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什么思维训练能增强思能力、提高思维品质?本文在回答了什么是思维、什么是训练、什么是思维训练、思维训练分类、思维训练的目的、思维训练的内容、知识与思维的关系、意识与思维的关系、思维是问接生产力基础上运用混沌学理论、自组织理论、他组织理论作了探索性回答。  相似文献   

2.
问题的提出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行草案)规定:“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识字、看书、作文的能力,初步培养准确、鲜明生动的文风。”这是正确的。但却忽视了语文教学的另一重要任务——在进行语文双基训练的同时促进思维的发展。我们认为,语言和思维是直接联系的。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同时它又促进思维的发展。但是,语言和思维都是在人的实践活动中发展的.对少年儿童来说,主要是在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中获得和发展的。  相似文献   

3.
培养和提高中小学生的智力与能力,是当前教学改革的着力点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不管是智力还是能力,其核心是思维.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应由始至终地将思维的训练放在首位.实施素质教育、创建课堂教学新格局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对语文教学进行探索、改革,进而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和概括性.  相似文献   

4.
维特斯根坦关于思维的评论在他的心理哲学著作中是至关重要的.尽管他一般都不点名指出反对的对象,字里行间却常常透露出对内省主义、行为主义和格式塔心理学理论的影射.这使我们看到:即使维特根斯坦在心理学的领域没有广读博览,他对当代思维心理学辩论中的主要立场还是很清楚的.因此他引导我们讨论心理学的基本教条.  相似文献   

5.
为使我们年青的一代,在他们走向社会时(正值20世纪末,21世纪初)能适应信息社会的需要;贯彻“三个面向”的指示,培养具有创造精神的人才,已成为现代化学校的战略任务.只有对学生进行创造力的教育,才能培养出具有创造力的人.而创造力的核心是创造性思维,开设思维课,探讨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新途径迫在眉睫.初二是中学阶段思维发展的质变期,是智力发展的新起点,逻辑抽象思维从经验型向理论型发展,智力能否质变关键在于教育.因此我们的思维课选在初二年级这个智力发展的关键期.  相似文献   

6.
思维定势有权威定势、从众定势、经验定势、唯书本定势、情感定势.思维定势制约我们创新思想的发展,要更好实践临床工作,必须客观评价各种思维定势,主动进行创新思维训练.本文分别对各种思维定势在临床工作中的体现、优劣进行表述,并举例说明.  相似文献   

7.
近代思想家张东荪说过:“文明的民族与原始的民族在心理能力的天赋方面并没有大区别,乃只是经过长期训练以后,文明人的思路(即思维方法)愈合乎逻辑而已.”优化思维七步法就是这样一种训练,您不妨一试.  相似文献   

8.
思维没有固定的方式,尤其是名人的思维方式往往同他们的怪僻行为密切相关.这里辑录了二十位古今中外的名人,他们怪僻的思维方式产生了伟大的创造力,这对于我们是会有启迪的.唐代诗人王勃,是在睡觉中构思诗文的.他称此为“打腹稿”.诗仙李白,他的思维离不开美酒,一边饮酒,一边构思美妙的诗句.诗人贾岛,常骑在驴背上构思,行途的颠簸使他诗思如泉而涌.宋代文学家欧阳修,喜欢在上厕所之际思考问题,他以为此时的头脑特别清醒.诗人扬大年,善于一边下棋,一边构思,他认为,棋声之中妙诗生.文学家苏东坡,常在竹子下思考,他所居之处必有竹子,他将竹子视为灵感的伙伴.有其诗为证:“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相似文献   

9.
采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运用自编思维训练教程及元认知监控提问单对初二年级学生进行有关解答数学应用题的思维策略训练及其元认知训练。结果表明:(1)不同层次学生(优、中、差生)的思维策略训练效果显著,中、差生的效果尤为显著。(2)在思维策略训练的基础上再加上元认知训练,能够更有效地提高解答数学应用题思维训练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数学思维主要包括数和形的概括和推理能力以及可逆、互补、补偿、相对、关联、对应、转换等思考方法。笔者认为这种思维是二十一世纪人才的重要素质之一.自八十年代初期起,我们在小学数学教改实践中探索促进儿童数学思维发展的条件。实验结果初步表明:组织合理的知识结构,寓辩证思维于形象教学,加强思考性训练,促使儿童主动建构知识,是有利于儿童数学思维发展的。  相似文献   

11.
思维体操     
莎士比亚说:“适当的疑惑被称为智者的火炬,同时是搜查恶流底蕴的明灯。”以“适当的疑惑”作导引,开动脑筋去寻求问题的答案,实际上是做一种启智思维体操。多做这样的思维体操,能把我们的思维训练得更加灵活敏捷,我们不妨常常自己考考自己。下面就是一些“适当的疑惑”(后面附参考答案)。  相似文献   

12.
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近年来提出,人有三种思维:抽象(逻辑)思维形象(直感)思维和灵感(顿悟)思维。①抽象思维是线性的,形象思维是二维的,灵感思维是三维的。灵感是形象思维从显意识扩大到潜意识,是从更广泛的范围或是三维的范围来进行形象维思。他说:“我要强调的是直感是显意识,而灵感是潜意识”。至于对灵感机制的研究,他认为,“现在我们只好耐心,突破口在形象思维,如果形象思维  相似文献   

13.
再论思维的可训练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其维  谭和平 《心理科学》2005,28(6):1330-1334
本文从思维的可逆性、思维过程的操作化和思维训练的实践效果等方面论证了思维的可训练性,提出了将思维的可逆性与思维的认知过程相结合而产生的可逆性思维过程理论。该理论认为,可逆性是思维的本质属性,思维过程因其可逆性而具有可训练性,思维训练本质上是在训练思维的可逆性。实践表明,可逆性思维过程可操作化为各种具体的思维训练项目,进而可编制适合普通儿童、学习困难儿童、轻度智力落后儿童等各类儿童的实用思维训练教程,运用这些教程开展的思维训练能够有效地促进各类儿童的智力(思维)发展。  相似文献   

14.
《思维科学通讯》2004,(1):14-16
制定大学生思维训练方案的依据是:(一)思维科学及其他有关学科的理论;(二)大学生思维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思维训练,是指通过有计划有目的地为提高思维能力、改善思维品质所进行的教学和训练活动(见田运:思维辞典405页)。思维训练是思维科学在教育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6.
智力成长的核心过程是思维,而思维中最富有活力的是创适性思维。智力的源生载体是大脑,而大脑最富灵性的部分是“创适脑”——右脑。大脑的功能既有天然的分工,又浑然一体。问题是现实教育中大脑的使用严重偏同于“熟练脑——左脑,抑制了右脑的思维训练,忽视了脑功能的整体利用。尤其在青少年的抽象思维成形期——中学阶段,这一温差要力明显。为了保护和R发青0狂胜朝的京兀歌和创造力,我们向大台介绍一些活化5脑的思维训练6$。首先我们打绍一点脑科学的常识。大家知适,人购的主推脑指挥人体的6华虽,5华脚指挥人体的左半身,两岸…  相似文献   

17.
类属性思维(stereotypes)在一定的程度上是对群体区别正确反映的类属信仰.类属性思维比我们一般假想的更为复杂.首先,我们在本论文中探讨了在立体性的类属性思维EPA理论框架之下的多维度,即类属性思维的三维度:评估、激活和准确度.同时还特别讨论了类属性思维与具体集体共识的表征特点的图腾信仰之间的密切关系.其次,对于作为人类信仰一部分的类属性思维准确性莫衷一是的研究,我们进行了全面综述,并且本文还仔细考查文化类属性思维,个体类属性思维,个体与群体的判断,准确性评判的标准,和原分析的数据等等,同时进一步表明类属性思维和客观现实性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最后,我们指出类属性思维对解释群体和民族的区别非常重要,特别是人的感知的实质性寓于实在的客观群体本身(“感知的同一性”).我们认为,类属性思维的过程,对于高度的实体性和感知的实质性的群体来说,具有深刻影响,况且群体或部落(民族)的图腾也是其群体或民族的实体性的外在表现.尽管我们不可能解决同类属性思维的过程有关的所有争论,但我们所强调的观点是:类属性思维是人类相互影响和生存的有效类属性识别.  相似文献   

18.
郭成  张大均 《心理科学》2004,27(2):274-277
本研究以小学五年级292名学生为对象,考察了三种思维训练方式(元认知内隐训练、元认知外显训练和一般思维策略训练)对三种不同认知方式学生(场独立型、场依存型和中间型)数学应用题解题能力的影响。结果发现:(1)思维策略的元认知外显训练和元认知内隐训练比一般思维策略训练能蜓有效地提高场依存型、中间型和场独立型三类学生的应用题解题能力:(2)元认知外显训练和内隐训练对于场独立型和中间型学生同等重要。但元认知外显训练更有助于场依存型学生应用题解题能力的提高。成为该类学生的优势圳练方式;(3)在小学五年级.场独立型学生的应用题解题能力明显优于场依存型学生的应用题解题能力。  相似文献   

19.
急诊医学是一门新兴的综合学科,它涉及的范围很广.急诊患者具有急、危、重、难等特点,并要求在较短的时间内必须做出正确的判断.因此,严谨的临床思维方式和科学的逻辑思维方式,是每位急诊医生必需的训练.介绍急诊临床思维的特点,以及系统思维在急诊常见病诊治中应用的一些经验体会.  相似文献   

20.
一、“原始思维”概念的语义界定思维 所谓原始思维,实际上只是思维的一个特殊方面,因而,对原始思维这个概念的理解和界定,还应从对思维概念的理解和界定入手。什么是思维?对此,可以有不同角度的不同回答。(一)从行为科学角度来看,思维是一种“认知行为,即我们回忆或操纵代表物体和事件的意象或观念的符号行为。”(高登森(R.M.Goldenson)主编:《人类行为百科全书》第2卷,纽约,1970年英文版,第1312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