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性命原为先秦儒学的重要范畴。《易传》说:“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在这里“性”是指心理与精神方面的禀赋和个性;“命”指三命,即天的给予或决定。《太上老君内观经》解释说:“从道爱生谓之命,自一禀性谓之性”。意谓人从道,元气所禀的生命本元,谓之性命。性命双修,是内丹的根  相似文献   

2.
汉魏六朝道教无论是早期的太平道、五斗米道、符派、丹鼎派,或者是稍后的上清派、灵宝派等,都追求长生久视,羽化成仙,在这些道派的经典如《太平经》、《老子想尔注》、《周易参同契》、《抱朴子内篇》、《黄庭经》、《养性延命录》中,其养生思想主要表现为养身、养神两个方面,最后发展为性命双修,经历了一个从贵生到养性的过程。道教养生思想建立在《老子》、《庄子》的养生理论之上,《太平经》在《庄子》关于“气聚则生,气散则死”的生命构成说的基础上,综合《淮南子》“形”、“神”、“气”三者之关系,提出了“爱气养神”、“自爱、自好…  相似文献   

3.
《周易》哲学本质上就是有关"生命"的道德哲学。《周易》以"生"为体,从伦理本体论的角度揭示了生命的本源、意义与价值,从而确证了"顺天"之于人之当为的根本意义。"顺天"也即"顺性命之理",因为"性"与"命"皆是天道在不同向度上的表现或要求。因此"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就是人的生命存在之应然,也是人之生命最完美的终极表现。而其途径即"和顺于道德而理于义",也即顺应天道之"正"。"养正则吉"可视为《周易》生命伦理的工夫原则,它不同于现代物理与精神"养生",这是一种涉及养万物之生、万民之生、个体身心兼养的全面的"养生"。《周易》的这些思想,对于我们在改造自然和处理人工干预生命进程等生命伦理问题时,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4.
生命的境界     
生命是什么?对人而言,人的生命就是灵魂与肉体的结合。肉体是有形可见的,因此在芸芸众生中,可辨别那一个是“自己”;灵魂是看不见的,但灵魂会思考,当思考到灵魂的施予者———上主时,才真正发现自己作为一个人的价值。死亡又是什么?信仰告诉我们,人的死亡就是灵...  相似文献   

5.
人是具身的存在,身体是人与人交互对话的场所,人的生命作为种生命与类生命的统一不仅具有时间性,也具有空间性,生命通过存在于时间、空间之中的身体呈现出来,身体与生命是共时性和历时性的存在;人的存在需要以身体为准绳,人就是如其所有的头颅、躯干及基本生命体征而独立存在的具身个体,胎儿的肉体尚不具有文化、情感交互等具身功能。与常人一样,植物人的身体仍承载着社会关系的属性,植物人拥有生命的尊严,生命尊严的享有并不以意识的存在为前提。  相似文献   

6.
孔孟儒家的“性”的理念及其话语权力膨胀的后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在孔孟儒家的终极伦理观念中,以天所赐之正命为人之性是立命的一个内容。也就是说,“性”就是指对天所赐之正命进行认同性领悟这件事。“性”作为一个动词就是指人对终极伦理的领悟,就是指人自觉自愿地与天命建立起积极的关系这件事;“性”作为一个名词实际上是终极伦理的内在化和理念化。《中庸》开篇就讲“天命之谓性”,并不是说天所命令的某种东西就是性,而是说天命这件事本身就是性,天命这件事本身就被认同地领悟为性。孟子由心说性,但也清楚地领悟到性与天命之关系:“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尽心》)。因…  相似文献   

7.
贺翠香 《哲学动态》2006,(10):32-35
“幽灵”作为一种隐喻,它与意识形态概念之间存在着怎样的相似性与相异性,以致两者之间可以发生相互传送与转换呢?德里达以“马克思的幽灵们”为范例说明了两者的关系。他的观点概括起来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意识形态具有幽灵性的特征;二是意识形态概念的建构具有不可还原的宗教模式。一、意识形态具有“幽灵性”在德里达看来,意识形态产生的前提和基础与幽灵产生的条件极具相似性。我们知道,幽灵作为一种精神性的存在,它不是精神,但与精神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可以说,没有精神,就没有幽灵;幽灵不是肉体,而是正在形成的肉体。这种既不是精神,…  相似文献   

8.
气功产生于古代的医疗卫生活动,并与中国传统文化有密切关系。早在黄帝时代就有人用气功治病。在先秦就提出了“全生”概念。“全生”包括关注生命和修养道德两个方面。养己、养人、养物就是养生、修德和治世的统一,也是养神、养气和养形的统一。人的心与身、神与形是统一而不可分的:身是心的物质基础,心对身有调控作用。中国气功学认为,人的心神包括“元神”(先天的、内化的潜意识)和“识神”(来自感官的关于外物的知识和情感)。元神养护得当,识神就聪敏,而识神疲劳过度,会干扰元神对机体的调控能力。气功锻炼的关键在“调心”…  相似文献   

9.
1、尊生重生,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在生与死之间,孔子重视人生,珍视生命。儒家哲学是生命哲学和人生哲学。儒家主张以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特别是道德实践精神来回应天地乾坤父母的生生之德。就个体人生来说,必须把守与创、动与静、性与欲、生与死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10.
“命树”观念是《太平经》一大独特思想。这一观念主要包含“命树”的选择及其对应月份和为何把植物“命树”与人生对应两大维度。“命树”的选择是根据先秦秦汉月令性质文献及农书结合阴阳理论而定的。在“命树”观念中,人的命运和植物联系起来是远古原始人图腾崇拜特别是植物崇拜的残余。这一观念的内在逻辑是互渗律和模拟巫术。最后,“命树”观念中树茂盛与否和人的命运同步相关,体现了灵魂和肉体可分离,灵魂可寄托于某种物体的原始思维。  相似文献   

11.
陈星桥 《法音》2004,(2):29-33
十三、佛教徒的日常保健与养生“养生”一词始见于《庄子·内篇》。所谓养,就是保养、养护的意思;所谓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的意思。养生术,就是根据生命生存演化的规律,为达到保养身体、和谐精神、增进智慧、延长寿命而形成的一系列理论和方法。也就是说,它包括保养身体和涵养精神两个方面。我国是一个非常重视养生的国度,数千年来,形成了许多门类的丰富的养生理论和方法,其中道教养生偏重身体修炼,儒家养生偏重道德涵养,佛教养生偏重身口意三业转化,医学养生偏重临床,民间养生偏重实用,武术养生偏重技击。但不管是那一门派,都须遵循养…  相似文献   

12.
论儒家天命信仰的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家的天命信仰是建立在进化论的“生命共同体”原则之上的。它通过“天人合一”的思想阐述了人的世俗生命和天命的神圣性之间的统一关系,因此在儒家的“宇宙大家庭”关系里,可以推导出儒家式的公平和博爱价值观。在理论上可以用“性命之学”总括儒家的生命共同体信仰,其世俗与神圣相统一的精神主导了儒家科举考试的内容从汉唐的“五经”转向宋明的“四书”。儒家通过亲缘关系揭示的不仅是一种家庭纽带,而且更重要的是表达了一种普世的和谐伦理,它体现了人在终极关怀方面的主体性、创造性;与西方的教堂救赎相比,中国人的信仰可以被概括为一种根植于“家庭生命延续”的世俗信仰。  相似文献   

13.
王卡:按照道家的观点,人是形与神的结合,中国古代学者经常讨论形神的问题。人的生命就是肉体与内在心性或者说是精神的一种结合。道家认为人的精神空虚,喜清静,但人的肉体是有欲望的,眼睛喜欢看美色,耳朵喜欢听美声,舌头喜欢尝美味。总之,人有各种各样的感官欲望。由于人的肉体有欲望,受到外界声色财利的诱惑,就会神不守舍,精神脱离形体而去,就会造成生命危险。所以道家有一种修炼的方法,叫存神。这是一种养生的方法,就是要清心寡欲,不受外界声色叶利的诱惑,把内心打扫干净以后,精神才能安居在人的体内。所以道家一直把清心寡欲作  相似文献   

14.
《抱朴子》的“生”“命”其实是平实的,在许多地方并没有我们现代人赋予的神秘,如在《抱朴子》中,“我命在我不在天”的命题,“命”就不是指的命运之义,也不是后世“性”与“命”对举的“命”。仙,也不是指存在于另一个世界的“仙界”,是指人通过以包括服食金丹为主要手段的各  相似文献   

15.
君子如何安身立命是孔孟儒学的一个重要问题。要安身立命首先要"知命"。故孔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但究竟什么是"命",古往今来众说纷纭。本文从"命"字的语义分析入手,剖析了"命"字所指的多重语义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再从天道之命、社会使命、肉体生命三个层面分析"命"的哲学意义,进而论述孔孟安身立命之学的具体内涵,指出先秦儒家的安身立命之学是在人的个体生命、社会关系、精神超越三个层面完整理解人的"存在",全面安顿人生,从而实现"为生民立命"的目标。  相似文献   

16.
作者说:“人不是单独作为灵魂和单独作为肉体而行动,而是作为肉体与灵魂的统一体而行动”。“灵魂只有在跟肉体协同动作时,才能显示出自己的思考、欲求和感觉的能力。灵魂的活动依赖于肉体的健康和它的一切器官的活动”。但是“灵魂是肉体生活的生命原则,肉体是活动的器官”。“因此,作为造型的原则的灵魂居临于肉体之上;灵魂是肉体的形式,是个体化、即个体的形成的原则。灵魂把人的物质提高到一个更高的存在阶段,而物质本身是没有能力达到这个阶段的”。接着,作者根据这个论点进一步说:“在经验世界的各个存在阶层中,人居于首耍地位。唯有人是人格”。“人格是某种固有的东西,自我封闭的东西;人格的存在不依赖于分有某种别的东西,不依赖于成为别的东西的一部分。人格是自身完善的,是一个封闭的整体。人格独自存在,而跟别的东西没有必然联系。人格是人的实体、核心”。但是“一个人格与别的人格处于共同体中”,而“共同体必须尊重人格的尊严与自由”。因为人的“行动的最终根据便是自由的人格”。作者说:“唯物主义不承认人格自由”。“自由概念在很大程度上拘泥于摆脱外在自然界强制的自由。在马克思主义思想中,决波有内心决断的自由”。“唯物主义的社会弊病”是:“1.无神的。它用物质这个偶象代替上帝”;“2.唯物主义使人失去自己的尊严,因而剥夺了人的自由与权利”;“3.唯物主义不仅把真理与符合经验性等同起来,而且把真理与对党派目的的有用性等同起来,并且这种党性冒充客观性、冒充纯粹的求实精神”。最后他说:“唯物主义是启蒙时代自由主义的一个真正产儿。这两种世界观都取消了上帝的独立王国。自由主义用个人的独立王国代替上帝的独立王国,唯物主义则用群众的独立王国代替上帝的独立王国”。“克服共产主义,作为自由世界的伟大目标,单独依靠哲学和尤其单独依靠军事,都是不可能的”。“哲学的批判是重要的,自由世界的强大和团结是不可或缺的”,“消除社会弊病,其重要性也不是较小的”,但是,与此同时,必须“掌握群众”,这样才“能达到”“社会复兴”。  相似文献   

17.
李洪志及其邪教组织“法轮功”剽窃道教名词术语,炮制所谓“法轮大法”,迷惑民众,骗取钱财,毁人生命,破坏社会秩序。为了正本清源,现从道教的角度,对有些相关名词术语进行正确的诠释。进一步揭露“法轮功”邪教组织歪曲真理,欺世盗名的邪教本质。1性命双修李洪志吹嘘“法轮功”是“真正属于性命双修的功法”。道教修炼讲“性命双修”,强调的是心性和身体两方面的修持修炼。讲究的是“尽性而至命”。所谓性,是指心性德行;所谓命,则是身形生命。性命双修就是既要涵养个人的心性品德,使之光明;又要坚固个人的形体,使之长存。道书中说:性是神…  相似文献   

18.
郝勤 《中国道教》1989,(2):45-51
日本学者洼德忠曾在所著《道教史》中说:“似乎可以认为,现实的人使具有天生肉体的生命无限延长,并永享快乐的欲望,导致了产生神仙说这一特异思想。这种思想在其它国家是没有的。”事实上,在世界历史上曾出现过的宗教现象中,大概还没有哪一种宗教能象中国的道教那样关注人的现实生命存在,重视人的身体发展和精神发展的统一。这种特征堪称奇特的宗教现象。  相似文献   

19.
道教的生命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教是“重人贵生”的宗教 ,其论涉“生命”的义理极为丰富多彩 ,是道教学中最具有社会价值的理论成就 ,是人类“生命学”园地的奇葩。从道祖老子著《道德经》 ,揭示宇宙生存论及长生久视之道 ,尔后历代道教祖师 ,皆宗仰而阐发之 ,成就了道教“重人贵生”的理论与实践方法的生命学体系 ,或曰养生文化。代代传承发扬 ,成为有东方智慧之光的优良传统文化的重要内涵。一、道教如何认识生命 ,亦即何谓生命 ?这里所说的“生命” ,不是泛指一切生物体 ,而仅指人体生命。据我所知 ,历来“对生命”的解释 ,有着不少说法。如 :具有肉体、精神、灵魂三…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著名的导引养生操五禽戏,不仅有东汉末年出现的"华佗五禽戏"(或称作"古本五禽戏"),明代中后期还出现了一种"新五禽戏"(或称作"明本五禽戏")。华佗五禽戏最先由东晋张湛等人编撰的《养生要集》收载,其后南朝的陶弘景将《养生要集》摘编为《养性延命录》,华佗五禽戏也随之转存其中。由于《养生要集》的亡佚,《养性延命录》本的五禽戏便成为迄今所见华佗五禽戏的最早版本。隋唐时期,华佗五禽戏还曾一度被道书《太上老君养生诀》载录并神化过。明代的新五禽戏最早见于《卫生真诀》,而非《万寿仙书》,之后又演化出《赤凤髓》和《内外功图说辑要》等版本。华佗五禽戏与新五禽戏之间以及新五禽戏的三个版本之间在功法等方面都有所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