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赵力 《宗教学研究》2022,(3):244-250
God译名是早期来华传教士论争的核心问题之一,美国长老会传教士亦曾深度参与其中。最初,美国长老会传教士受先驱传教士影响,对God译名持开放姿态,接受“神”“上帝”等多种译法。随着地方实践的逐渐深入,传教士开始对译名问题形成独立判断。随之,美国长老会传教士立足宁波地方经验,不断提升民间惯用表达的合法性,借此批评支持“上帝”译名的传教士依赖中文典籍的取径。最终,他们选择在具体实践中排斥“上帝”译本,甚至不惜牺牲部分神学教育的内容。  相似文献   

2.
本文探讨《圣经》作为一部外来经典进入中国文化语境时翻译过程中遇到的几个问题:“上帝”与“神”的译名之争、“大鱼”、“龙”的译名问题、上帝的“性别”之争.借此说明宗教经典的翻译与其它作品翻译的不同处及特殊性,并对何种翻译才能称之为最适切的宗教经典翻译的重要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3.
1 中国礼仪之争  传教士初来中国,因语言生疏,对“ceus”一词的中文译名,未能确定,采用译音“陡斯”。利玛窦来华后,才开始用天主二字。他研究中国古书,看到中国早已用天与上帝指天地主宰。而改用天和上帝,不用天主二字;但后来又读到朱熹对天的解释,谓天是苍苍之天,而上帝亦非指天地主宰,利玛窦又采取天主,天,上帝三个名词并用。因此引起传教士对此译名的争论。 崇祯元年(1628)正月为了统一此译名,耶稣会士在嘉定召开会议。到会的有阳玛诺、龙华民、金尼阁、高一志、毕方济、郭居静、李玛诺、鲁德昭、费奇规、艾儒略、黎…  相似文献   

4.
本文重点探讨犹耶在中国语境中圣号命名的差异性并分析成因。文章从比较的视角,通过文本分析的路径,分析犹太儒生与天主教传教士圣号汉译的异同,同时以《希伯来圣经》为对读文本,从犹太人对圣经传统承继的角度进行分析。中国古代犹太人的圣号汉译承继了《希伯来圣经》中数量多样、形式繁杂的特点,并以多种儒家概念对译圣号,而明末天主教传教士圣号命名时则受《希伯来圣经》传统影响较少,他们固定“天主”为主要译名。犹耶圣号命名不同来自犹耶的宗教差异:犹太教是兼容“一神信仰”,而天主教为排异的“一神主义”;犹太教不是外传宗教,天主教有外传使命;犹太儒生在华认同于儒家文化,天主教传教士没有这种认同。  相似文献   

5.
1849年至1862年,王韬受雇于墨海书馆,为传教士翻译《圣经》并参与《遐迩贯珍》《六合丛谈》中部分稿件的撰写与润色。此外,王韬还陪同麦都思等人赴上海周边地区传教。1854年受洗之后,他每周日去教堂听牧师讲解《圣经》,领受圣餐。同时,他与麦都思、慕维廉、伟烈亚力、美魏茶、合信等传教士都保持着良好的私人关系。对王韬而言,这些与传教士工作与生活的日常生活体验,改变了一个传统士人的知识体系,并决定了他作为一个启蒙知识分子的人生走向。  相似文献   

6.
汪维藩是当代最重要的中国神学家之一,本文尝试从汪维藩对“中国神学”的理解、汪维藩神学思考的资源、以及汪维藩中国化神学的智慧等三个方面,对其神学中国化的努力作一浅探。笔者认为,在其神学思考中,汪维藩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角度出发,将基督教信仰与中国传统文化、以及中华民族独特的思维模式相连接,但同时又不失以圣经启示和基督教传统作为其中国神学思考的规范。中国神学要成为一门中国学问,就应是“践履之学”,是“效法基督”、以基督为中心的神学。首先,他认为,以圣经为权威、为规范,应该是在中国做神学的不拔根基。其次,他珍视两千年来的基督教传统,将基督教传统看为中国神学思考的源头之一,任何割断教会传统的中国神学,不会有生命力。再次,对他来说,中国神学家还有自己的思想之井,那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真正的中国神学必须能让基督教与中国文化传统相激相荡,用中国传统的思维模式去阐释基督教信仰。复次,真正的中国神学必须来自中国基督徒信仰群体和个体的信仰经验。汪维藩神学中国化的智慧可以从他的道成肉身的神学中反映出来。道成肉身是他整个神学的起点,而三一信仰则是他整个神学的基石。他以基督为中心的道成肉身的神学是以上帝和人为两个焦点。在中国神学的戏剧中,既不是上帝的独角戏,也不是人的独角戏,而是上帝与人之间的互动。因此,他的神学或许可以被理解为一种“以基督为中心的神人共在的神学”。他的神学思考在严肃地对待圣经和传统的同时,又严肃地面对一个不断变迁的社会和中国传统文化。这或许也是今后的中国教会神学工作者在神学中国化的思考中,所要继续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7.
长征路上的传教士这是发生在60年前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中的奇特故事,主人公是被红军队伍俘获的英国传教士,他信仰上帝,不理解中国革命,但他却对那群有信仰的中国人产生了好感……这位传教士的中文名字叫薄复礼,原名阿尔弗雷德·勃沙特,瑞士人,1897年生于英国...  相似文献   

8.
李栋 《天风》2007,(7):9-10
——反映出基督教信仰的本质。“神是个灵,敬拜他的要用心灵和诚实来敬拜他。”从来没有人看见过上帝,但相信上帝的存在,这就是基督教信仰的特征。  相似文献   

9.
1707年,巴黎外方传教会传教士白日昇和其中国助手徐若翰写作了汉语《圣经》(1),在《圣经》汉译史上,这是首次系统地将哲罗姆武加大本《圣经》(Biblia Vulgata)译成中文,译出了约80%的新约,是历史上最早的较为完整的汉语《圣经》。而后世"二马"《圣经》很大程度参考了它,可见意义重大。更重要的是,"神"作为对Deus的翻译,可以说是"白徐"的创举之一,二人在翻译时既回避了教廷所反对的"上帝""天"等译法,也没有使用罗明坚和利玛窦初倡且至今获准的"天主"之译,这种译法的直接影响是新教的"和合本圣经"至今还有以"神"为主名的版本,使"白徐"的译法在300年后广受认可并推广开来。本文通过对白日昇书信的整理以及对历史背景的深入探讨,分析"白徐"Deus译名选择的内在因素,还原白日昇译经的背景及译名思考。  相似文献   

10.
岳兆杰 《天风》2005,(10):45-45
所谓神学,顾名思义,就是关于神的学问。社会层面中的不信仰上帝者和信仰上帝者,对这信仰有触及、有兴趣、有关注和质疑。因此可以认为,神学是对基督教信仰在社会层面中,展开了带有学术性、可陈述性、理性地思考,诠释、论证、充实、反思和检视。不信上帝的社会学者研究基督教神学,就在如此进行。信仰上帝者思考神学也在如此努力不懈。  相似文献   

11.
占问对象的无限性使卜筮催生出至上神信仰和宗教意识.周革殷命后,在"天"的名义下实际信仰对象从殷人的神圣上帝转变为周人的德性祖考.失去上帝信仰的卜筮不仅沦为周初的政治工具,春秋时期还成为人本驱逐神本的舞台,加速消泯了上帝信仰.从催生到泯灭,卜筮对早期中国上帝信仰发挥了两种截然相反的作用,对早期中国宗教的夭折形成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苏以葆 《天风》2012,(8):48-48
中文圣经的历史纵然不算悠久,却充满上帝的恩典。由基督教新教传教士来华至今,中文圣经出现了近两个世纪,其间虽然经历近代历史的风云变幻,然而上帝的话语一直是基督徒在风浪中的指南针。第一部在中国境内译成的新旧约圣经,首推《神天圣书》。十九世纪初,马礼逊牧师(Rev Robert Morrison)远渡重洋,到中国传扬上帝的福音。英国圣经公会遂委任马礼逊在中国把圣经翻译为中文。  相似文献   

13.
神学是处境下对上帝思考的总结,这在《圣经》中是有它深厚的基础的。《圣经》一方面总结了不同历史时期的人们对神的思考,并竭力透过历史和其中的事件来建立人们对上帝的信仰的模式;但另一方面,《圣经》也毫不掩饰在具体环境下、  相似文献   

14.
梁燕城 《天风》2024,(2):23-25
<正>中国甲骨文和古籍中的上帝思想,与旧约的上帝观有很多可对话共融之处。上帝超越而无形象让我们来看一看中国商周年代的上帝信仰。在甲骨文中,“帝”字出现的次数极多。在以象形文字为主的远古日子里,人们却没有以象形字来描绘上帝,而是用了一个会意字。根据王国维的解释,“帝”字像花蒂,以蒂为生命力之源;郭沫若说“天下之神奇更无有过此者矣,此必至神者之所寄”,也认为其是生命之源。叶玉森则有不同解释,以“帝”字像一祭坛,  相似文献   

15.
在这本书中,作者拒绝超自然概念,并考察、分析、驳斥了有神论者提出的无数证据。他说:“这本书的目的不是要人们改宗无神论……而是要证明对上帝的信仰是非理性的、虚妄的。如果一个人愿意继续信仰上帝,那是他的权利;但是他不能再以理性和道德的名义为自己的信仰辩护。”  相似文献   

16.
黄湖英 《天风》2002,(11):23
圣经中记载了许多忠心事奉上帝的属灵伟人,以诺就是其中之一。不过圣经对他介绍很少,没有详细记载他的生活和工作。但“以诺与神同行三百年”这句话大家并不陌生。成为我们了解以诺一生信仰和行为的关  相似文献   

17.
阳光书系     
《为什么我成为无神论者:一位传教士为可抛弃了基督教》该书叙述了一位基督教福音派传教士转变为无神论者的思考和历程,内容涉及哲学、科学、神学等多个领域,强有力地反对了基督教信仰,认为没有上帝,人也可以过有意义的生活。对此  相似文献   

18.
信仰就是赞同地思考———奥古斯丁论信仰●张荣作为教父哲学的集大成者奥古斯丁,他首先指出,信仰是人类通往上帝之路的起点,也是人类理解的向导。在《论自由意志》一书中他说:“我们为何要作恶的问题曾使我苦恼,……上帝要帮助我们,并使我们了解我们所信的,我们也...  相似文献   

19.
爱因斯坦并不是哲学家.他的上帝是广义相对论方程的认真整理者.众所周知,物理学家们认为,天体将替他们的数学作保.正如托勒密信仰托勒密的神一样,哥白尼信仰哥白尼的上帝,伽利略信仰伽利略的上帝,牛顿信仰牛顿的上帝.然而,广义相对论的创始人,在狭义的哲学领域,是一位比其先辈重要得多的柏拉图主义的物理学家;因为,直至胡塞尔和柏格森,知识与理解之间的区别可能仍然是模糊不清的.当然,自哥白尼以来,向无限拓展的天文物理学已触动了由我们的“自然知识”阐明的一些“不证自明的事物”,因为在牛顿的天文学里,质量之间瞬间的引力已将“力”的概念本身的不可理解性引入数学物理中.但是要从哲学上加以探讨,最终有必要确定这些词汇的确切意义,而这种必要性只有从对伽利略  相似文献   

20.
地藏信仰与金地藏研究述评聂士全地藏菩萨在佛教诸大菩萨信仰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有称地藏信仰可追溯到远古农耕社会的地神崇拜,佛教创立以后,则把地神崇拜归于对地藏菩萨的信仰。在中国,随着地藏诸经典的翻译,地藏信仰渐渐为中国人所接受并向民间广泛地渗透普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