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后悔的一致性模型:理论和证据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张结海 《心理学报》1999,32(4):451-459
重新检验Gilovich和Medvec的后悔时间性模型。该模型认为,与假设思维有关的短期后悔的研究结果相反,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大的后悔(长期后悔)多是“不做”而不是“做”的后悔。该文认为这一理论上的矛盾来自于双方对“做/不做”概念以及“做-不做”规律适用范围的不同理解。该研究使用这一新的分类方法,发现和短期后悔一样,至少一半的长期后悔来自于“状态改变”的后悔。这此基础上提出后悔的一致性模型,认为长期  相似文献   

2.
张结海  邓赐平 《心理科学》2013,36(5):1223-1229
后悔内容的研究由于缺乏理论总结长期处于后悔研究的主流之外。Roese和Summerville(2005)通过元分析发现美国人的后悔出现在12个生活领域,在此基础上,他们提出解释后悔内容的机会理论,该理论的核心观点是机会导致了后悔。而Beike、Markman和Karadogan(2009)的观点刚好相反,他们认为失去的机会才会产生后悔。我们将中国人的后悔和美国人的后悔进行比较后,发现中国人后悔出现的生活领域和美国人既有相似性也有差异。该结果提示,除了(失去的)机会之外生活领域的重要性可能也是解释后悔内容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行为决策中的后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悔是行为决策领域中有关决策情感的最重要研究领域之一.后悔是一种基于认知的消极情感,当个体意识到或者想象出如果先前采取其他的行为,将产生更好的结果时,就会产生后悔情感.许多研究证据表明后悔将会影响人们的行为决策.本文简要回顾了后悔的定义和影响因素,结合研究者提出的不同后悔模型,从作为效应、后悔规避和不作为惯性等方面,具体介绍了后悔对决策行为的作用,并探讨了行为决策中后悔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4.
后悔是一种基于认知的高级复杂的社会性消极情绪。文章根据张洁海(1999)对事件类型的划分,在kahneman关于后悔的做/不做效应(1982)和标准理论(1986)的基础上,结合以往的研究证据,认为一类事件的后悔表现为"做效应",二类事件的后悔表现为"不做效应"。  相似文献   

5.
探讨决策理由(合理与不合理)、行动(做与不做)和后果(严重与轻微)对决策后悔的影响,以2×2×2被试内设计,设置8个决策情境进行实验。结果:不合理决策的后悔体验比合理决策更高,严重的后果导致的后悔比轻微的后果更高,行动无主效应,但在后果轻微,理由不正当条件下,行动也就是“做”导致更多的后悔情绪。结论:决策理由的合理性与后果的严重性是影响决策后悔的重要因素; 只有理由不正当且后果轻微时,才存在“做效应”。  相似文献   

6.
陈满琪  方平  姜媛 《心理科学》2012,35(3):557-562
采用运气轮博弈范式探讨后悔的加工时程。分析决策正误的ERPs发现,200~300ms决策错误比正确诱发更为负走向的波,表现为典型的FRN(feedback-related negativity, FRN);300~400ms决策正确比错误诱发更大的P300。500~900ms决策正确比错误诱发更大的LPC(late positive component, LPC),并表现出明显的右半球优势效应。上述结果支持了FRN加工反馈刺激显著性信息和P300加工反馈刺激效价的观点,研究发现后悔与LPC可能具有密切关联。将来研究须在控制得失程度基础上,考察FRN、P300和LPC与效价、得失及得失程度和情绪体验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心理距离“在后悔加工中作用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张结海  仰颐 《心理科学》1997,20(3):255-258
采用改编的虚构故事,通过240名大学生课堂实验的形式,对假设思维中涉及的最佳状态和理想状态之间的心理距离是影响后悔强度的主要因素的假设进行检验。结果部分支持了该假设。同时表明,心理距离外的其它因素,如“孤岛效应”也对后悔加工有较大的影响。另外,对后悔的后加工观进行了检验,为后悔的研究从实验室转向现实生活辅平了道路。  相似文献   

8.
一个人在同这个世界告别的时候,一定会对自己的人生做一些思考,他要么欣慰,要么后悔。平凡人的这些思考应该具有非凡的价值和意义,却往往鲜为人知。相对于高不可攀的伟人,这些平凡人对人生的最后反思更容易启迪后人,让我们引以为鉴。在日本,有一位年轻的临终关怀护士大津秀一,在服务病人的时候,以一颗慈悲心,做了1000多名临终者表达人生遗憾的倾听者、见证者和记录者,撰写了一本珍贵的书籍《临终前会后悔的25件事》。  相似文献   

9.
后悔的“状态改变-状态继续”效应:一个概念框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张结海 《心理学报》2003,35(5):701-710
首先回顾了假设思维及后悔研究中的实验研究和现场研究的结果及相互之间的矛盾,总结先前研究对“做/不做”这对概念的界定。再探讨“做/不做”这对概念的不足后,作者用“状态改变/状态继续”来替代“做/不做”。在“状态改变-状态继续”框架基础上将事件分为“整体事件”和“分段事件”。研究证实“做/不做”只适合于“整体事件”而不适合“分段事件”。“状态改变-状态继续”效应的提出改变了先前研究思路,并扩大了标准理论的解释能力,将“做-不做”效应和“特例-常规”效应整合成“状态改变-状态继续”效应。同时,该框架部分地解释了长期存在于实验研究与现场研究中的假设思维所表现出的差异  相似文献   

10.
无悔和后悔     
陈志华 《天风》2009,(9):31-31
在《创世记》第六章中提到“耶和华见人在地上罪恶很大,终日所思想的尽都是恶,耶和华就后悔造人在地上,心中忧伤”。这是圣经中第一次说到上帝“后悔”。如果综合所有关于上帝“后悔”的经文,大致可以分成两类,一是因为人的悖逆,上帝就后悔,于是就降灾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