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笈多王朝时期,婆罗门教在各君王的大力推崇下重新恢复活力,商羯罗改革后,婆罗门教发展为更为成熟的新婆罗门教(印度教),其宗教艺术随之蓬勃发展。神庙作为印度教精神文化的集中体现,在各地区开始大肆兴建。文章从文化的视角主要对南方式印度教神庙的建筑艺术和雕刻艺术进行概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2.
曼陀罗是印度宗教美学和艺术的原型。曼陀罗的起源、演进、定型,从逻辑上看,可选6幅图形予以体现;从历史上看,在于哈拉帕文化与雅利安文化在印度的互动融合而产生。最初从婆罗门教的随建随毁的祭坛形式中体现,后来从佛塔、印度教神庙,以及主神塑像等其他宗教形式中体现。曼陀罗原型的五大因素——点、十字、三角、方、圆,都因印度的是-变-幻-空思想,而有了独具的印度特色,并成为印度宗教美学和艺术的原型。  相似文献   

3.
国际动态     
瓦杰帕伊呼吁国内宗教和解 印度总理瓦杰帕伊在对全国发表的新年文告中严厉批评国内某些人主张实行“极端和狭隘的”印度教主义的做法是“令人遗憾和不可接受的”。他表示,作为对任何宗教信仰一视同仁的世俗国家,印度不应歧视除印度教之外的任何其他宗教信仰。他说,有必要确认和鼓励对印度教教义的正确理解,它是一个前瞻性的概念,充满了仁慈与友爱精神,而不是仇恨。它不是用来保护蒙昧与社会不公的,更不应把国家引向倒退。印度属于每一个印度人,无论他主张什么样的宗教信仰,只要他尊重由不同宗教和非宗教传统共同培育的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4.
由朱明忠和尚会鹏合著的《印度教:宗教与社会》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亚洲太平洋研究所与世界知识出版社合作出版的“亚太丛书”之一种于2003年3月出版,该书是我国第一部全面系统论述印度教的著作,它在对印度教的起源与历史、基本教义与信仰等进行简要论述的基础上,将重点放在对印度教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研究之上,全面地论述了印度教与社会改革、民族运动、经济发展、教派斗争、当代政治、种姓制度、贱民运动、妇女问题等方面的关系。用将近26字的篇幅展开对印度教的全面论述这在我国尚属首次。 一 长期以来绝大多数国人对印度精神文化的了解基…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梳理卡尔·马克思对印度教和印度教社会的论述,以"东方学家"的学术研究和对印度的误读为参照,从宗教社会学的角度分析马克思及其学派的研究方法和特色,尝试提出自己的学术认识。本文认为,马克思的"人类社会"与东方学家的"欧洲中心论",在研究目的和学术态度上形成鲜明对比;马克思对于印度宗教实践、印度教社会的种姓制度和村社制度与英国殖民的关系的论述,提出了传统宗教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的命题,为宗教社会学的学术建构做出了重大贡献;马克思关于"社会中的宗教"的研究路径和相关论述,对于研究印度宗教文化和理解当代印度,具有重要的启发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泰国的宗教文化在南传佛教的表层下有深厚的印度教底层,印度教对泰国宗教文化的影响表现在多个方面。泰国是印度教在东南亚的古代传播和现代发展的缩影。文章介绍了印度教文化在泰国的主要存在形式,分析了印度教在泰国影响广泛的原因,以期进一步充实国内的东南亚宗教研究。  相似文献   

7.
本文论述了印度属人法的历史与独立后《印度宪法》所规定的“统一民法”目标、独立后印度属人法的改革及其所面临的困难、民法改革与印度教民族主义政治的冲突等。本文特别分析了在印度特殊的宗教政治氛围中,人们的宗教权利与政府的宗教平等政策之间,尚存在着协调的难题;作为立国基础的世俗主义在印度并没有形成共识,更没有成为宗教与立法分离的依托。在生活方式即是宗教的国情下,统一民法不能够避免依赖宗教和习俗,更不能最终解决民法与宗教文化、多元社会、民族政治相关的矛盾问题。  相似文献   

8.
在印度教神庙之中,最神圣隐秘的场所便是胎室。胎室具有独一性、抽象性和固定的形制,位于最高的塔身之下,为神庙生命内核,无论是庙宇的神学意涵还是营建过程,均以它为核心构建空间序列。胎室中央的神像实为庙宇纵向和横向空间的坐标轴,亦是参拜过程的终点。参拜者沿着主入口至胎室这条轴线,从由繁至简、纷乱至宁静,通畅至幽闭的空间体验中,窥见解脱之道,与神灵相见。本文经由宗教意涵和空间序列两方面的剖析,对印度教神庙剥茧抽丝,解读其空间布置的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9.
印度宗教在世界宗教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古代也对中国文化有过较大影响。印度宗教最初发源于印度河文明,但对后世影响较大的是吠陀与奥义书时期的宗教形态。在印度历史上,影响较大的宗教派别是婆罗门教及主要由其演化出来的印度教。佛教、耆那教、伊斯兰教、锡克教等宗教在印度历史上也起了重要作用。印度近现代的政治冲突与此地区的宗教对立及民族矛盾有着直接的关系。当代中国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应借鉴印度宗教发展过程中的一些重要经验与教训,为世界和平与人类进步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古代印度的伊斯兰如何对印度教展开的宗教融和以及伊斯兰的宽容思想做了简单的历史回顾.对于印度伊斯兰来讲,特别是与多神教的印度教徒共存是一个很大的课题,因为这个原因伊斯兰思想追求着多种多样的可能性.结论是,伊斯兰思想具有一种柔软性,在与印度教的思想的碰撞与融合中以各种不同方式展开,在不同的时代里印度教思想对伊斯兰思想的形成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伊斯兰教与印度教的共存,不但在社会、文化上而且在宗教上也是有可能的.这可以说是把印度苏菲的知识运用到了极致,而将伊斯兰的宽容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并且,历史事实显示出,这种宽容的精神可能将伊斯兰神学推向了更高的层次.  相似文献   

11.
笈多王朝后期,古代印度封建国王们大力推崇婆罗门教,商羯罗改革后,新婆罗门教(印度教)及其艺术得到蓬勃发展,其中以神庙建筑最为突出,集中体现了印度教的精神文化。文章从文化的视角对北方式印度教的建筑艺术和美学特点等进行概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12.
明末清初,曾活跃着两个引人注目的群体——“回儒”和“西儒”。他们分别致力于伊斯兰文化和基督教文化与儒家思想文化的融合,不仅进一步加深了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的中国化,而且以和平对话的方式促进了不同思想文化之间的和谐共处。分析比较“回儒”和“西儒”在思想、活动、贡献等方面的异同,对现在及将来宗教自身尤其是外来宗教如何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对如何更好地引导宗教尤其是外来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对不同宗教、文化、文明之间如何和谐相处,对建设和谐文化和构建和谐社会,将会产生诸多有益的启迪。  相似文献   

13.
我敢说,当今世界上除了印度本土外,很难找到一个地方,像印尼巴厘岛那样具有浓郁的印度教文化情结.巴厘岛给人的第一个印象就是神庙多.全岛的面积5,560平方公里,人口280万,却有印度教神庙1,250座.当你乘车由机场到它的首府登巴沙(Denpasar),你会惊奇地发现,这个岛上都是低矮的建筑,其高度一律不准超过路旁的棕榈树,这是当地政府做出的硬性规定.  相似文献   

14.
印度的婆罗门教、佛教与中国的儒家、道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印度的婆罗门教和中国的儒家学说都有着维护社会秩序、延续既有文明、创造符号体系的建构功能 ;与此相对立 ,印度的佛家和中国的道家学说则以反向解构的姿态分别对婆罗门教和儒家学说在民族文化的建构过程中所导致的异化现象进行了深刻的批判。这种建构与解构的关系体现了追求文明与反抗异化、积极进取与消极无为、崇尚秩序与回归自然之间的辩证关系。作为这种逻辑关系的历史性发展 ,印度宗教文化从婆罗门教到佛教再到印度教的发展过程 ,与中国世俗文化中儒家和道家之间的彼此更迭 ,都形成着“否定之否定”式的阶段性变革。  相似文献   

15.
在新形势下,如何鼓励伊斯兰教界人士对经典作出符合社会进步要求的阐释,妥善处理好有关突出问题,促进伊斯兰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显得极为重要。江泽民同志指出:“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也好,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也好,目的都是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他同时指出:“近年来,宗教界爱国人士根据新的历史条件,努力挖掘和弘扬宗教教义、宗教道德和宗教文化中有利于社会发展、时代进步和健康文明的内容,对宗教教义作出符合社会进步要求的阐释。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重视和支持这项具有深远意义的工作”。积极鼓励、支持和引导…  相似文献   

16.
在印度的印度教徒与穆斯林之间的关系问题上,穆斯林一方的角色和行为非常值得探讨。穆斯林携带着独特的文化传统经验来到印度,这种文化传统与印度教文化迥异,因而印度穆斯林和印度教徒分别形成了具有排他性的集团,这可以说是印穆之间矛盾和冲突的最根本症结。印度穆斯林群体构成十分复杂,穆斯林上层的行为主导了穆斯林在印穆关系中的表现。他们多为外来穆斯林,基于伊斯兰教传统,拥有强烈的宗教使命感和政治行动力,以及对传统"乌玛"社会的强烈向往。而印度教低种姓者和贱民改宗者构成了处于次等公民地位的"新穆斯林",改宗也为他们带来了与印度教传统迥然有别的世界观和心理文化取向。这些共同成为印度穆斯林群体"排他性"的根源。鉴于此,印度穆斯林"联合而治"的政治参与机会以及公民意识和心态的逐渐养成或许是实现印穆关系良性发展的一种途径。  相似文献   

17.
多元宗教的中国文化58  正如我们经常观察到的那样,“你的宗教信仰是什么?”这样典型的西方问题可能会让本土中国人无法回答。他们觉得要明确回答这个问题十分困难——主要因为与其他任何一种文化相比,中国文化更多的是在宗教间发展起来的。(即使在多宗教的印度,其中的一种宗教——印度教已经明显地支配着其他的宗教。)在百家争鸣时期,也就是中国的文化和宗教思想形成的战国时期,儒家(教)和道家(教)一开始就在同一时期形成,几个世纪之后,也就是西汉末年,佛教也加入。在这些宗教共同体中,虽然有很多的不一致,并且经常有正面的冲突和未遂的…  相似文献   

18.
清真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伊斯兰教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清真”这一特有宗教概念的出现,使伊斯兰教跨越了一个久远而巨大的历史文化门槛,由“他在”变为“我在”。“清真”标示着一种特殊的宗教语言、民族饮食和宗教活动场所,同时,它也是重要的宗教哲学思想,展示着中国伊斯兰教文化的本质属性。一、“清真”宗教哲学概念的历史文化溯源伊斯兰教自唐代传入中国,先后被称为“大食法”、“大食教度”、“西域教门”、“穆罕默德教”、“回回教门”、“回回教”、“天方教”、“回教”等。明末清初,伊斯兰教在中国开始被称为“清真教”,其宗教活动场所的称谓亦开始…  相似文献   

19.
克什米尔,位于南亚次大陆北部山区,面积21万平方米,是一个战略要地。克什米尔人77%是穆斯林,20%信印度教。1947年“印巴分治”后,该地的归属问题未得到解决。印度教为次大陆土生土长的宗教,而伊斯兰教则为外来宗教。从教义上看,印度教为多神教,伊斯兰教为一神教;印度教相信轮回转世之说,而穆斯林则相信世界末日审判;印度教徒崇拜偶像,穆斯林则反对任何偶像。此外,两个教派法律、习俗、典籍、历法等方面差异甚大。历史上,曾有多次不同的民族和文化来到次大陆,最后大都被同化到印度教文化之中。而伊斯兰教的情况有些不同,它传…  相似文献   

20.
《法音》2017,(8)
<正>佛教教义及其文化博大精深,覆盖地域广,在三大世界性宗教中历史最为悠久,对过去和当今的世界文明影响巨大。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曾风靡印度一千多年的宗教,却于公元十三世纪在其诞生的故国印度彻底消亡了。这不仅对于佛教徒来说难于理解和接受,在宗教发展史上也是极其罕见的。佛教在印度过早地消亡,有其内因和外缘,教界、学界比较共识的主要内因是印度佛教的日益学术化和印度教化,主要外缘是印度教的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