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93年8月,新加坡广播局和中国中央电视台联合举办了首届国际华语大专辩论会──“狮城舌战”。8月25日晚,英国剑桥大学队(正方)和中国复旦大学队(反方),围绕《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这个辩题,展开了唇枪舌剑的辩论。正方所持的立场是“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反方所持的立场是“温饱不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正方先后给“温饱”、“道德”等下过一些定义:“温饱”是指“相对温饱”(意为不饥不寒就是温饱,不具备温饱条件,就意味着有冻饿之累);而道德是“大家都能实践的规范”,那只有圣人英雄才能做到的行为,不是道德…  相似文献   

2.
“老师,他们诽谤我”这是在我校组织的年级辩论赛之后,我所担任评委的班级中一个并不是辩手的女生在比赛结束之后找我所说的第一句。我担任评委的这次辩论赛的辩题是“遗憾是人生的必然”,该女生所在班是正方。在辩论过程中,反方第四辩在总结陈词的最后说了这样  相似文献   

3.
正方辩题 :胚胎干细胞技术对人类社会利大于弊反方辩题 :胚胎干细胞技术对人类社会弊大于利正方一辩 :主席、评委、各位辩友 ,大家好 :有位学者曾经说过 :“2 0世纪是药物时代 ,2 1世纪是细胞时代。”1998年 ,美国科学家用人类胚胎干细胞在体外培养和分化的成功 ,引发了全球干细胞研究的热潮 ,同时也激起人们对这一新兴技术发展的争议。经过对这项技术中所蕴涵的科学价值的判断和应用前景的展望 ,以及所带来的生命学、伦理学等诸多问题的理性反思 ,我方一致认为 :胚胎干细胞技术对人类社会利大于弊。所谓胚胎干细胞 ,其实是人胚胎发育早期—…  相似文献   

4.
大一时,我参加了一场辩论赛。论题是:大学生是否可以谈恋爱。我是反方的一辩,虽然我们引经据典,慷慨陈辞,结果仍然败下阵来。正方一辩是个名叫章浩的男生,表现格外出色,我输得心服口服。 大四时,我坠入情网,男友正是那个章浩。 尽管要忍受自食其言的尴尬和同宿舍姐妹们“不怀好意”  相似文献   

5.
一分为二     
任何事情都有正反两个方面,现实生活中往往会有正反都有理的事。这要求我们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待问题。如我们常在电视中看到的大学生辩论会,就是正方执一观点,反方执一相反的观点,进行公说公理、婆说婆理的唇枪舌剑般的辩论。 例如,今日普世关注的全球变暖问题,究竞是祸是福?认定是祸的人认为大气中二氧化  相似文献   

6.
蒉益民 《哲学动态》2007,4(9):43-47
对当前心灵哲学中的物理主义哲学家来说,他们的物理主义立场的底线是要捍卫关于意识的伴随性命题(the supervenience thesis)。根据这个命题,意识感受性(Qualia)必然地伴随着相应的大脑物理特性的产生而产生。换句话说,伴随性命题断言,“大脑的物理特性P的产生会导致相应的意识感受性Q的产生”这一陈述(简记为S)是必然真的,尽管这一陈述并不是先天真的。最初,物理主义哲学家为这一命题所提供的唯一理由是克里普克关于后天必然性(a posteriori necessity)的论述。克里普克在《命名与必然性》一书中曾提出和论证像“水是H2O”以及“晨星是…  相似文献   

7.
从目前关于“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这个哲学命题的探讨中看出,有两种针锋相对的观点。第一种是世诚和李唯一同志的观点:主张这个命题只能作唯心主义的解释,不能作唯物主义的解释。第二种是王若水等同志的观点:主张这个命题既可以作唯心主义的解释又可以作唯物主义的解释。我同意第一种观点,不同意第二种观点。理由如次: 一从哲学史看,“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这个命题最早是古希腊唯心主义哲学家巴门尼德提出的。这个命题所包含的思想内容在英国主观唯心主义者贝克莱那里表现得十分明显和露骨。大家知道,贝克莱的一句名言:“存在就是被感知”。这是主观唯心主义者解决思维与存在关系的总公式。到了集唯心主义之大成的黑格尔,则对这个命题作了全面的论证和发展,可以说达到了顶蜂。黑格尔认为,思维即存在,存在即思维,思维和存在  相似文献   

8.
再论“恩格斯肯定了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凡是学过形式罗辑的人,都知道有一种叫做“偷换命题”的谬误。用“偷换命题”的方法来进行轮辩,决不能解决问题,而只能混淆是非。詭辩论的方法之一,就是“偷换命题”。于世诚同志在《哲学研究》(1962年第3期)上发表的言论,正是公然使用了这一种错误的逻辑方法:为要反对两年前我们对他的错误观点所给予的批判,他把我们原来所主张的命题“恩格斯肯定了思惟与存在的同一性”偷换成了这样一个命题“恩格斯肯定了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思惟与存在的同一论”。  相似文献   

9.
文化的普遍原则是否存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的问题是:“文化的普遍原则是否存在?”我为这个问题的肯定答案提出了以下归谬论证。假设不存在文化的普遍原则,那么,跨文化交流就是不可能的。然而,跨文化交流是存在的。由此可以推论说,文化的普遍原则也是存在的。现在我概括地解释一下这个证明。我从存在着跨文化交流这个前提入手。在当今的世界中,这一点是显而易见的,所以人们对这个问题也没有什么争议;可能需要证明的是,这个前提意味着什么。并非有关它的含义的每一个问题都需要辩论。例如,任何两个人要进行交流,首先要有某种共同的交流手段,这一点十分明显,再争论就…  相似文献   

10.
辩智     
在灯火辉煌的演播室,我──一个潇洒倜傥的青年,一个风华正茂的大学生,恍惚间庆幸自己心想事成好梦成真。只听主持人宣布:“‘八戒’杯辩论大赛决赛现在开始。今天的辩题是‘人是否比猪聪明’。”我这才注意到对面一排上坐着四只如个通片上的猪:一黑,一白,一花,一猪崽。土耳圆脸十分可爱。“现在请正方一瓣发言。”这,久的是我。“我方的观点是人比猪聪明。”我成竹在胸,胜券在握,“人为万物之灵,人类早已直立用两条腿行走,不幸的是猪仍用四肢爬行。猪只知吃喝拉撒睡,过着寄生虫生活。”花猪站起:“对方辩友首先犯了个逻辑性…  相似文献   

11.
“一切规定都是否定”(Omnis determinatio est negatio)这个命题,是十七世纪荷兰的唯物主义哲学家斯宾诺莎在写给约翰·胡德的信中提出的,是他用来论证实体的无限性的著名命题。黑格尔非常重视这个命题,  相似文献   

12.
当儒家“伦理”被我们以目前的方式做喋喋不休的争论时,透显的却是儒学和中国历史—传统—文化的近代境遇。由于列强入侵,振兴失败,国势日衰,部分精英丧失了民族自信,从而掀起反古思潮和运动,到五四时期发展到极致,到“文革”时期走向极端,至今未绝。随着国际大气候的变化,反古思潮时时翻新。这场争论,首先由儒家伦理的反对者挑起,本文称之为正方。为儒家不平则鸣的回击者,本文称之为反方(另外还有中立方),双方以“亲亲互隐”为中心,展开争论。这场争论中的主要文章,被收入郭齐勇主编的《儒家伦理争鸣集———以“亲亲互隐”为中心》(湖北教…  相似文献   

13.
我认为庞、李两文的命题本身都值得推敲。庞文的看法是认为“物质与意识不是对立的统一”,李文是一个设问句,实际意思是认为“物质与意识是对立的统一”。这两个命题针锋相对,要末是“是”,要末是“非”,二者必居其一,这就是两同志的看法。初看起来,他们这样提出问题单就命题本身而言似乎是无可非议的,哲学界许多人长期以来也是用这种  相似文献   

14.
从"杀盗非杀人"看逻辑与价值的混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杀盗非杀人"是墨辩的一个自相矛盾的诡辩命题,墨者之所以提出这个命题,论者之所以倾心辩护,是由于逻辑与价值的混淆.本文对这个命题进行了逻辑分析和价值分析,通过追究墨者提出这个命题的用意和后果,发现了墨辩停留在逻辑萌芽状态而未能发展为逻辑学的症结所在,就是:逻辑屈从价值,价值牺牲逻辑.  相似文献   

15.
自1917年起至今,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已经搞了70余年。令人震惊的是,70年后的今天,苏联理论界居然还要辩论他们以前搞的是不是社会主义,改革进程中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大厦,究竟应该是个什么样子?这似乎有些奇怪,实则不难理解。因为社会主义本来就是一个崭新的、极端复杂和长期的历史过程。或许,今天的讨论,也只不过是认真思考和科学探索的开始。要想确切、全面地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个问题,尚需时日。本专栏的宗旨,就是要向中国读者介绍苏联理论界对社会主义的最新认识。  相似文献   

16.
1986年夏,在“全国十城市青少年演讲邀请赛”论辩演讲赛中,甲方(长春队)与乙方(武汉队)曾就“在中央电视台举办的古今戏曲大汇唱中,不少传统的戏曲唱段,配了电子音乐,如京剧《苏三起解》,你对此有何褒贬”进行了论辩。这场论辩相当精彩。双方针锋相对,唇枪舌剑,精彩处让你拍案叫绝,心悦诚服;不妥处让你扼腕叹惜,探究深思……。那么,双方是如何组织他们的论证与反驳的呢? 从这场论辩来看,甲方(正方)提出的论题是:“中国传统京剧不应加上电子音乐伴奏”,为了论证这个论题,甲方提出了两个论据:其一,加上电子音乐伴奏,会失掉  相似文献   

17.
新哲学会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谭群玉  周兵 《现代哲学》2006,3(6):38-45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20世纪30年代末毛泽东明确提出的一个理论命题,新哲学会群体对其进行了初步论证。该会内部对这一命题的解释是有区别的,但其论证的发展趋势,则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成为与毛泽东的名字相联结的逻辑链上不可或缺的一环,从而为后来毛泽东的思想就是“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结论的得出,以及与此有内在逻辑关联的“毛泽东思想”概念的产生,提供了理论的合法性基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命题能够成立,并成为中国的意识形态,是当时各种主客观因素作用的必然结果,其中也体现了领袖者个人毛泽东的理论智慧,以及新哲学会群体理论论证的贡献。今天在继续使用这一在具体条件下产生的具有普遍意义的命题时,不应忽视其原初的本真意义,并要赋予其普适性和时代性内涵。  相似文献   

18.
晚上好 !感谢您们今晚能给我一些时间来和你们讨论一个复杂而又棘手的问题。这是我们时代最重要的问题之一。从人胚胎获取干细胞进行研究的问题 ,越来越成为全国辩论的焦点和人们茶余饭后谈论的话题。这个问题也是实验室中每天都要面对的 ,因为科学家必需要考虑他们研究工作的伦理学后果。同样 ,这个问题也折磨着病孩的父母和那些不能生育的年轻夫妇。他们热切地希望能够生孩子 ,盼望着有病的孩子能够用干细胞移植来治疗。许多具有不同信仰的人们 ,甚至那些有相同信仰而来自不同国家的人们也都在辩论着这个问题。许多人都感到 ,他们对人胚胎…  相似文献   

19.
唯识学是大乘佛教中最圆满的教理,三性哲学则是唯识学的核心理论。对三性哲学的理解关系到能否把握唯识学的理论实质。所谓三性,也称三自性,一是遍计所执自性,二是依他起自性,三是圆成实自性。三性哲学是唯识学的真理理论,它概括了几圣认知的不同性质,同时论证出真理的实然与谬误的因由。佛教认为佛法是出世法的无漏学,它与世间法的学理截然不同。在哲学原理上,佛学的共同核心命题就是“无我”,唯识学为佛学最圆满的理论形式,因而它也是从o无我”这个命题引申出来的。作为唯识学真理理论的三性哲学,它实质上也就是在阐释“无我…  相似文献   

20.
反证法和归谬法是逻辑学论证部分两个非常重要的论证方法。在法庭辩论中,反证法和归谬法常被控辩双方运用。我们知道法庭辩论对法律的正确实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控辩双方站在不同角度,根据事实和法律来论证被告有罪或无罪,罪重或罪轻,应从重或从轻处罚。这里要运用到各种逻辑推理和逻辑方法。反证法和归谬法的恰当运用,可起到用其它方法难以起到的特殊作用。 反证法是一种间接证明某一论题为真的证明方法,它通过论证与原论题相矛盾的反论题的虚假来确立原论题的真实性。就是说当我们要证明某个论题为真时,我们不去直接证明它,而是先假设存在着一个与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