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道教对中国民众的影响至深且远,它对中国化过程中的佛教疑伪经同样有着重要的影响,部分佛教疑伪经中融摄了道教的思想内容,形成了中国佛教疑伪经经典.此外,有的疑伪经还吸收了一些民间信仰的思想,演变成不同于印度佛教的新的信仰内容,这些融合有中国道教、民间信仰的疑伪经经典为佛教在中国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  相似文献   

2.
道安的《综理众经目录》和僧祐的《出三藏记集》是两部早期的佛教目录,是汉文大藏经史写本阶段的酝酿时期。本文试图对它们进行梳理,比较它们对"疑经"、"伪经"、"抄经"、"异出经"、"失译"等目录学术语的不同诠释,从而探寻佛教早期目录学的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3.
云冈石窟第11窟太和七年龛系中国早期邑义造像。以造像记为对象,结合考古学和佛教美术等领域研究成果,分析了疑伪经《提谓波利经》和《净度三昧经》对平城邑义结成及信仰的影响。题记表明民众是在本土信仰、传统观念的框架下接受佛教文化,内容呈多元化倾向,并存在主观的筛选与组合,这种选择与所表现的心理追求在实践层面推动了佛教的中国化。  相似文献   

4.
《道行般若经》在我国早期佛教传播史、佛教般若学史上影响巨大,但佛教研究界对该经译本历来众说纷纭。或谓竺朔佛并未译过该经一卷本,或谓该经十卷本为竺朔佛、支谶合作翻译,两种译本是何关系历来亦模糊不清。本文梳理相关资料,论述一卷本《道行经》乃竺朔佛所译,已佚。十卷本《道行经》为支谶所译,与竺朔佛无涉,今存。所谓竺朔佛参与十卷本翻译的观点乃受后代窜入《出三藏记集》中错误资料的误导。指出一卷本属抄经,十卷本为全本。文章最后指出,道安《道行经序》的对象是一卷本,目前各藏经把它冠在支谶十卷本之前,研究者以之解说支谶十卷本,并不妥当。  相似文献   

5.
《十王经》是影响最大的中土疑伪经之一,有回鹘文、藏文、西夏文等多语种译本。本文简要介绍四种藏文写本的基本情况,并将其与汉文、西夏文经本进行初步比较。研究表明,藏文本是在综合多个汉文经本的基础上编译而成。四个藏文本中,梵典宫本与西夏本最为接近,应该是西夏本据以翻译的底本系列。中土撰述疑伪经的多语种译本,是佛教中国化和各民族人民以佛教为纽带展开交往交流交融历史的重要见证。  相似文献   

6.
《佛说安宅神咒经》是一部重要的汉传佛教早期文献,经文中的安宅观念和神煞体系均源于汉代本土信仰,该经当是后汉时期创制的一部伪经。《佛说安宅神咒经》在创制过程中,接纳、吸收、改造了本土安宅观念和神煞体系,从而将普通民众的风水信仰纳入到其宗教仪式中,这是佛教融入民众生活、获得信众的重要途径。《佛说安宅神咒经》对道教的安宅科仪及风水信仰产生了深刻影响,这为我们考察佛教与道教、民间信仰之间的关系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唐代法令对宗教异端书籍查禁的角度来探讨佛教疑伪经问题。佛教目录的编辑整理,晋唐以来多出自律宗僧人之手,并常常得到朝廷皇室的支持。疑伪经录的编纂与查禁在隋唐时期逐渐形成制度。源于教内的疑伪经录,隋唐之际逐渐演变为朝廷查禁宗教异端书籍的目录,是宗教与法律双重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敦煌文献中保存的一百多种疑伪经,绝大多数都不载于清以前的藏经,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但其中不少都是残卷(片),给整理研究工作带来了严重的影响。本文通过残字拼合、内容接续、行款相同、字迹书风相近等角度的比较分析,将《究竟大悲经》、《善恶因果经》、《大辩邪正经》、《益算经》等4种疑伪经中的24号残卷(片)缀合为9组。通过缀合,这些原本分裂的残卷得以团聚一处;而借助于缀接后的写本显示的较为完整的信息,我们又可对其形制、内容与性质作出更客观、可靠的判断。  相似文献   

9.
胡同庆 《法音》2014,(4):56-61
正在敦煌石窟艺术中,关于弥勒信仰的造像和壁画很多。仅就经变画而言,便保存有《弥勒经变》多达98幅,同时还有大量的弥勒菩萨或弥勒佛塑像。这些壁画和造像,反映了自北朝至唐、五代、宋时期敦煌地区的弥勒信仰情况。一约在公元二、三世纪,印度和中亚地区已出现弥勒菩萨和弥勒佛的造像。随着佛教东渐,弥勒造像传入中国,到四、五世纪,弥勒造像十分盛行。敦煌地处丝路咽喉,佛教传入首当其冲,弥勒造像自然滞形于此,在北凉、北魏、北周等洞窟中所塑甚多。这与北朝盛行坐禅、求弥勒决疑的风尚有很大关系。  相似文献   

10.
苏海 《佛教文化》2009,(1):94-105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两汉之际传入我国.东晋、后赵时期传入五台山。魏齐时期,五台山就成了北朝研习《华严经》的圣地。到唐代中叶,五台山佛教发展到鼎盛时期。《金石粹编》卷113《大唐闰州句容县大泉寺新三门记》载:“天下学佛道者,多宗旨于五台”,“而往解脱者,去来回复,如在步武”,怫教的各个宗派,如唯识宗、华严宗、律宗、净土宗、密宗、天台宗、  相似文献   

11.
一、关于《无量清净平等觉经》的译者有三种说法现藏题为支娄迦谶所译,缺乏可靠性。这一说法始于《历代三宝记》、《大唐内典录》和《开元释教录》等相沿其说。另有白延或帛延译之说。这一说法始于《法经录》、《仁寿录》、《静泰录》等所有经录皆主白延或帛延译之说。再有一种说法是以《无量寿经》为题,附注“一名无量清净平等觉经”,题为竺法护译。这一说法,《道安录》、《出三藏记集》以下所有经录都有记载。这三种说法,哪一种表达了真正的事实?我想就此予以研究讨论。二、支娄迦谶说  相似文献   

12.
《老君音诵诫经》中的"刘举"并非特指某一位具体人物,而是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符号。它源于王莽代汉之际出现的"卯金修德为天子"、"刘氏复起、李氏为辅"等植根于谶纬神学的古老谶记。东汉灭亡后,民间道教教团将刘氏谶记纳入到自己的体系之中,并以末世论对其加以改造,使之成为具有道教特色的谶记。  相似文献   

13.
靖居丛录     
《法音》1989,(3)
宋书袁粲传梁吴均《续齐谐记》记许彦于绥安山行,遇鹅笼书生故事。唐人段成式《酉阳杂俎续集》卷四考其来自释氏《譬喻经》“昔梵志作术,吐出一壶”之事演绎而成。佛教之影响于文艺,当不止此,唐牛僧孺《玄怪录》杜子春故事渊源于玄状《大唐西域记》卷七婆罗痆斯国烈士池传说,即其类也。  相似文献   

14.
佛教"疑伪经"与弥勒信仰--以佛教经录为中心的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淼 《宗教学研究》2006,(1):171-174
"疑伪经"是中国佛教经典中所特有的一类经典,它们尽管受到种种鄙视和排斥而难以流传,但是,从佛经目录中可以看出这类经典在特定时期仍然大量存在和流行,有些甚至保存至今.其中,有一部分关于弥勒信仰的疑伪经,是反映弥勒信仰在中国特定历史时期发展的重要资料,从中可以看出弥勒信仰在当时社会中的流传情况.  相似文献   

15.
《父母恩重经》中的儒教、佛教、道教[日]冈部和雄一《父母恩重经》无疑是中国编撰的经典。记叙佛典翻译情况的目录(经录)称中国所撰经典为“伪经”,为不致造成翻译史的混乱,故不予编入正规的大藏经(即入藏)。《父母恩重经》至今从未入过藏,是一部货真价实的伪经...  相似文献   

16.
造像记是反映北朝佛教传播和发展的第一手资料,本文即以北朝造像记为对象,从其所涉及的福报内容和对象出发,考察了北朝佛教对中国本土神灵信仰和儒学伦理观念的接受,以及其中所包含的佛教与王权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父母恩重经》是唐朝初期出现的一部佛教伪经,在唐朝获得广泛的传播,产生过非常大的历史影响。《父母恩重经》宣扬的子女应该践行孝道、回报父母养育之恩的思想,与中国儒家思想,特别是《孝经》所提倡的孝和孝道伦理是一致的。《父母恩重经》在唐朝的出现,既与唐朝统治者提倡《孝经》和孝道的文化政策有关,也是佛教自觉调和与儒学思想的矛盾、努力融入中国文化的产物。  相似文献   

18.
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至魏晋南北朝其势大盛。随着佛典的大量翻译和流传,中国文化的各部类均受其影响,特别是哲学和文学艺术。从汉末到西晋,安世高、支娄迦谶、竺法护等人用直译的方法翻译佛经,其译本“义理明晰,文字允当,辩而不华,质而不野”,对佛教初传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9.
《佛教文化》1996,(4):30-31
从佛教的立场来讨论《楞严》,很久以前就有一个预言流传着。硕言《楞严经》在所有佛经中最后流传到中国的。而当佛法衰微时,它又是最先失传的。这是寓言.或是神话,站区不去管它。但在西风东渐以后,学术界的~股疑古风气.恰与外国人处心积虑来破坏中国文化的意向相呼《楞严》与其他几部著名的佛经,如《圆觉经》、《大乘起信论》等,使最先受到怀疑。民国初年,有人指出《楞严》是一部伪经。不过还只是说它是伪托佛说,对于真理内容,却没有轻议。可是近年有些新时代的佛学研究者.竟干脆认为得严是一种真常唯心论的学说,和印度的一种…  相似文献   

20.
赵立春 《法音》2021,(1):63-66
地论学派是指南北朝时期以弘扬《十地经论》为主的一个佛教学派,主要流行在北朝,且历经北魏、东魏、北齐、北周、隋等朝代而经久不衰。《十地经论》是印度大乘瑜伽学系的重要典籍。作者世亲初从声闻乘出家,后闻其兄无著讲《十地经》,便改变所宗而先撰成《十地经论》,对《十地经》进行了解释和阐述,以赞扬大乘,巩固了瑜伽学说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