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是什么?这不仅是现代哲学关心的话题,亦是当代神学所要着力讨论的主题之一。不同于传统教义学人论,潘能伯格倡导一种不以上帝的存在为预设的基础神学人观,主张从人及其历史本身出发,在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尤其是历史科学的对话中探究蕴含在人性背后的宗教维度。在他看来,人是一种不同于动物的,虽有自我中心性,但本质上依然向世界、进而上帝开放的历史和社会中的人,其最后使命所朝向的必然是那永恒的上帝,因为只有他才能保证我们生命的完整性。厘清这一思想,不仅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更对人的自我理解和信仰实践具有重大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
马丁·布伯从哲学人类学的立场去理解宗教,揭示了人的“对话的存在”。 对布伯来讲,人类宗教的历史就是人与上帝对话的历史,人与上帝的对话关系就是一种“我—你”关系。正是在对话中,我们就达到了“之间”的领域,哲学人类学就是关于“之间”的人类学。人的对话的存在充分地体现在“原始距离”和“关系性”之中。人建立其“关系性”的能力也就是一种“神性”,因此,哲学人类学必然蕴涵着一种“神学”。他认为,宗教信仰的基础乃是人与上帝、与永恒的“你”之间存在的那个对话关系。有关宗教信仰的所有陈述的基础是那些具有信赖性质的对话关系,而不是对教义内容的信仰。布伯反对任何对宗教所做的抽象研究,因此他鄙视基督教神学。布伯还以犹太教为例,分析了宗教的精神实质。他认为,犹太教是一种精神过程,它包含着对三个观念的追求,即“统一的观念”,“行动的观念”和“未来的观念”。  相似文献   

3.
在其《系统神学》第三卷中,潘能伯格探讨了教会论。他使用标记与被标记物这一符号学范畴,从几个主要方面探讨了教会和天国的关系,包括作为天国标记的教会与世俗社会的关系;教会伦理问题;以及教会生活中基督救恩临在的标记形式,即圣礼与圣职。其中不乏对新教的某些教会论理解带来的挑战,如教会与社会的张力关系、婴儿洗问题、基督临在于圣餐的性质问题、女性圣职按牧的理据等等。他从终末论的角度论及了教会的使命:虽然有许多的不完美,但教会团契为人类社会提供了一个上帝国度的范本,最终的终极圆满将藉着基督再来而实现。  相似文献   

4.
“人哲学”与当代西方哲学中“哲学人类学”是同一层次的具有相同或相似意义的概念。作为一种对人的本体论结构进行思考和建构的观念体系 ,人哲学以其对人的形而上纯思而区别于对人做科学研究的丰富多彩的具体人学或人类学 ,如考古人类学、民族人类学、生物人类学等等。作为 2 0世纪中国重要哲学家的梁漱溟一生热衷于人哲学的研究 ,不论是他 2 0、 30年代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朝话》 ,还是 80年代出版的《人心与人生》 ,自始至终贯穿着一条鲜明的人哲学思路。梁漱溟的人哲学继承了中国传统人哲学特别是儒家人哲学的主要精神 ,并融会法…  相似文献   

5.
作为一门实践哲学,儿童哲学自身的使命和意义就在于,它本质上就是道德人类学,即讨论儿童如何更好地成人。要在道德人类学的视野审视儿童哲学,首要的任务是阐明道德人类学是以对"人自身的认识"为旨归,由此勾连起儿童哲学与道德人类学之紧密关系。基于儿童哲学的实践品质,探究儿童哲学为何要回到对儿童本身的自我塑造的形式——"玩"的反思,从而洞察"玩童"作为儿童之经典形态及其所具有的哲学意蕴,对于真正反思儿童哲学的基本理念和实践的建构性具有的积极意义,以此证成儿童哲学作为道德人类学之一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理解和实践儿童哲学之理念的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6.
对巴尔塔萨神学美学思想的研究,不仅涉及哲学、美学、人类学、历史学等范畴,而且也涉及宗教艺术范畴。本文尝试从宗教艺术维度,阐释其两大基本属性(宗教性、艺术性)的静态观察和理解,按照巴尔塔萨神学美学思想中审美过程的三个阶段:直观(观看),相遇(感知、荣耀),入迷(狂喜),进行宗教艺术可感知的物化传达与呈显的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7.
文章以罗光的《生命哲学》为文本依据,侧重中西文化比较,探源传统经典价值和追溯宗教本质,试图解决宗教神学、传统哲学与信仰价值之间何以平衡的问题.罗光的生命哲学体系是从建构本体论说和逻辑结构两方面对中国哲学进行古典理性和创造性的诠释,把“存有”带人中国传统哲学的关注视野,通过理性自觉,在天主神学和儒家伦理的比较视阈下,对传统哲学范式进行逻辑建构,从理性路向探寻中国的形而上学和与现代接续的契机.  相似文献   

8.
对康德批判哲学的理解必须以"哲学人类学"为出发点,对于康德艺术观的理解也必须以"哲学人类学"为视域。从哲学人类学视域看,确证有一种在每个人的内心都存有的可以体验他人传达出来的情感的"共通感"只能算是部分地解释了情感何以可以普遍有效地进行传达,除此之外还要在人类的审美经验中即在艺术和艺术史中确证情感普遍传达的先天条件。康德艺术观的核心在于指出,艺术作为天才的作品,给人提供了客观合目的性的产品,具有在现实生活中促进内在情感普遍传达的能力。在康德之前,西方艺术观要么坚守模仿说,要么坚守表现论,康德艺术观以一种哲学人类学的立场实现了对于艺术模仿说和艺术表现论的双重超越。从哲学人类学视域出发,学术界关于康德艺术观的误解将得以纠正,长期以来困扰学术界的两个公认的难解之谜将迎刃而解。  相似文献   

9.
人的本质问题是一个重要的哲学问题,它在现代思想斗争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对人的本质的理解上,马克思主义同露骨的神学观念、唯心主义观念和人本学观念发生了冲突。神学观念的出发点是,人的特征、人的本质是由超自然的、神的本原所决定的,而人的得到拯救是同承认造物主本人的意志联系着的,是同根据神所感召的唯灵主义道德原则来确定信徒的一切思想、情感和行动联系着的。它认为只有在彼岸世界  相似文献   

10.
赫勒利用feelings概念的多义性建构了一种马克思主义人类学。feelings概念引导出的是一个从感觉出发,经由知觉、记忆、想象、情绪等上升到感情的哲学人类学体系。赫勒在马克思主义的视野中将每一个环节中的心理想象与社会性、社会经验的积极互动相融合,从而形成一个上升的认识世界的螺旋,并与思想和行动稳定地结构在一起。赫勒的哲学人类学不仅更新了哲学人类学的论域,深化了心理学的哲学论域,还将马克思主义与心理分析结合在一起,建构了一种马克思主义人类学的阐释路径。  相似文献   

11.
灵魂是否不灭?上帝是否存在?上帝意志是否具有超必然的自由?这三个问题涉及宗教的根本基础。宗教神学家一直把上述三个问题视为神学的基本问题。一方面把它们奉为神圣的信条,不许信仰者怀疑;另一方面,也不断利用哲学和理性的形式,对之作出各式各样的证明。但是历史上的启蒙哲学家和自然科学家对之发出了公开的挑战,从哲学世界观的高度,从自然科学新成就出发,证明统一的自然界不可能有任何超自然存在。围绕三大神学问题的争论,一直是哲学与神学关系史上的中心问题,它也成了宗教哲学必须解答的重要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12.
重新解释那些在中国哲学中属于过去的人对人的纯思,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中国古代许多哲学家,尽管学派不同,观点有异,但都试图以特定的方式建立某种关于人的本体论结构,提出了花样繁多、走向不一的哲学人类学思想。道德人类学人是一个道德存在,有无道德被看作人与非人的临界点,这是儒家哲学的基本信条,也是贯通中国传统哲学人类学的主导观念之一。儒家对道德的重视向来没有疑问,但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伦理的层面上去理解和阐释。事实上,他们已经把道德视为人的类本质,包含着对人的本体论纯思,是一种具有民族特色的中国传统哲学人…  相似文献   

13.
夏莹 《现代哲学》2012,(2):42-50
本文以《科耶夫给唐.迪克陶的信》为解读文本,着力从三个方面探讨了科耶夫的哲学要义。其一,对于黑格尔哲学的曲解是科耶夫为构造现象学人类学而"有意为之"的误读;其二,科耶夫影响深远的"欲望着他者的欲望"理论构造;其三,科耶夫为凸显对人的哲学研究的独特性而强调的二元论思想。以上三个方面分别诠释了科耶夫哲学的立脚点、基本内容和研究方法。科耶夫哲学建立在对黑格尔、胡塞尔与海德格尔的有意"误读"的基础之上。这种"误读"对于当代法国哲学具有重要意义:其一,帮助德国哲学进入到当代法国学界,并直接引发了法国的现象学运动;其二,为后现代主义哲学对主体性的消解提供了理论契机。  相似文献   

14.
关于黑格尔宗教哲学的研究在我国学术界目前尚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而黑格尔的绝对唯心主义哲学不仅是从其早年的神学思想中发展出来的①,而且在整个黑格尔思辨哲学体系中,宗教哲学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黑格尔宗教哲学的最终使命就是要通过概念自身的辩证运动来论证理性与信仰、知识与宗教的同一性,从而把哲学与神学统一起来。本文将对黑格尔宗教哲学的理论起点、理性基础和逻辑结构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5.
"人是符号动物",这是卡西尔在其哲学人类学著作《人论》中对"人是什么?"这一问题做出的回答。然而,我们在什么意义上声称他回答了这一问题?带着这一问题,本文将卡西尔的人类学命题回溯到了他的符号形式哲学,并认为后者中的"世界理解"概念是理解整个卡西尔哲学的关键。不仅如此,这一概念还可回溯到康德关于"学院概念"和"世界概念"的区分,以及在此基础上提出的"人是什么?"这一问题。通过对这一康德问题以及卡西尔的回答的分析,本文认为,由于卡西尔哲学中实践维度的缺失,他并没有回答康德意义上的"人是什么?"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6.
吴树博 《哲学研究》2023,(11):97-107+129
培根素以经验论者著称并为近代经验主义哲学的兴起奠定了基础。然而,这种经验主义倾向并未妨碍他对思辨哲学传统的坚持和追求;相反,培根提出了自己的第一哲学理论并为之赋予了重要地位:他把第一哲学视为一门普遍的科学并将其作为一切科学之母。同时,培根还对第一哲学的内涵进行了变革:他清除了第一哲学的神学涵义,抛弃了其存在论和实体论的维度,只保留了对最高的原理和原因的研究。具体而言,第一哲学主要探究公理以及存在者的外来〈规定〉状态,并借此为一切科学奠基。培根对第一哲学的强调和重构不仅影响了他的科学规划和建构,也使第一哲学在近代早期哲学中受到了特殊关注。  相似文献   

17.
《哲学研究》1962年第5期介绍了北京高等.院校有关同志在研究古希腊、罗马哲学史中提出的一些问题,这次接着介绍由中世纪到17世纪这段时期中西欧各国哲学发展中的一些问题。一、封建主义时期西欧各国哲学发展中的问题关于这段时期的哲学发展史,争论最大的是如何理解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条道路斗争的问题,也就是如何理解中世纪哲学中唯物主义哲学发展的道路问题。大家知道,封建主义时期的西欧和封建主义时期的中国不一样,天主教神学在  相似文献   

18.
从"人"的角度出发,以主体反省意义上的哲学思考对宗教理论做出解读和进行理性表达,是我们跳出宗教狭隘的神学立场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宗教思想的关键。"人是上帝的肖像"是基督宗教人学理论中最基本的思想观点,当我们抛开其纯粹的神学视角,尝试从"人的身心合一性"、"人的超越性与神、人、世界关系的建立"以及"人的自由与责任"等方面来解读这一思想观点时,其中所蕴含的哲学意义值得深思。  相似文献   

19.
医学人文精神缺失具有深刻的认识和历史根源。近代机械的二元论源于古希腊哲学,在近代完成并进入医学,是造成人的身心分离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基础。身心二分及对人的心灵感受的忽视割裂了人的完整性,是医学人文精神缺失的直接原因。消除人文精神的缺位,应当克服对科学的片面理解。  相似文献   

20.
约翰·麦奎利 (JohnMacquarrie)是当代西方著名的神学家和哲学家。他在哲学上既表征着欧陆哲学的主流 ,也表征着英美哲学的主流。作为中庸的神学家和清明的哲学家 ,其思想因广博而简明、中正而公允在西方学术界而著称。他在语言学研究方面造诣颇深 ,其语言理论 ,尤其在神学语言与逻辑研究方面 ,对西方神学和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果把麦奎利的神学语言理论称为“神学语言学”的话 ,那么他的一般语言观则属于基本的“语言哲学”。他的语言哲学与其神学语言学紧密相连 ,是其神学语言学的理论基础。本文旨在论述麦奎利对语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