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亮光 《天风》2014,(7):46-47
最近看到几篇关于“智商、情商、灵商”的文章,作为基督徒,颇感兴趣.我们如何看待这个“灵”的概念?圣经强调人是“有灵”的活人(参创2∶7),基督徒是不是一群“高灵商”的人?这里的“灵商”与我们信仰中常说的“属灵智慧”是不是一个概念范畴,有什么异同?在信仰层面遐想这些问题,也是一种有趣的思考.  相似文献   

2.
林峰 《天风》2006,(19):12-13
圣经中的约伯是个最好的典型,约伯受的苦难比谁都多,开头讲到他完全正直,远离恶事,敬畏神,后来受撒旦的试探,进入人生最低谷,甚至他的妻子也攻击约伯,使他的苦难雪上加霜。  相似文献   

3.
《科学与无神论》2014,(3):F0004-F0004
《圣经》中的神为什么造出能犯罪的人?善良的神为什么让孩子们遭受苦难?善良的神为什么造了地狱?《圣经》中为什么有诸多矛盾之处?《保罗书信》为什么不提处女生育?《旧约》为什么不提“基督”?《圣经》中的信教者为什么压迫奴役妇女?  相似文献   

4.
如何看待灾祸 “凡信赖上主,以上主作依靠的人,是可祝福的;他必像一株栽在水边的树木,生根河畔,不怕炎热的侵袭,树叶茂盛,不愁旱年,不断结实。”(耶17:7——8) 这段圣经为信赖上主的人,确实是极大的安慰。但信赖上主的人,他的人生旅途却未必一帆风顺,有些人甚至饱经风霜,终其一生。我们都知道:“幸福、灾祸、生死、贫富都来自上主。”(德11:14) 对来自上主的灾祸,  相似文献   

5.
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但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论语》的精华之一,就是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二千五百多年前的《论语》,真的能开解现代人的心结吗?人生百年,孰能无憾?  相似文献   

6.
通过分析圣经文学中的“苦难与压迫”,布洛赫探究了马克思主义宗教革命论;通过探索圣经文学中所承载的“具体乌托邦”,他阐明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无神论;通过启用圣经文学中蕴含的“希望原理”,他构建了马克思主义信仰文化理想论。以此,结合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维度,他活用圣经文学经典,不但丰富了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宗教观,而且创新发展出了以“预先显现”为核心的理想唯物主义宗教观,是对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一种理论贡献。  相似文献   

7.
王嘉玮 《天风》2003,(3):46-49
圣经常常被基督徒视作教会及信徒的生命之源,是不可缺少的精神粮食,是我们灵性起步的根基。这就使我们要熟悉圣经、尊重圣经。宗教改革时期,马丁·路德在三个“唯独”中,提出了“唯独圣经”的口号,号召信徒们要回到根源中去。由此,路德的神学著作都是以圣经的权威及教会传统遗传的权威为先决条件的,这种试图解释圣经的解经学形式的神学值得我们借鉴。“与经院主义的神学著作相比,路德的神学著作显得更新、更有特色,这种特色贯穿路德的神学研究方法。作为解经学家和讲道人,路德不断地与圣经对话,这是没有先例的。他在神学领域里取得的每一进展,都以圣经作为基础和指导。”(1)路德从不怀疑圣经权威的可信性,“他的目的是让圣经和教义里那些朦  相似文献   

8.
张信宇 《天风》2022,(4):44-45
<正>《启示录》13章18节中的数字“666”,似乎是一个充满神秘感的数字,在教会历史中,它曾引来了无数的解释和猜想,甚至被别有用心之人利用,歪曲解释圣经、宣扬迷信思想,或抵制现代科技等,引发了人们的恐慌。《启示录》中的这个神秘数字“666”到底指的是什么?我们又该如何正确地理解其在圣经中要表达的含义?  相似文献   

9.
周志治 《天风》2003,(12):15-15
基督降生的马槽,是我们基督徒的座标,我们的生活必须以他为中心。圣经是我们信仰的最高权威,我们应该立志读它、研究它。当代著名的圣经学者巴斯德博士说:“不认识圣经的人,他的教会不算完全;不详细研究圣经的传道人,不配侍奉基督的教会;不立志了解圣经的圣侍人员,他的工作不会有价值;不充分领会圣经的基督徒,他也不能过完全的基督徒生活”。  相似文献   

10.
真正的幸福     
每逢新年,家家户户都要在门上倒贴一个福字,这表示我们大家都殷切地期望幸福的来到;同时,也说明我们的祖先,向来视幸福为神的恩赐,“幸福是神的恩赐”这观念在耶稣的祖国格外清晰。旧约圣经记载了犹太人的先祖亚巴郎、依撒格、和雅各伯的故事。这故事的主题是“天主的恩许”,就是天主预许要赐给犹太民族的幸福。 人人都盼望幸福,有信仰的人更盼望从神那里接受幸福。但是,什么是真正的幸福呢?什么是天主预备了,到了时候,就要赐给我们人的幸福呢?这却并不是每一个人所具有的知识了。 我们中国人,一般把富贵、福禄、长寿看作人生…  相似文献   

11.
黄幸平 《天风》2014,(10):45-46
一为什么世上有苦难?这是一个值得思考却又偏偏无解的问题.这些苦难,摧毁生命的尊严,摧残人性的美好,使得人命如草芥,繁华变废墟.多少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多少生离死别、冤屈耻辱,成为我们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苦难是冰冷的,我们必须“深思”.不是思考为什么世上有苦难,而是思考如何在苦难中生活,如何面对苦难所带来的创伤,学会在苦难中爱惜每一个生命,学会彼此支撑和扶持.  相似文献   

12.
人只是在绝望时才向上帝求援,因为他曾自以为是,自以为是强有力的。他为自己的智慧、勇气、力量洋洋得意。有多少人在智慧、勇气和力量之下,干出伤天害理的事,还说是上帝叫他这样干的。在人类物质文明的今天,我们的苦难为什么还是没有减轻?《圣经》故事告诉人们,上...  相似文献   

13.
陈音 《天风》2006,(1):26-28
最近,我们周围的教会以及信徒们受所谓的“灵恩运动”影响,引起教会的分歧,并带来不利影响。我们如何看待做异梦,见异象,说方言,仆倒在地,被提升天,医病赶鬼等圣经所记载的这些统称为属灵的恩赐? “恩赐”两个字在原文中的意思是“恩典的彰显”,这个字是指神为着教会的益处而赐给个人的属灵礼物。新约圣经中有三处经文列举了“属灵的恩赐”:罗马书12章6至8节;哥林多前书12章8至10节;以弗所书4章11节。从这三处有关圣灵恩赐的经文中,我们可以找出二十种属灵的恩赐。此外,新、旧约圣经中也提到一些别的恩赐,如异梦、异象。  相似文献   

14.
谭桂云 《天风》2013,(4):18-19
作为师母和牧师的我,对“如何关顾传道人的妻子”这个话题深感兴趣。到底“师母”是一个怎样的角色?成为师母需要什么条件?有什么职责?遍查圣经都找不到答案。有时真想知道百基拉或彼得的妻子是怎样的人,她们是如何帮助丈夫成为主所重用的仆人的?  相似文献   

15.
主赐平安     
“耶和华必赐力量给他的百姓,耶和华必赐平安的福给他的百姓”(诗29:11)。我的祖上,不知从多少代起,就开始信主了,一代接一代,都是虔诚的基督徒,与所有的基督徒一样,仁爱、谦卑、乐施。我幼年时代,一开始接触的书籍便是圣经。那时候,在我们家的书架上,大部分都是竖排版圣经,也有横排版圣经,其中有一部皮面金边串珠圣经,那是我祖父最珍用的圣经。我从小受着这样信主、侍奉主家庭的熏陶,我对主真正用心灵诚实敬拜,一切求主蒙恩,成为我生活中自然而然的幸事!追求幸福是人们的共识和愿望!其实人生真正的幸福是侍奉主、传播福音、求主蒙恩、保佑,即会得到无量的幸福!这是我们历代基督徒的亲身感受和体验。  相似文献   

16.
论爱仇敌     
小羊 《天风》2001,(7):51
仇敌是指我们的对头。一个人一生中难免不遇仇敌,而且还可能不止一个。如何看待仇敌并处理与仇敌的关系呢?圣经的总原则就是“爱”。下面拟就马太福音5章43至48节有关信息与大家分享。  相似文献   

17.
黎新农 《天风》2006,(1):30-33
圣经观的问题,看似可以用简单的一句话就可以说明白。实际上,教会的圣经观关系到教会如何看待和解释圣经,如何用圣经的真理指导教会的灵命实践。所以,圣经观代表了基督徒和教会的上帝观、世界观、人生价值观和真理观。基督教会的历史,可以说是一部如何诠释圣经的历史。丁主教提出的上帝是爱的圣经观,使中国教会不再重走西方教会思想史上每每陷于复杂的教义争论的老路,而是引导中国教会重视圣经的中心信息就是上帝爱世人,上帝的创造和救赎最终目的是使人类社会更加和谐美好,因为上帝是世上一切真善美的源头。所以,丁光训主教提出上帝是爱的圣经观及神学框架,教导我们在一种动态的爱中去体验上帝与人的关系,去体验基督徒与世界的关系,而不再去争论教义的细节,不再人为地给教会设置一道无形的围墙;教导我们敞开胸怀接纳世上一切美好的真理,使教会作出更加美好的见证。丁主教的圣经观,为中国教会在今天的处境中解释圣经,并用圣经诠释引导教会的实践指出了一条可行之路。  相似文献   

18.
思考《废都》与“废都现象”陈辽《废都》(贾平凹著)与“废都现象”的出现,无疑是中国文学界1993年的重大事件之一。如何评价《废都》?如何看待“废都现象”?《废都》与“废都现象”又为什么得以在1993年出现?现将我对这三个问题的思考所得,向读者们谈谈我...  相似文献   

19.
王芃 《天风》2003,(2):38-41
是否圣经中的每一段经文都可以直接拿来作为今天教会和个人的生活准则?我们应如何看待圣经中前后表达不一致的甚至是前后矛盾的经文?是否新约中的书信体书卷有一些属于它们本身的释经原则?提摩太前书第2章第9至15节,是我们在讨论上述问题,包括讨论妇女在教会中的作用等问题时必须面对的。教牧书信一直被视为教会的教会手册,其中的教训对教会有很深的影响。尽管许多圣经学者把教牧书信列为“后保罗学派”的作品,认为这段经文所表达的相对保守的妇女观不能完全代表保罗的观点。  相似文献   

20.
智慧的导师     
苏志明 《天风》2010,(9):11-12,31
丹桂飘香,教师节又到了。这又使我想到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精神。圣经中有一个人物,可谓并不“听话”的“学生”,他就是著名先知约拿,他坦诚但任性,可爱但顽固,他时而痛悔自己,时而又性情发作,作为他的“老师”——耶和华神是怎样教育、启导这个“学生”的呢?这对作为教师或者牧师的的我们又有什么启示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