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弥勒信仰自印度传入中国就成了中国佛教菩萨信仰体系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学界对于弥勒信仰的起源,比较流行的观点是源于外来的“弥赛亚”或伊朗的“米特拉”信仰.实际上,弥勒信仰有属于自己的“救度”性格与“拯救”方式.  相似文献   

2.
科学与预言     
基督教信仰中有“末世论”,佛教信仰中有“末劫论”,二者都相信现世界终将毁灭,届时将由一位救世主领导众生建立一个全新的幸福世界。不过这位救世主的名字,一个是“墓督”,一个是“弥勒”。基督是“爱”的象征,“弥勒”的意译即是“慈”,二者都是人性的一种投影。...  相似文献   

3.
2005年正月初六,阳光灿烂、晴空万里、幡幢高悬、彩旗飘杨。称为“世界之最”的“弥凡弘珠”开光典礼在云南省红河哈族彝族自治洲弥勒县举行,倡办者为弥勒县锦屏山弥勒寺。该寺的露天弥勒大佛是国内一大景观。出席弥勒佛珠开光典礼的,有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云南佛教协会会长刀树仁,89岁高龄的高僧明道,昆明圆通寺的方丈淳法师,晋宁县盘龙寺的方丈能寿等。来自国内外各地,印度和东南亚的僧俗佛众上万人参加了庆典活动。  相似文献   

4.
释界定 《法音》2022,(6):12-21
<正>弥勒(梵名Maitreya),音译为梅旦丽耶,新称弥帝隶,华译为慈氏,名阿逸多(梵名Ajita)。《观弥勒上生兜率天经赞》有云:“其此慈者,父王本姓;父姓母姓,俱有慈故,名为慈氏”“又有云,慈氏本姓颇罗堕,字阿氏多,又王姓颇罗堕,字阿氏多,字理无差,姓成乖角,其弥勒者母及自性俱行慈爱,因以为名,由是得号,是心行性亦种姓也”[1],说明弥勒是姓,与其父母的姓氏与经历以及弥勒本人的修习内容有关。弥勒佛不仅在中国家喻户晓,在古印度也是四大菩萨信仰之一(文殊、普贤、观音、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佛教的发展过程中,弥勒信仰曾一度盛行,并对社会生活产生过重大的影响。它作为印度佛教净土思想的内容之一,可在婆罗门教和小乘佛教中找到渊源。只是到大乘佛教形成时,为了解决人生未来问题,才在其净土信仰的系统思想中,产生了弥勒兜率净土的内容。这种思想,在印度的影响并不太大,但到传入中国以后,因与特定的社会条件相结合,却曾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崇拜弥勒的思想,跟随着不同时代的步伐,最先得到传播的是弥勒上  相似文献   

6.
胡同庆 《法音》2014,(4):56-61
正在敦煌石窟艺术中,关于弥勒信仰的造像和壁画很多。仅就经变画而言,便保存有《弥勒经变》多达98幅,同时还有大量的弥勒菩萨或弥勒佛塑像。这些壁画和造像,反映了自北朝至唐、五代、宋时期敦煌地区的弥勒信仰情况。一约在公元二、三世纪,印度和中亚地区已出现弥勒菩萨和弥勒佛的造像。随着佛教东渐,弥勒造像传入中国,到四、五世纪,弥勒造像十分盛行。敦煌地处丝路咽喉,佛教传入首当其冲,弥勒造像自然滞形于此,在北凉、北魏、北周等洞窟中所塑甚多。这与北朝盛行坐禅、求弥勒决疑的风尚有很大关系。  相似文献   

7.
本文在论述弥勒文化的性质、特点和价值的基础上,提出了弥勒文化可以为全球共享的理念。本文认为,印度佛教中弥勒文化本质上是其整体教义的一种集萃、提炼和概括。中国弥勒文化更多加入了中国固有文化元素,使弥勒文化的内容更丰富,世俗化程度更高,国际适应性更强。在当今世界局势处于巨变时期,倡导全球共享弥勒文化中的重要思想和理念,有利于激发其他国家人民对中国文化的感情共鸣,有利于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  相似文献   

8.
《法音》1992,(5)
玄奘法师与弥勒大士有甚深因缘。《大唐故玄奘法师行状》载:“法师从少以来,常愿生弥勒佛所,及游西方,又闻无著菩萨兄弟亦愿生兜率,奉事弥勒,并得如愿,俱有证验,益增尅励。自至玉花,每因翻译,及礼拜之际,恒发愿上生兜率天,见弥勒佛。”大师临终,嘱弟子齐声称念弥勒如来。在其弥留时刻,弟子又问:“和尚定生弥勒前否?”师答:“决定得生。”言讫舍命。大师终其一生对弥勒拳拳服膺,无有暂舍,以往生兜率为要期。其门人从窥基始,至文备、神泰等均修弥勒净土。延至后世,弥勒信仰遂成为法相宗修行的共同信愿。弥勒净  相似文献   

9.
正三、"新弥勒信仰"的特点特征目前的"新弥勒信仰"有几个显著的特点与特征值得注意,这将可能决定这种信仰未来的发展方向。1、普遍性当代印度的"新弥勒信仰",已经跨越了不同的地域、民族、语言以及不同的宗教,具有普遍传播的特征。  相似文献   

10.
《法音》1989,(1)
净土思想渊源于印度。早在东汉时净土经典就开始传入我国。支娄迦谶首译《无量清净平等觉经》、《般舟三昧经》等,后来竺法护译《弥勒菩萨所问经》、《佛说弥勒下生经》,畺良耶舍又译《观无量寿经》,于是中国出现净土信仰。初时大致曾分为弥勒净土和弥陀净土两种。弥勒净土信仰由东  相似文献   

11.
周祝英 《佛教文化》2009,(3):102-107
弥勒是佛教中影响广泛、地位重要的佛菩萨。弥勒是梵语的音译,意为慈氏。他与释尊是同时代人,随释尊出家修习,释尊曾预言弥勒将来继承自己的佛位为未来佛。弥勒先于释尊入灭,上生到兜率天宫与诸天演说佛法,直到释尊灭度后五十六亿七千万年时,才从兜率天宫下生到人间,将在华林园龙华树下三次说法,继续弘扬佛法和普度众生,终究成佛。西晋竺法护译的《弥勒下生经》云:  相似文献   

12.
《法音》1992,(9)
通过学习《入中论》,对大乘中观宗有点滴认识,兹将几个中心问题,试述如下。概说印度之佛教,略分为四部(我国藏地承之):小乘之有部与经部、大乘之中观与唯识。唯识是弥勒菩萨教派,着重般若广行;中观是文殊菩萨教派,着重弘扬般若深见,基本著作是《中论》、《入中论》,藏地称之为二大车。龙树菩萨作《中论》二十七品,决择二无我,然文字非简即繁,后人不堪领  相似文献   

13.
一、前言因明即佛家逻辑,是公元第四至六世纪中由印度瑜伽行学派弥勒、无着、世亲、陈那、法称等论师,在尼也耶派十六范畴中有关逻辑思想逐渐发展起来的。“因”梵语称为“醯都”(Hetu),含有理由、原因、知识的意思。“明”梵语称为“费陀”(Vidya),在汉语意译为“学”。所以“因明”就是有关于因的学问。“因”的狭义的解释,当指五分(宗、因、喻、合、  相似文献   

14.
四川地区的弥勒信仰始于东晋中期,受到西凉和襄阳佛教的影响.随着弥勒信仰的盛行,四川出现了雕刻精美、题材丰富的弥勒造像碑.这些造像受南朝“秀骨清像”风格的影响,题材反映出当时弥勒佛和阿弥陀佛共存的情况.由造像题记则可以看出齐梁之际从弥勒下生信仰到上生信仰的转变.  相似文献   

15.
《法音》2016,(1)
正雪窦山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积淀的佛教名山,尤其是五代时期布袋和尚降生奉化,应迹雪窦山,因此更让雪窦山蜚声海内外。民国时期,太虚大师出任本山方丈,提出人生佛教的思想并致力于雪窦山弥勒道场的建设。建设名山文化,本质上是为了传承中国佛教中的精华。弥勒文化中浓缩了中国人的情怀、信仰及追求,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虽然佛教由印度传入中国,但弥勒的形象早已被中国化,弥勒精神亦浓缩了中国人的智慧。近年来,雪窦山结合自身特点,  相似文献   

16.
农村留守老人的家庭养老已经成了一个无法回避的公共问题.我们通过问卷调查与个案访谈对农村留守老人的家庭养老所凸显的代际伦理问题进行了实证研究.大多数留守老人在经济上的自立性、生活照料上的自理性、与子女沟通的低频度表明传统的“赡养”方式发生了变化;但是,外出子女对留守老人普遍的经济支持,情感互诉的高支持度又说明传统的“孝道”观念仍然发挥作用,大多数家庭亲子关系良好,以“奉献”主导的代际伦理的非对称性在维系着家庭养老实践.如何弘扬传统养老美德并实现现代转型,建立个人、家庭、社会和国家相结合的多元养老保障体系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7.
慕道 《天风》2009,(2):57-57
喜欢看《拯救大兵瑞恩》的都知道,影片中一个叫约翰·弥勒的陆军上尉,奉命在1944年诺曼底登陆后寻找一个特殊的士兵——詹姆士F.瑞恩。他必须把这个士兵送还给他的母亲。弥勒上尉和他的搜寻小组找到了瑞恩,但为了保护一座战略要桥,他们不得不与敌人展开激战。后来,弥勒上尉受了致命伤,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把手伸向大兵瑞恩,深情地说:“不要辜负大家!不要辜负大家!”  相似文献   

18.
按佛教传统所说,瑜伽行派的创始人是弥勒论师。但学术界一般认为,弥勒是否实有其人无法定论,或以为在瑜伽行派形成以后,大乘佛教为弘传教义而假托弥勒菩萨之名。瑜伽行派的实际创立者当是无著和世亲兄弟两人。现存佛经中仍保存了一些署名弥勒  相似文献   

19.
“葬墓”是壮族民间信仰天地善院的仪式类型之一,在广西南宁市武鸣区、马山县和宾阳县壮族地区具有重要影响。“葬墓”仪式有风水宝地“葬墓”仪式和一般穴位“葬墓”仪式两种类型。本文在实地调查基础上,对天地善院“葬墓”仪式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描述,并就其中蕴含的壮族祭祀亡灵的原因、亡灵价值的决定性因素、祖坟的地位和价值等文化内涵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0.
法界春秋     
《法音》1991,(9)
雷窦寺为筹建弥勒佛学院开办培训班雪窦山资圣禅寺为浙东名刹,1932年,太虚大师住持雪窦寺时设“世界佛禅学观林”,提倡雪窦山为弥勒菩萨道场。为了发扬中华民族文化,加强国佛教际文化交流,继承弥勒菩萨唯识思想,雪窦寺拟创办“弥勒佛学院”,现已着手筹备。由于目前条件有限,先办培训班,为将来弥勒佛学院打好基础,输送人才。培训班的教学,以人间佛教为指导思想,高举爱国爱教的旗帜,培养一批既能管理寺庙,又能弘扬佛法的僧青年。培训班定于今年7月份开学,设佛学、语文、美术、梵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