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大足南山道教醮坛造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大足石刻,道教石刻造像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以南山石刻、石门山石刻、舒成岩石刻为代表。这些道教石刻造像,题材丰富、技艺精湛,可以说是我国不可多得的道教艺术珍品,民族文化的瑰宝。 南山石刻位于大足县城南面约五里处,现编号15号,其中以第五号三清古洞、第15号龙洞最为著名,这两窟的开凿时间皆在南宋绍兴年间(1131年-1162年)。  相似文献   

2.
3.
4.
<正>为庆祝香港回归祖国二十周年及香港道教联合会成立五十周年,11月24日至30日,香港道教联合会在香港西环坚尼地城城西道海滨区设坛举办丁酉年太上金箓罗天大醮,近千名来自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东南亚有关国家的道教界人士和信众出席。中国道教协会会长李光富道长,副会长兼秘书长张凤林道长一行7人应邀出席启坛大典。在11月24日上午举行的启坛大典上,香港特区政府行政长官林  相似文献   

5.
醮祭与符咒是道教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主要从斋醮的释义、源流、仪范、案例、符咒等方面,研究台湾地方的醮祭仪典及其操作程式  相似文献   

6.
考古发掘、金石铭文及历史文献重现了明清时期老司城宗教坛庙时空分异状况。在彭氏土司入主溪州前,这里即有土家族传统宗教坛庙。老司城佛教建筑发展于彭世麒时期,道教建筑在彭翼南时期进入鼎盛,根基于原始宗教却又圆融了中央王朝意识形态的官宦信仰建筑则在万历年间彭元锦时期得到发展。其间,一方面,传统宗教信仰中以血缘为纽带的祖先崇拜在新的政治环境下融入了土司信仰,出现了土司王与八部大王祖先神神性叠合情况;另一方面,佛道教及官宦信仰迅速发展并本土化,逐渐融入到当地民众的信仰生活中。老司城宗教坛庙多元并置状况呈现出土司时期溪州社会国家力量渗透下的独特地理历史单元,这是土司政权调控地方文化,对国家正统文化和意识形态主动借用和圆融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黔中坛神信仰有其独特的信仰生态与流布范围,涵盖汉族、苗族、穿青人及屯堡文化社区。坛神奉祀方式与庆坛仪式因族群不同而有差异,并衍生出多种流派与坛门。不同流派之坛场法事、仪式类型及科仪本均表现出共性与差异并存的特征。  相似文献   

8.
吴真 《中国道教》2008,(2):19-22
历来学界和道门提及罗天大醮,多以宋元时期的罗天大醮为重点。北宋大中祥符八年(1015),宋真宗命大臣王钦若详定十卷本《罗天科仪品位》,基本确定了罗天大醮醮仪的规格与框架,南宋吕元素《道门定制》、林灵真《灵宝领教济度金书》等科仪文  相似文献   

9.
7月22日,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张继禹道长应邀赴港,出席香港飞雁洞佛道社主办的"两岸四地道教界水陆大醮法会"启坛仪式。仪式于上午10点在香港大屿山梅窝举行,首先由张继禹副会长、香港道教联合会汤伟奇主席、香港飞雁洞佛道社刘松飞住持上香礼拜,接着由中国道教协会袁志鸿副秘书长、武汉长春观吴诚真方丈为金龙点睛,最后张继禹副会长、汤伟奇主席和刘松飞住持分别致辞。张继禹副会长在致辞中说,两岸四地道教界联合举办法会,有益于道教文化的传播,有利于道教精神的传承,体现了道教贵德尊道、斋醮度人、天人合一的宗旨。  相似文献   

10.
筑坛与献祭     
姜国强 《天风》2007,(21):2-3
祭坛如同会幕、圣殿、教会一样,是以马内利之地,是敬拜、祷告、歌颂、赞美、奉献、赎罪、蒙福之地……《以赛亚书》5章7节告诉我们:"万军之耶和华的葡萄园,就是以色列家;他所喜爱的树,就是犹大人。"犹太民族,不仅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独特的文化,而且以勤劳、智慧、精明、强干且极具凝聚力而闻名于世。上帝将圣言托付给了这个民族,用他的律法、典章、公义、慈爱围绕这个民族,万军之耶和华保护他们如眼中的瞳人。千百年来,犹太民族作为上帝真理的监护和保管者,有耶和华神作他们的牧者,使他们不至缺乏,  相似文献   

11.
罗天大醮,是道教斋醮科仪中最隆重的活动之一。在三天大醮所供奉的七千二百神位中,包括天神地祇、九洲土地、十方城隍、祖先英烈、三皇五帝、尧舜禹汤、周公文王、孔圣大儒、圣君明主、贤良忠勇、高道大德、祖师宗师、氐羌胡越神灵、地方民间神灵,皆为中华文明史上的杰出人物,竟然无一位佛教的佛祖菩萨,完全维持了中华民族信仰的主体性、纯洁性。罗天大醮的举行,为人们祈福中华、国泰民安、世界和平、众生安康的追求,提供了民族信仰的平台;为高扬中华民族的主体信仰——道——神灵——祖先,注入了强大的自信心,这就是罗天大醮的文化意义及其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12.
13.
坛徽     
正国际道教论坛坛徽沿用2007年国际道德经论坛坛徽的基本图案,体现了论坛的延续性以及目标的共同性。国际道教论坛坛徽以我国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献之书写的道字为基本构图。图案主色调为蓝色,象征自然、和谐。中心呈水的形状,飘逸、灵动,表达了道教上善若水的理念。左上角一点处理成地球与太极图相重叠的造型,分别代表国际和道教。下面的笔画艺术化为椭圆,左侧浓厚,象征道教文化源远流长的历史厚重感,  相似文献   

14.
说坛     
用士石堆积高出地面的物体,表面平坦能够登临的称做"坛"(或台),这是建筑上的解说.至佛教上的坛除了以上一种外,别有佛坛,施食坛、舍身坛、戒坛等,当与上面所说坛的意义根本不同了.其称佛坛者如《禅林象器笺》引《敕修清规报恩章序》说:"于是设圣容,具佛坛场."盖佛坛亦称"须弥坛"或"须弥座",是象征印度须弥山之中细台座形的砖石或木造台座,上供佛像,它的特点是置  相似文献   

15.
道教作为中国本土的宗教,有没有类似佛教的水陆大斋的法会?有沒有道教的水陆画?史料证明,唐代道教已有自己的水陆大醮,它始源于魏晋道教的三官考召仪,且与南北朝以来流行的黄箓斋关系密切。至清代,又被称为水陆大斋、水陆醮斋,并有科仪法本传世。道教的水陆画始见于晚唐,有着独立庞杂的鬼神谱系。时至今天保守估计全国各地有超过20000多件的明清道教水陆画存在。  相似文献   

16.
醮联是道教举办醮仪布置坛场所用的对联,在道教世俗化的明清时期曾广泛应用,至今存有《九阳醮联》一类的仪式文本。作为一种典型的宗教文学,醮联具有重要的仪式功能和浓厚的宗教色彩,但不失古雅、精巧、华丽的一面。通过对醮联的分析,可以透视宗教与文学之间微妙的互渗关系。  相似文献   

17.
平安清醮是一种由民众集资、延请道士主持的大型社区斋醮活动,其主旨是驱除疫厉灾害、祈祷地方平安。平安清醮约自明清以来形成习俗,世代延袭,影响广泛,成为当地民众生活中重要的礼仪大事和宗教活动。傩仪是从原始巫术演变而来的一种以假面模拟表演为主要形式、以驱除疫鬼为主要内容的祭祀仪式。平安清醮与傩仪存在着密切的渊源关系,平安醮的法事活动以道教仪式为主,但在许多地方同时伴随有傩祭仪式及地方民间的娱神活动,傩礼中的很多因素已经融入平安醮的法事活动之中,反映了道教对民间傩巫文化的吸收与融合。同时,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傩仪对道教也多所吸收,傩坛中充满了道教的气息,说明道教与傩祭在历史上是相互吸收,共同发展的。  相似文献   

18.
19.
天医醮仪是宋元时期兴起的道门仪轨,是“保病”三种斋之一的“资福斋”中的重要内容,亦是其区别于另外两种斋法(保命斋、北帝斋)的根本性标志之一。天医醮的仪式流程并不复杂,核心内容是启请天医官吏降临坛场,接受斋主的殷勤供奉,待礼行三献、酒过三巡之后,恭送众真返归仙界。其中,天医醮的神位以及“三献”时启请的神祇名录,是该仪式的特色所在。透过对这些神祇的梳理和考察,我们可以了解天医醮仪的神学观念和理论建构。  相似文献   

20.
一、醮仪简介“罗天大醮”是道教斋醮科仪中最隆重的大型宗教活动之一。“罗”,是指三界之上谓之大罗;“醮”,是道教祭祀三清四御、五星列宿的一种仪典。华夏先民早有祭祷之仪,战国宋玉《高唐赋》就有“醮诸神,礼太一”的记述。道教在隋代以前,以降真致神道场谓之斋,以酬神谢恩道场谓之醮。隋唐之后二义贯通,并称斋醮,唐代后期则直称作醮。据《灵宝玉鉴》云:“大斋之格其品有三,一曰上元金箓,二曰中元玉箓,三曰下元黄箓”。这“三品大斋”,到唐代以后则皆去掉了斋字,而称作醮。如唐哀帝天祐三年于太清宫建黄箓大醮,后唐长兴四年于中兴殿建金箓醮,宋开宝九年十月于建隆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