT)测量大学生感恩的可行性,并分析内隐感恩与外显感恩的关系。预备性研究从现代汉语字典中挑选自我词/他人词各16个,从汉语成语大辞典中挑选出与感恩相关的积极词/消极词各20个,根据65位大学生的评定结果筛选出自我词/他人词各8个,积极词/消极词各8个,用于正式研究。正式研究采用IAT、GNAT感恩测量程序和青少年感恩量表(Adolescent Gratitude Scale,AGS),对155名大学生同时进行IAT、GNAT及外显感恩的测量。结果发现:(1)大学生普遍具有积极的内隐感恩,内隐感恩不存在性别、生源地和独生与否等人口统计学指标上的显著差异;(2)大学生的内隐感恩与外显感恩相关不显著,是两个不同的建构;(3)采用IAT和GNAT研究感恩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6.
采用感恩问卷、社会支持问卷和创伤后成长问卷对汶川地震三年半后的376名中学生进行调查,考察其感恩与社会支持对创伤后成长的影响,并检验社会支持在感恩与创伤后成长之间的中介作用。结果发现:(1)灾后中学生的创伤后成长水平较高,其中自我觉知的改变与人际体验的改变水平高于生命价值观的改变水平,女生人际体验的改变水平高于男生,初一学生的创伤后成长水平相对低于高年级学生;(2)感恩和社会支持可显著地正向预测创伤后成长;(3)社会支持在感恩与创伤后成长之间起着部分中介作用。这表明,汶川地震三年半后中学生的感恩可以直接正向预测创伤后成长,也可通过社会支持正向影响创伤后成长。  相似文献   

17.
解读作为美德的感恩德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美德的感恩德性蕴含了三重维度伦理关系.感恩美德德性的生成不是一个自发过程,而是在三重维度的感恩伦理关系交互作用下,经过主体一系列的伦理心理环节而生成.如何增强人们对于感恩美德的认知,自觉地履行感恩美德?如何让青少年学会感恩?一是须区分作为美德的感恩与建立在利益计较、物物往来关系之上的人与人交往中的感恩;二是引导人们特别是青少年对于感恩美德的认知,激励人们作为美德的感恩情感;三是对于社会组织而言,须增强感恩美德的制度供给机制.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基于有限自制力理论考察童年期虐待对网络成瘾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以1162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童年期虐待量表、自我控制量表、感恩量表和网络成瘾量表进行测试,结果发现:(1)童年期虐待和自我控制、感恩呈显著负相关,与网络成瘾成显著正相关;自我控制与感恩呈显著正相关,与网络成瘾呈显著负相关;感恩与网络成瘾呈显著负相关。(2)自我控制在童年期虐待和网络成瘾之间起中介作用。(3)“童年期虐待→自我控制→网络成瘾”这一中介路径的前半段受到感恩的调节;与高感恩个体相比,童年期虐待对低感恩个体的自我控制的影响更小。感恩不仅不能缓冲童年期虐待对自我控制的负面影响,反而会增强这一过程,提示我们注意积极特质在特定情境下的消极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探讨了单类内隐联想测验(SC-IAT)测量大学生感恩的可行性,并分析内隐感恩与外显感恩的关系。方法:采用inquisit3.0.2.0编制SC-IAT感恩测量程序,测量了大学生的内隐感恩;采用青少年感恩量表(AGS)测量了大学生的外显感恩,并运用相关技术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结果:采用SC-IAT测量大学生感恩的内隐效应显著,内隐感恩不存在性别、生源地和独生与否等人口统计学指标上的显著差异,大学生的内隐感恩与外显感恩之间相关不显著。结论:(1)大学生整体上存在着积极的内隐感恩;(2)内隐感恩与外显感恩相互分离,是两个不同的建构。  相似文献   

20.
采用感恩问卷、社会支持问卷和创伤后成长问卷对汶川地震三年半后的376名中学生进行调查,考察其感恩与社会支持对创伤后成长的影响,并检验社会支持在感恩与创伤后成长之间的中介作用。结果发现:(1)灾后中学生的创伤后成长水平较高,其中自我觉知的改变与人际体验的改变水平高于生命价值观的改变水平,女生人际体验的改变水平高于男生,初一学生的创伤后成长水平相对低于高年级学生;(2)感恩和社会支持可显著地正向预测创伤后成长;(3)社会支持在感恩与创伤后成长之间起着部分中介作用。这表明,汶川地震三年半后中学生的感恩可以直接正向预测创伤后成长,也可通过社会支持正向影响创伤后成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