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跃  郭永玉  丁毅  李凯 《心理科学》2019,(5):1230-1235
阶层流动是指人们在社会分层体系中相对位置的变化。人们普遍预期,向上流动促进个体发展和社会进步。然而近期研究也表明,向上流动还可能损害个体健康和主观幸福感,使人们低估和容忍社会不平等,并反对再分配。地位认同、贫富归因倾向以及系统公正信念能够解释向上流动的双刃剑效应。未来研究需要进一步澄清向上流动感知的具体表现,深入考察向上流动影响的心理机制,探索促进阶层流动积极效应发挥的干预方法。  相似文献   

2.
管健  金淑娴 《心理科学》2019,(4):920-927
为了探究个体自身与他人的社会阶层对个体在社会困境中合作行为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本研究通过问卷和实验研究来考察自身阶层的行为效应、互动对象阶层的调节效应以及信任有中介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1)低阶层者倾向于比高阶层者表现出更多的合作行为;(2)感知到的互动对象阶层对不同阶层个体的合作行为存在显著的调节效应;(3)个体对互动对象的信任水平(即对他人合作行为的预期)对此调节效应起到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3.
经济不平等是影响阶层流动感知的重要因素。研究发现,经济不平等可能抑制、也可能提升阶层流动感知。在梳理两者之间复杂关系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经济不平等影响阶层流动感知的作用机制模型。经济不平等可能通过影响不同的心理过程,继而对阶层流动感知产生抑制或提升作用;此外,两者关系也会受到微观个体因素和宏观社会因素的调节,从而呈现出不同的关系模式。未来研究应进一步考察和完善经济不平等影响阶层流动感知的整合模型。  相似文献   

4.
如何缩小健康和教育的阶层差异, 促进社会公平是世界各国普遍关心的社会问题。已有的社会阶层心理研究取向中, 社会文化视角从不同阶层的文化所塑造的不同自我出发, 提出了解释社会阶层生产和再生产的文化循环理论和提升低阶层社会适应水平的差异教育方法, 这些理论观点为教育与健康的阶层差异提供了超越个体或环境任何单一因素的系统解释, 并提供了着眼于社会心理重塑的干预方案以减少健康和教育的不平等。未来社会文化视角的研究和实践工作的可能方向包括理论和干预实践的中国化, 与其他社会阶层理论和社会公正视角相结合, 以及考察社会流动与文化变迁背景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童年贫困与晚年认知老化的关系尚存争议。有的研究表明, 童年贫困会加速个体的认知老化, 但是也有研究发现童年贫困会延缓个体的认知老化, 这与社会流动性起到的调节作用有关。对于童年贫困个体, 低稳定或者社会经济地位的向下流动(即长期贫困)会使逆境产生的消极影响不断累积, 从而加速个体的认知老化; 而心理韧性高的童年贫困个体, 可能会促使社会经济地位向上流动, 这会增加个体的认知储备, 并提升特定认知能力, 进而延缓认知老化。今后该领域的研究应该探讨童年主观贫困与认知老化之间的关系以及童年贫困对不同认知能力老化的影响, 也应关注童年贫困与晚年认知老化关系研究中的幸存者偏差效应。  相似文献   

6.
个体的社会阶层反映了其所掌控的客观社会资源(即客观社会阶层)和其主观上所感知到的自身社会地位(即主观社会阶层)的水平。收入(或财产)、职业、受教育程度是研究中常用来反映客观社会阶层的操作化指标。而主观社会阶层的操作化界定既包括对主观阶层进行问卷测量,也包括对其加以实验操纵。心理学研究要基于研究目的以及要考察的具体效应与机制对不同的操作化界定加以取舍,有时也要综合兼顾多种操作化方式。通过选取典型群体来代表不同阶层,这种做法宜慎重采用。同时研究的信效度问题有必要更多加以重视。未来研究应加强关注阶层认同偏差与阶层纵向流动等基础问题,以及因取样偏差而带来的阶层效应被简化的现象,并结合跨文化视角分析不同文化下社会阶层的内涵差异。  相似文献   

7.
左明 《四川心理科学》2014,(6):214-215,188
近年来,我国“阶层固化”现象日渐凸显,成为引发公众普遍关注的一大社会问题。所谓“阶层”,一般是对阶级内部不同等级的群体或处于不同阶级之间的群体的指称。阶层固化意味着不同社会阶层成员构成趋于稳定,社会成员在不同阶层之间的垂直流动受阻,个人难以靠后天努力改变自身命运;换句话说,底层群体向上流动的通道被封堵,社会不平等结构被原样复制。社会阶层结构一旦固化,公平正义势必遭受损害,社会发展活力与秩序和谐势必面临挑战。  相似文献   

8.
徐琴 《学海》1990,(Z1)
在任何开放的社会中,社会流动都是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社会流动包括水平流动和垂直流动。社会学的研究重点在垂直流动。垂直流动是指人们在同一分层结构层面中的不同阶层之间的流动,亦即社会地位的升降。垂直流动的参照基点是父辈的职业和社会地位,或者是个人初次工作时的职业和社会地位。  相似文献   

9.
本文利用2015年CGSS数据考察了社会医疗保险对宗教信仰的挤出效应,研究发现参加社会医疗保险的个体有宗教信仰的概率要低于没有参加社会医疗保险的个体,这表明社会医疗保险对宗教信仰存在一定的挤出效应。进一步研究发现社会医疗保险对宗教信仰的挤出效应存在三种路径,健康路径、幸福路径和政治信任路径。社会医疗保险能够通过促进个体健康、提升个体幸福和提高个体政治信任来挤出宗教信仰。因此,要充分发挥好社会医疗保险带来的健康保障、精神保障和政治信任作用,这既能够促进个体更加理性的进行宗教信仰,又能够有效引导我国宗教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0.
社会本质主义是关于社会类别的直觉理论,是对社会类别差异的一种生物性归因。大量研究显示社会本质主义助长了种族、性别与阶层偏见,但也可以减少对肥胖、同性恋与罪犯的偏见。在种族、性别与阶层等被强加的社会类别中,稳定性线索强,社会本质主义导致人们认为该社会类别下的群体之间的差异难以改变,折扣环境解释,进而促进偏见;在肥胖、同性恋与罪犯等个体选择的社会类别中,可控性线索强,社会本质主义导致人们认为该社会类别下的一些群体成员的污名身份是不可控的,折扣个体选择的解释,进而减少偏见。未来研究应关注导致不同后果的社会本质主义信念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在此基础上开发出系统、持续、有效的干预措施,为消除偏见,减少群际冲突,推进和谐社会建设提供科学心理学方案。  相似文献   

11.
当今社会,信息化、社会化高度发达,世界交往关系更趋紧密。开放性和创造性已经成为现时代的两大显著特征。与此相适应,个体认识能否在迅猛变化的时代中取得最佳的社会效应,更是人们求得自我实现,促进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前提。本文试图从微观与宏观、个人与社会的有机统一的视角,探讨个体认识的社会效应。  相似文献   

12.
自然体验是指个体通过各种感官感知自然或与源于自然界的刺激互动。学者通常使用问卷测量法、自然指标法或实验操纵法来量化操纵人们的自然体验,发现接触自然可以在心理、生理和行为等方面产生积极效应。且这些积极效应会受到物理环境、个体以及社会因素的影响。未来应突破“城市——自然”二元对立思想并加强积极效应的纵深研究;拓展研究群体;促进相关研究成果的实际应用。  相似文献   

13.
从特质性的主观阶层感和情境性的主观阶层感两个角度考察了主观社会阶层对个体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实验1采用问卷调查法,发现主观社会阶层较高的被试在人际关系取向上更倾向于共享关系取向。实验2采用材料启动法,发现对社会距离近的他人,高阶层与低阶层利他行为差异不显著;对社会距离远的他人,高阶层的利他行为显著大于低阶层组。研究结论:主观社会阶层较高的个体表现出更多的亲社会行为;社会距离起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4.
居住流动性是指人们改变居住地(即搬家)的频率。作为关键的社会生态因素之一, 其会对个体的认知、情绪以及行为产生重要影响。已有学者从健康福祉、社会关系以及教育结果等方面对居住流动性的后因结果进行了综述。居住流动性对消费者心理和行为也会产生重要影响, 但目前未发现有综述研究对居住流动性引发的消费者行为反应进行总结, 也未见研究从理论层面对这一影响机制进行归纳解释。在梳理居住流动性导致的消费者心理与行为反应的研究之后, 借用调节定向理论对相关研究结论进行了归类论述, 指出居住流动性会导致消费者分别采取促进型反应策略或预防型反应策略。进一步地, 提出居住流动的自主性(主动vs.被动)以及方向性(向上vs.向下)能够解释经历居住流动的消费者何时会选择促进型策略或预防型策略。最后, 针对所搭建的居住流动性促进和预防策略框架, 提出几个潜在的研究议题, 以供学者进一步探究讨论。  相似文献   

15.
社会阶层是心理学研究的一个新的前沿领域,是指由于经济、政治等多种原因而形成的,在社会层次结构中处于不同地位的群体,这些群体之间存在着客观的社会资源(收入、教育和职业)的差异,以及感知到由此造成的社会地位的差异。基于社会认知视角的社会阶层理论认为,处于同一阶层中的个体,由于共享的经历,形成了相对稳定的认知倾向,低阶层者是情境主义的,高阶层是唯我主义的。大量的实证研究进一步证实,环境所导致的认知倾向差异,使得高低阶层这在感知自我、他人和社会的方式存在显著的不同。而阶层的流动性对个体心理与行为的影响以及本土化的社会阶层心理学研究是需要未来深入探索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两个研究探讨社会比较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及其内在机制。研究一中,被试被随机要求与学习成绩排名第一或者最后的人相比,然后测量其助人倾向。结果发现,与向上比较组和控制组相比,向下社会比较会提高个体的助人倾向。研究二通过虚构的智力测验排名反馈操纵社会比较,然后测量被试的捐款意愿。结果发现,得知测验成绩比大多数人好的时候,人们更愿意捐款。两个实验共同表明,社会比较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由个体对弱势群体的同理心所中介。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社会阶层心理学研究领域对于主观阶层的研究取向高度重视, 突出表现为强调社会阶层概念中的主观阶层成分, 在理论阐述、概念测量、研究设计和研究问题选择上都倾向于关注主观阶层。这一取向为社会阶层心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也扩展了该领域的研究方法及关注问题的视野。但它也造成了部分研究在理论层面与社会现实有所脱节、在概念层面过于忽视客观阶层、在方法层面过于依赖操纵主观阶层, 以及在问题层面只关注高低二元阶层划分、对现实阶层多样性关注不足等弊端。未来应进一步深入开展基础研究以厘清客观阶层和主观阶层的关系及其不同的预测效应, 在研究设计时对于客观阶层和主观阶层进行更细化的区分, 同时可以更多关注于现实中的具体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18.
群际情境下向上社会比较信息对自我评价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以大学生为被试作了两个实验,研究群际情境下向上社会比较信息对自我评价的影响。实验1的结果表明,对于多数派群体的成员来说,来自内群体的向上社会比较信息会提高其自我评价,即产生同化效应,而来自外群体的向上社会比较信息会降低其自我评价,即产生对比效应;对于少数派群体的成员来说,无论向上社会比较信息来自内群体还是外群体,都对其自我评价几乎不产生影响。实验2表明,多数派群体成员在自我评价上的内群体同化效应依赖于群际对比。  相似文献   

19.
对511名初二年级的流动儿童(平均年龄:14.37±0.78岁)及其家长进行问卷调查,考察累积情境风险与流动儿童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及自尊、心理弹性和情绪调节等个体保护因子的作用方式差异及累积效应。结果发现:(1)累积情境风险负向预测流动儿童主观幸福感,各领域风险预测作用由大到小依次是家庭关系风险、同伴风险和学校风险,家庭社会经济地位风险预测作用不显著;(2)自尊在各领域风险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中均发挥补偿效应;心理弹性在同伴、学校领域风险中发挥补偿效应,在家庭关系领域风险中发挥保护效应;情绪调节仅在同伴领域风险中发挥保护效应;(3)个体面临的风险数越多,具备的保护因子数越少,流动儿童主观幸福感越低。  相似文献   

20.
在当代中国,各领域的道德矛盾和道德冲突已经越来越多地显现出来,有的甚至已经演化为局部风险而成为制约社会和谐的因素之一。布劳关于异质性与不平等的理论为我们分析道德冲突提供了一个独特视角。当前,导致道德冲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人们普遍认同的原因之外,以下几个方面是值得我们重视的:身份确认缺失引发道德冲突;对异质性的曲解导致道德冲突;个人向上流动受阻激化道德冲突;中间阶层缺场无法缓解道德冲突;价值观和现存制度之间的矛盾也会带来道德冲突。治理和化解道德冲突的对策是:正确发挥主体性以降低道德冲突;强化异质性交叉以减少道德冲突;培育社会中间层以弱化道德冲突;实现不同群体间的有序流动以化解道德冲突;确立共享价值观以消弭道德冲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