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道教中,三天包含了清微天、禹余天、大赤天等三重天界,考察其产生的过程,可知最初清微天等三天并非仅仅作为三天的内容而被构建的,实际上它是为了与九天和其他天界名称一起凑足三十六天的名称才被创造出来。后世造经者将它们融入以《三皇经》为首创的三天体系当中,使它们成为了后世三天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清微天等三天和九天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考察二者之间的关系,可对道教天界观的研究做进一步推进。  相似文献   

2.
道教与“神魔小说”的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神魔小说”作家在布局安排小说情节时,大都采用了天—地—天结构形式,即小说情节以“天界”神仙活动或神仙“创生”神话为起首,以主人公“尘世”活动为主体,以主人公功成圆满,回归“天界”为结局。这种结构方式被众多作家普遍采用并非偶然。通过天—地—天结构,小说作者可以借用神仙的“预知性”来统筹安排材料,使小说情节时空跨度极大却始终有理有序。同时,天—地—天结构也使作者得以利用活跃其间的神仙群来推动故事发展,并丰富小说情节。而天—地—天结构的使用,又是与道教神仙在中国民众心目中的诸种特性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3.
(二)炼精化炁道教养生丹法,炼精化炁这一阶段是关键性的重点,因为它较筑基功夫更高一层。是在筑基基础上,进一步炼精气神。精气神在炼精化炁阶段总称为“药”。筑基功夫是修补三者的不足,是初步预备功法,术语称为“道术”阶段,三宝—精气神补  相似文献   

4.
道教里“六天”一词最早见于东晋时期的上清、葛氏道诸派经典,真正赋予其含义的却是刘宋时期的天师道。刘宋天师道视“六天”为恶鬼,提出以善神“三天”代替。天师道对“六天”的这种解释,是在道教受到上层阶级的压制而儒家礼教祭祀制度受到重视,以及佛教传入中国这样一种特定的历史背景之下形成的。“六天”一词的出现与“三天”以及道教成立前的古代文献中的“九天”观念也有一定的联系。本文围绕这些问题,试图对刘宋时期天师道“六天”说的含义,以及“六天”一词出现的缘由作一个分析。一、刘宋天师道“六天”的含义刘宋天师道经典《三天…  相似文献   

5.
俞琰的丹道药物理论对易学思想多有融摄。他认为,内丹修炼的不同阶段,药物有不同的指向。筑基阶段,神气相交产生元精为药物;炼精化炁阶段,阴阳二气相交产生元炁为药物。俞琰继承了宋代以来的图书学理念,并将图书学应用于丹道领域,以其自创的多幅易图解说元精产生的条件、位置、时机和炼精化炁的方法、原则。他还将易学的"三才"说引入人身,以身心修炼模拟天地日月的运转,对后世道教和中医养生学产生了一定影响。俞琰将易学与丹道融通为一,既丰富了易学的内容,也提高了道教的理论层次。  相似文献   

6.
本文认为:(1)唐代道经《上开经》《内音经》中有关十一曜的记载为后人篡入,补入时间或在南宋及以后。(2)杜光庭著作中只有九曜,没有十一曜。(3)唐末宋初,以《灵台经》为代表,通过对本土天文学“天一星”“太一星”以及孛慧星理论而非术数学“十神太一”和“九宫贵神”思想的采撷,道教进一步完善紫炁与吉事、月孛与凶事相对应的星曜形象。进而借助真宗崇道之机,不仅“紫炁”与“天一”、“月孛”与“太一”合称成为道门仪范定制,而且十一曜在社会上的影响迅速扩大。整体而言,道教对域外星曜新思想的回应十分迅速,显示出道教对外来文化的敏锐和包容。  相似文献   

7.
当我们步入神州大地的道教宫观时,多数宫观内有座“三清殿”,是宫观建筑的中心,殿内供奉着“三清尊神”即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那么“三清”在道教中的含义及其流变如何,这是本文试图探讨的问题。“三清”就其文义的神学内涵来看,“清”是受中国古代文化传统影响,即“清气为天,浊气为地”而来的,“清”在这里实指“天”。至于为什么用“三”来表述“清”,而不是其它数字,仔细分析主要原  相似文献   

8.
唐末五代著名道士杜光庭,编录道教神学地理集《洞天福地狱渎名山记》,其中有一部分为《灵化二十四》。灵化二十四。或称二十四化,即二十四治。传为东汉张陵在蜀境创建五斗米道过程中,所设立的二十四处道教活动据点或教区。讬言“太上(以)汉安二年(公元143年)正月七日中时下二十四治,上八中八下八,应天二十四炁,合二十八宿,付天师张道陵,奉行布化。”各治“置以土坛,戴以草屋”为祭祀之所。“置男女官祭酒,统领三天正法,化民受户,以五斗米为信。”以后为张  相似文献   

9.
本文试图以先秦“天命”观、老子的“道”、道教天命思想及其政治作用、承负因袭的客体说、“我命在我不在天”的主体说等观念为主,对早期道教天命思想作一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0.
“神魔小说”中的仙与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神魔小说”人物形象的设计,“神魔小说”的“神仙救世”和“凡人修道”双重主题的产生,以及“神魔小说”天—地—天情节结构方式的由来等三个方面,分析了道教观念及道教仙传故事对明清“神魔小说”类型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道教的信仰及教理教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教所信奉的神仙,上至三清、四御,下至城隍、灶君,风雨雷电、山川社稷均有神灵。而道教最根本的教理教义,是“道”和“德”。“道”在道教中是唯一的理论基础,是以“清静为宗、虚无为体、柔弱为用”的一种“道”。这种“道”就是道教最根本的信仰。道教认为:“道”是无所不包和无所不在的,它是一切的开始;并认为“宇宙”是由“道”演化出来的,有了“道”才生成“宇宙”,由“宇宙”中的“元气”构成了“天地、阴阳、四时”,由此而化生万物。有的道书又认为:先有“元气”,后有“宇宙”,并将“宇宙”分为“混元、洪元、太初”三个不同的大的世纪,这是依据“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理论而发展的。老子所说的“道”,既是指“宇宙”的本体,又是指“自然”的规律。《道德经》(二十五)所说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说明“宇宙”的根源是“自然”;由自然产生宇  相似文献   

12.
道教节日     
三清圣会道教信仰的最高尊神为“三清”。道教相信“三清尊神”是从混洞太无元化生出天宝君;从赤混太无元化生出灵宝君;从冥寂玄通元化生出神宝君。三清都是元始天王所化法身。《列仙传》说: “元始天王在天地末分时之一元精气,在大罗天上,化身于三清。一化无形天尊(今称元始天尊),常住清微天之玉清境;二化无始天尊(今称灵宝天尊),常住禹馀天之上清境;三化梵形天尊(今称道德天尊),常住大赤天之太清境。亦即元始天尊常住的境界,是三十五天之上的玉清境;灵宝天尊常住的境界,是三十四天之上的上清境;道德天尊常住的境界。  相似文献   

13.
老子道德观及其自然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教将老子称为太上老君,与元始天尊、灵宝天尊并称三清。其来源,道教释为“一气化三清”,这等于说三清是无由自生或自然而生,自然观念在道教文化中的核心地位由此可见一斑。以文化人类学观点看,玉清元始天尊神性最强,他偏重于表达自然的物理时空本质,有无始无终、永恒如斯之义  相似文献   

14.
近几年,气功热风靡国内外,现在社会上流传着各种各样的功法。分析这些众多的法门,不外乎是古代所谓吐纳、存神、调息、导引之类。笔者热衷于道教炼养方面的学习和研究,本人将数年访师学道所学部分道教功法及自己一点粗浅体会,草此短文,奉献给爱好修炼的同道们,并祈指正。一道教筑基内功(以下简称筑基功),是全真道信士修真养性最基本的法门之一。道教修真过程分为四个步骤:一筑基,二炼精化炁,三炼炁化神,四炼神还虚。“筑基”  相似文献   

15.
气论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神仙思想是道教文化的核心内容。在历史长河中,二者相互影响、相互吸收,构成了一种互通关系。本文以此立论,首先分析了传统气论对于道教神仙思想之神学创世论的影响,接着指出,道教神仙思想对于气(炁)之内涵和地位的全新论述以及在方术实践中对于气法的运用又反过来推动了传统气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实际存在有“三清仙境”信仰、“三宝神君”信仰、“三洞真经”信仰与“三清尊神”信仰等几种不同的信仰形态与内容。因其皆与道教的“玉清”、“上清”、“太清”等名号有着密切的关系,故可称为广义的“三清”信仰。这种信仰的具体形态与内容,在历史上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先后相续,几经演变,最后才定型成为“三清尊神”信仰,成为宋明以来道教各派奉祀的最高尊神。本文试就道教“三清”信仰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演变过程及其宗教内涵作一学术性的探讨与研究。  相似文献   

17.
《大丹直指》是道教北宗修真经典,现略陈所学体会,以就教于明哲。一、作者及其丹法宗旨《大丹直指》系道教北宗全真系龙门派创始人邱处机著。邱处机主张清心寡欲为修道之本,修道者应出家,断绝一切尘缘,认为“一念无生即自由,心头无物即仙佛”,提倡儒、释、道三教合一。在修持中,邱氏主张以人的先天真炁和后天之气,通过修炼而相互交接,从而结成大丹以达仙境。所谓的仙,即寿命能被控制而已。二、同步天功邱长春以阴阳二气相互作用作为修待的总纲。他依据《阴符  相似文献   

18.
道教辞典     
《无能子》晚唐无名士哲学著作。《唐书·艺文志》道家类著录《无能子》三卷,云:“不著撰人名氏,光启中,隐民间”。约成书于光肩三年(887年)。自述:“无能子贫,其昆弟之子且寒且饥,嗟吟者相从焉”(《无能子·答通问》)。撰者系贫寒书生,是一位与正宗的封建统治思想相对立的思想家。《无能子》三十四篇,分上、中、下三卷。“其旨归于明自然之理,极性命之端,自然无作,性命无欲,是以略礼教而外世务焉”(《无能子·序》)。认为天地阴阳都由气的变化而来,说“天地未分,混沌一炁。一炁充溢,分为二仪,有清浊焉,有轻重焉,轻清者上,为阳为天;重浊者下,为阴为地矣。天则刚健而动,地则柔顺而静,气之自然也”(《无能子·圣过》)。  相似文献   

19.
农历七月十五日破晓,被尊为全真第一丛林的北京白云观,呈现出一片节日的景象。殿堂内外摆设得整整齐齐,扫除得干干净净,准备即将在这里举行隆重的中元法会。农历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是道教比较隆重的节日,这一天道教宫观内都要举行隆重的道场。早在汉朝以前人们就信仰天、地、水三官大帝,道教称三官中的地官为赦罪大帝,尊其为“中元七炁赦罪地官洞灵青虚大帝平等应善天尊”。每年七月十五日为传统的中元节,又是地官的圣诞日。  相似文献   

20.
“芙蓉冠”作为道教最为重要的服饰形态,不仅是天尊上仙的标志性礼冠,同时衍为高功道士施行科仪所着法服。道教“芙蓉冠”经历了“爵弁(含委貌冠)形芙蓉冠——花叶形芙蓉冠——如意芙蓉冠”三个演化阶段。“芙蓉冠”实质是对“道”之思想及其精神的符号化表征,象征修道者在身内(五藏)和头顶(上丹田)结成的“身神”或“丹精”之炁,乃为得道成仙的意象性标志。因而,“芙蓉冠”并非简单的道教礼仪服饰,而是蕴含深邃思想意涵的中华文化符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