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主的见证     
谢炳国 《天风》1995,(12):4-5
主耶稣在升天的时候,对门徒说:“但圣灵降临在你们身上,你们就必得着能力;并要在耶路撒冷、犹太全地和撒玛利亚,直到地极,作我的见证。”(徒1∶8) 我们每个基督徒都应该是主的一个见证人,但这并非每个人都必须作牧师、传道,也不是仅限于在礼拜堂内的事奉生活才算是为主作见证。但我们可用各种的方法见证基督、传扬福音。在我们的工作岗位上,在各人的生活中,时时、处处都可为主作见证。 圣法兰西斯曾说过:“我们所走每一步路、所说每一句话和做每一件事,都是一篇讲章、一个见证。” 遵行圣经的教训。圣经是基督徒信仰的依据、行为的准则。我们必须听道、行道、守道,经历圣经的话,尽基督徒的本份。  相似文献   

2.
《天风》2020,(11)
正[问]基督徒在与人分享福音时,常常做见证,即讲蒙恩的经历,确实很有效果,不少人因此而接受信仰,但我想更全面地了解,我们为什么要做见证?王玫姊妹[答]王姊妹,你好!做见证是我们基督徒在经历上帝后的一种自然流露和生活体现,就如同人们通常乐意将好东西与好朋友分享。"见证"是基督徒话语体系中的常用词之一,我们可以从见证的原初含义、圣经范例与信徒本分三个方面来理解。  相似文献   

3.
《天风》2017,(12)
<正>基督徒以开放、宽容的态度看中国传统节日,便能在生活实践中自由见证信仰怎么过传统节日,是多年来中国基督徒一直谈论的话题,观点不一而足:有人觉得基督徒不该过有祭拜内容的节日;有人觉得传统节日不是宗教,可照常过;有人认为,基督徒可在传统节日中加入信仰内容。基督徒怎样看待传统节日,怎样过节,不是中国教会才遇到的问题,乃是近两千年来基督  相似文献   

4.
文革 《天风》2021,(1):25-27
一、引言 基督徒在现实生活中遇到具体的道德问题时,总会想到从信仰的角度做出判断:一方面我们不想"任意妄为",做违背信仰原则的事,这既不荣耀上帝,也会给自己的灵性带来亏损;另一方面,基督徒借着正确的道德判断和伦理选择,也可以在生活中做出美好的见证,荣神益人.  相似文献   

5.
圣经是每个基督徒必备熟读的一本圣书,它是基督教至高无上的信仰准则和行动指南。圣经是基督徒生命的粮食,口渴者的活水源泉,是信徒脚前的灯、路上的光,也是指引人们进入永生的道路,因此主耶稣告诫门徒“你们查考圣经,因  相似文献   

6.
警惕假见证     
吴志福 《天风》2016,(7):31-32
正见证是基督徒信仰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能激励信徒成长。见证也是传福音的一种方式,不少人都喜欢通过上主在自己或他人身上的奇妙作为,向人讲述上主的伟大。在各种见证满天飞的情况下,不少假见证也掺杂其中,严重影响了信徒的属灵生活以及基督信仰在非信徒中的观感,给福音事工带来极大损害。当今教会中的各种假见证假见证大体来说不外乎以下几种:1.个人的特殊经历。这类假见证常见于教会的交通见证会,而且多与趋利避害(医治、发财、  相似文献   

7.
《天风》2017,(12)
<正>编者按:在积极推进基督教中国化的今天,基督徒如何过好传统节日,融入中华传统文化,同时又能保守基督教基本信仰,为信仰做出美好见证,并荣神益人,值得共同探讨。本期我们邀请了几位教牧同工一起再来谈谈这一问题。这只作为一种探讨,观点只代表作者本人的思考,也许并不全面,但希望能引发大家更多理性的探讨,以便更健康地指导基督徒的生活。  相似文献   

8.
晓蓉 《天风》2002,(5):51-52
基督徒不是一名蔽世的超然隐者,他同样具有七情六欲,同样要生活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也同样要应付婚姻家庭中出现的诸多局面。那么,作为一名基督徒,我们对待婚姻家庭生活的态度如何?怎样学会用信仰指导生活?怎样让我们的婚姻和谐美满,从而为神作见证呢? 首先要明确一点,在基督教信仰中,伦理道德的出发点是以神为本,基督徒一切行为规范都必须  相似文献   

9.
《天风》2006,(7S):F0003-F0003
一些美国观众观后表示,以前只是听到,或看到一些在中国没有宗教自由的报道,今次能在美国观展,使我们直接了解了中国基督徒也能与我们一样享有宗教信仰自由,最重要的是我们共同见证了中国教会以圣经为基督徒信仰指针,对社会发展所做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
陈玉明 《天风》2009,(9):42-43
在历史的长河中,教会会众音乐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传承着宝贵的信仰,藉着唱诗颂扬神,也藉着唱诗与周围的人一同表达他们的信仰。正如摩西的歌对于历世历代的以色列民来说,是一种教训和勉励,也是信仰的见证和传递。马丁·路德认为唱诗是基督徒自我操练的一个表现,  相似文献   

11.
活石 《天风》2019,(10)
爱国爱教是中国基督徒的优良传统,在新中国成立前后,可以看到一些基督徒为新中国的成立和发展而求索;之后,他们又思考如何在新时代办好教会,这些都对今天的中国基督教有很大启发。值此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让我们重温历史,学习教会先贤,以信仰热情去发光发热,为主做美好见证。  相似文献   

12.
路平 《天风》1997,(9):47-47
世界信义宗大会圆满结束 宣示基督徒合一见证 世界信义宗联会第九届大会已于7月8日至16日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举行。这是首个在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后,所举行的最大型宗教会议。联会总干事罗谷博士说:这次大会在亚洲区举行,在亚洲多元文化的信仰环境中,宣示基督徒合一的见证,有助于对话与宣教事工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保禄认为犹太法律和人类良心都不能帮助人脱离罪恶,更不能帮助人与天主和好,只有基督内的新人是保禄心中的完美人格形象。保禄在《罗马书》12-16章还对基督徒做出了具体的伦理训导。他以天主的慈悲劝勉基督徒:在基督内过新的生活方式、在教会中要平等互助;在国家中服从世俗政权;同时呼吁教徒以爱的伦理为核心,信仰坚固的人要帮助信仰软弱的人。  相似文献   

14.
岳清华  林超群 《天风》2014,(7):28-30
每个人的人生千差万别,有的朴实,有的精彩,基督徒的人生虽朴实无华,却因基督信仰而超凡出众.福建省石狮市品创纺织经贸有限公司总经理、石狮市基督教会陈诚实长老的人生就是一个很好的见证.  相似文献   

15.
顾云涛 《天风》2007,(11):2-4
耶稣基督是一位和平、和好、和睦的使者,他要来铺平人与神和好的道路。道成肉身的主耶稣是要完成和好的使命。圣灵,对于我们每位基督徒的信仰生活是极为重要的。因为主耶稣曾应许说:“我要求父,父就另外赐给你们一位保惠师,叫他永远与你们同在,就是真理的圣灵,乃世人不能接受的。因为不见他,也不认识他;你们却认识他,因他  相似文献   

16.
世界信义宗大会圆满结束 宣示基督徒合一见证 世界信义宗联会第九届大会已于7月8日至16日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举行。这是首个在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后,所举行的最大型宗教会议。联会总干事罗谷博士说:这次大会在亚洲区举行,在亚洲多元文化的信仰环境中,宣示基督徒合一的见证,有助于对话与宣教事工的发展。在庆祝该联会50  相似文献   

17.
以言体信     
杨联涛 《天风》2017,(8):6-7
污秽的言语,一句不可出口,只要随事说造就人的好话,叫听见的人得益处。经文:雅3:2;弗4:29语言是人交流、沟通的重要工具,人每天都会说很多的话,怎样说话,说什么话,体现出一个人的学识、修养和内涵,而基督徒的说话又多了一层意义:见证信仰。圣经对说话有什么样的教导呢?基督徒又该如何说话呢?一、话语的力量"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相似文献   

18.
韦伯认为,新教伦理能够增加人与人之间的普遍信任。中国基督教的发展能否增加社会的普遍信任?本文利用2010年度的CGSS数据分析了基督教信仰对人际信任的影响。分析表明,与非基督徒一样,基督徒的人际信任也是建立在特定关系之上,呈现出一定的信任差序格局。与非基督徒相比,基督徒的普遍信任更低。回归分析表明基督教信仰对于普遍信任有显著性的负向影响,基督教信仰只是增加了基督徒的"教内信任",并没有提高基督徒对"教外人群"的信任水平。  相似文献   

19.
信与德     
范爱侍 《天风》2003,(8):42-43
一、信与德的解读 基督徒的信,是指对神的敬畏、尊崇、敬仰、臣服、信靠……包括对救主的接纳、热爱、投靠、献心、跟从、顺服……主要涉及对神的关系。 德,是指信仰基督后,行为上的向善,生活上的约束,言语、情操上的分别为圣……主要涉及人际的关系,为人的本分以及处事的作风等等。 耶稣教导世人:既要对神有信心,又要在生活上有德行。他把信徒的好行为喻作光:“你们的光也当这样照在人前,叫他们看见你们的好行为,便将荣耀归给你们在天上的父。”(太5:16)他又以多结果子(善  相似文献   

20.
吴耀宗先生当年之所以归向基督,首先是被基督福音的伦理内容所吸引。他认为基督教不仅是信的宗教,而且也是行的宗教,是伦理的宗教。做基督徒的要以行为来考验信仰、实践信仰和证明信仰,做信行相符、言行一致的基督徒,而不是耶稣所痛恨的能说不能行、信行不符的假冒为善之人。他强调基督徒要肯定教会以外的善行和善人,如同耶稣肯定那个好撒玛利亚人那样,因为一切的善都是从上帝而来。行善的人,不管他有没有基督教信仰,都是上帝所悦纳的。他认为爱是基督教的最高原则,但其具体实行要和处境相联系。他把基督教的爱上帝和爱人如己的最高原则与我国的具体实际和时代处境结合起来,为我国基督徒指明了爱国爱教的道路与方向,使中国基督教有了光明的发展前途。他的处境化的基督教伦理观直到今天仍然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