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1 毫秒
1.
科学精神是人类在长期的科学活动中逐渐形成和不断发展的一种主观精神状态。从狭义上讲,科学精神就是科学人所共有的价值观念之集中体现,是科学人立身处世的方式、态度以及原则,它是科学活动中的精神要素。从广义上讲,科学精神就是一种求真、求是、求新、求发展的社会行为与精神  相似文献   

2.
中医学的发展呼唤科学精神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社会在不断进步 ,科技在高速发展 ,在世纪交替的今天 ,回顾一下中医学的旅程 ,我们却不得不承认 ,较之于日新月异的生命科学而言 ,中医学并未搭乘上时代前进的高速列车。这种现状的形成有多方面的原因 ,在诸多因素中 ,至关重要的一条就是我们缺乏一种发展中医学的科学精神 ,缺乏一种敢于怀疑 ,勇于创新和探索 ,实事求是的精神。1 中医学缺乏科学精神的原因1 1 中医学缺乏科学精神是历史遗留下的缺憾1 1 1 《内经》的出现奠定了中医学的基础理论 ,使中医成为一门比较系统的学科。鉴于她的这种学术地位 ,历代医家无不将其视为圣典 ,这种意…  相似文献   

3.
呼唤家庭精神文猛家庭,一个多么迷人而温馨的字眼,有人说家庭是风雪中一方温暖的帐蓬,有人说家庭是社会海洋中一方平安的小岛,有人说家庭是社会文明的学校……然而,当一个又一个家庭纷纷如肥皂泡般破裂时,当一个又一个被称为“小太阳”的家庭子孙离开家庭后寸步难行...  相似文献   

4.
5.
中国无神论学会于1997年5月26日在北京举行年会。这次年会上理事长任继愈作了题为《宣传无神论,发扬科学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的主题报告。与会理事围绕报告提出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形成了共识。本刊全文发表任继愈同志的报告。报告分析了近年来新的有神论、伪科学侵蚀我们民族精神的严重状况,认为大力开展无神论和科学精神的宣传,对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报告分析了新的有神论活动的特点,指出新的有神论活动往往是在科学的名义下进行的,而当前的伪科学现象又往往是通向新的有神论的桥梁;报告还指出,这种伪科学、真巫术现象还假借宗教的名义,破坏和危害着人们正常的宗教信仰。“鉴于上述情况”,报告提出了中国无神论学会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重点和应该坚持的原则。  相似文献   

6.
论科学精神     
  相似文献   

7.
中华民族的特征是多元一体,中华文化是各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大力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的历史使命。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是中华文明的精华,是我们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智慧源泉。科学无神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石。  相似文献   

8.
科学与科学精神之思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科学是什么?这听起来像是从遥远的鸦片战争年代发出的声音。在科学已硕果累累、科学知识已全面渗透的今天,进行这样的追问,显得多余而且无知,因为这种追问势必立刻会撞碎在无数精确抑或不精确的现成答案之中。然而,所有来自认识论层面的现成答案实质上并不能真正消解上述追问,这倒不是由于这些知识性的答案正确或不正确,而是因为在现成答案四面环绕之下依然顽强地冒出这样的追问,这本身即已表明这种追问的指归业已越出了单纯的认识论视域。科学是什么?追问“科学是什么?”本身不属于科学。跟随着此追问,追问者不是被带入分门别类…  相似文献   

9.
最近看到一篇外文读物,说目前“科学”在一些年轻人的心中已面貌全非,几乎成了和世界上所有“坏的”、“罪恶的”事物相关联的词。他们认为:物理学就是原子弹;化学就是污染;生物学就是基因工程(也是罪恶的?);工业就是灰尘、油污和更大的污染。他们还把科学和灭绝人性的战争联系在一起。意大利教授鲍里尼(Paolini)也说,在他的国家里,“化学的”已经成了“有害的、有毒  相似文献   

10.
什么是科学精神?自从江泽民从政治家的高度倡导科学精神,并于2000年4月12日为中国科学技术馆题词"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和科学方  相似文献   

11.
This article presents public policy issues that affect literacy among women, as identified by the National Coalition for Women and Girls in Education.  相似文献   

12.
Paul Sponheim 《Dialog》2007,46(3):255-262
Abstract : The author asks how science can affect the work of the theologian and uses the experience of Job in the “wild” as pointing toward a new seeing. From science's study of temporality the theologian may learn (1) that humans belong with the (other) creatures, against anthropocentrism, (2) that the traditional distinction between creation and preservation inadequately recognizes God's continuing creative work, and (3) that Christian soteriology needs to address the “groaning” (Romans 8) of the whole creation. While science may help the theologian see thus newly, theology needs to retain its own integrity, as represented by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creation and fall.  相似文献   

13.
14.
从1979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展开的一场科学和迷信的大辩论,是我国实践“科教兴国“战略,迈进现代社会所不可缺少的基础性环节.在这场斗争中披着科学及传统文化外衣的迷信思潮,蒙骗了许多人,邪教及准邪教就乘机兴风作浪,损国害民,破坏安定团结,起到仇视我国进步、发展的国内外敌人所起不到的作用.“法轮功“现象就是其代表.……  相似文献   

15.
16.
我是一名从事校外青少年科技活动的教育工作者.在开展青少年校外科技教育的实践中,使我们深深地感到:在青少年中弘扬科学精神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7.
18.
We Value What Values Us: The Appeal of Identity-Affirming Science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Members of the public (Study 1; n =  184) and university students (Study 2; n =  101) evaluated a piece of research and indicated their support for its continuation. The research findings were held constant, but the methods that revealed those findings were attributed to either neuroscience or social science, and the conclusions based on those findings were biased either in favor of men or in favor of women. Study 1 revealed that participants were more positive about research that affirmed their gender identity and that was based on neuroscience rather than social science. Study 2 found this pattern to be apparent in more specialist samples. Indeed, participants with some scientific training were more influenced by research that affirmed the reader's gender identity. Participants with less scientific training, in comparison, were more influenced by the type of science described when making judgments about the value of the research. Contrary to popular claims, this suggests that scientific knowledge alone is no protection against the effects of bias on research evaluation. Implications for the practice and popularization of science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9.
医学的服务范围、作用领域和责任载体等逐渐从医院向社会延伸、扩展。"医学的目的"决定医学发展和医院定位的方向,社会、经济等诸多因素促使医学不断地从医院走向社会。医院唯有在清醒认识医学目的的前提下,抓住医疗卫生体制变革完善的契机,在医学模式上转变,在医疗服务上拓展,在医疗管理上改进,才能步入良性的发展轨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