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基于当代基督教神学家莫尔特曼对中国传统道家思想中"道"之概念的理解,阐释推演出莫尔特曼"道一生万"的神学体系及逻辑进路,并在"道法自然"的道家生态观视野下认识莫尔特曼的生态神学,得出莫尔特曼神学乃西方基督教思想中国化之范例的结论。  相似文献   

2.
耶稣基督是每套基督教神学的核心,他既凸显了基督教的独特性,又影响着三位一体、人性、教会论等相关神学概念。但因初期教会强调基督的神性而损害了耶稣的人性、当代人文主义和立足于现世的世界观侵袭、启蒙运动的影响,致命现代神学重寻耶稣人性,由此而生的开始了批判性重估——迦克敦和其本质与位格用语的概念质素和清晰度;历史意识——对耶稣言行历史重构;全球意识——对耶稣生死神义论诠释。凯瑟琳·坦纳洞悉到现代基督论的问题所在:我们与现代性假设已出现批判性距离,人成为意识主体,自然和道德世界均按其角度被整理。但是,今天的大多数中国基督徒仍旧接受由传教士所带来的"传统的"或"教义的"基督论。这个基督论建立在认信"尼西亚信经"和"查尔西敦信经"的基础之上。如何针对这一问题现状进行回应并在基督教中国化的过程中对基督论诠释呢?笔者尝试以圣经和教会的实践,而不是以尼西亚和查尔西敦信经作为基督论思考的起点。  相似文献   

3.
自从20世纪90年代,刘小枫等学者提出汉语神学的概念与思路以来,汉语神学日益在华人学术界与基督教世界产生重要影响.刘小枫认为,"对汉语基督神学的发展而言,要考虑的问题首要是自身与理想形态的基督神学的垂直关系,即汉语思想之语文经验如何承纳、言述基督事件和反省基督认信."①但在拥有深厚传统的希腊语神学、拉丁语神学、德语神学等西语神学面前,汉语神学目前仍然十分单薄,不可避免地受到西语神学的强烈影响."鉴于基督神学是西方的神学,西方基督神学就取得了权威解释的地位,从而汉语思维者如若进人基督神学,则只能通过西语神学.这样一条诠释进路将使汉语神学永远是西语神学的尾巴."  相似文献   

4.
富瑜 《宗教学研究》2016,(3):210-216
弗朗西斯·克鲁尼是20世纪后期美国天主教比较神学的重要代表。他提出通过向非基督宗教传统学习重构基督教神学并身体力行多年从事耶印比较神学,成为宗教间对话的先行者和20世纪比较神学的创始人之一。在宗教多元性与现代性共存的今天,他所倡导的比较神学在国际宗教学界越来越引人注目。他的比较神学文本互读理论既是对传统基督教神学的重新解读,也是梵二会议后基督教神学家与非基督宗教展开文本型内部对话的实践成果。对克鲁尼比较神学思想的分析为汉语学界提供宗教间对话和经典文本互读的有效启示。  相似文献   

5.
教会再合一运动是现代基督教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是基督教对西方社会现代性变革的回应。从排斥非基督宗教到与各种社会思想包括马克思主义对话,基督教通过教会再合一运动完成了以人性和理性为核心的神学思想重构,实现了基督教的现代转型。  相似文献   

6.
背景简介:于尔根·莫尔特曼(Jürgen Moltmann,1926~)是当代西方新教神学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莫尔特曼神学著述颇丰,涉猎面广,影响度大。其代表作除《盼望神学》外,还有《被钉十字架的上帝》、《三位一体与上帝国》、《创造中的上帝》、《来临中的上帝》以及今年刚刚出版的《盼望伦理学》等,其中大部分已被译为中文。2010年11月,莫尔特曼教授来到北京,以特邀嘉宾身份参加本年度北京论  相似文献   

7.
本文讨论了莫尔特曼的经世三一的上帝观典范.作者从莫尔特曼与拉纳的上帝观神学的关系出发,指出莫尔特曼的理论意图在于从新教的十字架神学出发来消解拉纳理论中所包含的内在三一和经世三一的张力.莫尔特曼的上帝观旨在于塑造一个"位格关系"中的上帝受苦的真实性,凸显栽上帝的"为我们"的特征.以此为基点,作者探讨了莫尔特曼对于基督教上帝观传统的批评,以及他的贡献所在.  相似文献   

8.
德日进宇宙进化思想是基督信仰与现代科学对话的产物,20世纪中叶得到各界的重视。其中"宇宙性基督"(The Cosmic Christ)在其演化论神学和基督教灵修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是理解其神学的重要概念。本文对德日进"宇宙性基督"的特点和意义、圣经依据及其与教会传统神学的关联进行探讨,指出宇宙性基督并非泛神论,它提供了探讨基督论的"自内而外"的模式,它是对传统基督神人二性探讨的延续,它指出基督论虽然和救恩论不可分离,但是更要从创造论的角度来理解,同时它也为宗教和科学、基督教和现代社会对话提供了新的语言。  相似文献   

9.
莫尔特曼的政治神学是其希望神学的逻辑延伸与必要组成部分。政治神学的特点是面向实践。它是关于复活与十字架受难的辩证和谐统一。政治神学的上帝是被钉十字架的、受苦的上帝。奥斯维辛之后的上帝不再是战无不胜的。上帝与不信神的、被上帝遗弃者结合。解放是指从政治偶像及焦虑中解放出来。拯救不仅仅是传统所谓从罪中救赎。除了罪以外,人还有无缘无故地遭受的苦难。上帝站在无辜受难者一边,并亲自受苦。这是新的神正论。人的解放不仅包括宗教偶像的破除,也包括政治偶像的破除。注重行动与成就,使人变得冷漠,对人缺乏同情,缺乏激情。现代神学的趋势是与社会现实结合更密切。  相似文献   

10.
基督论在整个基督教神学研究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教会历史上在基督论方面有过许多的争论,在此过程中也产生了一系列的教义。但是由于时间的推移,语言、时代、文化、处境等因素的变迁,有一些观念在解释上遇到不少的问题,需要对之再解释。另一方面,基督教神学应该力求建立一种"包容、不排他"的基督论,因为基督不仅仅是某些人、某个范围内、关乎救恩而己的基督,他也是整个人类的基督,是遍及一切的基督。  相似文献   

11.
试论当代西方基督宗教伦理思想研究中的三大难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段德智 《哲学动态》2001,(11):41-44
基督宗教伦理原本是基督宗教中的一个根本问题。《圣经》中就曾明确地把基督宗教的基本伦理原则 ,即“爱主”与“爱人如己”规定为“一切道理的总纲”[1] 。至现当代 ,随着基督宗教的精神化和世俗化 ,基督宗教伦理在基督宗教中的地位更为突出。新正统派神学的著名代表人物之一布鲁内尔曾提出过“以基督宗教伦理学代替神学”的口号 ;美国现实主义神学的主要代表人物莱·尼布尔不仅把基督宗教社会伦理规定为其神学的基本内容 ,而且把“爱的律法”规定为其神学的最高原则 ;弗莱切尔的“境遇伦理学”尽管实施“相对主义的策略 ,却依然把“爱”或…  相似文献   

12.
现在许多人在问,中国天主教有没有自己的神学思想(Chinese theology)?之所以会问这一问题,大概是因为我们对神学的认识、探讨和研究还较滞后吧。实际上,基督福音传人我国已有数百年历史,在这数百年的发展历程中,教会与我国社会和文化既有冲撞,也有融合。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天主教为了传播基督福音,适应新的环境,提出了独立自主自办教会的主张。  相似文献   

13.
胡应强 《天风》2006,(7):30-34
如果说神学是教会在思考,那么和好神学就是中国宗派后教会的神学思考之一。和好神学源于中国基督教会已经并仍将身体力行的宗派后合一的实践。因此,和好神学也是中国教会从宗派后合一的层面对基督教信仰所寻求的理解。和好神学立足圣经,突出神人和好是贯穿整本圣经的中心思想,因此,也是高举圣经权威的中国基督教神学的永恒主题。和好神学从本体论的角度阐释了三位一体的神是人神和好、人人和睦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的源头、动力和终极目标;道成肉身的宇宙的基督是一位有志于、也有能力实现神人和好的基督;神更盼望人人成为实现神人和好的有责任且负责任的自我;神人和好也符合教会的本质——团契 (KOINONIA),即指神与人、人与人以及人和自然之间和好的生命关系。因此,和好神学主张建立有中国宗派后合一特色的教会论;在终极论上,和好神学更从和好的主题出发,满怀信心地展望,世界的终极不是毁灭,而是到日期满足的时候,万有在基督里同归于一。总之,和好神学能帮助中国基督徒树立正确的基督观, 教会观,促进中国基督教会的宗派后合一,为中国基督教正在推进的神学思想建设指出了一个值得关注的方向。  相似文献   

14.
在纳粹行将就木前夕被盖世太保秘密处决的潘霍华是没有殉道者时代的殉道者。神学家潘霍华对于今天的教会来说,不仅仅是一重要的历史人物,他的神学遗产仍然对于现今的神学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他的生平与他的思想是一致的——他所活出来的正是与他所领受、所坚持的信仰与神学是完全一致的。本文以潘霍华的《追随基督》中的神学要点作为研究的内容,概略性阐述了潘霍华写作该书的历史背景与写作目的。文中分析了潘霍华驳斥当时在德国基督教中广为流行的"廉价的恩典",提倡"重价的恩典"的神学理念,理清其背后重要的神学思想的出发点与基础——基督论的教会论。展开分析潘霍华在《追随基督》中有关"基督作为教会团契存在"、"基督界定基督徒与基督徒团契的生活"、"十架神学"、"基督徒的生活",以及"重价的恩典",这几方面重要的神学思想。  相似文献   

15.
王琦 《宗教学研究》2017,(1):229-234
基督论探讨基督的本性和位格的问题。波爱修斯从理性的角度出发,应用基本逻辑学的知识,重新定义本性和位格,以此为基础,通过逻辑推理反驳异端邪说聂斯托利派和尤提克斯派。他阐述了天主教正统的基督论信仰作为中间道路,即基督是一个位格和两种本性。波爱修斯理性解读了基督的神性和人性如何统一为一个位格。这种对神学的理性解读方式为中世纪的理性神学研究开辟了道路。  相似文献   

16.
托马斯难题:宗教信念的认知合理性是否可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督宗教产生以来,有关其信念的知识地位与认知合理性问题,在西方哲学和文化的历史处境中逐步突显出来。中世纪基督教哲学家托马斯·阿奎那建构起了一个体系庞大的自然神学学说,试图对这个问题做出较为全面的解答。然而内在于其思想体系中的自然神学与启示神学之间的二元对立,使得他的理性化尝试遇到了不可克服的硬核而难以贯彻到底。阿奎那的信念理性化难题可说是基督宗教解决其信念认知合理性问题的一个基本难题。这一难题虽说在近代哲学家的宗教批判与质疑中被充分地揭示出来,但在基督宗教的背景中,解决这一难题的努力则不可能被彻底放弃。它构成了一种长期的历史过程,一种如何在处理哲学与基督宗教关系中阐释宗教信念认知合理性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17.
《天风》2020,(4)
正于尔根·莫尔特曼是当代基督教神学界的巨擘,笔者之所以以莫尔特曼作为研究西方基督教思想切入"中国化"语境的探路者,原因有三。其一,莫尔特曼是中国文化的爱好者与推崇者,他有一个中国书房,精读过《道德经》等中国传统经典,并对传统道家思想有精到论著。他在《科学与智慧》一书的最后一章"道:中国人关于世界的奥义一一个西人眼中的《道德经》"中,阐述  相似文献   

18.
张俊 《宗教学研究》2012,(1):191-199
在巴尔塔萨神学美学中,形式和光辉是美不可分割的两个基本元素。二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光辉是一种垂直维度的无限深度,形式是一种水平维度的有限延伸,二者垂直相交形成美(荣耀)。美是形式与光辉结合的产物,这一古典美学思想源自中世纪神学美学,巴尔塔萨继承过来加以新的发展——在其神学美学视域中,形式与光辉只有在基督中才能完满结合在一起,生成无与伦比的至美——上帝的荣耀。由之,巴尔塔萨建构起一种神学美学基督论或基督论美学。 张俊,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复旦大学哲学博士后。  相似文献   

19.
传统神义论近代以来不断受到恶与苦难现实的严峻挑战,不少神学家和思想家开始对传统的神观念和创造论进行重新反思,别尔嘉耶夫作为俄国宗教哲学的杰出代表也对之作了积极的探索。他对传统神学全知全能、水恒不变的神观念进行了严厉的批判,指出这是人类理性客体化的结果,而将神视为精神与个性,并且特别强调神的爱与怜悯、痛苦与受难,强调神与人的相互依存,强调神对人的呼唤,神与人的相遇与交会。在对“从无创有”创造论的诠释中,他提出了“非被创造自由”的概念解释恶与苦难的来源,以避免传统神义论的尴尬。别尔嘉耶夫的神观念与创造论与过程神学和莫尔特曼等人的神学有相通之处,部分思想汇入了现代神学发展的巨流。  相似文献   

20.
汪维藩是当代最重要的中国神学家之一,本文尝试从汪维藩对“中国神学”的理解、汪维藩神学思考的资源、以及汪维藩中国化神学的智慧等三个方面,对其神学中国化的努力作一浅探。笔者认为,在其神学思考中,汪维藩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角度出发,将基督教信仰与中国传统文化、以及中华民族独特的思维模式相连接,但同时又不失以圣经启示和基督教传统作为其中国神学思考的规范。中国神学要成为一门中国学问,就应是“践履之学”,是“效法基督”、以基督为中心的神学。首先,他认为,以圣经为权威、为规范,应该是在中国做神学的不拔根基。其次,他珍视两千年来的基督教传统,将基督教传统看为中国神学思考的源头之一,任何割断教会传统的中国神学,不会有生命力。再次,对他来说,中国神学家还有自己的思想之井,那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真正的中国神学必须能让基督教与中国文化传统相激相荡,用中国传统的思维模式去阐释基督教信仰。复次,真正的中国神学必须来自中国基督徒信仰群体和个体的信仰经验。汪维藩神学中国化的智慧可以从他的道成肉身的神学中反映出来。道成肉身是他整个神学的起点,而三一信仰则是他整个神学的基石。他以基督为中心的道成肉身的神学是以上帝和人为两个焦点。在中国神学的戏剧中,既不是上帝的独角戏,也不是人的独角戏,而是上帝与人之间的互动。因此,他的神学或许可以被理解为一种“以基督为中心的神人共在的神学”。他的神学思考在严肃地对待圣经和传统的同时,又严肃地面对一个不断变迁的社会和中国传统文化。这或许也是今后的中国教会神学工作者在神学中国化的思考中,所要继续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