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御制金箓大斋章表》是未被编入道藏的明代内府道教文献。史书从宏观上勾勒了明世宗笃信道教并在内廷频兴斋醮的历史图景,《御制金箓大斋章表》则从细微处展现了明世宗设斋奉道的诸多面相,诸如明世宗的箓位和法职、浓厚的“玉皇”信仰、学道师承和所属法派、修斋祈嗣和孝亲荐亡等。这些信息不仅可补史乘之缺漏,而且还可以丰富和加深对明世宗崇道的认知。整理和研究包括《御制金箓大斋章表》在内的藏外明代内府道教文献,既裨益于道教资料的整理和汇编,又可推进明代宫廷道教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2.
明代武当山志既是研究武当道教渊源流变的基本文献,也是研究明史和中国道教史的重要参考文献。根据明代武当山志的记载,明世宗朱厚熄不仅虔诚奉祀玄天上帝,尊封武当山为"治世玄岳",还大规模重修武当宫观,巩固并充实了明皇室对武当山的一系列制度化扶持政策,进一步扩大了武当道教在全国范围内的社会影响。解析明世宗崇奉武当山玄天上帝的内在原因及其外在表现,探讨明世宗对武当道教的扶持政策和管理措施,为明世宗崇道问题研究提供一个新视角和一个新案例。  相似文献   

3.
崇尚巫鬼的道教与越南本土原始鬼神信仰极为契合。汉末,初创不久的道教便经由上层及民间等多重路径南传越南。六朝期间,入越的循吏、高道及奉道世家的涉道活动,尤其是著名道士兼道医董奉、葛洪等,入越弘道布教,有力地推动了道教在越南的传播和发展。初具规模的民间道团组织的出现,堪称此间道教南传越南最为明显而又直接的发展成果。隋唐期间,入越道教不断受到上层社会的推崇而与越南本土信仰逐渐融合,发展成为越南化道教,道教南传越南亦因此达到了鼎盛。  相似文献   

4.
神仙信仰是道教的核心所在,神仙居游的处所--洞天福地,自然成为道教信仰中必不可少的配套部件.洞天福地是道教各级仙真仙居、游憩之乐园,也是道门士众奉道、弘道、修道及通灵接真之圣地.  相似文献   

5.
<正>武当山"治世玄岳"牌坊大量出现的仙鹤图案,是明世宗非常喜爱的道教吉祥图案,也是重修武当山管工官员为皇帝祝寿的标志性图案。受此影响,仙鹤图案在明嘉靖及以后的建筑和器物装饰中应用颇为广泛。武当山"治世玄岳"牌坊,俗称玄岳门,是明世宗敕建并赐额的道教门洞式石雕建筑。玄岳门上装饰有福、禄、寿、禧及八仙等圆雕神像,还有圆雕龙鱼雀替和透雕蟠龙、  相似文献   

6.
中国历代帝王崇尚道教者不少,究其原因,一是所谓“问治国之道”,是企图借助道教为他们“君权神授”、“改朝换代”、“社稷永作”制造神学舆论,以利夺取或巩固政权。二是问“长生之术”,以仙方、秘方、服食、符咒、斋醮等,冀长命百岁,永享荣华富贵。他们大都集信仰与利用道教于一身,间或有的偏重于信奉道教,有的偏重于利用道教,对于道教的兴盛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在历代帝王中,尊道事绩较多,方而较广,影响较深者,要推唐玄宗、宋徽宗,明世宗了。唐玄宗是一位崇道皇帝,他大力推行唐代开国以来的尊道政策,采取许多措施,神化“玄元皇帝”,提高道教社会地位,颁布各种崇道规定,开展对道经的收集、整理、注释和传播等,促进了道教的发  相似文献   

7.
<正>道教兴起以后,根据社会变迁的需要,将泰山神纳入道教神灵体系之中,并延伸出道教的地狱信仰,重塑了中国人的“地狱世界”。与此同时,脱胎于传统民间信仰的泰山神信仰逐渐完成了道教化的过程,成为道教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道教对泰山神信仰的吸纳、利用、改造和扩容,不仅丰富、完善了道教本身的理论体系,也从侧面反映出道教中国化的历史路径和策略。  相似文献   

8.
黄大仙信仰的文化内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神仙信仰是道教的基本信仰,道教为人们描绘的神仙世界和流传的神仙故事,在中国民间世代相传、家喻户晓。黄大仙是道教史上著名人物,东晋道士,是道教中的得道真人之一,对信仰者的精神文化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黄大仙信仰的历史起源1、黄大仙的民间传说和文字记载历史上,浙  相似文献   

9.
雷法与雷神崇拜是道教中一门重要的法术及信仰。它源自中国最古老的原始宗教,既包含着人类文明中最原始的对自然的崇拜,也保存着人类企图控制造化的胆略与努力,从而形成了一种非常独特的文化现象。在道教中,对雷神等自然精灵的信仰由来已久,非常广泛。尤其是唐宋以来,由于众多道门高真的倡导,以对雷神信仰为核心的雷法盛行天下,成为道教法门的核心内容,影响颇大,至今犹然。本文就道教雷法的沿革、内涵、特征做一探讨,以进一步揭示道教雷法的奥秘。  相似文献   

10.
正金代中都十方大天长观住持阎德源金代中都十方大天长观,即现在的北京白云观的前身。北京白云观始建于唐,原系一座专奉老子的玄元皇帝庙,后改名"天长观",历唐、宋、辽、金各朝,迭次修缮,一直兴盛不衰。但到了金正隆年间(1156~1161),一度遭火,毁为灰烬。金世宗大定七年(1167)敕令重修,这次修建自  相似文献   

11.
本文指出,道教追求长生成仙乃是人类渴望超越自身生命的有限及能力的局限这种心理的扭曲反映。道教对世界的产生与存在及其运动变化规律的认识,道教的神灵与灵魂观念,道教的政治与伦理学说以及道教的宗教实践理论等皆与长生成仙信仰有着密切的联系,因而长生成仙信仰乃是道教思想体系的核心。文中对道教长生成仙学说的发展、演变过程作了大致勾勒。  相似文献   

12.
一、道教不再是华夏独尊的宗教,而是已经走向世界的宗教。不是有些人认为道教没有国际性,而这次大醮事实证明不但有,而且外国道友的信仰表现还非常虔诚。这只是在道教斋醮一个方面的表现,而道教文化在国际间的影响就更广泛了。我认为道教前途是光明的,以道教信仰作为纽带凝聚和平力量,为世界人类谋幸福不是不可能,而是必然。我同意张柽先生的倡议,我们应具超前思想,看到未来,积极创造条件,筹促成立世界性的道教组织。为弘扬民族文化和弘扬道教爱好和平、人类平等、世界大同的传统精神而努力作出建树。二、罗天大醮是一个道教空前大集会、大团结、斋醮科仪大交流的盛会。说它是空前大集会:在历史上从来没有像这次大醮全真、正一;大陆、香港、台湾;中国、外国这么大区  相似文献   

13.
碧霞元君信仰是泰山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众多的道教神仙中。碧霞元君威灵赫赫,庇佑九州。特别是明、清时期,正统道教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受到限制,而泰山碧霞元君信仰却达到了鼎盛,“泰山行宫”(娘娘庙)遍及全国,元君诞辰日的庙会演化为民俗节日,每年到泰山朝山进香的十方善信摩肩接踵络绎不绝。这种兴盛,正是道教趋向民间、趋向世俗,普及于普通民众心中的一种体现。从这种意义上讲,明清道教并非衰落,  相似文献   

14.
唐五代时期道教在朝鲜的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代道教传入朝鲜半岛之后,形成朝鲜道教的科仪、修炼、民间信仰三大流派,在朝鲜社会产生了深刻影响.本文以入唐留学的新罗宾贡进士金可记、崔致远为中心,通过其修道事迹和涉道诗、科仪文书的分析,说明新罗赴唐求学者对道教的研习和兴趣,是道教在朝鲜半岛传播的途径之一.唐代曾一度形成高句丽国人争奉五斗米教的盛况,这是道教在朝鲜社会传播的结果.作者认为唐五代时期道教在朝鲜的影响,是东亚文化圈文化传播的典型例证.  相似文献   

15.
正"破狱"是宋代道教黄箓斋科与炼度科仪等度亡仪式的重要内容,特指高功法师借助存思内法及一系列相关仪式打开地狱之门以拯滞济幽。这类仪式是在早期道教灯仪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而成。在六朝时期,道教灯仪具有祈福消灾与济拔先亡两大功能。如《洞玄灵宝长夜之府九幽玉匮明真科》中用烛灯"上照九玄诸天福堂,下照九地无极世界长夜"~1。又,陆修静《洞玄灵宝五感文》述"明真斋"称:"学士自拔亿曾万祖九幽之魂。法亦于露地然(燃)一长灯,上有九大(疑为九灯),如金箓灯法,但不立坛门户之式耳。"~2"明真斋"用于道徒自拔先亡,该斋法以灯仪为主,与"金箓斋"之灯法相近,但不立重坛及诸坛门,且燃灯数量亦少于"金箓斋"。  相似文献   

16.
道教与民间宝卷关系密切。道教的神明信仰、哲学思想、内丹炼养、斋醮仪式都深深渗透到众多宝卷之中,其中道教的内丹术及斋醮仪范对宝卷的影响最大。明清时期,有多种宝卷与太上老君信仰相关联,且流传地域广泛。民间宝卷亦流传太上老君"化身"诸神之说。历史上,道教与闽、赣两省的民间宗教亲密无间,共生共长,诸多道教宫观转化成为民间宗教经堂。  相似文献   

17.
道教在金元时期分衍宗派、各立教团、发展教义教规,扩充斋醮科仪,确曾一度十分活跃。但自明朝开国后,一方面明太祖朱元璋为完成其君主独尊的政治体制,对宗教采取了利用与检朿相并用的政策,即优待其头面人物,而又控制其势力的发展。因此,道教之势渐趋减弱,不似已往之盛。但在明代也有特殊现象,这就是明世宗(公元1522——1566年)的崇尚道教;不过也只是短暂的兴道而已。纵观明清道教,虽在丹道方面有东派、西派的出现,南方  相似文献   

18.
文昌本是天上星神,后来衍变为主司科举文运、劝善教化的人格神。明清时期,伴随着文昌信仰的兴盛,文昌信仰与传统孝道的结合越发紧密,逐渐形成了以文昌信仰为中心的劝孝教化机制。文昌信仰与传统孝道的结合实则是道教神学与儒家传统孝道的结合。道教神学体系是儒家传统孝道的载体,儒家传统孝道思想则通过道教神学的形式得到强化和贯彻。特别是在明中叶以后社会出现信仰危机时,这种融合儒道宣扬孝道的方式更易于被寻常百姓所接受,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儒家孝道教化功能的不足,对明清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四、道教义理之学的根基为“道”本原论在历史上,任何传统的宗教信仰或哲学流派,莫不树立有自己的宇宙本原观。它犹同一粒种子,有了它才可能滋长出耸干舒柯、浓荫遮地的大树来。道教当然也是这样。“道”,便是道教最根本、最崇高的信仰原理与宗旨,是宇宙的本原。在道教经典中,“道”亦作“大道”、“天道”、“常道”、“真常之道”、“太上之道”。凡是道教徒皆当虔诚宗仰,否则,“离道”也就意味着“离教”了。正因为“道”是道教信念的最高准则和教理最精奥的范畴,后世奉“道”者、好“道”者才造构出了庞博的道教文化体系。正因为有“道…  相似文献   

20.
正让更广泛的年轻群体走近道教,了解、尊重这一古老宗教的信仰与文化,是道教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获得历久弥新生命力的重要途径。对于武当山、武汉长春观、骊山明圣宫、济南五峰山、淄博原山等5处道教名山或宫观来说,2014年的盛夏充满了前所未有的青春与活力。7月6日,全国大学生首届道文化夏令营在湖北武当山道教学院开营,随后在武汉长春观、西安骊山明圣宫、济南五峰山、淄博原山相继展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