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法音》2017,(5)
<正>活佛转世是藏传佛教特有的传承制度,历数百年演变而形成了一套严谨的宗教仪轨和历史定制。活佛乘愿而来,转世修行,涌现出了十世班禅大师等一大批爱国爱教的杰出代表,弘扬佛法,利益众生,成为藏传佛教形象的重要代表。当前,藏传佛教正处于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活佛转世制度得到了充分的尊重和完整的传承,日趋规范。2007年,国家宗教事务局颁布《藏传佛教活佛转世管理办法》,活佛转世应当遵循  相似文献   

2.
藏传佛教主张显密兼修,但更重视密教的修行,而各教派都有自己的密教修行方法,从而形成了修行方法的多元性和各派自身的特色。无论是显教的修行还是密教的修行,都是在一定的宗教理论指导下进行的。修行的过程不仅是宗教理论的指导过程,更为重要的是实践宗教理论的过程,而这种实践还是修行者亲证、体现甚至发展宗教理论的过程。藏传佛教宗教理论践履指向的终极目标就是觉悟成佛。  相似文献   

3.
藏传佛教造像题材分类及其艺术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春和 《法音》2001,(8):35-44
藏传佛教造像艺术肇始于公元7世纪初,此后一直伴随着藏传佛教的发展而发展。千百年来,它在继承印度密教艺术的基础上,不断融入西藏本土的传统信仰和民族审美情趣,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貌。造像种类繁多、形象复杂多变是其最为引人注目的艺术特色。  藏传佛教以密教为主要特色,密教在宗教实践中主张“即事而真”,提倡以佛陀、菩萨和祖师等为本尊作相应修行而达到与佛教真理的契合,这一旨趣正是影响藏传佛教造像艺术题材众多、造型各异的根本原因。因为按照密教的观点,若要修行,必先造像,所以大量造像相应出现;而修行者根机不同,…  相似文献   

4.
《法音》2015,(12)
<正>很高兴有机会和佛教界同仁交流一下四川阿坝达扎寺在藏传佛教文化建设上的一些做法和经验,以期达到抛砖引玉的效果。一、筑牢文化根基,弘扬藏传佛教优秀文化坚持和加强寺院文化建设是达扎寺保持下来的好传统。达扎寺从一个小小的山野修行之地,发展成为一座藏传佛教学科较全,学风严谨,并在一定的区域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寺院,靠的就是注重和加强寺院的文化建设。达扎寺在文化建设中,列为首要任务的是僧人队伍建设,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僧  相似文献   

5.
金刚萨埵忏悔法是藏传密教前行的基础修行内容,本文尝试从现代精神分析视角解读金刚萨埵观修方法的神秘外貌下所蕴含的心理机制,阐明其中触及并试图修复的人类深层心理创伤,指出金刚萨埵修行乃是通过直觉性的运用人类童年本具的想象性内化和自我内在对话能力,将人生最主要的三大创伤:口腔阉割、肛门阉割、生殖器阉割及随之而引发的诸多人格障碍,在持续的观想念诵中一一面对、修复,从而为后面的密法正行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6.
<正>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的思想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推动新时代宗教工作理论和实践创新,提出“要积极引导藏传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重要论断。  相似文献   

7.
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会直接或间接地引起藏区僧侣修行所依托的社会现实环境发生改变.城镇化水平较高地区学经僧在加行道、基本修持等方面的修行水平,显著高于城镇化水平较低地区的僧侣,而在成就修持阶段差异并不明显.城镇化所带来的更大的开放性与更多的社会支持为藏传佛教及其僧侣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多元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8.
谢彬  桑吉 《法音》2005,(4):i001-i004
后藏名刹夏鲁寺是藏传佛教夏鲁派的发源地和根本道场,历史上涌现出许多修行精进、学识渊博、德高望重的高僧大德,对藏传佛教的弘扬做出过重要贡献。夏鲁寺独特的藏汉合一的建筑风格,以及保护完好的壁画、造像艺术,在藏传佛教艺术史上也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本文试图对夏鲁寺的历史沿革和佛教艺术作一番梳理和探索,以飨《法音》读者。一、夏鲁寺的历史沿革(一)古相家族与夏鲁寺的缘起夏鲁寺位于西藏日喀则地区甲措雄乡夏鲁村,距日喀则东南30公里。这里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夏鲁寺就座落在雅鲁藏布江南岸与年楚河交汇处的下游地段———夏鲁河…  相似文献   

9.
慧能倡导的禅宗修行方式的变革主要从两个层面极大地推动了禅宗自身的发展。 一、在社会政治层面上的入世化使禅宗能够与当时社会政治经济的特点相契合,为居于社会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所认同。在惠能新的修行理论提出之后,禅宗的修行方式一改传统佛教的出世主义修行态度,变得更加入世化,人文化,这些变化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佛教发展与国家利益之间的冲突,从而为禅宗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惠能将禅修与现实生活结合在一起,主张砍柴担水皆是妙道,这种修行观为“农禅并作”的修行方式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寺院经济基础的改变减少了…  相似文献   

10.
藏传佛教,是佛教的重要派系之一,尤其是在青藏高原如此独特的地理环境中培育出来的一种人类宗教文化现象,具有浓郁的地域性特征和鲜明的文化风格。故早已引起国内外有识之士的广泛兴趣,从而掀起具有世界性的研究热潮,至今方兴未艾,且有蓬勃发展上势。新中国在藏传佛教研究领域也取得了巨大成绩,举世瞩目,为今后进一步深入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下面就简略回顾与展望新中国的藏传佛教研究。 一、藏传佛教研究回顾 五十年(1949—1999)来,新中国的藏学事业,不仅得到全面复兴,而且呈现蓬勃发展的趋势。藏传佛教作为藏学的…  相似文献   

11.
18世纪大多数藏族民众为藏传佛教信徒,清王朝在西藏实行政教合一制度,由藏传佛教僧侣集团主管西藏政教事务。噶锡家族是18世纪西藏贵族首领,其日常生活深受藏传佛教影响。本文以噶锡家族为中心研究西藏贵族作为信徒如何进行相关宗教活动,探析藏传佛教与西藏贵族的密切关系。认为西藏贵族全力支持佛教事业并积极修行佛法,在贵族的率领下藏族民众虔诚的信仰藏传佛教,揭示出西藏政教合一制度下藏传佛教兴盛发展的社会历史原因。  相似文献   

12.
源于印度的密教传入藏地后,通过与本土宗教(本教)交流融摄,形成了以密修为主,显修与密修相结合且带有强烈本土气息的藏传佛教修行实践哲学。其特征表现为九个方面:重密宗、重体证、重实修、重上师、重传承、重群体、重大众化、重祈福、重神迹等。其中"以密为主、显密结合"是藏传佛教修行实践哲学最显著的特征,其他特征均由它派生。而藏传佛教实践哲学特征的形成与其本土的传统文化、宗教的发展历程,以及其理论哲学"重中观"的传统等是密不可分的。  相似文献   

13.
明武宗朱厚照在历史上以崇奉藏传佛教而著称。他在京师大量封授、供养藏僧,自封为大庆法王,坚持迎取活佛,为藏僧等建寺造塔,大量开度藏僧行童。明武宗崇奉藏传佛教,与他信奉藏传佛教教义及修行方法,以及其荒嬉的个性有很大关系。宫中浓厚的藏传佛教信仰、朝政日益黑暗腐朽也有一定影响。武宗崇奉藏传佛教,使明朝政治日趋黑暗腐朽,加剧了财政危机,加强了汉藏文化交流,也成为反面典型和后世诸帝鉴戒。  相似文献   

14.
《法音》2015,(6):55-55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10日在中南海接受班禅额尔德尼·确吉杰布的拜见。习近平勉励他刻苦学习、努力修行,秉承十世班禅大师遗愿,秉承佛教众生平等、慈悲为怀的理念,积极促进藏传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努力成为一位具有精深佛学造诣和深受僧俗信众爱戴的藏传佛教活佛。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陪同接受拜见。  相似文献   

15.
藏传佛教唐卡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佛教早期传入西藏时由于传播的需要和藏民族四处游牧的生活方式,修行者会请画师把佛像和曼陀罗等绘制在布、绸或木板上,以便随身携带。这种平面画的方式也体现于寺院墙上,它是传播佛教思想重要的一种方式,也是最好辅助修行的一种方式。从修行者信心角度出发也是用这种方式将佛请到自己身边。  相似文献   

16.
《法音》2015,(6)
<正>新华网北京6月10日电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10日在中南海接受班禅额尔德尼·确吉杰布的拜见。习近平勉励他刻苦学习、努力修行,秉承十世班禅大师遗愿,秉承佛教众生平等、慈悲为怀的理念,积极促进藏传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努力成为一位具有精深佛学造诣和深受僧俗信众爱戴的藏传佛教活佛。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陪同接受拜见。班禅向习近平敬献了哈达,并介绍了他坐床20  相似文献   

17.
《法音》2012,(7):6
藏传佛教界广大僧尼:藏传佛教素有护国利民、慈济众生的优良传统。前辈高僧大德"弘扬佛法度众生,无私奉献为祖国",萨迦班智达、宗喀巴大师、五世热振活佛、十世班禅大师等堪称楷模。藏传佛教以崇尚和谐,维护和平,庄严国土,利乐有情享誉世间。作为生活在当代社会主义制度下的藏传佛教僧尼,我们既是佛门弟子,也是国家公民,理当护国利民,一心持戒,潜心修行,弘扬佛法,服务信众。在此,我们倡议,在西藏、青海、四川、甘肃、云南五省(区)藏传佛教寺庙开展和谐寺庙创建活动,希望广大僧尼积极参与,继承和弘扬藏传  相似文献   

18.
坚赞华藏  根桑措姆 《法音》2013,(4):44-47,73,77
塔尔寺,位于青海省湟中县鲁沙尔镇,距省会西宁市26公里,地处环青海湖自行车赛的必经之路上,风光旖旎,满山翠绿,夏季气温仅在6-28度之间,是修行和旅游的理想之所。塔尔寺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开山祖师宗喀巴大师的诞生地。明洪武十二年(1379),宗喀巴的母亲香萨阿切,在宗喀巴落生的地方修起一座莲花塔(即现在的宗喀巴纪念塔),从此,信教群众就开始  相似文献   

19.
孙娟 《法音》2012,(9):21-26
藏传佛教噶举派二祖米拉日巴的生平传记是藏族文学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传记中他的皈依与修行也一直被作为藏传佛教的典范,为后世各宗派信徒们景仰和模仿。但其皈依噶举派初祖玛尔巴之前的宗教身份,无论是在教内的各种传记中,还是在后世学者的各类研究中,都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而这一早期宗教身份的模糊恰恰反映了当时藏地的社会背景和佛教境况,反映了"宁玛派"一词的历史演进和佛苯两教间既相互对立又相互吸收的历史融合过程。  相似文献   

20.
悠悠雍和宫     
宛若一幅历史画卷,浓墨 重彩,悠悠然,雍和宫推开一扇门…… 踏沿历史的足迹,上溯至公元1694年,清康熙帝在京城东北的安定门内为皇四子修建了一座富丽堂皇的府邸,28年后,这位皇子继承帝位,年号雍正,新帝迁入紫禁城,王府一半作了藏传佛教格鲁派高僧修行的僧院,一半仍为行宫。1744年昔日王府成为皇家寺院。今天,她是北京城内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藏传佛教寺院。 据雍和宫办公室主任阿·巴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