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谈“真”     
李栋 《天风》2013,2(2):45-45
去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莫言,领奖前在瑞典皇家文学院演讲,所讲的内容让我深有感触。 他的演讲中有不少发生在他身边的故事。这些故事没有多少政治立意,但处处闪烁着人性的光辉;这些故事或简单或曲折,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真”。莫言演讲时语调平和,却丝毫没有降低其吸引力;他的言辞没有任何说教,但处处能打动人的心灵。  相似文献   

2.
李世峥 《天风》2014,(6):38-39
"从来没有人看见上帝,只有在父怀里的独生子将他表明出来。"(约1:18)圣子耶稣的道成肉身,目的在于将不能看见的上帝展示给习惯于用视觉和感观认识事物的世人,以便让人藉着他认识上帝。为了更好地"表明"上帝,道成肉身的耶稣给人间带来两样礼物,一样叫"恩典",一样叫"真理"。《约翰福音》说:"道成了肉身,住在我们中间,充充满满地有恩典,有真理。我们也见过他的荣光,正是父独生子的荣光。"  相似文献   

3.
孙志蓬  吴新望 《天风》2014,(1):20-21
<正>经文:《马太福音》8章20节耶稣说:"狐狸有洞,天空的飞鸟有窝,人子却没有枕头的地方."狐狸有洞,天空的飞鸟有窝,人子却没有枕头的地方。"(太8:20)这是主耶稣"到自己的地方来,自己的人倒不接待他"(参约1:11)的生活写照。偌大的世界,竟然没有多少人能理解和接受他的爱!一、客店不接待他当时伯利恒报名上册的人众多,可  相似文献   

4.
人们常说“境由心生”,肯定了主观对客体的能动作用。佛经更强调“一切唯心所造”。是的,人一念之间,往往有截然不同的两种境界,两重天地! 有这样一位青年,才华出众,工作勤恳,成绩突出,但在提干、评职称等方面均落空了,于是他抑郁、悲愤,乃至走向颓废。为消愁解闷,他游览了以自然风光著称的几处名山、风景区。但别人的兴高采烈丝毫没有感染他,反而更让他落寞失魂;青山绿水,在他眼中全无生  相似文献   

5.
有一个人觉得每天都生活得不开心,没有丝毫的快乐可言。于是,他就去请教一位德高望重的哲人。哲人把一只竹篓放在他的肩上说:“你背着它上路吧,每走一步要从路边捡一块石头放在里边……看看是什么感受?”那个人虽然大惑不解,可还是按哲人说的去办了。可刚走了百步,他就感到背负太重受不了了,因为竹篓里已经装满了沉重的石头。  相似文献   

6.
雪峰 《天风》2012,(9):56-57
上帝吩咐保罗“作外邦人的光”(参徒13:47),其主要使命是“劝勉他们应当悔改归向上帝,行事与悔改的心相称”(参徒26:20),所以他被称为“外邦人的使徒”(参罗11:13)。然而,这并不是说保罗的工作就与犹太人没有任何关系。作为土生土长的犹太人,保罗对同胞有着特殊的感情,所以他在不断向外邦人传福音的同时,  相似文献   

7.
正1928年,他出生在美国底特律东区的贫民窟。他的出生给一贫如洗的家增添了一份沉重的负担,靠四处打零工为生的父亲,脸上没有丝毫喜色。9岁时,他到底特律酒吧的门前给人擦皮鞋。因为口吃,不被顾客待见,没干多时,就被同龄孩子“挤兑”掉了。贫困里长大的孩子,似乎永远都在为生存而劳碌奔波。洗碗工、报纸生、送货工……甚至为了  相似文献   

8.
你知道这样一句话吗?——“要想对方成为怎样的人,就评价他是怎样的人。”这句话是有心理学方面的依据的。还是让我们引用下述两个实例来说明有关现象吧。 美国儿童心理学家詹姆斯·温叙述说:一个大家都认为无可救药的孩子被带到他那儿去治疗。这个孩子刚到那儿时,似乎很不高兴,一句话也不说。但他从孩子父亲不经意地说出的一句话中找到了病因。孩子父亲对他说:“这个孩子没有任何优点,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糟糕的孩子。”于是,他努力去  相似文献   

9.
“人是目的,不是手段”的口号,从来不是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最早提出这个观点的是十八世纪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康德。康德从抽象的人性论出发,认为人与自然物的一个重要区别是:人是目的,而自然物只是人的手段。他认为没有理性、没有意志、没有尊严因而也没有自身目的的自然物,只能充当人的工具,只具有手段的价值。而有理性、有意志、有尊严、有自己生活目的的人,不只是作为一种手段而为别人所利用,人本身是作为一  相似文献   

10.
李洪志的“法轮功”是对佛家“小法轮功”和“大法轮功”的歪曲篡改。他吹嘘其伪“法轮功”不但超过了佛家的法轮功,还超过了子午周天和卯酉周天功,美其名日“法轮周天法”。这一功法的特点是,修炼是无为,没有任何意念活动,全靠他给你下的现成的“法轮”。修练的结果是人的肉体没有了,灵魂出壳了,生命“圆满”了。  相似文献   

11.
理想是指路尚未实现的崇高目明灯。没有理怒标,要儿已超达到的渺小就没有坚定的方目的尤为珍贵。向;没有方向,—歌德就没有生活。真正共的木西必须一—列·托尔斯方面跟自然一致,另一方 泰面跟理怒一致。 生活中没有—席勒理想的人,是可每个人都有一定的理怜的人。怒,这种理想决定着他的—屠格涅夫努力和列断的方向。就在 人的活动如这个意义,场我从来不把果没有理想的鼓安逸和快乐看作生活目的舞,就会变得空本身—这种枪理基拙,应而渺小。我叫它猪挂的理想。—车尔尼雪夫—爱因斯坦 斯基没有目的,就做不成 不知道明天任何亨情,目的渺小,就…  相似文献   

12.
<正>一位牧者在文章中提到牧师放弃侍奉的一个原因是"没有朋友",作者说:"很多牧师没有发展有意义的友谊,没有找到那些可以让自己在他们面前很放松的人。如果没有这样的释放通道,筋疲力尽的几率会更大。"看到这里,令我感触颇多。可能很多人会说,牧者有很多朋友,教会里的弟兄姊妹都是他的朋友。但事实上,在信徒与牧者之间,大多数的关系就是服侍与被服侍的关系,真的能够成为牧者交心朋友的信徒实在很少。有人会说,同工可能会成为牧者较能交心的同行者。他  相似文献   

13.
站在一个少有人走的小巷子里,我开始等待第一百个经过的人。对于我为何会选择这样的方式,日记上没有记载。如今看来,当时唯一能确定的就是他是一个男生。  相似文献   

14.
有则故事,讲的是有一个人,他每天出门时总要给坐在他门口的乞丐一块钱。有一天他身上忘了带钱。乞丐说:“你欠我一块。” 或许有些好笑,乞丐所得的原本是白白的施予。别人也没有义务每天一定要给他。但只因时间长了,一块钱就成了习惯,成了自然,成了理所当然的了。  相似文献   

15.
一天,笔者上班路过蔡正街,偶然遇上一位旧时的友人,他头发深长、胡须满面,衣着也不太整洁,看上去诚然叫人满腹狐疑。这是怎么回事呢?几年前的他,并不是“傻子”、也不是“呆子”、更没有“神经”。如今又为何变成这等模样呢?原来,  相似文献   

16.
无知,常是人们对某一个体或群体缺乏教育和文化、道德修养,以及没有知识、愚昧落后状态的一种卑视。因而,它常被人当作“毫无价值的东西”,予以讨伐。可是,哲学认识论并不拒斥无知。无知在哲学认识论领域有着广阔的生存空间。苏格拉底曾以“自知其无知”自夸,①并要人们以自知其无知要求自己。在他看来,承认自己的无知,是探求知的前提。爱尔维修说,“人生而无知,并非生而愚蠢。”“无知是真知识与伪知识之间的中点。无知的人的位置在伪学者之上,在有才智的人之下。”②他还认为,人犯错误的原因在于:“没有一个人对自己的无知抱恰如其分的怀疑态度,因此人们极容易认为自己在一个对象上看到的东西就是能够看到的一切。”③康德认为,“无知的意识……不应当成为我们探索的结论,而应当成为对它们进行探求的最强烈动机。”④波普尔说,他之所以要论述“无知的来源”,目的在于“左右注意力,借助于这个题目的措辞让人注意……关  相似文献   

17.
说“缘”     
中国人几乎没有不知道“缘”这个字的。“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咫尺不相识”,缘就像一张神秘莫测的网,牵着你我他,牵着每个人的命运,牵着一切的一切。然而,如今若问这“缘”字的根底,十个人倒会有九个说不清,似乎明白,但又不太明白。其实,关于“缘”的学问倒真称得上是佛  相似文献   

18.
正去年年底,朋友老李买了辆十八万的新车,约了几个朋友好一番庆祝。哪知道饭后,老李的爱人却拉着我的手,一脸愁容地说:"这车是他零首付买的,每个月要还五千多车贷,以后压力可大了。"这话不小心被老李听见了,他脸色突变,压低了声音跟我辩解:"我买个车怎么了,大家都有车,就我一个人没有,一点面子也没有。"据我所知,老李一个月工资  相似文献   

19.
1朴素乃是人的底色,朴素的根底在于坦荡真诚。朴素的人不做任何的伪饰,他不遮不掩地向人坦露自己的本来面目。他的衣着,他的谈吐,他的表达,他的行为,都不是为了表现,都不是为了掩饰。朴素的人,清澈而透明,可亲又可近,而且可敬。2人的朴素,源于自信。一个人按照自己本来的样子行事、  相似文献   

20.
近日读到诗人痖弦先生《人生十问》的短文。有人问他“你是如何处理周围人际关系的?”他的回答是“我曾央人以子敏送林海音的祝寿语刻了一方闲章:‘这里拉人一把那里拉人一把,这里放人一马那里放人一马。’没有能力做伟大诗人,愿做伟大朋友:”也就是说,他是以“愿做伟大朋友”的心怀来处理人际关系的。读后让人心为之动,情为之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