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海金华 《天风》2022,(3):17-19
基督教自19世纪80年代传入云南以来,在信仰上扎根本土文化;新中国成立后,在政治上拥护中国共产党,拥护三自爱国运动,至今在坚持我国基督教中国化方向上不断进步,在促进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民族团结、社会和谐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贡献一份力量.  相似文献   

2.
《法音》2023,(12):4-4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王沪宁2023年12月17日至19日在云南调研。他表示,民族宗教工作是党治国理政必须做好的重大工作,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关于宗教工作的重要论述,坚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线和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以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做好民族宗教工作,促进民族团结、宗教和顺、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3.
<正>中国大运河历史悠久,它促进了古代中国南北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对沿线区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形成了不同民族独特而丰富的物质文化符号,尤其河北段音乐文化符号的存在,更是种类繁多,形式多样,比如有高亢悠扬的船工号子、铿锵有力的运河架鼓以及热情欢腾的沧州落子等,这些具有中原地区特色的文化瑰宝构成了大运河河北段丰富的历史文化。在它们形成或流传的过程中,或同宗流变,或取长补短,都打上了民族融合的烙印,对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建构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4.
《中国宗教》1995,(收录汇总):5-5
新华社长春7月17日电7月14日至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统战部部长石泰峰在吉林延边调研时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立足统战工作特别是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实际,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进一步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落实统战工作责任制,切实提高工作针对性实效性。  相似文献   

5.
《中国宗教》2023,(7):5-5
新华社长春7月17日电7月14日至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统战部部长石泰峰在吉林延边调研时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立足统战工作特别是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实际,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进一步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落实统战工作责任制,切实提高工作针对性实效性。  相似文献   

6.
<正>2019年6月22日至23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与理论研究工程领导小组主办的"第七届科学无神论论坛"在乌鲁木齐举行,论坛的主题为"弘扬科学无神论精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本届论坛由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科学与无神论研究中心、中国无神论学会和新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共同承办,《科学与无神论》杂志社、全国高校  相似文献   

7.
《中国宗教》2021,(3):F0002-F0002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5日下午在参加他所在的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要认真做好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工作,全面推行使用国家统编教材。要在各族干部群众中深入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特别是要从青少年教育抓起,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全面理解党的民族政策,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旗帜鲜明反对各种错误思想观点,凝聚建设亮丽内蒙古,共圆伟大中国梦的合力。  相似文献   

8.
正中央民族工作会议8月27日至28日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准确把握和全面贯彻我们党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推动民族地区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提升民族事务治理法治化水平,  相似文献   

9.
《法音》2021,(1):70-70
本刊讯2020年是已故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内蒙古政协副主席、第十一世乌兰葛根嘎拉僧海日布丹毕尼玛诞辰一百周年,2020年12月5日至6日,"弘扬新时代爱国爱教精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讨会暨纪念十一世乌兰葛根诞辰100周年座谈会在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举行。  相似文献   

10.
传统中国民间信仰的祭祀组织在地理空间上往往具有一定的分布特征,体现了地方社会对其地方历史的记忆和理解.对这种祭祀空间分布产生影响的因素有多个方面.本文以浙江鄞县民国时期的民间信仰神祠祭祀组织及其覆盖的空间为例,在描述该地祭祀空间的分布情况的基础上,分析其形成的历史原因,进而探讨影响地方祭祀空间形成的诸因子.  相似文献   

11.
一、玉树地区自然与人文环境概况玉树,为藏语音译,汉意为遗址。相传,玉树是格萨尔王妃珠姆的诞生地,故名玉树。清朝时,玉树土司辖区有囊谦千户属下的一百户部落,因其地处于青海与西藏之间的交通要道,史称唐蕃古道,故为清朝官员所熟知,久而久之  相似文献   

12.
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我国社会的发展,对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在新的时代发展之中,人们对于艺术的追求与欣赏能力正在发生着显著的变化,并且人们的生活水平获得了显著的提升。人们对艺术的追求与欣赏能力的变化对于人们在以后的美术教学中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不同的人对于艺术有不同的见解,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艺术逐渐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我国的民间艺术具有源远流长的历史以及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在以后的艺术设计专业中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全球性的"文化趋同"现象,使原有地域性文化受到冲击,文化的多样性和地域特色逐渐衰落、消失,同时也使根植于地域文化的城市、建筑与室内空间装饰设计出现特色危机。地域性符号是由地域文化凝聚而成,因此具有极强的代表性。开封古称大梁,拥有深厚的文化积淀,享有古都之盛名,名胜古迹遍布市县,民俗文化特色浓郁,地域符号特征突出。因此,对其地域性符号进行提取与创造,并将其应用在室内设计中,就能能够充分体现出开封地区性主题特征,发展成具有开封地方特色的设计风格,将为枯燥乏味、千篇一律的现代设计增添一抹亮丽的色彩。  相似文献   

14.
在民俗文化中,猪居于十二生肖的末位,寓意比较复杂。这是一些必然性的因素与偶然的效应相互作用的结果。其实,猪似乎是与人类最早结下友谊的动物之一,但由于某些偏见,猪成了无能、懒惰的代名词。当然,人们对猪也有不少赞美之词,这源于猪的憨厚、宽容、聪明、豁达,对人类给的生活环境从不计较,对奉献自己的一切无丝毫怨言。在古代的神话中,猪还是天帝所使用的出行工具,即猪龙。同时,生肖猪还有财富之寓意,民间艺术中的肥猪拱门成为年画、剪纸、刺绣等世代因袭的图画题材。木雕作为一项传统工艺,其作品透着木质材料本身自然、淳朴的气息。在木雕创作中,以生肖猪为主题,并结合自身的实践,融会东巴象形文字中的猪字进行木雕生肖猪的创作,有助于我们深刻地感受先民们对生肖猪图腾崇拜的虔诚与狂热。  相似文献   

15.
作为祭神辟邪的物品,年画从诞生之际就与民间信仰文化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而小校场年画也以其浓厚的地域特色,反映出近代上海的都市民间信仰习俗。年画是中国独有的民间艺术形式,春节之际张贴于家户的内外,具有驱灾避邪、祈福迎祥的作用。各种题材的年画应节使用,逐渐发展成为百姓日常生活中的居家装饰画。  相似文献   

16.
红色经典艺术课堂教学作为红色经典艺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对弘扬民族精神、提升学生的思想品格和艺术素养有着重要意义。将红色经典艺术作品融入课堂,不仅能够提升大学生对经典艺术作品的认识和鉴赏能力,也能激发学生学习红色经典艺术的热情。通过对红色经典艺术作品与设计课程的关联性,能够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认同感。  相似文献   

17.
从原始农耕文明时期开始,十二生肖就承载着人民对吉祥美好事物的祈愿。十二生肖的艺术形象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和表现形式,包含着多民族的艺术创作,对民间美术创作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老虎的形象勇猛、威武、正义,是十二生肖中老百姓喜闻乐见的题材之一。对老虎在民间美术中不同的表现形式进行分析,在借鉴民间美术中生肖虎的基础形象上,对东巴象形生肖虎进行创新设计,有利于将民族传统文化不断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8.
中国民间艺术博大精深,历经数千年而不衰。许多先民创造的文化符号伴随着古老的信仰与习俗在木板年画、剪纸、建筑、木雕、雕塑等艺术中得到传承,极大地丰富了民间美术的题材。以东巴象形生肖狗在木雕中的创作实践为契机,探索木雕如何与生肖元素结合、创新与应用,有利于传承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9.
清代以来,新疆经历了两次恢复性社会重建,同期大量内地民人移居新疆,主要分布于新疆北部一带。本文以清代新疆北部地区的屯垦中心——迪化为例,依据史料、游记和见闻录等材料,从庙宇、神祇、庙会三个方面分析民间信仰与新疆汉人社会整合的内在机制。认为,社会整合存在地方社会整合和国家整合两个层面:在地方社会整合中,民众借助信仰惯习和策略性的信仰实践,建构了新的地缘关系和地域认同并呈现出文化上的多元;在国家整合中,政治手段和民间信仰的文化手段共同实现了边疆与内地的一体化。两个整合过程相伴相生,促进了边疆社会的稳定,也反映了中华民族一体多元的社会过程。  相似文献   

20.
云南省是我国西部地区少数民族聚居大省,具有丰富的佛教旅游资源,极具保护与开发利用价值。通过对云南佛教文化资源旅游开发中需要引起高度注意的问题进行阐述,以期为当前西部地区宗教文化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