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一个读书人不为种田而去种田,仅仅因为“不愿为五斗米折腰”,毅然辞官归隐的陶渊明,躬耕田间,吟诗乡野,过着清贫而又富有的生活。在俸禄、官位与尊严、清白之间,陶渊明选择了后者。  相似文献   

2.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一个读书人不为种田而去种田,仅仅因为"不愿为五斗米折腰",毅然辞官归隐的陶渊明,躬耕田间,吟诗乡野,过着清贫而又富有的生活。在俸禄、官位与尊严、清白之间,陶渊明选择了后者。他的选择对于一个"读书为功名"的封建时代的读书人来说,无疑是惊世骇俗的。但是,陶渊明因此获得了心灵的安宁与和谐,获得了生命的自由与畅快。"种田"与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已成为一种生存方式,陶渊明藉此而回归自我、  相似文献   

3.
汪维藩 《天风》2011,(11):56-57
90年代初,周联华牧师首次访问“金陵”时,我曾送他一个小镜框,上书陶渊明的名句“乌倦飞而知还”。周牧师离宁前夕,在金陵饭店写了封信给我说:“我这只倦鸟又要飞回去了。人各有自己的本垒,南京是你的本垒,我的本垒则在台北。”“本垒”是棒球运动的一个术语,大意指一个人能够发挥潜力、取得业绩的地方。  相似文献   

4.
难得从容     
从容,是一种心态,更是一种境界。古往今来。圣哲先贤、仁人志士用自己思想和品德行为对“从容”做了很好的释义。屈原的“九死不悔”;孟轲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诸葛亮的“躬耕南阳,不求闻达”;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  相似文献   

5.
有些来自民间的案子,看似简单,却又颇为难心。如果总用常规的思维方法去断案,有的反而越理越乱,今你无从着手。这时,不妨来个“顺水推舟”,即先顺着对方的思路去解决问题,后再来个“回马枪”,难题也许就此迎刃而解了。话说一位穷苦的种田人,在街上不小心踩死了一个米店老板的小鸡。米店老板硬是要地赔九百残,并大言不惭地道:“这是一只良种鸡,只要喂几个月就有九斤重。按现在的鸡价,一厅是一百钱,九斤刚好九百钱”这时,知县恰从这里路边,见此吵闹场景,于是下轿探问情况。哪知知县听了种田人的由诉,也坚持应赔九百钱。种田…  相似文献   

6.
《文心雕龙》研究中与易学相关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文心雕龙》归属于儒学汉易系统而非玄学化王弼易学的理论体系,《文心雕龙》研究中诸多有争议的问题都可获得较为明确而贯通的解答:《文心雕龙》撰著于郑学重立学官的齐代;因陶渊明与颜延之同属于玄学一脉且其文不合“折之中和”的儒家准则而未获作家品题;刘勰的“五材”说是建构在汉易五行说基础之上的。  相似文献   

7.
陶渊明与谢灵运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两位著名的诗人,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开创者,谢灵运是山水诗的开创者。田因诗与山水诗都是写景之作,但是二人在诗歌审美追求、语言风格、意境上都有不同。从陶渊明到谢灵运的转变,反映了两代诗风的嬗变,也对我国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8.
海的启示     
大海给人的启迪是多元的。它的辽阔,恰似人的胸怀;它的深沉,恰似人的情思。我以为它给人更大的启迪在于它有一种天然的自我净化功能,把杂质或抛洒,或蒸发,或化解,或淹没,使自己永远明澈。人类在自身修养上,也应具有这种自我净化功能。从孟子的“三省吾身”,到现代的“自我批评”都强调要不断的剔除人性糟粕,化解世俗影响,达到人性升华、灵魂净化的目的。古今所有的伟人、圣人、君子,莫不是在不断的反思自省中去完善自我的。陶渊明的“党今是而昨非”,就概括了由自省到升华的净化过程。人,总是在肯定与否定的交替轮回中,趋于…  相似文献   

9.
在我孩提的时候,爷爷在乡下农村种田,当时他就住在几亩苹果园里,房子是用禾草搭起来的。我难得到他那儿去一趟,我真喜欢那种自然纯朴没有修饰的自然之美,于是我对爷爷说:“爷爷,我长大了也要到你这儿来,种田。”  相似文献   

10.
赵晓岚 《学海》2003,(4):158-162
本文辨析辛弃疾屡称陶渊明的原因和意义 ,论述在归隐的人生道路上 ,两人在稼穑、饮酒、交友的生活方式以及闲适与愤悲的思想情怀诸方面的同异 ,指出辛氏对陶氏的认同最终在于“二分梁甫一分骚” ,不自觉地造就出从闲适文化入、从载道文化出的移位 ,这在陶渊明接受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一、群体意识和纯朴的集体主义道德观念。具体表现为以“群”为重,以“群”为乐。无论是种田、捕鱼或狩猎,往往都是以集体的形式进行的。农忙季节,换工互助,不计报酬;一家有事,仝寨相帮;一家建房,仝寨出动。在恋爱婚姻方面也如  相似文献   

12.
一、盖满爹换稻种果高冲农技夜校的“农事与逻辑”讲座,磁石般的吸引着冲里的种田人,年过半百的盖满爹,说起话来,嘴边也挂上了“概念”、“判断”、“因果联系”之类的新鲜词儿。春节,我在盖满爹家里作客。他向我讲起了一件有趣的事。盖满爹作了四亩六分责任田,去年,本来打算早稻全部种植常规稻红410,后来  相似文献   

13.
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陶渊明道德人格与道德思想初探白正梅陶渊明作为古代田园诗体的开创者,在中国诗坛上赢得了自己的一席之地。他的具有传奇色彩的出仕归隐,不时引起后世人们的好奇;而他的志行高洁则更为人们所赞叹。倘要论起中国古代士人的人格来,陶渊明恐怕可...  相似文献   

14.
<正> 《诗经·硕鼠》中的“乐土”和陶渊明的“桃花源”的思想性当如何评价,这是我国古代思想文化史方面很有意思的课题,随着学术界诸方面研究的进展和深入,对此亦有重新探讨的必要。现陈浅见以就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15.
满天星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活中的禅是如此灵动和现成,自然界又何尝不是呢?如果满天星斗不是禅,释迦牟尼佛就不可能因目睹明星而觉悟成佛;如果潺潺流水不是禅,洞山良价禅师就不可能因过小溪睹水中影而打破疑团;如果郁郁黄花不是禅,灵山禅师也不可能因见桃花而开悟。大自然到处都呈现着禅的空灵于恬静,悠远与超越,真实与现成,所以陶渊明能留下“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千古绝唱,苏东坡能留下“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的禅苑清音。在中国古典诗词的汪洋大海中,深含禅意的佳篇名句俯拾即是。像王维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宋代一位比丘尼的悟道诗:“…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认为,陶渊明的人生观表现为任真自得,恬淡高洁;而其死亡观则主要显现为乐天委分,识运知命。对陶渊明生死观的探讨,可以使我们认识到:第一,陶渊明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崇高的地位,影响巨大,其生死观对中国传统文化及中华民族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第二、从陶渊明的生死观思想来看,在人生观及死亡观上,各种观念杂陈,前后变化甚大,有着非常复杂的情景。第三、在陶渊明的生死观中,始终存在一种生命与生活的二难紧张,这是理解陶渊明生死观思想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7.
<正> 杨作龙先生的“《诗经》‘乐土’和‘桃花源’的时代现实性”一文(《孔子研究》1990年第三期》),就“乐土”和“桃花源”的现实性和陶渊明儒家思想诸问题,不能不说作了较仔细的研究,但是,杨先生的立论实在不能让人苟同,今陈浅见于此,就教于杨先生和方家学者。  相似文献   

18.
慢生活境界     
真羡慕古人的疏放和闲适。比如“息交游闲业,卧起弄书琴”的陶渊明,“耳临清渭洗,心向白云闲”的李昂,“云卧三十年,好闲复爱仙”的李白,“短送一生惟有酒,寻思百计不如闲”的韩愈,“草包人心相与闲,是非名利有无间”的杜妆,“倚阑莫怪多时立,为爱孤云尽日闲”的陆游……每每读及,都有一种“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感觉。  相似文献   

19.
刘蔚 《学海》2002,(3):157-160
储光羲是盛唐著名诗人 ,其生前身后都曾获得极高评价。与他同时的殷认为储与王维、王昌龄堪称开元诗坛的代表人物 ① ;稍后的顾况在《监察御史储公集序》中说 :储与常建、王昌龄等人“皆当时之秀” ,而储之“声价隐隐躏轹诸子”② ;宋代苏辙《栾城遗言》认为储光羲成就超过王维 ,“高处似陶渊明 ,平处似王摩诘”③ ;清代王夫之尤其推崇储之五古成就 ,指出他与韦应物已同臻圣境 ,“唐以下人更无伦匹”④ 。但是 ,这样一位重要的诗人并未引起目前学术界的足够重视 ,有关储光羲的文章较少 ,且或考订其生平 ,或侧重研究其较有特色的山水田园诗…  相似文献   

20.
畬(shè)山,是一种古老的“刀耕火种”的生产方式。方法是在入春时斫山伐木,赶在雨季来临之前把砍下的草树之类焚烧成灰,雨后下种,草木灰便成了田地的肥料。在古代,这种耕作方法在一些人烟稀少的地区曾经特别流行。柳宗元《永州八记》记述当地(今湖南永州市)一些破产农民为了逃避徭役、赋税,躲到深山去开荒种田,畬山便是他们垦荒的方式。但这种畬田烧毁山林的作法,从长远看代价太大。可是当时人们还不明白这个道理。晚唐的玄泰禅师在衡山七宝寺修行,目睹农民“畬山”,山林惨遭蹂躏的情景,痛心疾首地写下了一首《畬山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