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西夏的佛教(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史金波 《法音》2005,(8):34-41
在宋代,中国西北部地区出现了一个有重要影响的封建王朝,自称大夏国(1038—1227),因其位于宋朝的西部,史称西夏。西夏前后共历十个皇帝,享国190年。前期与北宋、辽对峙,后期与南宋、金鼎足,邻近还有回鹘、吐蕃政权,使各王朝间的关系更加复杂微妙。西夏首都兴庆府(后改名中兴府,即今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主体民族是党项羌。西夏是一个多种宗教流行的国度。党项人奉行自然崇拜和鬼神信仰,巫术流行。西夏建国前后,统治者大力提倡佛教,佛教遂成为西夏最主要的宗教,同时也有道教流传,形成以佛教为主,佛教与道教、原始宗教并存的局面。西夏文“…  相似文献   

2.
道教曾影响西夏的统治阶层与民间社会,甚至能参与到西夏储君的培养之中。考察《天盛律令》所载道经,老子在西夏道教中占有特殊的地位,这些道经的内容显示,西夏道教受到了“老子化胡说”的影响。宋夏之世,“化胡说”代表了一种宗教信仰格局,即道教代表中原,党项及周边的民族则敬奉佛教。西夏创建时,其建国策略有意保持党项民族特性,最终导致道教在西夏遭受冷落,佛教则愈加兴盛。佛道二教的不同境遇,尤其是西夏道教的衰落,是理解西夏利用宗教文化资源实现其政治目的一个具体案例。  相似文献   

3.
本文试图重构“西夏汉传佛教系统”,认为西夏佛教基础是辽代“圆教”信仰.此信仰基础来自于晚唐华严思想,可见西夏汉传佛教以“华严信仰”为主.西夏有两个佛教传统,即是“官方”佛教与“民间”佛教.前者最早传入西夏,思想基础为汉传佛教;藏传传统传入时代较晚,最初流传在民间.在西夏“判教”体系中,语言标准需要由“官方/民间”的标准加以补充.“官方/民间”佛教成为西夏佛教之“大传统”.  相似文献   

4.
汉传佛教在新加坡的早期传入,是作为"文明象征"与"权力象征",与移民社会、帮权结构紧密相关;二战前后,随着"人间佛教"在新加坡的传播,其菁英色彩与超越性特点获得主流社会的"文化认同"。随着中国大陆佛教输入的停止,汉传佛教作为"地方性宗教"完全"被嵌挂"在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上,"人间佛教"的现代性与资本主义获得场域上的暗合。60年代后,汉传佛教在教育、文化、慈善、社团组织等领域有更大的作为,呈现出"人间佛教"背景下性别意识、菁英色彩与社会行动的结合。百余年的新加坡汉传佛教实践脉络,是汉传佛教逐渐放弃农耕文明的"地方性"向现代文明的"世界性"回归;其实践经验亦充分表明汉传佛教现代转型的困境与内在动力。  相似文献   

5.
宋、辽、金、夏时期,少数民族政权相继建立,产生于大一统背景之下的礼教文化已经不能适应割据政权的统治需要,各割据政权便根据各自自身的要求,重新谋求建立一套独立的文化秩序来维护其统治,西夏政权即是如此。西夏统治者制定带有儒家色彩的礼法制度有其客观性和必要性。与此同时,西夏党项政权为构建自身的文化秩序,进行了一系列的实践活动,最终建立起了既富有自身民族特色又带有浓厚儒家文化气息的文化体系,致使文化上形成一种"多元一体"的态势。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宗教史、文献学等方面讨论西夏时期的“汉藏圆融”佛教。作者提出“广义”和“狭义”的“汉藏佛教”概念,并为之进行讨论。本文集中在“狭义”的汉藏佛教,并为之采纳不同西夏佛教文本中的材料佐证。作者认为汉传和藏传在西夏时期有比较广泛交流,无论在西夏文佛教词汇或文本义理内容皆可见其痕迹。从思想架构角度观之,汉藏圆融的基础为汉传华严思想,主要是澄观和宗密的思想典范,即是所谓“性起/缘起”的架构。藏传佛教密法属于“缘起”范围。  相似文献   

7.
正五台山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佛教历史悠久,早在东汉永平十一年(68)就建有佛寺。五台山青黄庙并居,是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的道场,在中国佛教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五台山,不同民族的佛教僧人之间进行广泛文化交流,形成极具融合特色的五台山佛教文化,突出表现在佛教文学、佛教美术、佛教音乐和佛教建筑等各个方面。这些成果在促进五台山佛教文化自身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不同时代、不同民族思想文化的传播、创新和发展,而且对于传承农耕和游牧融合的特色文化乃至山西的文学艺术、民居建筑、民间雕塑艺术等,也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8.
影响藏族大学生藏、汉文化认同的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该文通过问卷和访谈对藏族大学生的藏、汉文化认同状况进行了实地调查,初步分析了影响藏族大学生对本民族文化和汉族文化认同的因素。结果显示,藏族大学生的藏、汉文化认同之间存在着显著的负相关;父亲的受教育程度对藏族大学生对藏族文化的认同有显著影响;由于在教学中使用的语言不同,接受藏、汉双语教学的专业学习的学生,其藏族文化认同低于使用汉语单语教学的学生;学习汉语的时间对藏族大学生的藏、汉文化认同得分都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戴斌  李婧 《中国宗教》2023,(6):78-79
<正>由于西夏王朝地处各种文化的交汇点,因此其佛教壁画具有多元融合的艺术特色,不仅保存了中原、西域、吐蕃的艺术风格,还汲取了古印度波罗王朝时期的佛教艺术风格。不同艺术元素融合,形成了西夏佛教壁画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0.
十六国期间北方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交融,文化上的兼收并蓄,主要表现为:各割据政权的统治者出于文化认同与政权建设的需要,纷纷延续中原儒学传统,采取崇儒兴礼的策略;主流社会知识界对儒、道思想的理解融汇,使玄学风尚不绝如缕;得益于统治者的扶持,佛教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以"前凉"为代表的汉族政权对中原文化在北方的存续、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并引领了"十六国"的文化潮流。"儒""玄""佛"文化"承前启后,继绝扶衰"。北方各少数民族经过一百多年的文化洗礼,为最终实现隋唐时代的民族大融合,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11.
汉传佛教、藏传佛教以及南传佛教并称为佛教的三大体系,其中藏传佛教与汉传佛教为佛教中重要的两大派系,但是由于时间、地点以及传入方式的不同也各自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从教义上讲,汉传佛教为大乘显教,而藏传佛教为显教和密教合而为一的教派。明代瞿昙寺壁画将藏传佛教绘画与汉传佛教绘画艺术巧妙融合,是汉藏文化交流大环境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更是十分有利于我们对于同时间、同地域的汉、藏两种佛教寺院壁画风格进行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12.
西夏是以党项族为主体建立的王朝。西夏的宗教以佛教为主,佛教在西夏王朝的政治生活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它对西夏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对元代的佛教发展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正回鹘佛教是在汉传佛教的强烈影响下形成的。其所依经本大多译自汉语,其佛教术语也有很多直接采用汉语形式,其佛教艺术也处处深受汉传佛教的濡染,故笔者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说,回鹘佛教其实可被视作汉传佛教在西域的一种翻版,是汉传佛教强烈影响我国周边民族的一个典型范例。~①回鹘弥勒信仰的形成其实也是汉传佛教影响回鹘的一个实例,只是这种信仰在中原的盛行是在4至8世纪间,9世纪以后便渐趋衰微。  相似文献   

14.
"祖庭"起源于儒家尊祖敬宗的浓厚观念,在中国古代宗法社会具有丰富的文化意涵。隋唐以来,随着中国汉传佛教宗派祖统法脉意识的日益高涨,中国汉传佛教自唐中叶开始使用"祖堂"一词,北宋时开始采用"祖庭"一词,并逐渐赋予其多重的内涵和厚重的价值意义,使其成为了佛教中国化的突出标识。我国古代教内外学人对此已有自觉的认同和表达,为我国佛教发展的"中国化方向"奠定了深厚的思想基础和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15.
《法音》2016,(12)
正绪言中国佛教自西汉末年(约公元前2年)传入中国,迄今已经历了二千多年。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佛教在中国从一种输入文化,经过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不断碰撞和融合,变为输出文化。这在人类文化历史上是一个不可复制的奇迹,被学者称为是"中国文化与印欧文明完美结合的展现"。回顾中国佛教史,一定意义上即是佛教中国化不断完善的过程。进一步而言,也是汉传佛教祖庭兴起确立史。在众多宗派相继出现、祖庭成  相似文献   

16.
西夏是以党项族为主体建立的王朝.西夏的宗教以佛教为主,佛教在西夏王朝的政治生活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它对西夏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对元代的佛教发展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宗教中国化的根本属性是长期性,当代中国宗教依旧面临着中国化的问题,具体而言中国宗教要达成对当代中国的国家认同、民族认同、核心价值文化认同。赵朴初的人间佛教思想集中体现了佛教的当代中国认同,它将"人间佛教"的核心内容(佛教人本关怀哲学和人学菩萨道教法)置于社会主义文化语境中重新涵化,表达了中国佛教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接契,对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认同;进而倡导中国佛教自利利他、庄严国土、利乐有情,服从服务国家民族最高整体利益,服务当代中国的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和谐、民族团结、祖国统一、中外友好交往。赵朴初的人间佛教思想可为当代中国宗教中国化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8.
高强 《法音》2023,(12):44-48
两晋南北朝时期胡族入侵,南北对峙,各路政权相继而起,征伐不休,给民众带了莫大的苦难。虽然民族间有纷争,但彼此的交流、合作、融合仍是发展主流。在征战和交流融合中,新的民族共同体逐渐形成。在这期间萌发和生长的新中原文化,也为之后的隋唐文化奠定了基础。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一进程中,作为外来意识形态的佛教,发挥了独特而重要的作用。在查阅相关文献,参考和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旨在对两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在北方新的民族共同体构建和形成过程中发挥的作用进行探析,以收抛砖引玉之效。  相似文献   

19.
松潘地区苯教中"大鹏鸟"形象大量出现在神像背屏正上方、苯教寺庙屋檐正脊中部和庙宇内的柱头上,表明其在苯、佛融合中强化的护法神身份。该形象在上古时期的汉文化、苯教和印度教记载中相似度较高,后进入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在不同的传播背景中又发生了变化,且演变轨迹及成因,随着民族的迁徙而复杂难辨。本文试从现存岷江上游松潘地区苯教寺庙的踏查资料中,考述大鹏鸟形像特征的多元化生成背景,并探寻变化的根源,认为大鹏鸟在多元信仰中具有重要的调和作用。  相似文献   

20.
因明是印度佛教五明之一,因明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分为汉传和藏传因明,中国现代时期的汉传因明研究以西方传统逻辑作为参照系,这种因明研究范式影响至今.依照文明平等原则,因明研究应该回到印度文化中,因明是佛教哲学的方法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