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心理意识是脑的产物。欧美等国的心理学者要求具体探讨脑物质怎样产生心理意识,我们不但不应当反对,而且应当更加切实、深入地探讨。因为心理意识既是脑物质的产物,人就必然要求知道脑物质究竟是用怎样的活动产生心理意识的。这是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不可改变的。列宁一接触到心理学,就注意到这个问题:1894年,列宁热情鼓励心理学家“摈弃了关于灵魂的哲学理论,迳直研究心理现象的物质本体(神经过程)”。(《列宁全集》,第一卷。第124页)1908年,列宁在反对唯心论时指出:“心理的东西、意识等等是物质(即物理的东西)的最高产物,是叫做人脑的这样一块特别复杂的物质的机能。”(《列宁全集》第十四卷,  相似文献   

2.
同一性是解决技术人工物实在性的新路径。同一性是个体与类的实在性基础。存在的各类事物有层级的区分,各类事物之间具有相对同一的关系。同一性是一种关系,且具有相对性。个体与个体所属的类之间存在一种同一关系。技术人工物的个体与类是相对同一的两类实体。同一性的传递性使实在性成为可能。技术人工物是人的意向性的产物,通过制作实践过程转化为物质实体。技术人工物的意向性隐退在要素、结构与功能之中,并主要通过功能直接显示出来。技术人工物的实在是核心要素、核心结构与专有功能相互统一构成的实在。如果技术人工物的核心要素、核心结构或专有功能等发生改变,那么,技术人工物的同一性就从传递性转变为非传递性,实在性也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3.
下面两篇文章是逻辑实证主义者派普(Arthur Pap,1921—1959)的《科学哲学导论》一书第一部分(意义与可证实性)第二章和第三章的摘译(第二章的 E 和F 全译,D、H 删节;第三章的 C 和 D 都有删节,这两章的标题也略有改动)。这里派普介绍了卡尔纳普及其学派的意义学说的梗概。这个学说曾经是、现在还是逻辑实证主义者攻击哲学唯物论,攻击辩证法,曲解自然科学理论,同时力图把自己的主观唯心论观点掩盖起来的主要武器。它的中心思想就是:命题(相当于派普文中的“陈述”,派普所谓命题则指陈述的内容)的意义和概念的内容不是受客观对象及其情况决定,而是受主观的感觉经验决定的。这完全是唯心论的经验论者、特别是休谟关于“观念”的学说的翻版。仅仅在形式上有所不同。卡尔纳普等人不谈印象、观念、知觉判断等等,而谈观察名词、理论名词、观察句子、理论句子等等。他们以“冷”、“白”、“轻”、“重”等简单的观察名词作为科学理论的基础,起初要求一切理论名词都必定是可以根据这样的观察名词来下定义的,一切理论句子都必定是可以翻译为观察句子的(“可证实性的意义标准”)。这就是说,一切下了定义的理论名词都可以从科学中消除掉。但这个企图用感觉资料去构成物理对象的唯心论纲领(《世界的逻辑构造》)很快就破了产,此路不通,于是后来卡尔纳普建议使用还原句去诠释“质量”、“温度”、“可溶解性”等普通的理论名词,并且承认把理论名词和观察名词联系起来的还原句,只是这些理论名词的不完全定义,因而它们不能够被观察名词所替换。但他仍然认为含有理论名词的句子所能具有的意义完全依赖于它们与观察词汇的联系(“经验论者的语言”)。可是还原句在“力”、“场”、“粒子”等等理论名词面前又碰了壁。是否承认它们是有意义的呢?于是就出现了所谓经验论者意义标准的“自由化”。这就是承认这些名词在理论网络中还是有意义的,因为它们通过公设系与其它已被还原句所诠释的理论名词有了确定的逻辑关系,从而获得了部分诠释。这就是卡尔纳普等人最近的看法,在第二篇文章中阐述了的。尽管逻辑实证主义者接连碰壁,步步退让,但他们还力图保持自己的根本观点:他们不仅认为“物质”、“因果性”、“必然性”等哲学范畴是没有意义的,而且否认物理对象如电子、原子等等的客观存在。卡尔纳普只承认两种对象:首先是用观察名词来指称的对象(实质上是感觉资料),其次是数学对象、自然数、整数等等。他说:“不必给理论物理的描述性理论名词假定新种类的对象”(《观察语言和理论语言》,见《辩证法》第47、48期)。所以逻辑实证主义者完全否认了科学理论的客观内容。他们的意义学说是反辩证唯物论的,反科学的,不过是用新的形式逻辑技术掩盖起来的主观唯心论的陈旧理论。  相似文献   

4.
Ⅰ.现代印度人道主义思想的来源: 第一、奥义书的吠檀多主义、《薄伽梵歌》和佛教的实证主义,以及承认现实世界存在的理论的复兴。在这些古典哲学理论中,有几个概念是现代印度人道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a)人的概念。按照吠檀多主义(不二唯心论或绝对唯心论),人的概念是由承认一个精神的“绝对”或一个人格化的神的遍在而构成的。人是重要的,但他之所以重要,是由于他是神的不可分的一部分,是无限的精神意识的一种体现,或者说,是超验的宇宙真理的一个形式。其次,按《薄伽梵歌》的深有启发意义的理论,人应该靠自己的努力来实现自己的改造;一个人既是他自己的朋友,又是他自己的敌人。佛教的教义  相似文献   

5.
<正> 中西文化发生碰撞的结果之一,是使做中国学问的人,除了熟悉中国传统思想中的性、命、道、器之类的概念,天人、古今之类的问题外,还了解了出自西方传统的一系列概念和范畴,诸如精神、物质、唯心论、唯物论、思维、存在、差异、同一、辩证法、形而上学等等;并且使他们有可能借助后者作为理解的框架,去透视中国的传统思想。王永祥先生的《中国古代同一思想史》(齐鲁书社1991年5月出版)就是以源自西方的同一性概念为视点,全面清理中国古代同一思想及其发展演变的一部力作。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第一部关于中国古代同一思想研究的专著,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王先生这部著作的写成,恰好应了中国“无心插柳柳成荫”的老话。50年代末60年代  相似文献   

6.
人类的思维反映着客观事物,客观事物只有相对的同一而无绝对的同一。在人类的思维和语言中,绝对的同一:“1+1=1+l”是没有意义的,列宁称之为“呆板的同一”(《列宁全集》第38卷,第140页)。只有相对的同一:“1+1=2”,这才是有意义的,这是有差别的同一。正如恩格斯所说:“同一性自身包  相似文献   

7.
1985年11月17~23日,印度的主要哲学团体“印度哲学大会”在南印度召开年会,庆祝它诞生60周年。印度本土和以外的各国哲学工作者300余人应邀参加会议。这篇文章是大会主席I. C. 沙尔玛教授代表大会主席团作的主旨性的学术报告,它反映印度哲学大会关于印度哲学和当前世界形势的一些基本看法。作者在这篇报告里提出一个值得重视的哲学观点——客观的主观性。意谓,按照奥义书哲学,“我”这个最高哲学范畴本质上是主观的,但在“我”之内,主观和客观是分不开的,是统一的;主体就象客体一样是可以被感知的、被经验的——主体和客体都是客观的存在。这是一种对奥义书唯心论的新解释,是和客观物质不依赖于主观意识而存在的观点相反的。然而,据说现代量子力学在一种称为EPR效应的实验中发现微观世界里的物质和意识之间存在着一种不可分离的关系(参看《国内哲学动态》1985年1期37页);客观的物质和主观的意识二者并不是绝对的绝缘,前者不是完全独立于后者而存在。说来奇怪,现代物理学家竟在微观领域里、在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上和三千年前奥义书哲学家的“幽灵”邂逅。所不同的,古代奥义书哲学家从苦思冥想的瑜伽中猜测主观和客观在“我”中的同一性,现代物理学家从科学研究的实验中发现物质和意识的不可分离性。客观物质和主观意识的关系既是古代哲学的根本问题,也是现代哲学的根本问题。现代科学为深入探讨这一问题开辟着新的途径——为认识物质和意识在微观世界里的本来面目在科学上提供了方便。  相似文献   

8.
曹剑波 《宗教学研究》2002,8(4):110-115
本文通过对“无”这个概念的不同含义的发掘 ,认为哲学史上的“无”含义有三大类型 ,第一类是万物皆有 ,而无无的“无” ;第二类是有无统一的“无” ;第三类是万物皆“空”的“无”。并从变化发展和物质存在形式二种角度探讨了有无统一的“无” ,从本原、语义、自性三种角度探讨了万物皆空的“无”。在此基础上 ,分析比较了对作为道教和西方哲学的基本概念的“无”与作为佛教基本概念的“空”的异同。  相似文献   

9.
精神现象学在卢卡奇历史哲学中的再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什么是今天的黑格尔主义?这至少有四种定义供人们选择。第一、黑格尔主义可以被理解为坚持“理性统治世界”这样一种基本信念。第二、黑格尔主义就是维护黑格尔的思想遗产。现在有一种缺乏深思熟虑的观点,按照这种观点,黑格尔的思想遗产今天仍然应当被视为“有生命力的”。第三、黑格尔主义就是接受黑格尔提出的“辩证方法”。第四、黑格尔主义就是个人出于偏爱对黑格尔的著作所作的解释。上述四种关于黑格尔主义的认识,有一个共同点:它们都悠然自得地呆在黑格尔哲学这棵大树下乘凉,但并不关心思辨真理,当然也就满足于  相似文献   

10.
四种人     
最近,偶尔读到杨东平《最后的城墙》中的这样一段话(给它立个小标题:“四种人”)颇受启发。 “第一种人有本事而没脾气,第二种人有本事又有脾气,第三种人没本事而没脾气,第四种人无本事而有脾气”——据说这是曾国藩对他的幕僚门客的评价。 类似的,台湾诗人余光中将朋友也分为四类:第一种人高级而有趣,使人敬而不畏,亲而不狎,交接愈久,芳香愈醇。第二种人高级而  相似文献   

11.
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一书中指出,物质是第一性的,感觉、思想、意识是第二性的,从物到感觉和思想是唯物主义路线,并强调指出:“这就是一般唯物主义的观点,特别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观点。”(单行本,第42页)在同一本书的另两处,列宁又说:“生活、实践的观点,应该是认识论的首先的和基础的观点。”“这种观点必然会导致唯物主义”。(同上书第131,134页)毛泽东后来发挥了列宁的这个思想,提出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公式(《毛泽东选集》第261、273页)。这样,作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础,就有了两个公式,一个从物质到意识(感觉和思想),一个是从实践到认识。长期以来这两个公式就共存于我们的哲学体系之中。  相似文献   

12.
“哲学研究”1955年第4期第155頁上,讀者杨君瑞同志提出了一个問題,即罗森塔尔、尤金編的“简明哲学辞典”对“同一性”这一概念的解釋与毛主席在“矛盾論”中的解釋存在着分歧,应該怎样理解?編辑部認为正确地理解这一問題还有待于继續討論研究。在这里我想把我个人对这个問題的不成熟的看法提出來和同志們討論。我認为首先应該指出的是:“简明哲学辞典”(以下简称“辞典”)所理解的“同一性”与毛主席在“矛盾論”中所阐释的“同一性”在涵义上是不同的。“辞典”說“同一性”是“表示事物、现象同它自身相等、相同的范疇。这就是說,所謂“同一性”是指同一事物在一定时期內的相对的固定性,即事物在处于量变狀态时質的相对不  相似文献   

13.
在关于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的争论中,世诚和李唯一等,否认恩格斯关于思维和存在同一性的思想,并且把恩格斯关于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的思想和毛主席的“矛盾同一性”的思想完全对立起来,这是不正确的;王若水和撒仁兴等,肯定恩格斯关于思维和存在同一性的思想,这是正确的,但是把恩格斯关于思维和存在同一性的含义和毛主席的“矛盾同一性”的两种含义完全等同起来,这又是不确切的。双方都有片面性。关于世诚和李唯一等不正确的地方,许多同志都指出过了,我不再多说。这里只想谈一谈恩格斯是从什么意义上使用思维和存在同一性问题  相似文献   

14.
作者从戴亚尔的《人的现象》一书分析和评选他的基本哲学思想。本支第一部分概述他的“进化论”思想,第二部分把戴亚尔的一些主要观点与一些哲学流派相比较。在第一部分中,作者首先断定,戴亚尔虽然大量研究自然科学,但从其关心人的生活来看,无宁说他是个哲学家。戴亚尔的观点是:“进化是经过人来实现的,……人的命运只能是精神”。戴亚尔的“进化论”是有目的的进化论,是直线生成论。他认为:人类的出现,说明进化到了顶点。人的进化是“由先行的运动所准备的”,但是“人类化的过程一直不断地继续下去”,最后“朝向社会化和全球化发展”,“这样,距离消失了,人种的障碍消灭了,地球统一起来了”。这最后的境界,“就是‘超意识’和‘超个人’的境界,在这个境界里,个人意识通过爱而融会贯通了”。换言之,据戴亚尔看来,紧接着人的现象,就是基督教的现象,因为唯有基督教,才能“把全人类聚集在同一的爱的周围”。第二部分包括:(1)唯物主义反对戴亚尔,但现代修正主义者对他表示好感,认为戴亚尔在物质、历史等概念上,与马克思、恩格斯“有相似之处”。但是作者根本反对这种看法。(2)他与柏格森比较,表面相似,实质不同。戴亚尔认为事物进化的前后有“连带关系”,柏格森则强调“纯粹的变”。(3)戴亚尔不懂得黑格尔辩证法中否定的万能,但“他们两人都认为,人类是向一个极点迈进,这个极点将把一切意识集合在一起而不破坏它们”。(4)戴亚尔研究现象,托马斯主义研究本体。虽然戴亚尔在最后给基督教留有余地,不过由于他缺乏对物质与精神之间的差别的分析,所以作者结论说,戴亚尔是神秘主义者。  相似文献   

15.
什么是矛盾的同一性?我国哲学界解释很不一致,大体可归纳为三种意见:其一是矛盾双方因一定条件共属于一个统一体,又因一定条件各向其相反方面转化。其二是矛盾双方互相联系、互相依存、互相渗透、互相转化等。其三是矛盾双方的共同点。这三种解释又都有一个共同点,即都把同一性与统一性混同起来,认为它们是同一个概念,说的都是一个意思。对此我有不同的看法。我认为辩证法的“同一”与“统一”,或“同一性”与“统一性”并不是同一个  相似文献   

16.
一、关于方以智的自然观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主要可以分为三种观点:多数同志认为它是唯物主义的,持这一观点的同志,又稍有差异,或以为它是“火一元论”的唯物主义,或以为它是“气一元沦”的唯物主义,或以为它是“火——气一元论”的唯物主义,第二种观点是认为它是客观唯心论,第三种观点是以为早期是唯物主义,后期转向唯心主义。  相似文献   

17.
作者把现代历史哲学分为三大类。第一大类强调预先给定的普遍有效的原则、规律、本质和价值;第二大类则为具体的历史情况起见,拒绝普遍的事物;第三大类又通过主体的构造过程而重获普遍的事物。在第一大类中,各按循环(第一小类)、螺旋(第二小类)或在线(第三小类)的运动类型所占的主导地位,又分为三小类。作者没有讨论第一大类中第一小类的纯粹代表人物。因为社会现象有一次性,所以同一事物循环往复便取消了历史,也取  相似文献   

18.
笛卡尔天赋观念说的基本涵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欧洲哲学史上,主张天赋观念说(inéisme,或译为天赋论)的思想体系大致有五种类型:第一,“回忆型”,把认识看成是对天赋观念(理念)的回忆;第二,“逻辑型”,主张认识是天赋观念的逻辑展开;第三,“能力型”,认为天赋观念是人天生具有的认识能力或禀赋或倾向;第四,“工具型”,认为理性思维是物质实体本身固有的一种属性,是天赋的认识工具;第五,“形式型”或“范畴型”,即提出认识是把感官材料或感性知识纳入天赋的形式或范畴中。 根据笛卡尔的主要哲学著作和一部分有关哲学的书信,我们认为他的天赋观念说的涵义大致上可以分成四类:  相似文献   

19.
《哲学研究》今年第五期发表的高鼎忠同志《也谈‘同一性’概念的理解和运用》一文,主张对同一性作两种区分。他说:“对‘同一性’这一概念,除了应当区别抽象的同一性和具体的同一性之外,还应当区别辩证唯物主义者在不同场合运用的相对于斗争性的同一性和相对于差别性的同一性。”高鼎忠同志说的第一个“应当区别”,当然没有问题,这种区别就是形而  相似文献   

20.
一什么是主观映象?列宁说:”感觉是客观世界、即世界本身的主观映象。”①在感觉基础上形成的知觉、表象、概念、推理等等也都是不同层次的主观映象。列宁所说的感觉,是包括知觉在内的广义感觉。从概念来源上看,主观映象本是一个哲学概念。辩证唯物主义在承认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同时,还主张意识对物质世界的可知性,主张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