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社会善念是个体在人际互动中充满善意地关注、尊重并保护他人选择的需要和权利的行为,通过实施社会善念有助于提升他人的合作行为。为检验这一假设,本实验设置了“施—受”双方的互动博弈情境,采用“物品选择游戏”操纵实施者的社会善念水平,分别利用信任博弈和公共物品游戏测查接受者在互动过程中的信任水平和合作行为。结果发现:相比于低社会善念组,被试在高社会善念组中表现出更高的信任水平和合作行为。进一步路径分析也发现,信任在感知社会善念与合作行为间发挥着部分中介作用。由此可见,社会善念行为的实施为互动双方建立信任关系提供了重要线索,降低了人们时时“设防”的监控动机,使合作带来的利益双赢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2.
人际信任渗透在社会交互的各个方面, 是促进和维持合作的重要基石。以往研究者借助信任博弈范式, 主要探讨了人际信任的理论模型、生物基础和影响因素等方面。近年来, 研究者开始将计算模型应用于信任博弈的数据分析中, 深入挖掘人际信任行为背后的心理机制, 将计算模型与神经影像技术结合, 加深对信任行为背后脑机制的理解。目前将计算模型应用于信任博弈范式中的研究主要针对“信任是如何形成的”这一科学问题, 未来要进一步发展计算模型方法, 结合非侵入性脑刺激技术, 应用于精神疾病人群中, 以深入理解正常和异常信任形成的心理和神经机制。  相似文献   

3.
信任者权力对其人际信任的影响是基于双方权力的不对等实现的还是取决于信任者自身的权力水平的问题值得研究。为此,本研究在实验一中考查了信任博弈任务中信任者的权力感(与被信任者的权力水平无关)对其人际信任的影响,在实验二中通过角色扮演任务操纵信任者与被信任者的权力关系(对等vs.不对等),同时测量信任者的人际信任倾向。结果表明:信任者自身的权力感影响其人际信任,低权力感个体比高权力感个体更信任他人;双方权力对等与否对信任者的人际信任倾向没有影响。可见,信任者权力更多是作为信任者自身的属性特征影响其人际信任,而不以双方权力层级不对等为前提。  相似文献   

4.
信任博弈范式测量信任的有效性一直存在争议。一方面, 社会偏好与风险偏好可能在范式变动中对投资信任水平产生影响, 降低信任博弈的内部效度。另一方面, 信任博弈与量表信任的相关水平较低, 这可能和态度与行为差异、测量类型差异以及测量范式的不足有关。虽然存在争议, 但总体而言, 信任博弈范式仍然是较为适宜的信任测量手段。未来信任博弈范式可在:验证信任博弈范式变动的科学性; 进一步澄清信任博弈范式与量表信任的低相关问题; 拓展信任博弈范式的测量维度以及提升信任博弈范式的生态效度等方面继续完善。  相似文献   

5.
为了验证积极情绪对人际信任的影响其实更符合启发式依赖模型而非情绪(心境)一致性模型,通过三个实验,以控制信任线索和信任博弈等方式,对102名大学生被试开展实验研究.结果表明:(1)积极情绪不是简单地增加信任,其对信任决策的影响受到信任线索的调节:与中性情绪相比,当易得性图式和线索促进信任时,积极情绪的被试显示更多信任;当易得性图式和线索促进不信任时,积极情绪的被试表现更少的信任.(2)实验三证实积极情绪对人际信任的作用也受到交往环境的影响.正如启发式依赖模型预测,外群体不值得信任的先验图式,使得被诱发了积极情绪的被试较中性情绪被试更不信任外群体成员.  相似文献   

6.
积极情绪对人际信任影响的线索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晓丽  王振宏  王克静 《心理学报》2011,43(12):1408-1417
运用书写任务与信息反馈方法诱发与信任不相关和相关情绪, 采用信任投资任务和自我报告法研究了积极情绪对人际信任影响的受信者信息与情境线索的依赖性, 即线索效应。结果发现:(1)在不相关情境和对受信者熟悉的条件下, 三种情绪对人际信任的影响差异显著, 积极情绪条件下的投资信任和直接报告的信任显著高于中性与消极情绪条件下; 在不相关情境和在对受信者陌生条件下, 积极情绪条件下的投资信任和直接报告的信任与中性和消极情绪条件下的投资信任和直接报告的信任差异不显著。(2)在相关情境和在对受信者熟悉条件下, 三种情绪对人际信任的影响差异显著, 积极情绪条件下的投资信任显著高于中性与消极情绪条件下; 在相关情境和对受信者陌生条件下, 三种情绪对人际信任的影响差异显著, 积极情绪条件下的投资信任和直接报告的信任显著高于中性与消极情绪条件下, 中性与消极情绪对人际信任的影响差异不显著。积极情绪对人际信任的影响存在受信者信息与情境线索的依赖性。  相似文献   

7.
采用大学生人际自立量表、人际信任量表、大五人格简式量表等工具对1345名大学生进行的调查和情境研究显示:控制大五人格后,人际开放仍能预测人际信任倾向,并能通过人际信任倾向的中介作用间接预测人际信任的认知和行为反应;人际责任仍能直接预测人际信任的认知与行为反应。这提示,在对人际信任的预测方面,人际责任和人际开放具有大五人格所不能解释的独特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人格与人际信任反应的人际信任倾向中介模型。  相似文献   

8.
王沛  陈莉 《心理学报》2011,43(1):52-64
通过两个计算机情境模拟实验, 采用“取消惩罚”范式, 引入社会价值取向变量, 发现惩罚对人际信任和合作行为具有消极影响, 具体表现为当惩罚取消后, 经历过惩罚的被试的人际信任水平显著低于无惩罚条件被试的水平。惩罚对博弈者合作行为的影响在社会价值取向不同的博弈者之间存在显著差异:经历过惩罚的亲社会型被试在惩罚取消阶段的合作程度显著低于惩罚存在阶段的合作程度, 并且显著低于无惩罚条件被试的相应水平。惩罚通过亲社会型博弈者的人际信任水平对合作程度产生间接负效应, 即惩罚程度越强, 亲社会型博弈者的人际信任水平越低, 进而使其合作程度也下降。  相似文献   

9.
行为博弈视野下信任研究的回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信任"是指个体愿意相信对方会与之在某种风险活动中互惠(对方也要付出一定的成本).信任的实证研究主要包含相关研究和博弈实验研究,代表性的博弈实验有囚徒困境、信任博弈、议价博弈和蜈蚣博弈.人们对信任的内涵有不同的认识,其中代表性的观点有四个:(1)信任是一种理性的计算;(2)信任是一种人际态度;(3)信任是一种个人特质;(4)信任是一种社会品德.  相似文献   

10.
韦伯认为,新教伦理能够增加人与人之间的普遍信任。中国基督教的发展能否增加社会的普遍信任?本文利用2010年度的CGSS数据分析了基督教信仰对人际信任的影响。分析表明,与非基督徒一样,基督徒的人际信任也是建立在特定关系之上,呈现出一定的信任差序格局。与非基督徒相比,基督徒的普遍信任更低。回归分析表明基督教信仰对于普遍信任有显著性的负向影响,基督教信仰只是增加了基督徒的"教内信任",并没有提高基督徒对"教外人群"的信任水平。  相似文献   

11.
从契约制定过程角度,探究个体制定契约参与度对人际信任的影响及其机制。现场研究结果表明参与制定宿舍契约能提升宿舍人际信任,认同感在其中起中介作用。实验室实验结果表明:契约参与度不但能提升被试对其他被试的情感(善心)和认知(依赖)信任,而且能提升被试在信任游戏中对其他被试的信任行为; 并且认同感在前者的关系中起中介作用。综合两个研究结果,契约参与度能提高对共同参与制定契约的同伴的信任,且社会认同能解释这种影响。  相似文献   

12.
从信任修复的时间阶段模型来看,以往研究主要探讨了信任违背发生后的修复策略及效果,而鲜有研究从违背前的视角对此展开探索。为检验社会善念能否作为信任修复的‘事前’策略及其修复效果的边界条件,本研究采用Somi范式操纵违背方的社会善念,通过让信任方完成信任博弈游戏来考察其感知到的社会善念对信任修复的效果及社会距离与时间距离在其中发挥的调节作用。实验1结果表明,感知社会善念有助于促进受损信任的修复,感知高(vs.低)社会善念的被试修复效果更好;实验2发现社会距离调节了感知社会善念对信任修复的影响,面对社会距离远(vs.近)者的信任违背,感知到高社会善念的被试有更好的修复效果;实验3不仅再次验证了前两个实验的发现,还进一步发现时间距离调节了社会距离与感知社会善念对信任修复的影响,即当社会距离远的违背方回应时间距离短时,感知高社会善念的被试修复效果更好,当社会距离近的违背方回应时间距离长时,感知高社会善念的被试修复效果更好。由此可见,违背发生前信任方感知到违背方的社会善念能在一定程度上修复受损信任,但其效果受到社会距离与时间距离的制约。这些发现对未来探讨信任修复的事前策略及社会善念理论的应用均有一定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使用学习-测试范式考察传言对人际信任影响的泛化效应。学习阶段,被试对中性面孔和不同效价的传言或真实信息进行配对学习;测试阶段,被试作为投资者与陌生对家完成信任投资游戏,对家面孔与学习面孔具有40%相似性。结果发现,传言能够影响学习面孔的信任,并调节与学习面孔相似的对家面孔的信任投资;同时,传言对信任投资的影响只发生在女性对家身上。上述发现揭示传言对人际信任能够进行选择性泛化。  相似文献   

14.
Two studies investigate the psychological processes underlying short- and long-term effects of video game violence on interpersonal trust. Study 1 demonstrates that interacting with physically aggressive virtual agents decreases players' trust in subsequent interactions. This effect was stronger for players who were dispositionally sensitive to victimization. In Study 2, long-term effects of adolescents' frequent exposure to video game violence on interpersonal trust and victim sensitivity were investigated. Cross-lagged path analyses show that the reported frequency of playing violent video games reduced interpersonal trust over a period of 12 months, particularly among victim-sensitive players. These findings are in line with the sensitivity to mean intentions (SeMI) model, and they suggest that interpersonal mistrust is a relevant long-term outcome of frequent exposure to video game violence.  相似文献   

15.
同步作为集体仪式的核心要素, 对群体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人际同步是一种特殊的协调行为, 具有锁时锁相的特征。近年来研究发现同步能够促进合作等亲社会行为, 具体的促进机制包括神经生理的激活、社会联结感的增强、认知灵敏度的提高和积极情绪的唤起, 学者们也从不同角度提出了三种不同的解释模型:自我-他人重叠模型、合作加强模型和集体沸腾模型。未来的研究需要进一步剖析同步行为的亲社会功能, 厘清同步效应的调节机制、特异性和普适性。  相似文献   

16.
张恩涛  王硕 《心理科学》2020,(2):459-464
采用两个实验探讨了权力和地位对信任和不信任行为的影响。实验1首先通过角色分配法操纵被试的权力感(高vs.低),然后采用信任和非信任博弈任务来测量被试的信任和不信任行为。结果发现,在信任行为上,高权力者比低权力者存在更低的信任水平;但在不信任行为上,二者不存在显著差异。实验2同时操纵被试的权力和地位水平,探索二者对信任和不信任行为的影响。结果发现:在信任行为上,高权力者比低权力者存在更低的信任水平,与之相反,高地位者比低地位者存在更高的信任水平,并且权力和地位的交互作用不显著;而在不信任行为上,权力和地位的效应均不显著。该研究结果说明,(1)权力负向影响信任行为,而地位正向影响信任行为;(2)权力和地位对信任的影响是独立的。  相似文献   

17.
社会两难的行为动机研究认为,害怕和贪婪是人们选择不合作的原因。信任的心理学研究为社会两难的合作行为提供了另一种观点,即害怕被利用的背后实际上体现了博弈者对对方的信任的缺失。鉴于传统社会两难范式存在难以区分信任和合作两个因素的问题,本研究设计了“信任一合作”二阶段模拟实验,通过操作重复信托博弈中的信息反馈,研究虚拟多人信托博弈中初始信任和基于经验的信任对随后的公共财物两难博弈中合作行为的影响,结果发现:(1)初始信任对基于经验的信任的建立具有一定的积极影响,但是它对合作行为的作用远不如随后的基于经验的信任;(2)基于经验的信任水平高的被试在随后的公共财物两难博弈中也表现出较高的合作行为。  相似文献   

18.
霍荣棉 《心理科学》2014,37(3):710-715
人际互动过程中,信任作为决策过程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信任的决策逻辑在不同的研究背景中存在冲突。本研究以合适性为信任决策框架,互动关系为激活规范目标的变量,分析了存在互动关系持续预期和不存在互动关系持续预期对信任行为的影响及其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被试间存在关系持续时,信任水平较高;关系持续预期消失时,信任水平显著下降。(2)被试对关系持续的重要性感知与其信任决策显著相关。(3)情境中的目标未被激活时,个体的信任倾向与信任决策显著相关;而当情境目标被激活时,信任倾向与信任决策相关不显著。  相似文献   

19.
组织内信任研究的核心问题及其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马华维  姚琦 《心理科学》2011,34(3):696-702
信任是当前组织领域研究的热点。文章通过对组织中信任研究核心问题的梳理,得出信任研究发展的以下趋势:重视情景因素、信任者主动性和情感因素对信任的影响,重视快速信任、信任发展中的动机化归因过程以及对信任机制的研究,关注社会网络分析与传统信任测量的结合。未来研究在把握上述发展趋势的同时,应在关系模式下理解信任的内涵、关注宏观层面情景因素对信任的影响、开展纵向研究验证信任发展模型以及建立信任机制的整合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