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采用问卷法对浙江省四所初中的502名在校学生进行调查,探讨亲子依恋与人际宽恕的关系,提出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考察共情的中介作用和自尊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1)亲子依恋对初中生人际宽恕既有直接预测作用,又可通过共情间接影响人际宽恕;(2)亲子依恋通过共情的间接效应受到自尊的调节,即相对于低自尊个体,共情对高自尊初中生亲子依恋与人际宽恕关系的影响更显著。本研究表明,安全的依恋关系有利于培养初中生的共情,进而促进人际宽恕,但是较低的自尊水平会阻碍共情作用的发挥。结果提示培养良好的亲子关系和提高自尊水平对于初中生宽恕品质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安全依恋启动具有一系列积极心理效应,且表现出启动效应普遍性与特异性的共存。两种属性的区别在于个体非安全依恋风格是否参与调节,这一调节与个体的依恋策略使用和概念联结程度紧密相关。当前,对于安全依恋启动内在机制的探讨集中在情绪缓冲与认知调控过程,本文回顾现有关于安全依恋启动的主要结论与解释,整合安全依恋启动的神经基础,并纳入依恋风格的调节因素,提出一个安全依恋启动的情绪/认知协同作用模型。最后围绕需要深入探讨的关键问题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3.
依恋是儿童早期生活中最重要的社会关系,也是个体社会性发展的开端和组成部分。依恋对个体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早期安全的依恋关系不仅有利于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以及社会化的顺利进行,而且直接影响个体成长过程中的人格完善。探讨亲子依恋质量的影响因素,一直是依恋研究的核心之一。结合已有研究以及最新的研究进展,论述了影响亲子依恋质量的主要因素:主要抚养者的抚养质量、人格特点、婚恋依恋风格,儿童的自身特征,家庭和社会文化环境;并在此基础上结合相关研究提出了一些建立安全型亲子依恋的生活启示。  相似文献   

4.
成人依恋可以在依恋回避和依恋焦虑两个维度进行分析。不安全依恋的个体在依恋关系中持续感受到一种不安全感,因此个体往往采用心理防御策略来摆脱这种不安全感。对于许多不愉快的事件,个体常常也会采用类似的防御策略进行抑制,以减少自身的消极体验。主动遗忘是指个体有意识地避免回想某一目标对象而导致的遗忘现象,其可能与高回避个体的停用策略十分相似。为探讨对于依恋相关的记忆内容,高回避个体是否能够成功进行主动遗忘以规避负面情绪,或是防御失败引起依恋系统激活,反而更多回忆起相关记忆内容,本实验采用Think/No-Think(TNT)范式进行研究,以依恋相关故事作为对被试的依恋启动操作,设计了2(启动:依恋启动vs.依恋未启动)×3(主动遗忘:Think vs.No-Think vs.Baseline)×2(依恋维度得分:高vs低)混合设计研究不同依恋类型主动遗忘能力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TNT操作与回避类型与启动操作的交互作用显著,高依恋回避个体在受到依恋相关启动时表现出优秀的主动遗忘能力,而在未受到启动时则不能有效地遗忘依恋相关负性词对; 而低依恋回避个体则表现相反,在受到启动材料威胁时无法成功主动遗忘,而在未受启动条件下可以成功遗忘要求内容。对于不同焦虑类型的被试来说,其主动遗忘能力与启动操作无关,高焦虑类型被试表现出更强的主动遗忘能力,并从依恋内部工作模型角度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5.
共情指个体感知或想象其他个体的情感,并部分体验到其他个体感受的心理过程.利他指以增加其他个体的福利为最终目标的动机.共情起源于动物的亲代养育行为,其神经基础来源于古老的情感系统.共情从动物低水平的情绪感染逐渐进化到同情关注以及观点采择共情.另外,共情具有良好的环境适应性.未来可以进一步研究动物与人类的共情和利他行为的异同,加大研究动物的高级共情能力和利他行为以及深入研究共情受社会因素的调节机制.  相似文献   

6.
马原啸  陈旭 《心理科学进展》2019,27(12):1967-1979
非安全依恋可塑性是借助认知启动技术(例如安全依恋启动)使非安全依恋个体长期处于敏感和支持性的环境中, 从而唤醒个体积极的依恋经历, 使其对依恋关系形成新的认知图式, 最终实现非安全依恋个体内部工作模型的重构。本项目针对非安全依恋个体的认知加工缺陷, 采用安全依恋启动的方法探索非安全依恋可塑性的发生机制及相应的神经生理基础。项目拟从单次安全依恋启动对非安全依恋个体认知加工缺陷的改善效应、多任务条件下对重复安全启动效应的检验以及重复安全依恋启动效应的追踪研究三方面开展非安全依恋可塑性研究; 研究手段采用行为-生理-脑成像的技术, 从安全依恋启动的性质、方式和时间三个维度上系统地探究非安全依恋可塑性的发生机制与神经基础。非安全依恋可塑性研究为安全依恋研究提供了新视角, 研究提出的依恋图式重构理论是对安全基地图式理论的印证与发展, 对重复安全启动效应的检验及追踪研究试图为非安全依恋可塑性研究构建一套科学有效的评估标准。研究成果对于非安全依恋人群的干预训练、提升依恋安全感、维护心理健康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传统依恋理论认为个体依恋心理和行为模式具有相对稳定性, 但无论在信息加工还是个体发展过程中, 个体依恋模式均表现出二重性, 即既具有相对稳定性, 又具有情境敏感性。个体在情境中所表现出的依恋模式是个体相对稳定的特质性依恋和情境特征相互作用的结果。依恋启动研究中特质性依恋特征与依恋启动效应之间的交互作用模式为理解依恋二重特征及其关系提供了窗口。依恋系统激活的两阶段模型为整合和解释这些相互作用模式提供了框架。未来研究应优化依恋二重特征关系研究中启动效应的操作检验, 考虑依恋焦虑和回避维度的交互作用, 关注高焦虑群体内的依恋差异, 以理析依恋二重特征之间的相互作用方式, 同时关注依恋策略影响依恋启动效应的时间进程, 探究依恋二重特征相互作用的机制。  相似文献   

8.
不安全依恋者的注意偏向是指依恋焦虑和回避个体对依恋信息产生或趋近或回避的注意偏好, 这一注意偏好使得个体形成了处理与依恋对象关系的特殊认知机制:依恋回避个体偏好采用防御性机制, 倾向于回避对依恋信息的注意; 依恋焦虑个体偏好采用夸大性机制, 倾向于夸大威胁性信息, 因而会积极寻求与依恋对象的亲近。不安全依恋者注意偏向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情绪信息、痛觉感受和工作记忆三个方面; 加工阶段特征主要涉及P1、N1波等代表的注意自动加工和LPP波代表的注意控制加工; 脑网络上主要包括两个子网络, 即负责情绪评估的边缘系统和负责情绪调节的以前额叶为代表的神经网络。未来研究中更应该关注刺激物的生态效度, 检验依恋系统是否激活, 不安全依恋者注意偏向的自动加工和控制加工阶段的关系, 不安全依恋者注意偏向产生的分子遗传机制以及注意偏向的跨文化研究。  相似文献   

9.
依恋的可塑性是成人依恋领域研究的重要主题,而探究依恋的可塑性首先需要了解依恋安全感是如何获得的。依恋控制系统模型指出,个体可以通过内部表征的方式通达依恋安全感。现有研究中常常将安全基地脚本作为这种内部表征方式,但忽视了另一种内部表征形式,即依恋相关情景模拟。先前有几项研究提出并证实了依恋相关情景模拟这一新的依恋安全感通达路径,但尚未回答:这一新的通达路径与已有路径相比有何特异性?其作用机制是什么?以及如何基于此进行特质依恋安全干预?本课题将通过3项研究来对这些问题进行考察:研究1考察依恋相关情景模拟对依恋安全感的影响及其特异性;研究2从依恋相关情景模拟的内容和加工过程的角度考察其对依恋安全感的影响机制;研究3采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开发依恋相关情景模拟分类方法,并将其用于特质依恋安全干预。本课题将补充依恋控制系统模型的内容,能够解释依恋系统的情境灵活性,并为理解依恋的可塑性及进行依恋安全的干预带来启发。  相似文献   

10.
依恋风格的神经机制研究有助于更深层次理解依恋行为与类型:N1、N200、N400和P300等脑电成份的差异反映了不同依恋风格在编码、提取及注意资源分配上的不同; 额叶皮层、扣带回皮层、颞极、杏仁核、海马等脑区可以反映不同依恋风格在信息加工性质和注意资源分配上的差异。已有研究除安全依恋和非安全依恋策略的有效性在脑成像上的研究与依恋理论一致外, 其余研究还存在争议。未来的研究可深入探究更高质量的依恋测量工具, 依恋风格对内隐刺激加工影响的认知神经机制; 细化依恋风格在信息加工不同阶段的神经活动和脑成像研究; 以及关注依恋风格对信息加工影响差异的脑机制在临床治疗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11.
采用失望礼物研究范式考察心理理论与幼儿白谎行为的关系,及认知移情和情绪移情在其中的中介作用。结果发现:(1)幼儿的白谎行为发生率、心理理论、认知移情和情绪移情能力随年龄的增长而提高;(2)控制年龄与言语能力后,幼儿的心理理论与认知移情呈显著正相关、与白谎行为也呈显著正相关,且认知移情与白谎行为呈显著正相关;(3)幼儿的认知移情在心理理论和白谎行为间起部分中介的作用。结果表明:幼儿的心理理论可直接影响其白谎行为,也可通过认知移情的中介作用间接影响其白谎行为。  相似文献   

12.
目的:考察在女大学生中特质与状态共情对个体自我中心特质与利他行为之间的关系。方法:研究一采用问卷调查考察特质共情对自我中心特质与利他行为倾向的调节作用; 研究二采用行为实验 (自我中心特质高或低的女大学生) 来考察启动的状态共情对真实利他行为的影响。结果:共情特质/状态会与自我中心特质交互作用来影响个体的利他行为/倾向。结论:高共情状态/特质的被试其自我中心会降低利他行为/倾向, 而低共情状态或特质的被试无此倾向。  相似文献   

13.
认知革命背景下, 依恋研究出现了社会认知转向, 研究兴趣正在从关注依恋个体差异转向差异背后的依恋图式, 研究范式也从观察测量转向以启动为代表的精细测量实验范式。依恋启动实验范式分为安全启动和不安全启动, 启动材料会激活不同依恋图式, 促使个体分别采用安全依恋策略、过度激活或抑制激活策略, 进而表现出不同的心理和行为模式, 而这些模式又会调节启动效应, 形成动态的启动反馈回路。未来研究应对依恋图式的成分、结构进一步细化, 关注依恋焦虑与依恋启动的关系, 并从加工时间进程视角探究依恋启动对后续认知加工过程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Previous research has shown that affective empathy, rather than cognitive empathy, significantly predicts people’s altruistic sharing behavior in economic games. However, most of these studies were conducted in Western populations. There might be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the relations between empathy and altruism due to different levels of empathy between Western and Asian individuals. In this study, we measured different aspects of empathy in Chinese adults as well as their allocation offers in the dictator and ultimatum games. We found that cognitive empathy, but not affective empathy, was a significant predictor of adults’ altruistic sharing behavior in the two economic games. Subjective family income was also revealed to be a significant predictor of individuals’ altruism in the ultimatum game, such that people with lower subjective family income tended to be more generous. Potential implications of our findings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5.
Recent studies based on attachment theory demonstrate that dispositional and experimentally manipulated attachment security facilitate cognitive openness and empathy, strengthen self‐transcendent values, and foster tolerance of out‐group members, suggesting an effect of one behavioral system, attachment, on another, caregiving. Here we report 2 studies conducted in 3 different countries (Israel, the Netherlands, and the United States) to determine whether the 2 dimensions of attachment insecurity—anxiety and avoidance—are related to real‐world altruistic volunteering. In both studies and across the 3 locations, avoidant attachment was related to volunteering less and having less altruistic and exploration‐oriented motives for volunteering. Anxious attachment was related to self‐enhancing motives for volunteering. Additional results suggested that volunteering ameliorates the interpersonal problems of individuals high in anxiety and that volunteering has more beneficial effects if it is done for altruistic reasons. Future directions for experimental research on this topic are outlined.  相似文献   

16.
共情指个体感知或想象他人的情感, 并部分体验到他人感受的心理过程。共情包括情感共情和认知共情两个独立成分。情感共情的神经网络包括前脑岛(AI)、前扣带回(ACC)以及镜像神经系统(MNS), 认知共情的核心脑区是腹内侧前额叶(vmPFC)。共情的神经网络在个体发展中逐渐成熟并受到认知评价的调节。另外, 催产素和催产素受体基因多态性与共情密切联系。未来应该深入研究躯体感觉皮质在疼痛共情中的作用, 共情和亲身情感体验的神经网络的区别, 开展催产素改善共情缺陷个体的干预研究, 采用脑成像基因技术研究基因多态性与共情神经网络的关系以及提高共情研究范式的生态效度。  相似文献   

17.
This longitudinal research investigated the interactive effect of social attachment style and perceived-counselor behavior on exploratory behavior exhibited by clients during and after career counseling. Results from 96 clients in career counseling indicated that social confidence and comfort, and the perception that the counselor had created social comfort and personal security, enhanced the range and effectiveness of career exploration by the client. The counselor’s functioning as a “secure base” moderated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clients’ avoidance and anxiety attachment style and their career exploration. Specifically, when the clients who were high in social avoidance or in social anxiety perceived-counselors as providing an atmosphere in which they feel secure, they engaged in career exploration far more than similar clients who did not perceive their counselor as a secure base.  相似文献   

18.
人们面临对生理或者心理产生威胁的应激事件时并不一定表现出敌意和攻击, 也可能表现出更强的亲社会性。研究发现, 基于利他动机、规则动机、策略性动机的或者基于自我报告的亲社会偏好在应激环境下都可能增强, 这可能和应激环境下直觉增强、共情提升和亲社会行为有助于改善负面情绪方面的机制有关。未来研究可以从应激的性质、诱发方式、影响机制、个体差异和发展特征等方面去理解应激增加亲社会性的条件, 从而提高群体韧性。  相似文献   

19.
为了探讨大学生特质移情与网络利他行为之间的关系,以及网络社会支持在其中所起的中介效应,本研究采用特质移情量表、青少年网络社会支持量表和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量表对56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大学生的整体特质移情能力较高,且女生显著高于男生;其所获得的网络社会支持总体状况良好,且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网络利他行为处于中等水平,也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2)大学生特质移情和网络社会支持均显著正向预测网络利他行为。(3)大学生网络社会支持在特质移情与网络利他行为的关系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其中,网络社会支持的两个分维度情感支持和友伴支持在特质移情与网络利他行为之间的中介效应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