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钟罗金  汝涛涛  范梦  莫雷 《心理学报》2019,51(12):1330-1340
三个实验分别探讨了无意识和有意识自我欺骗存在的可能性, 以及认知模糊程度与动机强度对两种自我欺骗的影响。实验1的结果发现, 自我欺骗存在无意识和有意识两种形式; 实验2的结果发现, 随着认知模糊程度的降低, 无意识自我欺骗人数明显减少, 而有意识自我欺骗人数显著增加; 实验3的结果发现, 随着动机强度的增加, 有意识自我欺骗人数显著增多, 无意识自我欺骗人数并无显著变化。结果提示, 自我欺骗具有现实存在性, 且有两种不同形式; 两种形式自我欺骗具有不同的产生机制。  相似文献   

2.
自我控制是欺骗识别中一种重要的动机线索。但无论是在识别欺骗中, 自我控制扮演的动机线索角色, 还是在欺骗行为中, 自我控制扮演的监管机制的角色, 其认知机制和神经基础还不完全清楚。自我控制能力与自我控制资源对欺骗的影响也是不一样的, 而这些影响的神经基础也还没有完全破解。因此, 有必要结合行为、事件相关电位(ERP)及功能性磁共振(fMRI)等多种技术手段来考察识别欺骗和欺骗行为中自我控制能力和自我控制资源在欺骗中的作用及其心理机制。旨在探求在识别欺骗中是识别他人自我控制能力, 还是识别他人自我控制资源在起主要作用; 欺骗行为中是自我控制能力, 还是自我控制资源在起主要作用; 自我控制资源对欺骗行为的影响是符合能量耗竭观, 还是符合能量保存观。  相似文献   

3.
王振宏  刘亚  蒋长好 《心理学报》2013,45(5):546-555
情绪的动机维度模型认为, 积极情绪对认知加工的影响受其趋近动机强度的调节, 高、低趋近动机积极情绪对认知加工的影响不同。本研究运用情绪图片诱发被试高、低趋近动机积极情绪, 采用停止信号任务和任务转换作业考察了不同趋近动机强度积极情绪对认知控制的影响。结果发现:(1)与中性条件相比, 高趋近动机积极情绪促进了停止信号任务中Go任务和任务转换作业中重复任务的反应执行。(2)在停止信号任务中, 相对于中性条件, 低趋近动机积极情绪条件下的停止信号反应时显著缩短; 在任务转换作业中, 低趋近动机积极情绪条件下的反应时转换损失和错误率转换损失均显著降低, 而高趋近动机积极情绪条件下的反应时转换损失显著增加。因此, 积极情绪对认知控制的影响受其趋近动机强度的调节, 即低趋近动机积极情绪增强认知灵活性, 提高停止反应与任务转换的速度; 而高趋近动机积极情绪增强认知稳定性, 加快停止信号任务中Go任务和任务转换作业中重复任务的反应执行, 增加了反应时转换损失。  相似文献   

4.
自我沉浸(Self-immersed)和自我抽离(Self-distanced)是两种不同心理距离视角。自我沉浸视角(self-Immersed perspective)是一种自我反思视角,即个体反复体验过去自传性记忆情境,并试图问为什么?或应该怎样?等类的问题。自我抽离是指个体以第三者的视角来看待问题,区分情境与真实自我的关系,采用退一步,以观察者的角度去分析自我相关信息,并产生超越自我的整体加工视角认识。两种不同认知视角影响人们的情绪、决策、身心健康、职业满意度和亲社会行为等。  相似文献   

5.
欺骗判断与欺骗行为中自我控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欺骗判断与欺骗行为有着不同的心理机制, 正确认识二者之间的关系有助于增强人际间的信任和团队的长远利益。采用行为学实验从两种视角下考察自我控制对欺骗的影响。实验1采用材料评定的方法考察了识别他人自我控制能力状况对欺骗判断的影响, 结果发现对比高自我控制能力的人, 被试更倾向于认为低自我控制能力的人更有可能为了自己的利益产生欺骗行为和欺骗倾向。实验2采用颜色Stroop任务考察了识别他人自我控制资源衰竭状况对欺骗判断的影响, 结果发现当识别他人自我控制资源衰竭时, 在评价他人为自己利益去欺骗、为他人利益去欺骗以及在特定情境中欺骗倾向上, 没有发现任何显著的主效应或交互作用。实验3采用视觉−感知任务来考察不同水平的自我控制能力对欺骗行为的影响, 结果发现, 对比高自我控制组, 低自我控制组有更多的欺骗行为和欺骗倾向。实验4采用颜色Stroop任务和视觉−感知任务来考察自我控制资源对欺骗行为的影响, 结果发现, 对比控制组, 自我控制资源衰竭组有更多的欺骗行为和欺骗倾向。这些研究结果表明, 在进行欺骗判断时, 相比自我控制资源状况, 个体会优先识别他人的自我控制能力水平来判断其是否具有欺骗动机或欺骗倾向。在欺骗行为中, 高自我控制能力的个体, 能够更好地抑制自私动机, 更多的考虑长远利益, 出于自身利益去欺骗的可能性会更小; 自我控制资源充足的个体, 更有可能会经得住诱惑, 自私自利的欺骗行为发生的可能性也会更小。  相似文献   

6.
当人们寻求别人评价时,会受到自我验证和自我提高动机两大动机的影响,而文化因素却影响了这两种动机的强弱表现。本研究探讨了在中国文化背景下这两种动机的表现,结果发现,我国大学生被试在寻求别人评价时,同时都表现出强的自我提高和自我验证动机。  相似文献   

7.
无意识认知的探索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介绍了无意识认知的研究历程和特点,其中着重阐述了内隐记忆和内隐学习两个领域,并评述了内隐记忆和内隐学习在研究历程、特点和理论三方面的相似点,在此基础上表达了对无意识认知领域的整合趋势的期待。  相似文献   

8.
考察趋近动机强度的积极情绪和回避动机强度的消极情绪与工作记忆协调性对自我控制的影响。结果发现,与高趋近动机的积极情绪、高回避动机的消极情绪以及中性情绪相比,在低趋近动机的积极情绪下完成言语工作记忆以及在低回避动机的消极情绪下完成空间工作记忆,工作记忆成绩提高,而Stroop分数降低。这表明情绪与工作记忆的协调性受到情绪动机强度的影响,只有在低动机强度情绪时才表现出情绪与工作记忆类型的协调性,这种协调性会节省自我控制资源,促进自我控制加工。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基于对无意识目标启动的研究,采用阈上、阈下启动方式探讨无意识目标启动对自我损耗的补偿作用。实验1发现,阈上无意识目标启动能够有效提高自我控制,促进自控表现。实验2发现,阈下无意识目标启动对自我损耗存在补偿效应。上述结果提示,通过无意识启动方式激活自我控制目标,可以克服自我损耗的不良效应,且无需意识参与。  相似文献   

10.
11.
考察趋近动机强度不同的积极情绪和回避动机强度不同的消极情绪与工作记忆的协调性对自我控制任务的影响。结果发现,与高趋近动机的积极情绪、高回避动机的消极情绪以及中性情绪相比,在低趋近动机的积极情绪下完成言语工作记忆以及在低回避动机的消极情绪下完成空间工作记忆,工作记忆成绩提高,而Stroop分数降低,这表明情绪与工作记忆的协调性受到情绪动机强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主要探讨反馈类型和反馈效价对自我欺骗的影响。实验1采用前瞻范式探究不同效价的模糊反馈对自我欺骗的影响, 结果发现, 相比于无答案提示组, 有答案提示组的被试在积极模糊反馈的条件下显著地提高测试2第二阶段的预测分数(自我欺骗的程度加重)。实验2探究不同效价的精确反馈对自我欺骗的影响, 结果发现, 相对于无答案提示组, 有答案提示组的被试在消极精确反馈条件下显著地降低测试2第二阶段的预测分数。实验3采用ERP技术探究反馈类型和反馈效价影响自我欺骗的内在机制, 结果发现, 模糊反馈条件下的自我欺骗诱发较大的P2成分、诱发较小的N1和N400成分; 以及发现自我欺骗在额区的效应较大。总之, 这些研究结果表明可能积极反馈促进个体的自我欺骗产生, 消极反馈削弱个体自我欺骗的产生; 积极模糊反馈能够进一步促进了个体自我欺骗的产生。这些研究结果还表明自我欺骗产生的背后机制可能是自我膨胀。  相似文献   

13.
拖延行为在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几乎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譬如:一个因写不出报告,心焦急虑的秘书,会一支接一支地抽烟,不停地吃东西,阅读与报告毫不相干的文件甚或无聊地翻阅画报——总之除了写报告之外的一切事情都可使他  相似文献   

14.
品牌,是一个名称、术语、标志、符号或图形,或这些元素的组合,被用来象征一个或一组销售者提供的产品及服务,以区别于竞争者的产品及服务。它通过消费者的相关信息处理的过程影响消费行为。认知因素对与品牌相关信息处理的影响,一直以来是相关研究的主流。近年,动机因素,由于它对信息处理的控制与引导作用,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研究者的重视。为此,作者从社会认知的角度,分别以认知、动机因素的影响为着眼点,介绍品牌相关研究十年来的进展与成果,并在此基础上对未来研究的方向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通过控制负性情绪的不同回避动机强度,采用经典四项比例式的推理任务,探究不同回避动机强度的负性情绪对类比推理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1)不同回避动机强度的负性情绪(悲伤和恐惧)均会导致推理任务的正确率下降;(2)在低回避动机强度情绪(悲伤)下完成推理任务的反应时比高回避动机强度情绪(恐惧)下更长。结论:不同回避动机强度的负性情绪均会对类比推理产生消极作用,高回避动机强度的负性情绪下完成推理任务的速度更快,但正确率较低,这可能是由于注意窄化和情绪的动机强度通过工作记忆影响了推理过程。  相似文献   

16.
自我认知干预对教师心理健康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以自我、个性为内容辅以专家讲座展开了自我认知训练干预,对象为29名随机抽取的中学教师,干预实施持续了两个学期,测查工具为SCL-90、SDS、SAS.结果表明:干预后所有各项的均数均有下降,且除偏执因子外均达P<0.01显著意义水平;干预在偏执因子上效果较为一般,在"躯体化"、"恐怖"、"精神病性"、"饮食睡眠"、"敌对"、诸因子上效果良好,在强迫、人际敏感、焦虑因子上效果更为良好;总之,自我认知干预对教师心理健康具有积极影响,此影响在不同心理因子上会有不同效果.  相似文献   

17.
以大学生为被试,探讨自我损耗、情绪动机对冲动决策的影响。采用2×2×2的混合实验设计,组内变量为自我损耗,组间变量为情绪动机方向和强度,使用双任务范式操作自我损耗,使用情绪动机图片启动被试的情绪动机,使用延迟折扣任务的指标k值测量冲动决策。结果发现,高趋近动机的k值大于低趋近动机,高回避动机的k值大于低回避动机。结果表明,自我损耗、情绪动机对冲动决策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4个实验考察羞耻情绪对欺骗行为的影响, 并进一步探讨这一影响存在的条件及其机制。实验1考察羞耻情绪对欺骗的影响, 结果发现羞耻组的欺骗行为和欺骗倾向显著低于控制组。实验2将羞耻分为道德失范和能力不足两种情景, 考察羞耻对欺骗产生影响的条件, 结果发现, 道德失范羞耻组的欺骗行为显著低于能力不足羞耻组和控制组。实验3a考察道德失范所引发的羞耻对自我控制资源的影响, 结果发现, 羞耻情绪诱发组的自我控制任务成绩显著高于未诱发组。实验3b考察自我控制资源在羞耻情绪影响欺骗行为中的作用, 结果发现, 自我控制资源在羞耻情绪影响欺骗的过程中起完全中介作用。这些研究结果表明, 当个体的羞耻情绪由道德失范而诱发时, 会遏制其欺骗行为的产生; 羞耻情绪对欺骗行为的影响机制可能是: 感受到羞耻的个体, 为恢复和保护受损的道德自我, 通过调集更多自我控制资源的方法影响欺骗行为的出现。  相似文献   

19.
模糊决策是指决策者无法预先知道结果发生的概率,只能依赖主观判断而进行的决策。应激会影响模糊决策,但不同研究结果并不一致,从模糊决策的认知成分入手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应激对模糊决策的影响。本研究从学习反馈、奖赏敏感性和风险偏好三个方面梳理了现有的行为和脑机制研究文献,发现应激对模糊决策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应激导致反馈受阻、重赏轻罚、增加冒险三个方面。未来的研究应该关注应激类型和强度对模糊决策的不同影响,同时进一步拓展应激状态下模糊决策中认知与情绪的交互效应研究。  相似文献   

20.
越来越多的事实表明,动机对主体的学习、思维是有影响的.长期以来,国内外的心理学家对于这种现象进行了理论和实践上的多种探讨.但是,由于这种影响的发生过程是复杂而隐蔽的,给研究工作带来了许多困难,因此,时至今日,有关这个问题的研究仍是一个较薄弱的环节,有许多问题尚待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