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宗教问题,确切些说是对基督教进行批判的哲学解释,这实际上早就是马克思在学术上最感兴趣的中心问题。在当时的德国,人们往往借宗教问题来讨论社会生活中发生的那些轰动一时的重大问题,而人们对黑格尔宗教学说的态度,人们关于基督教起源的某种哲学观念以及关于基督的历史真实性的争论等等,往往能反映出他们的政治立场。马克思和鲍威尔的密切合作,马克思想写宗教艺术论文的打算和他那篇贯穿着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2.
恩格斯晚年关于宗教问题的著作颇丰。有些学者认为,恩格斯晚年对宗教的态度发生了某种温和的转变,有一些学者站在马克思、恩格斯思想对立的立场上,否认马克思逝世以后恩格斯晚年独立做出的研究成果,否认恩格斯晚年宗教观的历史地位。如何看待恩格斯晚年的宗教研究主旨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结合恩格斯晚年国际工人运动的实践,从现实的革命斗争的需要、捍卫发展历史唯物主义和个人圣经情结的解开三个方面剖析恩格斯晚年研究宗教的目的与意义,在某种程度上有助于更为全面地看待恩格斯晚年的宗教研究成果及其对待宗教的态度转变问题。  相似文献   

3.
宗教“外衣”概念在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论著中有其特定的内涵。首先,本文界说了马克思、恩格斯宗教“外衣”概念,指出“宗教外衣论”是我国学者对马克思、恩格斯宗教观的总结。其次,本文厘清了“宗教外衣论”的理论基础、核心思想及其基本方法,指出宗教外衣论是历史唯物主义在宗教批判上的重要观点。其三,本文将覆蔽社会的宗教外衣分为四种基本类型,分析了马克思、恩格斯应用“宗教外衣论”对不同类型宗教外衣进行批判的论述。最后,本文阐明了“宗教外衣论”在马克思、恩格斯宗教观中的地位,以及在当代中国坚持“宗教外衣论”基本思想进行宗教治理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和尼采对宗教批判存在巨大的差异性,马克思更注重在政治、经济层面对宗教进行批判,而尼采主张从自然、生命、本能这些现实层面对基督教进行批判。同时,两者对宗教的起源、宗教的世界二重性批判以及宗教批判的目的方面存在着高度的一致性。关于如何赋予尘世以意义这个问题,马克思主张以共产主义作为人的信仰,尼采则呼吁把超人和永恒轮回当作尘世信仰的保证。  相似文献   

5.
恩格斯晚年宗教思想初探董江阳一、恩格斯晚年对宗教问题的极大关注恩格斯晚年再度对宗教问题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恩格斯曾在1841年就对宗教问题发生兴趣,但由于当时政治斗争和理论斗争的需要,恩格斯与马克思在四十年代初对宗教作过批判之后,就把关注的中心转向政治...  相似文献   

6.
《德意志意识形态》“圣麦克斯”章旨在批判施蒂纳所著的《唯一者及其所有物》一书。在批判的语境中,马克思、恩格斯开启了他们关于宗教的阐释,具体关涉到“宗教根源”“宗教本质”“宗教史观”以及“宗教消亡”等议题。在此章中,马克思、恩格斯坚持唯物史观的立场,“点对点”地批判了施蒂纳的唯心主义宗教叙事,同时也对整个德国“现代哲学”普遍信仰“批判”力量的做法作出了必要的回应。马克思、恩格斯的宗教批判,彰显了唯物史观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所独具的价值和魅力,从中可以感知到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在形成时期所具有的丰富内涵以及批判性、非体系性、开创性等特征。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和尼采对宗教批判存在巨大的差异性,马克思更注重在政治、经济层面对宗教进行批判,而尼采主张从自然、生命、本能这些现实层面对基督教进行批判。同时,两者对宗教的起源、宗教的世界二重性批判以及宗教批判的目的方面存在着高度的一致性。关于如何赋予尘世以意义这个问题,马克思主张以共产主义作为人的信仰,尼采则呼吁把超人和永恒轮回当作尘世信仰的保证。  相似文献   

8.
长期性是唯物史观关于宗教未来的重要结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宗教的未来和命运问题,马克思、恩格斯的论著中曾进行过深入的讨论。这部分宗教理论是与唯物史观关于宗教存在的社会根源及其消亡的条件和途径的基本原理联系在一起的,它构成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理论体系中最为深刻、最有特色,也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青年时代的马克思、恩格斯都曾是青年黑格尔派的主要成员,热情参加宗教批判运动,致力于消除宗教的迷雾。但是,当他们形成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成为社会主义运动的领袖之后,他们对宗教的看法便有了很大的改变。他们认识到,宗教的消灭并不是消灭旧社会制度的条件。宗教作为颠倒的世界观,它的根源…  相似文献   

9.
《论原始基督教的历史》是恩格斯运用唯物史观研究和阐述宗教问题的重要著作,蕴含着丰富的宗教研究方法。恩格斯运用历史分析法把原始基督教作为一种特定的社会现象和社会事实,将其放在人类历史的过程中考察其产生的历史根源及演变过程;运用阶级分析法将宗教视为一种带有阶级属性的特殊社会现象,揭示原始基督教的社会阶级属性及其本质;运用比较分析法指出原始基督教同现代工人运动二者之间既有值得注意的共同点又存在本质区别;运用实证分析法阐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抽象逻辑建构是以具体案例分析为基础的。这些方法在其宗教研究的过程中并不是割裂独立的,而是综合运用、交叉并存的。  相似文献   

10.
怎样理解恩格斯关于早期基督教的一些论述李士菊1关于宗教及其历史发展问题的研究,马克思没有留下专门的著作,这一任务是由恩格斯承担的。恩格斯对宗教问题的研究几乎抱有毕生的兴趣,并以其关于早期基督教的专著以及历史和哲学著作中对宗教问题的比较系统地阐述,给这个知识领域作出了最丰富的贡献,其中,宗教与共产主义关系的思想是恩格斯贡献的一个重要方面。然而在当代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中,有一种观点很值得注意。这就是一些西方资产阶级学者的“等同论”。他们把共产主义和宗教说成是一个东西。他们武断地说,共产主义就是宗教。如法国的“荒谬哲学”家阿尔贝·加级、美国的R·塔克等人就在对共产主义与基督教的“比较研究”的外衣下,声称找到了二者的“共同点”,认为,基督教与共产主义作为两种学说共有一种世界观,因为二者都是统一而包罗万象的;基督教和共产主义中都有一种“历史哲学”,因为基督教提出了人的堕落和赎罪,共产主义则指出了无产阶级的苦难和解放,共产主义未来的图景与基督教世界末日的图景是完全相同的,因为二者都用信仰“吸引被压迫者”并指导他们去战斗,云云。这种抛开二者在内容、性质、世界观和所代表的阶级的比较,仅仅诉诸于外在特征的简单的穿凿附会的抽象类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特洛尔奇研究在欧洲社会理论界复兴,为我们反思自身的文明历史和超越性价值提供了契机。本文旨在呈现特洛尔奇的宗教社会学思想整体图景,将他的思考置于世纪末的德意志帝国历史背景,在他看来,德国乃至欧洲的现代性危机源于基督教价值的瓦解;继而本文分别从现代个体的心性伦理和基督教社会的历史特质两个方面,探讨特洛尔奇对人性与社会的重新奠基以及他所创建的社会学的品格,以此展现其宗教社会学理论的精髓。  相似文献   

12.
本文试图以探讨社会学学科语境下宗教的定义为切入点,从源头出发确立宗教社会学的研究视野。通过对经典理论与后继理论的述评与比对,发现关于宗教的定义与各个理论流派的方法论直接关联。经典理论在定义宗教时维度相对单一:或是结构的、或是行动的、或是文化的;而后继理论则主张将心理机制、传统等因素纳入宗教定义的范畴,并反对建立关于宗教的普适性定义。  相似文献   

13.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在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论基础上创立的用唯物辩证法解释历史发展规律的历史唯物主义学说。唯物史观为宗教研究提供了从物质基础到思想观念的根本认识路线,它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任继愈先生从唯物史观的视角出发将儒教宗教问题植根于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结构中考察,阐述了"以儒教为中心的封建意识形态"的产生,剖析了作为封建社会意识形态的宗教与哲学的复杂关系,通过分析魏晋以来封建社会宗教基本生态,阐明宋明唯心主义哲学世俗化过程,得出"儒教是教"、是"中国的宗教"论断。任继愈的儒教宗教论是运用唯物史观研究分析中国社会实际的一个具体实例,为儒教研究开辟了一条唯物史观的哲学路径。从唯物史观出发审视关于中国宗教的争议问题,中国宗教的社会原生属性问题,中国宗教纵向历史发展问题、中国宗教横向在世界文明进化语境中和世界主要宗教关系等问题,对当代中国宗教和中国社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马克思几句著名格言的分析,我们看到,马克思的宗教批判(主要以基督教为原型),既是一个否定、颠覆的革命过程;又是一个无法决绝断裂的文化承继发展过程.马克思思想与基督教是两种具有许多本质差异的世界观、人生观,但这些差异性的存在,并不一定是两者相互诋毁、相互对抗的根本,也可以成为双方相互尊重、相互补充的前提;马克思的宗教批判不能简单地看成是对上帝存在不存在问题的辩驳,因为这其中包含着对于世界、历史、人的价值、生存意义、人格尊严的革命性宣告;马克思的宗教批判,对近现代基督教思想家产生过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15.
恩格斯关于宗教本质的界定只适合于基督教、伊斯兰教这样的“神创论”宗教的界定,对于非“神创论”的佛教、道教、印度教是不适用的,应该用超验性的信仰文化实体这一概念作为宗教的界定是最为确当的,因为这一概念能把“神创论”宗教和非“神创论”宗教都包括进去.  相似文献   

16.
宗教批判是启蒙的主题之一,恩格斯宗教批判的理论视域经历了从激进启蒙到合理启蒙的转变。青年恩格斯的激进启蒙立场始终捍卫启蒙理性主义,表现为对基督教信仰的否定,指责基督教信仰是虚无的。在创立唯物史观以后,恩格斯则不同意对启蒙的激进化、极致化推进,不再指责宗教是虚无的,而是深入探讨了宗教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这体现了恩格斯宗教批判的合理启蒙立场。合理启蒙视域下的宗教批判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提供了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7.
王志军 《现代哲学》2007,1(6):22-28
马克思对于宗教的态度是一个重要的理论与现实问题。国内外学术界对马克思的宗教批判的理解可以归纳为6种主要模式:"鸦片论"、"意识形态论"、"简单模糊论"、"经济替代论"、"新宗教论"和"调和论"。对于宗教产生的根源、消亡的条件马克思有着独特而深刻的论述,不能把马克思的宗教批判简单地理解为旧唯物主义的回归。马克思的宗教批判是西方哲学中宗教批判传统的继续和深化,其中一个重要问题是共产主义作为一种价值、理想在形上层面的重建。马克思的宗教批判对基督教思想家有着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对宗教的理解,是把宗教及其起源和发展置于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之中去分析,根据宗教借以产生和存在的历史条件来说明。在当时的社会经济条件和历史发展背景下,马克思、恩格斯对“宗教”有过很多非常精辟的论述。其中,对我国党政部门和理论界、学术界影响较大的有两点:一是恩格斯对宗教本质的理解。长期以来,我国许多人,尤其是党政部门的宗教研究者都将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所说的一段话视为马克思主义对“宗教”的定义:“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的宗教批判思想,实质上是19世纪以来越来越鲜明的世俗化过程中反叛宗教神学的一种极端形式。不能从唯物主义世界观直接推出信仰层面的无神论,马克思新唯物主义以及唯物史观形成,同时也是对无神论的明确的扬弃。马克思对宗教持激进的批判与否定态度,至于把这样的态度解读为宗教精神的再度复活,其实是引伸开来的思想,同马克思本人的宗教批判思想无关。马克思的宗教批判从宗教产生的经济与政治关系入手展开对宗教及其社会现象的意识形态批判,也是一种宗教社会学。马克思的社会概念以及社会主义,意在通过从哲学到共产主义实践的转变成为无神论时代社会共同体的新的信仰,但涂尔干与韦伯则以不同的的方式证明了现代性社会的信仰及其认同依然是诉诸于宗教理解方式。如何面对现代世界宗教现象的多样性与复杂性,是马克思主义宗教批判思想面临的难题。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 “随着每一次社会秩序的巨大历史变革,人们的观点和观念也会发生变革,因此,人们的宗教观念也发生变革。”这一唯物史观的方法论判断,可令我们深刻领悟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的时代性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