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法常是南宋末年的禅僧,擅长绘事。其所绘禽鸟山水树石人物,无不简洁生动,自然天成,蕴涵无限禅机。法常的花鸟画表现了一个孤寂空灵的境界,折射出万物皆有佛性的禅学思想。法常的水墨山水画在继承了米家山水画法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了水墨晕章的特性,创造出空灵淡远、虚无缥缈的意境。  相似文献   

2.
南北朝禅学     
南北朝时代,禅学是佛教的重要修持方式,尤其是在北朝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禅师传承关系和禅僧群体,在南朝则是沿着长江两岸和浙东出现多处禅修基地,颇具时代特色。本文拟就南北朝禅学及其特点作一简要的论述。  相似文献   

3.
黄文翰 《法音》2022,(2):23-28
<正>北宋以来,多有禅僧在参禅的同时,不废净土念佛法门的修持。活动于北宋末年的皖江籍高僧怀深,即是一位虔修净业的禅宗云门宗大德。自隋唐以降,弥陀净土信仰,即成为中国佛教净土信仰的主流,这一信仰特点至今没有改变。现代学术论著中使用的“净土”概念,如无特别说明,通常专指西方弥陀净土。本文亦遵循此惯例。  相似文献   

4.
中国宋元时代有众多学德卓著的临济宗禅僧东渡日本,也有很多在中国禅林受法的日本禅僧归国弘传临济禅法。他们在朝廷、幕府或地方武士建造的寺院传法、培养弟子,扩大临济宗在社会的流通范围。这一过程,经历了从早期由日本禅僧弘传所谓"兼修禅"到以宋元禅僧为主弘传"纯粹禅",促使日本朝野、城乡乃至普通民众对临济宗的了解,推进了临济宗  相似文献   

5.
正宋人以笔墨作佛事,将书画等艺术创作视为参禅悟道的手段。不论是参禅还是学书,都务必经过长期熏习和苦修,才能达到刹那的自悟。在禅学修行上,渐修与顿悟本不对立,而书法学习更是必经不断反复、艰苦训练的过程。宋代书法"尚意"说由来已久,最广为人知的即清代梁巘的《评书帖》:"晋尚韵,唐尚法,宋尚意,元明尚态。"从宋人书论中可以看到,"意"的含义在宋代得到了全面的深化。禅宗思想在北宋中后期的士大夫圈子里炙手可热,文人乐于读经、谈禅,喜与禅僧交往,甚至参禅悟道,禅宗思想不可避免地影响和反映到文学艺术上来。书法理论中的"我书意造""无法之法""无意"与"忽得",与禅宗"即心即佛""非法非非  相似文献   

6.
“无缝塔”在中国佛塔形制中,是比较独特的一类,它与印度的率堵婆有着紧密的渊源关系.而在其历史演变过程中,中国僧侣逐渐演化出“无缝塔葬”这一安骨方式,但目前关于“无缝塔葬”的记载,主要集中在禅宗文献,事迹也几乎都与禅僧有关.所以对无缝塔葬的研究,只能探讨禅僧与之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2002年6月26日,《中国禅学》创刊号出版座谈会在京举行。 《中国禅学》是河北禅学研究所主办的大型学术刊物。在净慧法师的倡导和中国禅佛教学者的支持下,经过—年的积极筹备,于2002年6月由中华书局出版。创刊号75万字,发表了中国禅宗学者(包括港台地区)的45篇研究论文,13篇书评。论文涉及到禅宗理论探讨、禅宗思想与历史、禅宗与其他宗派的综合研究、禅宗语言文学、现当代禅学研究、禅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等,在禅学研究的各个领域作出了有益的探索。 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中国禅学》创办人净慧法师指出,历史进入了21世纪,中…  相似文献   

8.
流行于我国宋元时代的吕洞宾故事经由禅僧传入日本,开始频繁出现在五山禅僧的作品之中,成为接受宋元文化的象征性符号。吕洞宾故事被军记物语《太平记》大篇幅引用,与日本本土历史故事形成互文性叙述,带有很强的批判性。吕洞宾故事也融入日本近世的浮世绘、读本小说、民间信仰之中,带有女性化、武士化的色彩,在日本本土文化的形成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六朝以来道教思想的蓬勃发展,直接催生了重玄学的形上学理论。同时还有一股与即将兴起的佛教禅学相媲美的道教心学思潮,正处于萌芽与成长的过程中。虽然在当时的历史地位与所取得的成就,没有达到重玄学那样的高度,但对未来道教认识的发展所产生的重大影响,甚至超过了重玄学曾经享有的荣誉。成为与佛教禅学既存在着相当共性又具有自身独特价值的思想学说。  相似文献   

10.
圆悟克勤的禅学与美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宋代时期,禅僧走向士大夫化,从而也使禅宗思想不断向艺术化、审美化方向发展.圆悟克勤开悟的著名公案,这一宗教实践,几乎成了士大夫艺术审美实践.而克勤所论述的人生的自由、解脱与超越的禅学理论,也正是深浸着宗教色彩的审美超越理论.克勤<碧岩录>在体例上,不仅创造了中国传统经学阐释学传统中所没有的一些方法,而且在其性质上体现出体验美学的某些特征.  相似文献   

11.
从伦理观到心性论──契嵩的儒释融合学说魏道儒在融合儒释关系的佛教学说史上有两个集中探讨的方面,其一是伦理观,其二是心性沦。北宋禅僧契嵩(1007-1070)兼顾两者,开辟了儒释融合学说的全新阶段,并确立了后世正统佛徒认识两教关系的基本原则。从伦理方面...  相似文献   

12.
北宗禅发展到明代,再次出现兴盛之势。北宗禅的重兴,一方面承继着“观心看净”的传统,另一方面也不断融摄相关思想来完善自身理论,其中唯识学便是明代北宗禅僧关注的重要思想。明代北宗禅僧对唯识学的关注,一方面表现在北宗禅僧与唯识学者的交流互动;另一方面,北宗禅僧如无迹正诲、了凡乘时等,其自身便是唯识学专家。明代北宗禅僧对唯识学的关注,既与明代佛教发展的大势相契,也与应对时代命题尤其是外来宗教的冲击与责难相关。  相似文献   

13.
心学释义--道教哲学之于陆王心学的一种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心学的历史形成过程的考察,认为心学概念最早是由道教提出的,然而心学的基本理论框架出现在禅学中,之后才有了陆王心学的发扬光大.但是,心学对心、性、理关系的论述,同初唐成玄英的重玄学基本一致,这说明,中国哲学在由对客体的考察为重点转向对以主体的考察为重点的过程中,道教哲学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如重玄学之于禅学,白玉蟾之于王阳明,都起到了先导性的作用.本文立足于现代哲学对主客体关系的认识,分析了儒释道心学各自的基本内涵及历史局限性,认为中国古典哲学从南北朝至明的发展,是主体性观念日益突出的过程.道教哲学与现代哲学,在基本内涵上,具有较儒佛更大的相通性.  相似文献   

14.
黄檗禅学的道禅品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唐以后 ,禅宗僧徒援教入禅、以禅解教而出现的佛教禅学化、禅教合一趋势 ,黄檗为总结者 ;士大夫官僚以庄释禅、庄禅合流而出现的禅学道学化、禅道合一趋势 ,裴休为典型代表。《传心法要》作为禅师与士大夫共同完成的思想体系 ,也就历史而逻辑地铸就了道禅的品格和特质。深入研究中晚唐社会重要历史转型时期黄檗禅学的道禅品格 ,对于理解有唐一代禅佛教尤其是由洪州禅向临济禅的转化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5.
油画起源于西方,传入中国已有上百年的历史,在逐步演变过程中实现本土化,在中西文化的碰撞下展现出一种独特的形式美。油画中的形式美是绘画者在创作中综合造型、色彩、明暗、肌理、空间等因素创造的具有个人独特风格的作品,从而传达给观者一种美感。中国风景油画不同于西方表达的自然事物,其融合前人思想,在风格上表达出一种中国意境,甚至有些作品具有禅学、道学的味道。在绘画创作中,形式美大多在画面中通过对比统一体现出来,更突出一种协调感。当代中国风景油画的形式美在西方传统风景油画绘画语言的基础上,又与中国的传统绘画元素相融合,为绘画创作提供了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6.
在隋唐之际,佛教在中国进入鼎盛期,出现了天台、法相、律宗、禅宗等中国佛教宗派。《宁玛教派源流》提及吉祥狮子早年参究禅法,所以应为禅僧。因此他所传授的大圆满法中,有许多与禅法的相似之处也就不足为奇了。宁玛派是藏传佛教的重要宗派,与噶举、萨迦、格鲁并列为四大传承之一,而其历史最为悠久。  相似文献   

17.
马祖道一是中国禅宗史上影响深广的高僧大德,他创立洪州禅系及其“平常心是道”的禅学思想标志着禅学中国化的完成。马祖道一的传法方式灵活多样,禅语风格自成一家。本文从口头语言和动作语言这两个方面对马祖道一的禅语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8.
禅学思想和诗歌创作在唐代发展到了巅峰。禅宗在唐代早已超出宗教范围而对文艺产生了深远影响,而唐代诸种文艺形式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诗歌。在诗与禅相互影响和交融的过程中,禅学赋予了唐诗经典意象更为丰富的思想内涵和审美价值,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月亮意象及飞鸟意象。月亮、飞鸟是唐诗中的经典意象。探讨唐诗中的月亮、飞鸟意象,有助于从思想内涵和审美境界两方面把握禅学对诗学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中国哲学史研究的一个重要突破是注意到了传统哲学与科学之间的关系,发表和出版了一些有关这方面的论著。这些论著有的是从传统哲学历史演变的过程中透视其和科学发展的联系;有的是从传统哲学  相似文献   

20.
19世纪是中国历史的重要转折时期。关于这个时期的中西文化和哲学交流,海内外已有不少质量很高的论著论及。但在笔者看来,仍有若干问题尚待澄清。本文略述浅见,望高明不吝赐教。“道同理一”论及其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