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镌刻于清代康熙二十二年(1683)的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海棠山摩崖造像,在全国极为罕见,独放异彩。现存190尊造像,分布于73处、163龛中。镌刻造像突出了藏传佛教信徒崇拜和信仰的诸佛、菩萨、救度母、明王、佛母、天王、护法神、祖师、高僧等像。海棠山岩石上镌刻的文殊菩萨造像共有10尊,白文殊菩萨造像有一尊,此外还有一尊文殊菩萨所化现的忿怒相大威德金刚造像。通常文殊菩萨的雕、塑、画像都是坐或骑在狮子背上,而海棠山雕刻的文殊菩萨造像都是结跏趺坐于莲台上,因造型较为复杂,所以均采用了坐在各异的莲花座的造像。这些造像的造型无一雷同,在全国独一无二。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大量文献解读的基础上,结合民间口头资料,对萨迦派宝帐护法神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进行了梳理,同时也对该护法神在不同时间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神格、造像形态、社会功能及其修供仪轨作了分析和研究,以期能够从传承、文本、仪式、神格等多角度、多层次完整地呈现宝帐怙主的信仰流变图景。透过宝帐怙主信仰的流变过程,也可以窥见印、藏、汉、蒙多文化交流、文化共享的历史事实。  相似文献   

3.
黄石崖崩坍了,这个消息使我大吃一惊!郑岩君告诉我,就在1996年初,黄石崖摩崖窟造像的西部山崖崩坍。部分龛像和造像铭记已随着崩坏的山岩坠下了山谷。历史的陈迹将不再存留!就在崖岩崩坏前不久,一位老人不辞辛苦地修好了通往黄石崖的山路。以山石垒就的层层台阶...  相似文献   

4.
印度佛教造像,对研究佛教史和艺术史的人来说并不陌生,但大家稍一留意,就会发现一些研究的文章或著作大多只注重8世纪前的印度造像艺术,而对8世纪后的艺术发展情况却很少涉及。是8世纪后印度佛教衰微了,艺术式微了,还是艺术的形式密教化、世俗化了呢?我想可能都有一些因素。这几年,笔者有缘接触大量的藏传佛教造像,于清理之中发现它们与8世纪后印巴次大陆各地的造像艺术有十分紧密的联系。为了廓清印藏造像艺术间的关系,笔者翻阅了大量国外的文字和图像资料,最后得了一个令我十分吃惊的认识;原来8世纪后印巴次大陆的佛教造像艺…  相似文献   

5.
正一、"佛道合碑"——特殊形式的北朝造像碑作为中国古代宗教雕刻的形式,造像碑是在整块石碑的一面或多面开龛,用浮雕、线刻的形式造像,通常还铭刻发愿文,记录造像缘由、造像者的信息等,用以还愿或施功德。据宋代赵明诚《金石录》记载,前赵光初五年(322)即有佛图澄造释迦像碑,这是造像碑见于著录的年代最早的一例。造像碑盛行于北朝时期(386-581),唐代时已经少有制作。  相似文献   

6.
才华多旦 《法音》2013,(7):44-46
在藏传佛教神灵体系中,记载了一尊全能护法神,该护法神被尊奉为"畏尔玛",又称"战神畏尔玛"。据相关文献记载,"畏尔玛"的神性极其广泛,如"遍满天空的畏尔玛;遍满空间的畏尔玛;遍满大地的畏尔玛"等等。笔者在甘肃卓尼县勺哇地区考察时,发现了"畏尔玛"护法神的信仰遗迹,当地人称"化玛"护法神。经查阅文献资料,笔者初步  相似文献   

7.
封面说明     
逸山 《中国道教》2008,(5):51-51
元始天尊造像碑,唐开元十八年(240)造,现藏上海博物馆。造像为石质高浮雕,高约50厘米,为三尊式造像。该造像碑为舟形,分为上下两个部分,上部为造像,下部为题记。上部造像中间为元始天尊像。元始天尊盘腿趺坐,头上有发髻,身着道袍,  相似文献   

8.
《中国道教》2012,(1):50
中国道教协会主持编修的《中国道教神仙造像大系》已由五洲传播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收集清代以前道教神仙殿堂造像、石窟造像、馆藏造像、壁画绘画造像等500余幅,堪称第一部最全面系统的神仙造像图册。  相似文献   

9.
正2017年冬,笔者在进行咸阳地区道教金石文物考察时,于兴平市博物馆见一太上老君造像。该像通高124厘米,宽80厘米,座高43厘米,直径80厘米。据介绍,此像为1986年于兴平文庙筹建博物馆时,由当地三清殿征集而来,疑为明嘉靖年间造像。老君像为汉白玉质,造像丰须长髯,神态安详自然,目光平视。身穿圆领道袍,腰束帛带,外着通肩大衣。双腿盘坐于圆形须弥座上,双手自然下垂,置于膝盖之上,左手掌心向下扶膝,右手掌心向上平放在膝盖上。虽头部断裂,鼻、耳、手部有残损,然经修复后,神韵依旧。纵眼看去,  相似文献   

10.
这儿所说的佛像,是泛指一切佛教造像。当我们走进佛教寺院,常常会被造型优美、形象生动、千姿百态而又维妙维肖的各种佛教造像所吸引。这些造像,除了佛像之外,还有各种菩萨、天王、罗汉等像,所有这些佛、菩萨的像,统称为佛教造像。佛教造像内容丰富,种类繁多,按其...  相似文献   

11.
浙江新昌大佛寺石弥勒像和它同时诞生、至今遗迹尚存的千佛岩造像为中国南北朝时期江南重要龛像遗迹,是中国早期石窟像在南方仅存的遗迹、江南早期巨型石窟造像的代表作,历史文物价值可与闻名中外的敦煌、云冈、龙门石窟造像媲美。是佛教中国化尚存的历史遗迹和文化遗存,也是新昌佛教中国化发祥地的实物证据。其工程浩大,工艺精湛,震惊当世。南朝时期文学评论家刘勰撰写的《梁建安王造剡山石城寺石像碑记》称其为不世之宝,无等之业。僧祐造像、刘勰撰碑,至今成为新昌大佛寺双璧。  相似文献   

12.
位于重庆市大足县境内的摩崖造像,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石刻艺术,其中尤以北山摩崖造像和宝顶山摩崖造像最为出彩。居于整个宝顶山大佛湾的中央区域,有一尊右侧而卧的释迦牟尼涅槃圣迹像,正前方有一蜿蜒九曲的水渠与大佛头部方向的九龙浴太子造像相连接呼应。曲水与佛教造像的组合呈现形式,是大足地区特有的造像方式。通过考古学中的类型学分析法、图片与文献结合的方式分析出这种造像组合与南宋时期匠人凿刻时的因地循势有关,也是对文学艺术中"曲水流觞"形式的运用与演变,同时也体现了佛经教义中的特殊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13.
"正法所在,必有护法",在佛教教理与教义的宣传过程中,护法神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是护卫佛教、道教等宗教的神明。护法神种类非常繁多,形象各异,数量庞大。而具有狞厉之美的忿怒相护法神却是藏传佛教密宗所特有的审美一例,这与藏族的原始宗教、政治发展、文化传播密不可分,不同时代的历史背景和宗教观念都促使着这种独特造型审美的形成。基于这样的认识,从图像学的角度以班丹拉姆护法神这一造型为例,探究并分析忿怒相护法神造相的形成发展、政治宗教背景及其文化内涵,有助于对其有更进一步的了解。  相似文献   

14.
现藏于洛阳博物馆的银鎏金六世班禅造像是国宝级文物,由清乾隆皇帝为悼念六世班禅命内务府造办处所作,代表了清代宫廷藏式造像的最高工艺水准,具有极高的文物和审美价值,更重要的是反映了清代边疆治理和班禅世系爱国传统的生动写照,因此弥足珍贵。河南洛阳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悠久,文物资源丰富。在洛阳博物馆二楼珍宝馆,陈列着从洛阳市40余万件馆藏文物精选出的20件国宝级文物,其中一件银鎏金六世班禅造像尤为特别。  相似文献   

15.
毗沙门天王是佛教四大天王中的北方护国天王,其造像最早可能出自汉唐时期西域强国于阗,其护国信仰鼎盛于唐代。随着毗沙门在民众中盛行的增强,其所具有的功能不断拓展,从护佑国土、护持佛法到送财迎福无所不能。通过对毗沙门天王的护国神性、护法神性、财富神性的探析,以阐明毗沙门天王的多级神性。  相似文献   

16.
宗教造像是宗教艺术的范畴。世界上有大量宗教,但每个宗教对造像艺术有着不同的看法和规定,人们往往通过一些雕像或形象就可以判别出它们属于何种宗教,例如,佛教寺庙里供奉着释迦牟尼像和天王像、菩萨像等等,道观里安置有玉皇大帝、土地老爷等等,这实质上都反映了一种崇拜现象,是人为宗教的产物,它与先民时代最早出现的图腾崇拜、山川崇拜、植物崇拜等自然崇拜有着本质的区别。  宗教艺术的产生时间很早,大概在宗教产生的同时或不久就出现了。人类在创造精神活动的同时,也开始产生了艺术创作和鉴赏的要求,不过最早的宗教艺术创…  相似文献   

17.
佛教于两汉之际由古印度传入中国,中国佛教造像在继承古印度传统的基础之上融入了本土信仰与艺术风格,并形成独具一格的汉地佛教美术,而南方早期佛教造像在这一传承与创新之路上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笔者以中国南方地区早期佛教造像,并结合有关佛教造像的文献记载加以说明古印度佛教造像至中国式佛教造像的汉化之路。  相似文献   

18.
河南省方城香山摩崖造像是否与丝绸之路有关?开凿于何时?具体内容是什么?带着这些疑问笔者对其摩崖石刻进行实地考察,通过对造像题材和内容的比较研究,认为它与丝绸之路没有任何关联,造像应该是五代以后的作品。  相似文献   

19.
<正>道教八仙分别代表男、女、老、少、富、贵、贫、贱,且八仙所持之物均为民间常用之物,因此八仙与民众生活十分接近。明清以来,八仙灵迹流传广泛,深入人心。道教宫观多建有供奉八仙的殿堂,也有主供八仙的道观,如西安八仙宫(古称八仙庵)。每逢新春和朔望之日,道教信众常到八仙殿堂奉祀,以祈求健康平安、万事如意。本期刊登的八仙造像为清代紫檀木雕嵌银丝像,现藏于山西省艺术博物馆(位于太原市纯阳宫)内。  相似文献   

20.
正博兴县位于山东省北部,近几十年来,该地区出土了大批的佛教造像,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现博兴博物馆馆藏400余件佛教造像,其中有一批关于弥勒的造像,近期,笔者对这批资料进行了整理。一、造像介绍1、北魏孝昌二年(526)王和之造像座(中插三图1)1990年4月博兴城关镇河西村出土。青石质,上为圆形双瓣覆莲,下为方形座。高20厘米、长70厘米、宽64.5厘米。覆莲座正中为正方形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