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肯尼迪政府民权政策成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章银 《学海》2002,2(3):146-150
肯尼迪政府的民权政策经历了一个从起初的谨慎、软弱到最终的坚强有力的发展变化过程。究其原因 ,从根本上说 ,它是当时对立的黑人与南方白人两人种族集团间斗争的产物。此外 ,也与肯尼迪总统本人民权态度的转变不无关系  相似文献   

2.
希腊游历神话中的主角要么是男性英雄,要么是美女,二者皆为希腊城邦的祖先。游历神话将主角所在的希腊城邦描述为文明的中心,而主角所经之地则为蛮夷之地。就在描述主人公遭受诸多苦难的过程中,希腊神话对"我者"与"他者"、"中心"与"边缘"做了二元对立式划分。希腊游历神话的生成时间为公元前8世纪到前6世纪,此时希腊境内城邦林立,希腊诸城邦不断殖民海外。因此,游历神话绝非通常意义上的历险故事,而是以叙事出现的政治神话,其意图在于通过叙述城邦祖先的历险故事,为希腊城邦的存在以及海外殖民提供话语基础。  相似文献   

3.
“十一月份,《幼儿文学》报就可以在全国各地邮局订阅了。这张报纸由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编辑出版,它将刊登许多有趣的故事、童话、诗歌,还有阅读指导和插图,家长和老师可以给一至八岁的孩子讲,也可以让他们自己读”。(1984年10月14日《北京日报》这段话错误地理解了“故事”和“童话”之间的外延关系。“故事”和“童话”虽然是两种文学体裁,但二者并不具有并列关系。因为童话从属于故事,童话本身就是一种故事。《现代汉语词典》中对于“童话”的释义是:“儿童文学的一种体裁,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编  相似文献   

4.
包兆会 《天风》2017,(9):54-55
米星如(1900-?),安徽人,中国儿童文学的光驱者之一,民国时期西方文学和宗教翻译的积极推动者,他撰写基督教社论和教会讽刺小说,并根据圣经创作过多篇小说。他是中国儿童文学的先驱者之一;是民国时期西方文学和宗教翻译的积极推动者;也是一名基督徒,撰写基督教社论,创作教会讽刺小说,其改编的旧约圣经小说《长征》成为基督教文学的名作。  相似文献   

5.
陈杏 《美与时代》2007,(12):135-137
本文运用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分析托尼·莫里森的小说《最蓝的眼睛》和《秀拉》中的黑人女性的成长,指出种族、性别和阶级压迫使得黑人女性处于社会的最边缘,反抗是她们唯一的出路,但同时应加强黑人女性的团结,珍视黑人文化.  相似文献   

6.
正今年,《隐藏人物》获得了包括奥斯卡金像奖、金球奖等在内的13项全球知名大奖的提名,被众多影评人称为"最不容错过的、以黑人为主角的电影"。相较其他义愤填膺的黑人电影,《隐藏人物》的权力斗争异常温和。3位黑人女性成长轨迹迥异,但共同的目标让她们相遇在了NASA。彼时是1962年,美国种族偏见和女性歧视仍很严重,她们为了与之斗争,将认真生活与  相似文献   

7.
作为青春科幻类"反乌托邦"流派的新典范,《分歧者》系列在"反乌托邦"文学谱系中的亮点,在于其基于性格原型进行的社会分类与生命政治实验所带来的社会反思。在遥远未来的芝加哥城,人按照五种美好品质分为五类,其中不属于任何一类而又兼具多种品质的被视为危险的分歧者。但随着故事的推进,分歧者的身份是多重和变化的。从人类学视野看,"分歧者"从社会分类禁忌的"异类"、社会秩序的威胁者和任人宰割的"赤裸生命"逆转为生命政治实验的终极目的——人类的拯救者,在带来故事情节的柳暗花明之时,亦重复着人类文明故事的亘古原型:蕴藏着生命无限潜能"异类"的,既是社会秩序失范的"危险"力量,也是开创新秩序的中流砥柱。  相似文献   

8.
美国的黑人崇拜黑人崇拜是都市中的一种极其复杂的现象,是由各种信仰混合而成的宗教团体。它反抗美国白人和黑人的宗教与社会的主流,认为它们不能满足自己的需要。黑人崇拜的几个主要来源,即犹太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这几种宗教都曾经历过一种狂热崇拜阶段(即一种宗...  相似文献   

9.
偏见     
在从纽约到波士顿的火车上,大卫发现坐在身边的白人老先生是位盲人。 老先生很健谈,他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大卫,是因为失去了视力,他才抛弃了偏见。 他是美国南方人,从小就认为黑人低人一等。他有时碰到黑人店员收钱的时候,总是将钱放在柜台上,让黑人去拿,不肯与黑人的手有任何接触。 后来,他到了北方念书。有一次班上的一些同学们让他操办一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古代,人们习惯于"左图右史"的阅读和接受信息的方式。许多文学故事都有相关的美术图像文本,不少图像文本也有相关的文学文本。文学故事与美术图像的同存共生是影响人们信息接受、关乎文艺发展的重要现象。早期从事美术文本创作的主要是画工,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步出现了具有杰出创造力的文人参与文学故事与美术图像同存共生文本的创造,这些文人的参与使得文学故事与美术图像同存共生的多种形态逐步显现,文学故事与美术图像同存共生的内在逻辑逐步形成。《兰亭序》的造像显意、《洛神赋图》的模像尽意、《璇玑图》的立像明意就是这个时代文学故事与美术图像能够同存共生的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11.
黑人艺术的角色是非洲裔美国艺术家长久以来面对的问题。这一问题是兰斯敦·休斯在他1926年出版的文学评论集《黑人艺术家和种族的山脉》中提出的。在20世纪60年代“黑人艺术运动”兴起的这段时间里,这一问题被再次提出,其实在这之前、之后以及期间这一问题被多次提出。  相似文献   

12.
在巴西一亿五千万居民中,有天主教徒一亿三千万,占全世界天主教徒总数的15%。 近十年来,巴西教会试图根据国情,接受现代化,同时也接受这个国家的多元文化。为此,最近召开了教会历史研讨会。 1992年,在圣多明我召开了拉丁美洲主教会议,曾提出文化植入的问题。 其实,这个问题是由第一位黑人主教唐·若瑟·皮雷提出来的。他说,印地安人或黑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才真正实现福音化呢?巴西黑人的宗教仪式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天主教徒。他们这一双重从属关系有时隐而不露,有时公开予以声明。文化植入就是超越所有传统文化,其目的依然是城市现代化。但这并不是提倡一种文化,而是多元文化。  相似文献   

13.
晚明天主教传教士著书立说时将众多圣经故事译介入华,传教士所述圣经故事既是对《圣经》的片段式摘引与意译,也是西方教会文学东传的内容之一。《口铎日抄》记录了晚明艾儒略等传教士在福建的布道活动,其圣经故事讲述颇具"现场"意义,出于宗教传播的目的,传教士的讲述也不乏"断章取义"之处。从《口铎日抄》所述圣经故事的内容及其叙述策略可以窥见晚明传教士布道中如何宣讲圣经故事以及圣经故事传播中传教士与中国教徒的互动情况。  相似文献   

14.
刘方 《宗教学研究》2007,2(2):99-104
出于唐代李复言《续玄怪录》中的“延州妇人”故事,影响广泛、久远,特别是被不断改写后记载于宋、元两代三种佛教历史著作之中。这一事实,无论是作为宗教事件、文学事件还是文化事件都是极不寻常的。本文从叙事视角和叙事者身份等角度,通过对“延州妇人”这则故事在叙事中的时间、结构、人物、情节、结局和寓意等方面的变化、文学叙事如何在历史的演变中成为历史叙事及其所处文化背景的分析来讨论叙事身份、叙事话语的潜在目的与意识形态关系等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15.
电影是通过影像媒介讲故事的,而隐喻、换喻是电影修辞中的常用手法,因此,对电影中的隐喻、换喻分析实际上就是影像媒介修辞的分析。影片《触不可及》讲述了白人菲利普与黑人德瑞克的友情故事,是一部比较成功的影片。从影像媒介修辞的角度看,《触不可及》充满了丰富的隐喻和换喻,这些修辞与人物弧线和电影主题息息相关。对这些隐喻和换喻进行分析、评价,有利于完善对影片修辞艺术性的认识,深化对影片主题的理解。  相似文献   

16.
在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复仇既是一种历史文化话语,也是一种文学叙事资源,可以说"复仇"母题贯穿文学长河。就中国当代长篇小说而言,血亲复仇是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复仇叙事范式。在血亲复仇叙事中,道德意义与审美价值、人性内涵与艺术表述恰巧都完美地融于一体,从而为复仇文学叙事提供了诸多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杨志敏 《学海》2014,(3):38-45
2011年以来,即罗塞夫执政后,巴西经济表现可谓欠佳。经济增速不仅连续三年低于拉美地区的平均增长率,而且难以与其前任(同属劳工党的卢拉政府)执政期间的表现同日而语。期间,世界第六大经济体的位置得而复失,国际评级机构连续下调巴西的信用评级。导致巴西经济增长乏力的外因在于国际金融危机的持续影响,而内因则是自身全球竞争力水平不足,以及国内产业结构尤其是制造业升级缓慢。同时,较低的经济自由度也限制了对私人部门的投资等。预计,巴西经济增长依然将受到外部环境尤其是欧美和中国等经济走势的影响,某些大宗商品价格走低的预期对其也是一个不利因素,国内复杂的社会问题和长期困扰巴西的深层次矛盾等都对其经济增长构成挑战。  相似文献   

18.
余纪元  林航 《世界哲学》2011,(2):246-260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证明,亚里士多德伦理学里的eudaimonia概念是"在两种意义上说的",而非只具有一种意思。它既是"活得好"也是"做得好"。这一区分构成了亚氏伦理学主要论证的基础。它是一条贯穿许多主要论争的单一线索。对于这两种用法的区分将能够提供对这些争辩的一种统一性的解决。尤为重要的是,它将使我们得以用一种不十分费劲的方式去阅读那荆棘丛生的《尼各马可伦理学》第十卷的第六到第八章。幸福是"活得好"还是"做得好"这一问题是一个比涵盖论—理智论的论争更为基本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涵盖论—理智论的论争之所以会发生,正是由于争论双方都没能在作为"活得好"的幸福与作为"做得好"的幸福之间进行区分。他们共同地设定幸福的意思在于"活得好",然后开始争论它到底是各种善的复合、还是专注于思辨。本文将首先表明对于活动的讨论在亚里士多德幸福论之中有着何种位置;然后,我将论述"做得好"和"活得好",并将讨论下面一些争论主题:(a)幸福的两种标准;(b)思辨生活的非实用性;(c)首要幸福与第二等级幸福这一层级的性质,以及(d)道德与思辨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福柯的主权权力学说是晚期福柯政治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当代意大利哲学家阿甘本发展了福柯的主权权力学说,并将这一学说和他思想体系中的核心概念牲人(Homo Sacer)联系在一起。福柯通过对霍布斯《利维坦》的解读,指出了霍布斯主权学说中主权权力作为一种代表权力和作为一种战争权力之间的张力。在具体历史进程中,作为战争权力的主权权力悬置了主权的代表功能。主权者以种族战争对国家主权的威胁为借口,将种族斗争话语转化为了一种种族纯洁话语,而纳粹德国的种族主义话语就滥觞于此。阿甘本却认为,恰恰是主权权力的战争功能实现了主权权力的代表功能,主权者以保护全体公民的生命权为借口,剥夺一部分公民的生命权,使之成为牲人,从而在最大程度上彰显自己的正当性。  相似文献   

20.
对医生身份认同的研究是帮助分析医患关系、解决医患矛盾的有效视角。本文运用话语分析中的叙事分析法和批判话语分析法对一名整形科医生的叙事话语进行了剖析与阐释,试图揭示该医生对自己身份及其社会意义的理解。研究结果表明,在其叙事话语中,个案医生通过各种话语策略构建了患者的"拯救者"、同事的"领导者"和"竞争者"、朋友的"互助者"以及家人的"保护者"等四种有机相连的社会身份,这四种身份共同释放出了强烈的男性气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