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湘西少数民族原始宗教作为文化原型,已化为民风民俗,进入当代民族民间文化生活。对湘西少数民族原始宗教伦理的文化特性、道德选择及其精神内核的现代审视,必须坚持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批判地发掘其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单细胞个体存在的原始意识和生和进化过程中物质,意识的双轨制进化,并探讨这一新观念的重大意义,方法:把哲学观点与现代医学有机结合,通过对人的意识性的作用特点及产生过程加以分析,推论出动植物也具有意识属性,进一步推论认为,单细胞个体同样具有意识生,以单细胞个体的的生理活动特点及蛋白质的合成过程为例,论证单细胞个体内原始意识存在的生和学依据,结论原始意识的存在的是区别原始生物与非生物的根本标志 相似文献
3.
4.
本文对云南元江傣族原始宗教崇拜的深刻影响作了分析,建议尊重传统,移风易俗,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目标,推进元江傣族社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5.
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本土宗教。彝族是古代西南地区分布最广、文化辐射最强的民族之一,又因其宗教信仰与道教有诸多共通、相融之处,因而道教产生后便与彝族的原始巫教、祖先崇拜、毕摩祭祀等宗教活动互动、融合,进而促进了道教和彝族原始宗教的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6.
彝族原始宗教和道教都是本土宗教,它们之间有诸多相融、相通之处,如诸神论、祖先崇拜、神仙思想贵阴贵柔、政教合一、返朴归真、天人感应、斋醮、法术法具、禹步等。 相似文献
7.
《论原始基督教的历史》是恩格斯运用唯物史观研究和阐述宗教问题的重要著作,蕴含着丰富的宗教研究方法。恩格斯运用历史分析法把原始基督教作为一种特定的社会现象和社会事实,将其放在人类历史的过程中考察其产生的历史根源及演变过程;运用阶级分析法将宗教视为一种带有阶级属性的特殊社会现象,揭示原始基督教的社会阶级属性及其本质;运用比较分析法指出原始基督教同现代工人运动二者之间既有值得注意的共同点又存在本质区别;运用实证分析法阐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抽象逻辑建构是以具体案例分析为基础的。这些方法在其宗教研究的过程中并不是割裂独立的,而是综合运用、交叉并存的。 相似文献
8.
9.
云南梁河阿昌族原始宗教中的巫蛊信仰主要表现为“放歹”、“披拍鬼”和“扑死鬼”等几类。对于阿昌族来说,“歹”似乎是村寨不可缺少的东西,它会保佑村寨的平安,哪个寨子没有“歹”的话就不会兴旺发达,而对“披拍鬼”和“扑死鬼”的信仰则主要受到了傣族的影响。阿昌族人家平日里不敢和会巫蛊的人进行交往,婚配对象的选择更是要排除巫蛊人家的子女。为了减轻或破除巫蛊对村民们造成的侵害,梁河阿昌族民间普遍存在着“送歹”、“送披拍鬼”、“割歹”、“撵歹”等独特的化解巫蛊祸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单细胞个体存在原始意识和在生物进化过程中物质、意识的双轨制进化,并探讨这一新观念的重大意义;方法:把哲学观点与现代医学有机结合,通过对人的意识性的作用特点及产生过程加以分析,推论出动植物也具有意识属性,进一步推论认为:单细胞个体同样具有意识属性。以单细胞个体的生理活动特点及蛋白质的合成过程为例,论证单细胞个体内原始意识存在的生物学依据。结论:原始意识的存在是区别原始生物与非生物的根本标志,原始意识的诞生标志着生命的真正起源,生物进化是物质、意识的双轨制进化。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分析日本现代社会民间文化中的阴阳师崇拜现象,试图阐释日本现代社会的“阴阳师文化热”是日本本土宗教——神道在现当代社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特殊的亚文化现象。因而,对阴阳师引发的文化热潮不能仅仅从历史的源头去把握阴阳道文化和阴阳师之间的相关性,而应该从整体性视角去厘清其与日本本土宗教间的内外关系和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12.
本文根据中国考古发现所反映的原始宗教迹象,结合古文献和民族学“活化石”资料,运用辩证唯物论的方法,论证了玉崇拜、龙崇拜、祖先崇拜这三个相互为用并以祖先崇拜为核心和基调的原始宗教形式,认为它对中华传统文化模式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特别是祖先崇拜在儒释道三教融合过程中起到了“融合剂”的前提作用,从而构成了中华传统文化模式的三大突出特点。 相似文献
13.
孔子的和谐意识及其现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谐是一种不散的精神,孔子又是“和”理念的集大成者。他在如何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及个人身心关系方面都有一些独到的见解。对孔子思想中的和谐意识进行认真地梳理、审视,自觉汲取其精华,对于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无疑具有重要的启迪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人是具身心智的存在者,其存在方式独特性在于:他既依赖于物理形态的身体,又有存在论上不可还原性的主观性。因此如何在现代世界观中一致且完备地解释和理解人遂成了心智哲学的大问题。如果坚持现代世界观的基本立场一致性,那么对意识的解释和理解不可避免存在着"难问题"所界定的不完备性。人们大致从三个进路来处理不完备性的局面。然而,原则上它们都无法实现一致且完备的要求,因为这里存在一个根本的局限,即不可能通过认识论的方法在两种存在论形式(无和有)之间实现等价转换。尽管在认识论上这是一个悲观的结局,但另一方面它又是积极的,因为它显示了个体经验在存在论上是独一无二的。 相似文献
15.
《山海经》记载的早期昆仑神话,是原始宗教的载体,贯穿灵物崇拜观念。原始的昆仑神话出现的是动物神和奇异的植物神,其中动物神具有令人恐怖的性质,奇异的植物则对人有保护作用,反映出先民对自然暴力的畏惧以及对自然创造力的依赖和歌颂。稍后出现的昆仑神境,其中的灵物不构成对人类的威胁和伤害,并且有巫师出现,反映出原始宗教与巫术的联姻。昆仑神境的物象洋洋大观而又井然有序,这是昆仑一词的本来含义,也是原始宗教王国的形态特征,反映出中国古代原始宗教既重想象又有逻辑性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6.
齐文化民本思想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源头之一,具有丰富的思想精华和智慧资源,其所阐发的人民群众对于社会发展和国家兴亡的重大作用、为政爱民、重视民众利益的价值法则,塑造了中华文化的特殊品质,对后世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极大影响。然其君主论的专制主义实质,价值观上的人治传统、官本位意识的流弊却遗害至今,妨碍着中国的民主化进程。 相似文献
17.
18.
今天,谈到宗教与科学的关系,人们往往想到,在科技昌明的美国,仍有90%以上的人相信上帝的存在;世界上著名的科学家中,信仰各种宗教的人的比例在整个20世纪基本保持在40%;却常常忽略了中世纪的宗教裁判所,忘记了火刑柱上的布鲁诺。实际上,宗教与科学属于不同形式的社会意识,是人们在特定历史条件中形成的两种世界观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