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的主体性问题,除了应该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中加以探讨之外,还应该在人与他对自己的反思的关系中加以探讨。当人还不能明确地认识自己的本质的时候,他无论是在与自然的关系中,还是在与社会的关系中,都在自身之外寻找自己的本质、动力,主宰和归宿。宗教意识经过了自  相似文献   

2.
郭安沁:也谈“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与“人的因素第一”之关系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与“人的因素第一”之关系的讨论中,有人认为科学技术与人共处于生产力之中,只能有一个第一。更有二种“发展论”者,力图人人生产力发展的历史过程或从科学技术与生产力诸要素在现代生产力中的地位和作用方面.论证用前者取代后者的科学性、合理性,从而否定“人的因素第一”的现实意义。这实质上是把科学技术与人完全对立起来去研究这两个命题的关系。笔者认为,必须从历史唯物主义立场出发,从马克思本人对“人”与“科学技术”关系的理解入手力口以研究。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一书中,把科学技术看作人在生产力的客体化和对象化,科学技术构成了人的社会现实体,成为社会化和历史化了的人,它以人的本质力量的面貌出现在自然界面前。而现实中活动着的人,只不过是历史化了的人的过程,社会化了的人的局部,系统化了的人的元素。因此,在自然界面前,人的社会现实体──科学技术与具体的人是一致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指在一般生产劳动过程中,科学技术是全部人类改造自然界能力的主要部分,它在现实财富的创造和增长过程中居于支配地位,科学技术活动在人们直接面向自然的斗争中越来越  相似文献   

3.
郑东 《管子学刊》2003,(4):15-21
《管子》是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占有重要地位、蕴涵着丰富人学思想的不可多得的资料库。《管子》在人欲横流、思想动荡的大变革浪潮中完成了对人的价值的发现和挖掘。《管子》的人学意蕴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以人为本”思想,强调人的地位和尊严,从人与人的关系中发掘人的独立性价值;二是“人与天调”思想,提倡人的和与合,从人与自然(人与天)的关系中发掘人的完美性价值;三是“长年、长心、长德”思想,重视人的道德修养和养生,从人自身的发展中发掘人的主体性价值。  相似文献   

4.
生态和幸福两个概念组合在一起时成了一种人类需求意义上的满足感.现代化社会一度出现了人与自然的危机和人与人之间的危机,即生态危机与人的危机,"天-人"时空内镜关系出现不可调和的矛盾冲突,这两者同时在全球现代化征程中并列出现,成为人类生存状态和生命状态的焦虑源泉.因此,在现代化征程中寻求生态幸福,确证人与自然的共生幸福关系,阐明人与生态幸福的内在关联,破除危机,成为人类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潘海洁 《天风》2004,(5):16-16
“和睦”一般指相处融洽友爱,不争吵。圣经原文中和平、和好、平安、和睦都是一个字,意思是相同的。 和睦当然是有一定对象的,在此按照与之和睦的对象的不同,分为三点理解,使人与上帝和睦、与人和睦及与自己和睦。 一、与上帝和睦——使自己与上帝和睦,也使人与上帝和睦 上帝创造天地万物之后,将人放置在伊甸园中,赐给人美好的一切,有上帝的同在,人过着和谐美满的生活。但是由于人违背上帝的吩咐,人与上帝之间失去了起初的  相似文献   

6.
周兴 《天风》1997,(12)
圣经中“以马内利”是神与人同在的意思。的确,在创世之初,在伊甸乐园中,神是和人同在的;天国中,神和人和谐美好,其乐融融。可是,由于魔鬼的引诱,人类陷落在罪恶的深渊,不能自拔。人被罪玷污之后,就不能再和圣洁的神同在同行了。人  相似文献   

7.
查常平 《宗教学研究》2007,1(1):109-114
保罗的反对者的共同特征是:上帝在耶稣基督里使人得救的恩典本身是非自足的,必须在这恩典之外增添上人遵守的律法作为、接受世上的智慧与知识,否则,人就不可能获得完全的救赎。基于这种背景,在保罗神学中,他关于恩典与律法的关系,是他讨论社会正义的基础。他否定了所有犹太教形式中两个共同的柱石:以色列的神选和对于摩西律法的忠诚,将上帝的拣选范围扩大为包括外邦人在内的教会,用因信称义取代以律法称义。基督教正是在这两个方面而区别于犹太教。因信称义的教义落实到个人身上,保罗认为肉身与圣灵是对立的,他进而把人分为两类:一类按肉体生活,另一类按精神生活,认为存在着自然的人和精神的人,未皈依的人和皈依了的人,堕落了的人和得救的人,尘世之子和上帝之子。第一类人源出于亚当,第二类人来自于基督,提出旧人与新人的观念。  相似文献   

8.
李佩甫在其十数年的小说创作中塑造了有特色的群体形象。他的人物是成系列的,具有延续性和互补性。从李治国到冯家昌,在他们与土地的关系变化过程中,反映了近年来人们乡土观念的变迁,人与土地的扭结与疏离;反映了生存环境对人的生活态度,性格特征,生存方式的影响,也表现了欲望对人的诱惑。  相似文献   

9.
谷禹  王玲  秦金亮 《心理学探新》2012,32(2):104-109
布朗芬布伦纳的思想在人类发展理论中占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个一直处于演进之中的理论实现了人类发展观从静到动的转变,开创性的提出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与理论框架.文章沿着历史的轨迹,完整记述了布朗芬布伦纳思想的起源与演进,重点关注了生态学视角中全新的人与环境关系、发展中人的概念和环境的概念,以及生物生态学模型中过程、人、环境、时间概念和相关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王康霞 《天风》2014,(11):17-17
有人说:"人与人之间其实区别很小,然而就是那小小的区别铸就了伟大与平凡。"在圣经人物中,米非波设是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圣经中也没记载他有过什么大作为和成就,但是由于他懂得感恩,成为了伟人。  相似文献   

11.
从哲学的意义上来看,交往是表征人在与自然之间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的对象性活动中形成的人与人的物质交往及作为其产物的精神交往等社会关系总和的整体性范畴。个人在生产实践中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之间的统一,不断通过交往确认自身的本质力量、审美旨趣和价值关怀在社会中的回应和反响。正是在交往中,人通过与他者的相互作用反观自身,并不断地调适自身,从而在交往中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然而,在商品化逻辑的冲击下,货币对日常生活世界的"殖  相似文献   

12.
当代政治哲学家阿甘本在《奥斯维辛的剩余》中提出了"穆斯林"形象,其中蕴含了人与非人的界限。这一非人形象改变了界定人的概念的理论坐标,提示了一种主体的"减法"定义法。齐泽克指出,人的定义应该在阿甘本的非人与拉康的邻人之间重新界定,人性中包含了非人,主体中隐匿了他性。在与阿甘本的对话中,齐泽克的主体之思为人们重新界定主体提供了新的空间。  相似文献   

13.
儒家道德哲学在理论伦理学向应用伦理学的转向中一直缺席,但儒家道德哲学并不缺乏与应用伦理学契合的"人学"因素。孟子用"四心"和"四端"作为人之为人的基本条件,展现了人内在的"心-性-情"这一道德结构,其关于"人"之伦理性的论断与西方的"伦理"观不谋而合,同时也从自然-自由的角度阐释了人内在的道德人格之平等和自主,这与应用伦理学的基本精神颇为一致。特别是"仁"与"人"的内在关联,进一步证明了以孟子为代表的儒家道德哲学能够参与到应用伦理学的理论建构和实践确证中来。  相似文献   

14.
杨涯人 《哲学研究》2012,(10):20-25
<正>在马克思的德文版原著中,"人性"一词用"Die Humahitat"表示,意指与动物相比较而言人的属性,还有"仁爱"、"人道"的含义;"人的本质"一词用"Das Wesendes Menchns"表示,意指人之为人的内在规定性或根本性质。马克思在对现实的批判中,在扬弃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哲学的过程中论及人性和人的本质,并有针对性地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这些看法是我们解读马克思哲学中的人性范畴和关于人的本质的论断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5.
本文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地讨论了人的普遍性。从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来看,人的普遍性在于人以理论掌握和实践掌握的方式越来越普遍地把自然界变成了自己的精神和物质的生活与活动的一部分,使人所赖以生活的自然界的范围越来越广阔。因而,人的普遍性不是某种生物学意义上的共同性,而是人的普遍的历史地形成和发展着的实践本质与社会本质。人的本质力量及其功能的发挥是人的普遍性的基础。而人的本质力量的普遍性,是在人的生理结构所具有的把握事物的一切可能方式的潜在功能现实发挥的过程中,通过与自然界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变换,通过对这种变换的成果的历史继承与社会交换而后天地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这种发展过程中,科学技术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如果说掌握了作为知识形态,即作为自然界普遍性形式的规律在意识思维中的存在方式的科学,也就是发展了人的意识思维的普遍性;那么,掌握了由科学物化的技术手段,就必然在实践领域发展人的普遍性。这一切,只有通过人的普遍的社会联系和社会交往即人自己的社会关系的普遍性发展才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16.
人类从动物界分离出来,大约是一百万年到三百万年以前的事情。依照马克思的说法,人与动物的最重要的区别,在于他是能够制造工具的有意识的族属。人正是把意识和意志作为火把,照亮了自己前进的道路,使他作为一个有意识的主体,在认识周围环境的同时,也认识了自己的生活活动。这样,人与环境、包括人自己的生活活动构成了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关系。由于客观世界的多样性、人的生活活动的多样性以及人在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主观能力的多样性,因而人对世界的精神掌握也呈现出多样性的方式。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就提出了人类掌握世界专有方式的认识与审美的重要命题。他说:  相似文献   

17.
技能性知识是一种实践的知识,它的获得依赖认知者在技能实践中对明言知识的理解和对意会知识的调用。技能性知识与明言知识、意会知识之间存在着动态的共同增长关系。技能性知识的增长图式反映了认知者通过技能行动,不但确立着关于世界的理论知识,而且在行动中深化着实践知识。它体现了人关于世界的多元化认知模式,以及人在实践活动中对人与情境之间有效关系的规范性认识。  相似文献   

18.
张效法 《天风》2004,(1):14-15
宗教与道德都是社会意识的表现形式,有其各自的特点和发展规律。但在人类社会生活中,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宗教与道德常常发生密切的关系。支配着信教群众的道德观念,以至将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道德规范也纳入了宗教戒律之中,形成了特殊的宗教道德。  相似文献   

19.
表面上看来,孔子宗教观具有模糊性和复杂性,交织着理性和非理性、去魅和蒙昧等多种令人费解的矛盾因素。然而,若能用中庸之道去洞察,孔子的宗教观又变得那么明晰而睿智。就其本质而言,孔子宗教观旨在实现人生的意义和庄严。为此,孔子一方面削弱天命的力量,将人从当时神权的普遍束缚中解放出来;将外加于人的他律转化为内在于人心的自觉。另一方面,他又通过"生养死祭"的"孝道"将社会伦理神圣化,使人在自觉践行神圣伦理中实现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这样,在"神圣"光环的照耀下,人生不仅具有了现实意义,而且也获得了终极的关切;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也在这种温情脉脉中趋于和谐。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基督教传统的人性观进行了概括,简要梳理了现代基督教人观的发展。本文中名为"奥古斯丁—阿奎那传统"的传统人观强调人内在与外在的区别,认为"上帝的形象"体现在无性别的单一灵魂或者理性中,这种实在的理性将人与万物区别开来。与这种实体性的人观相反,现代基督教人观更强调人存在于与某种超越的终极实在的关系之中,以及人作为男性或女性与其他人形成的关系之中。人格的人是每个人发展这两个方面位格关系所有的结果。成为人首先意味着成为一个男人或者女人,以此差别为基础反映了三位一体上帝的形象。现代基督教人观打破了自启蒙以来把人理解为"理性人"的抽象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