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1 毫秒
1.
中国古代思想家庄子曾有见于人类精神的原始圆满性的破坏而大加感叹道:“百家往而不反,必不合矣!后世之学者,不幸不见天地之纯,古人之大体,道术将为天下裂。”(《庄子·天下D摆在我们面前的《西方宗教文化》一书,其主旨正在于揭示西方原始的圆满人性如何向分裂的人性下  相似文献   

2.
逍遥与自由——以西方概念阐释中国哲学的个案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百年来 ,在国内学术界有一种相当普遍的倾向 ,即将庄子看成自由主义思想家 ,将庄子的“逍遥”等同于西方的“自由”。这种解释对近当代整个道家研究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以至于时下阐释庄子思想的著作差不多没有人不使用“自由”的话语。本文拟分析中西比较哲学领域中这一非常典型的个案 ,以期正本清源。一、逍遥与自由的相遇从直观上看 ,用“自由”解释“逍遥”至少会带来下列疑问 :如果将《庄子》 (本文所引《庄子》的文字皆出自郭庆藩的《庄子集释》 ,下引不再注明 )文本中六次出现的“逍遥”都换成“自由”两字 ,会影响“逍遥”的意…  相似文献   

3.
自威廉姆斯和内格尔1976年同以《道德运气》为题发表两篇重要论文以来,运气问题逐渐成为伦理学讨论的热门话题.作为存在于生活之中但又超出行为者能动性之外的不确定因素,运气始终是人类所无法逃避的.然而,现代道德哲学出于对能动性(尤其是人类理性)的信任,不尽合理地将“道德”圈定在能动性范畴内,而把运气限定在一个相对边缘的地带.与之相比,美德伦理学从一开始就正视运气的存在,较为全面地容纳和考察运气的伦理意义.美德伦理学通过区分“道德”与“伦理”,并将“道德运气”拓展为“伦理运气”,为人们理解伦理生活和伦理知识的实质提供了新的启发.  相似文献   

4.
古希腊和古罗马艺术家们从生活中取材,从表现生活出发,肯定人性的美,赋予每一尊雕像以崇高的、理想主义的、恢弘的、健康积极的精神面貌。无论是《维纳斯》还是诸多的其他神,雕塑家所给予的是人的精神,神是人的化身。每件雕塑就像是我们身边的人,亲切,温文尔雅,似可以呼吸、可以交谈。正是这种尊重人性尊重人的价值精神,积淀和成就了西方的文艺复兴,促进了西方  相似文献   

5.
伦理相对主义是西方“现代化”历史变迁进程中出现的一种伦理思想,它主张伦理学不可能为人们的行为提供大家一致认可的、普遍有效的道德标准.汉斯·昆先生则认为,以人性为基础的宗教可以克服伦理相对主义,并为“普遍的、绝对的社会规范”提供可靠的解释,因为宗教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存在.汉斯·昆的宗教伦理思想的根本缺陷在于其人性基础,因为他的人性观是一种抽象的人性观,是概念抽象.只有回到马克思主义人性观的基地上,伦理相对主义的克服才是真正可能的.  相似文献   

6.
如何解决道德分歧问题不仅是当代伦理学中的热点话题,也是麦金太尔在《追寻美德》一书中关注的焦点问题。麦金太尔在《追寻美德》一书中首先描述了当今社会道德分歧普遍流行的现象,接着对道德分歧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对如何解决当今社会的道德分歧问题进行了思考。麦金太尔认为,我们只有通过回到亚里士多德主义的美德伦理传统中才能更好地解决当今社会的道德分歧问题。麦金太尔在追寻整个西方美德伦理思想传统的基础上构建了一套基于实践内在善、人生统一性和传统的美德伦理学说。然而,麦金太尔所提出的解决思路并不为当代人们所信服,很多当代学者批评麦金太尔不仅没有解决道德分歧问题,反而陷入了道德相对主义的指责之中。麦金太尔所提出的解决方案在当今社会面临很多困难和挑战。  相似文献   

7.
李永和 《天风》2003,(6):32-33
尊重是所有关系中最重要的因素,在熟悉的关系中,尊重的挑战性是最大的了!因为大家生活在一个区域里,意味着你对对方的一切弱点和毛病了如指掌。常言说:“亲密滋生轻视。”这种说法有百分之五十的危险性,但它也强调了这样一个事实,彼此尊重并不是指那些刚发生的事情。我们必须做到与人彼此相敬。就如同  相似文献   

8.
一、《庄子内篇注》是德清晚年的一部佳作 明代四大名僧之一、学者德清认真研究过老子,著有《道德经解》,也认真研究过庄子,著有《庄子内篇注》。《道德经解》,据其序言始作于万历二十年,万历三十四年“卒业”,此书在其《观老庄影响论》之后(参见拙作《释德清〈道德经解〉评述》,载《五台山研究》1988年第三期)。《庄子内篇注》无序言,有简要题记,未记写作年代,但说“其学问源头,‘影响论’发明已透,请细参之”。“影响论”即《观老庄影响论》无疑。那么,《庄子内篇注》必定作于《观老庄影响论》之后。该书署名为“明匡庐逸叟憨山释德清注”  相似文献   

9.
<正> 对理学心性哲学的偏见,由来已久。清代许多儒者直斥之为“心性空谈”,这种观点一直影响于许多现代学者。而近40年来我们写中国哲学史,习惯于将其分成本体论、认识论、人性论、伦理学、政治观、历史观等几大块,其中人性论是一个较窄的观念,我们通常冠以“地主阶级的人性论”、“抽象的人性论”等等予以否定。而历史上所说的心性论是一个涵盖很宽的观念,它涉及本体论、认识论、人性论、伦理学等许多方面,其中有许多有价值的思想。本文侧重从广义的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朱熹心性哲学的范畴定位,这对心性问题的深入思考,或许会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0.
诗术与人性     
《论诗术》是现存亚里士多德讲课稿中最难释读的文本,晦涩到难以理解的地步——亚里士多德的“诗学”究竟是一门什么性质的学科,迄今仍然让我们颇费思量.我们通常会认为,西方学者也大多认为,《论诗术》谈的是美学或文艺理论的问题.通过绎读《论诗术》第四章开头一段,并对观《尼各马可伦理学》和《政治学》,本文力图展示《论诗术》的政治哲学品格.  相似文献   

11.
在西方伦理学史上,斯多葛派是最早较有系统的动机论与义务论者,斯多葛派的伦理学对西方人的生活观、甚至于整个西方文化的发展,都有不可忽略的影响。犬儒派的“按自然生活”主张返回原始状态、个人放任自流,而斯多葛派的“按自然生活”则强调对普遍德的服从。  相似文献   

12.
历史上很多学者将康德的“人性公式”直接奉为尊严原理,主张“人性公式”的内容集中反映了尊重人之尊严的要求.这一观点是正确的,因为康德自己也说.人性本身就是一种尊严.由此,拥有人性就是享有尊严的前提和根据.事实上,人性的本质就是自由.作为道德法则的“人性公式”,其实质就是要求尊重人的理性能力.尊重人的自由,而这正构成了尊重人之尊严的核心要素.  相似文献   

13.
美德伦理学过于重视美德,而规范伦理学过于重视规则。实际上,美德和规则都为人们的社会生活所必需。社会生活在历史性地发展着,人们对规则和美德的要求也会发生变化,而且在不同的社会领域中,人们对规则和美德的要求是不同的。适应于当今社会生活的特点,我们既要强调规则的重要性,又要重视美德的必要性,并融贯地理解规则与美德的深层关系。  相似文献   

14.
庄子“齐物”新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齐物”,是庄子哲学的一个基本观念。一般认为,“齐物”就是抹杀事物之间的一切差别。这种解释,并不符合“齐物”概念的原义。一般对“齐物”概念的误解,关键在于混淆了事实判断与价值态度之间的区别。庄子“齐物”概念所表达的,是一种价值的态度,而不是一种有关对象的事实判断。“齐物”,强调的是事物的存在在价值意义上的齐一性,并不否认事物在实存意义上的差异性。《庄子·秋水》说:“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以俗观之,贵贱不在已。”贵与贱,即是一种价值的尺度。庄子哲学的根本精神,是要返归自然,实现人的自由。在庄子看来,人之所以不自由,乃是因为总在其自我意识和行为中表现一种不自然的、人为的东西。这主要表现为  相似文献   

15.
黄勇先生根据《庄子》提出的"差异伦理学"及"道德铜律"极具创造性,然与《庄子》思想有一定差异.《庄子》道德论不是以行为对象为中心的.《庄子》否定基于特定立场之行为的道德属性,反对"中心化"的行为.《庄子》并不提倡"站在他人立场"的做法,否定主客二分的行为之道德价值."道德铜律"的两个原则——"人所欲,施于人"与"人所不欲,勿施于人"——并不全然是《庄子》的主张.一种"站在他人立场上想问题"的做法,仍然解决不了《齐物论》所讨论的"评判者难题".尽管"道德铜律"或"差异伦理学"有异于《庄子》思想,但推进了《庄子》研究的方法论创新,能够反映出《庄子》道德论的超越性特点,有助于揭示《庄子》思想的价值.用这种极具创意的方法论分析《庄子》思想得到的基本结论仍然成立."差异伦理学"和"道德铜律"本身亦具有极高的理论价值,对解决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具有宝贵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6.
美国学者J.P.蒂洛(Jacques P.Thiroux)所著《伦理学:理论与实践》(1980第2版共400页),是美国现今流行的一部伦理学教科书。它较全面、系统地反映了现代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伦理观、西方资产阶级的伦理学体系及其所探讨的社会伦理问题。全书共分十二章。前六章理论部分,先介绍传统的伦理学理论和伦理学领域的一些重大理论问题,然后明确表述了人道主义伦理学体系。后六章实践部分,探讨了当代西方社会的若干伦理问题,综述了这些问题在道德评价上的对立观  相似文献   

17.
西方国家所使用的“企业”一词,一般说来,不但包括工业企业,还包括农业企业和商业企业等。西方的企业道德,“涉及雇主和雇员、企业和消费者之间重大关系的确立与维持”,因而成为现代西方伦理学研究对象的一个重要方面。美国学者蒂洛所著教科书《伦理学:理论与实践》(1980年第2版),把“企业道德”列为专章,就反映了这一情况。本文拟根据该书提供的线索,简要地介绍一  相似文献   

18.
《庄子》全书围绕啮缺有一条完整的问道故事链,学界鲜有关注。复原、再诠这一故事链,将清晰地看到:首先,对啮缺的最初定位应是一个教化观居于儒、道间的道家内部人士,而《庄子》借许由之口批评啮缺的内容有着深刻蕴意。其次,《庄子》借许由、啮缺所传递的对统治者教化职位的推却姿态有其深层意旨,即强调一种差异教化观,其核心理念是质疑以一统万的社会整合论,并要求警惕改造他者性的道德热情。再次,将《庄子》全书视为一个整体文本,可注意到《庄子》有着在无为与有为间的自觉调适,但原则是"必以无为者主之于先"。最后,以"尊重差异究竟意味着什么"这一问题为中介,可明确《庄子》差异教化观的指向:就个体而言,个体应自觉探求并尊重个体特殊性;就群己关系而言,要尊重他者性及多样性;在理论建设上,希冀社会整合论要以构建一个尊重个体权利、包容个体差异的共同体为方向,并持续修正不适宜的"礼"以不断剥离其"伪"的一面。  相似文献   

19.
“忠”是“臣德”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战国中晚期的一段时期内,以《慎子》《韩非子》《庄子》为代表,出现了较为集中的对于“忠”这一德目的反思现象。《慎子》一派从功利主义角度衡量作为“臣德”的“忠”所产生的政治效果,认为“忠”作为臣下的德行,不能必然地造成理想的政治效果,这种理想政治需要借助于某种制度而由君臣共同完成。《韩非子》从君主利益角度出发,在“趋利避害”的人性的基础上,通过“刑”“德”两种手段对臣加以操纵利用,以此根本取代“忠”德的作用。《庄子》对于“忠”德的论述基于个体论的视角,它批判对“忠”德的造作和利用,试图使“忠”德回归为人天然的情感。  相似文献   

20.
学界有一种观点认为海德格尔哲学严重缺乏伦理学面向。但事实上,从早期的《存在与时间》到中期的《哲学论稿》再到晚期的《关于人道主义的书信》,海德格尔都深刻地论述了伦理问题。只不过,海德格尔批判了西方历史上一切以“理性人”“知识人”为基础的形而上学的人道主义,而代之以本真生存的存在论的“人道”。《关于人道主义的书信》集中批判了传统形而上学伦理学以及萨特实存的或存在主义的人道主义,直接指出不是“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而是真正的“人道”必须是“存在论”的。因此,虽然海德格尔自身无意建立一种传统意义上的伦理学,他也反对某种“元伦理学”存在的可能性与必要性,但他的存在论思想如他自身所言是一种“源始伦理学”。《关于人道主义的书信》道出了在现代日常生活世界中感性的和实践的人的真正本质与尊严,提供了建立现代和后现代所需要的新伦理学的可能性并起到了思想奠基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