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丛林,通指禅宗寺院,所以也叫禅林。又以芳香之梅檀树林比喻佛门龙象所住之清净丛林,故也称之为旃檀林。佛教传入中国,至隋唐之际,大放异彩,丛林制度在此一时期亦应运而生,于是就有马祖设丛林,百丈立清规的中国佛教之丛林制度。 释尊创立佛教后,凡是正式出家的弟子们都必须剃除须发,身披袈裟,离情绝俗,断家室之累。男的名为比丘,女的名为比丘尼。比  相似文献   

2.
文摘     
人间佛教的制度变迁李向平、高虹在2008年第10、11期《法音》上发表文章《人间佛教的制度变迁模式——当代中国四大寺庙的比较研究》。文章指出,在台湾佛教和其他社会因素的促进下,当代中国佛教和寺院从传统丛林向现代教团发  相似文献   

3.
正唐代百丈山的怀海禅师通常被认为是禅宗丛林清规的创立者。早期禅宗以行脚四方、遍访禅师为务,不注重本宗寺院的建设,通常居于律宗寺院之中。然而,律寺的讲法和制度与禅宗不完全相合,故怀海认为需建立禅宗的寺院及相应的制度。随着宋代禅宗进入全盛期,禅宗丛林遍地开花,逐渐成为汉传佛教的主流,禅门清规也适应时代的变化,经历  相似文献   

4.
《法音》2019,(10):5-9
正(2019年7月24日中国佛教协会第九届常务理事会第三次会议修订)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汉传佛教寺院管理,落实民主管理原则,维护寺院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宗教事务条例》等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遵循佛教戒律和传统丛林制度,制定本办法。第二条寺院是依法设立、登记的宗教活动场所。寺院符合法人条件的,可以按相关规定登记为宗教活动场所法人。第三条寺院应高举爱国爱教旗帜,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5.
《法音》2017,(8)
<正>汉传佛教寺院教育也称"丛林教育","丛林"的含义一方面指寺院制定清规戒律,使修行生活井然有序,一方面指寺院常居环境清幽的山林之中,远离喧嚣人境。汉传佛教寺院教育的汉化程度非常高,在建筑、服饰、法器等方面与中国文化融为一体,在教育思想上则与儒、道相互融摄。到今日,可以说寺院是中华传统文化保存最完整的地方。改革开放以来,众多寺院得以恢复重建,但大多以发展文化产业、  相似文献   

6.
当代内地"汉式藏传佛教"寺院的教育制度,采取了内地传统佛教的丛林教育、现代佛学院教育及藏地佛教的经院式教育相结合的方式,体现了这一教育制度的融合性;同时,在"人间佛教"思想的指导下,其教育过程中先进教学设备的应用及对"居士"教育的重视,又体现了该寺教育制度的创新。  相似文献   

7.
2000年前,印度佛教传人中国,从此在中国大地繁衍生息,传播各地。作为佛教徒生活的基地——佛寺,无疑在中国佛教史I:占有重要的地位,如果佛教缺少了一个院,印度佛教将不可能在中国存在下去,更谈不_[发展。在中国三大语系佛教军,每个寺院都有自己的一套完善的制度,宗教活动构成厂佛寺日常生活中的一个主蛰内容,每个欲了解佛教的人,寺院是你必须去的地方。一、佛寺的管理制度汉地佛教寺院有一整套严格的丛林制度。方丈(什持)主管全寺事务,下设四大班首、八大执事等。四大班首指首座、西堂、后堂和堂_1。首座为全寺修行的模…  相似文献   

8.
<正>宗派正统观念兴起于晚明禅林,临济宗密云圆悟一系通过编撰灯录、制作嗣法证明、建立传法丛林等措施,逐步构建起一个具有“正统性”意义的传法系统,将原本零散的地方寺院联结为寺院网络。隐元隆琦受法于密云法嗣费隐通容,后东渡日本建立黄檗宗,并将宗派正统观念与传法丛林制度带到日本,对日本佛教黄檗宗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9.
《中国宗教》2018,(10):37-39
普陀山现已修建开放的佛教寺院有50多处,由普陀山佛教协会(以下简称“佛协”)和寺院僧团两套组织构成了整体寺院群。佛协是管理服务实体,僧团是宗教修行组织。这样的组织定位,既符合现代社会团体管理要求,又继承了传统佛教丛林管理模式。全山寺院(单位)功能与定位也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10.
正七塔禅寺,开山于唐代,中兴于清末,是浙东四大丛林之一,中国近现代临济宗中兴祖庭,汉传佛教重点开放寺院,宁波历史文化名城中的重要佛教地标。近年来,七塔禅寺坚持佛教中国化方向,努力适应时代进步要求、创新寺院管理和发展方式,实现由香火兴寺向文化兴寺转变,有效开展弘法利生事业,营造图书借阅空间,创办佛教文化研究机构,和兄弟寺院一起为浙江推动佛教中国化进程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1.
正一佛教在不同的国别中,核心要义是一样,但是显现的形态不同。从宗教学的观点来看,至少体现在四个方面:理念观念、组织制度、言行举止、体验经验。因此,佛教中国化,起码在如上四点上要体现中国特色,使之成为中国化的佛教。例如,中国化的佛教在理念观念上,看重孝道,强调"一日不作、一日不食",持守素食;在组织制度上,有中国传统宫殿式的寺院建筑,有两序大众系统,有丛林规约,  相似文献   

12.
温金玉 《法音》2007,(4):10-17
佛教东传,在本土化的历程中不仅体现在义理层面与中土固有文化的协调与融合,在修持仪轨、寺院生活方面也有着重大的生存与发展的范式转换。从戒律、僧制到丛林清规、寺院规约,其间之创立、演绎,不仅是教团自身护法安僧之内在需求,也是社会及民众对佛教的规范与期许。佛教是在与社会的互动中推进  相似文献   

13.
在玉佛寺佛教制度建设史上,真禅法师是一个承上启下的人物,其丛林建设的理念与实践,既是对太虚大师、震华法师僧制建设思想的承继与展开,也是对玉佛寺今日弘法利生事业的奠基,以及对僧众学修路径的指向。他的思想中蕴含了佛教由传统向现代的转换,展现着当代佛教制度建设的尝试与实践,昭示了中国佛教在新的时节因缘下与社会的协调与适应。本文分以下几个部分:第一,注重制度建设是玉佛寺之传统家风。近现代玉佛寺云集了太虚、震华一大批法门龙象,他们在僧制建设上的理论创新与实践经验,成为日后玉佛寺中兴期可供借鉴的宝贵财富。第二,真禅法师在玉佛寺开始了他的佛教制度建设的伟业。四十年代初,玉佛寺住持远尘法师退居,震华法师继任,召真禅法师到玉佛寺协助其办理上海佛学院。真禅法师受任为佛学院训育主任,并担任玉佛寺堂主、代理副寺,成为震华法师的得力助手。真禅法师当选为上海市佛教协会会长,任玉佛寺住持。结合上海为这一中国商业都市之首的具体特点,创造性地进行了一系列制度建设,为上海佛教以及中困当代佛教的建设提供了可贵的经验。具体说可以概括为:农禅并重制度在都市佛教中的定位;注重制度建设,培养弘法人才,这包括学戒制度、僧教育制度、寺院学修制度、寺院人才选拔制度、文化建设制度、慈善弘法制度等等。所有这些制度都关系到佛教在现代化都市中的生存与发展。其次,真禅法师还非常重视佛教的正信问题,这是对以往佛教世俗化、鬼神化的批判。第三,今天的玉佛寺与现代丛林的建设。真禅长老的佛教僧伽建设的思想已经在今日玉佛寺的发展和事业上得到体现,从制度方面看,今天的玉佛寺僧伽大众无论从其寺院组织与运作方式,从僧团处事制度,从教育文化制度,从经济管理制度,从僧团与社会的互动关系上都可以看出现代化大都市当中的传统佛教不失佛陀本怀,又能与时俱进的健康蓬勃发展的势头。  相似文献   

14.
《法音》2006,(3):20-20
为了继承和发扬佛教寺院的传统戒律和制度,提高寺院管理水平,妥善解决僧人生前与常住的生活扶养关系.以及年老时的扶养、身体患病时的医疗、圆寂后的丧葬和遗产的处理问题,维护佛教的合法权益,根据佛教在历史上形成的优良传统和佛教寺院的戒律与制度.经过中国佛教协会第七届理事会第三次会议讨论,同意《全国汉传佛教寺院共住规约通则》的修正案,从公布之日起施行。  相似文献   

15.
明清丛林住持职权承袭宋元,主要包括以说法为中心的宗教教育活动、寺院管理事务以及属于宗教礼仪范畴的祝白活动。住持既是僧团的宗教领袖,也是宗教社团的领导者。在佛教世俗化不断加深的历史情势下,明清丛林住持呈现出明显的世俗化倾向。  相似文献   

16.
汉藏佛教的沟通对于当今佛教界、佛学界以及广大的寺院丛林都是非常需要、非常有益的。大乘佛教两大语系的相互交流,可以使整体的大乘佛教得到更好地继承和弘扬,这将有力地促进佛教的发扬光大。在汉藏佛教的沟通方面,已经有人做了一些初步的工作,比如吕先生等支那内...  相似文献   

17.
《法音》2006,(3)
为了继承和发扬佛教寺院的传统戒律和制度,提高寺院管理水平,妥善解决僧人生前与常住的生活扶养关系,以及年老时的扶养、身体患病时的医疗、圆寂后的丧葬和遗产的处理问题,维护佛教的合法权益,根据佛教在历史上形成的优良传统和佛教寺院的戒律与制度,经过中国佛教协会第七届理事会第三次会议讨论,同意《全国汉传佛教寺院共住规约通则》的修正案,从公布之日起施行。中国佛教协会第七届理事会第三次会议2006年2月25日《全国汉传佛教寺院共住规约通则》修正案如下:十四、僧众住寺,常住供养;僧人年衰,常住扶养;僧人疾病,常住医治;僧人圆寂,常住…  相似文献   

18.
贤空 《法音》2000,(1):71-74
佛教传入中国后,道安大师首立较完整的僧团生活规范,至唐代马祖道一确立丛林制度,其弟子百丈怀海制定清规,中国的丛林制度,始形成完备的规制。此一丛林教育制度,代代相传,成为培养僧伽人才的轨范。民国以来佛教界竞相兴办的佛教教育机构,如佛学院、学社、研究所等,则有突破传统丛林教育方式、吸收现代教育制度的特色,使传统丛林教育与学院教育融成一体,形成现代佛教教育的最大特征。一、兴办学院高僧辈出福建是中国佛教重点省份之一。佛教在福建普及社会、深入民间,与时代相结合,与老百姓的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则端赖历代高…  相似文献   

19.
普寿寺坐落于山西省五台山台怀镇。从恢复寺院之初,普寿寺便着手进行对尼众僧格的全面教育,形成以丛林办学为主体,寺委会统一管理,常住、学院互相配合并各有侧重的丛林、学院双重式现代佛教教育体制。2010年12月29日,在首届全国创建和谐寺观教堂先进集体和先进个  相似文献   

20.
民国时期,中国佛教进入改革发展阶段,社会影响力也波及到其他各种宗教。挪威传教士艾香德来到中国后,受佛教影响,积极学习佛经,深入寺庙与佛教徒进行交流,参访南京支那内学院,撰写了有关中国佛教的著作,并依照佛教寺院制度,先在南京和平门外创办景风山基督教丛林,后又在香港建立道风山基督教丛林。艾香德以较为开放的胸怀倡导宗教对话与宗教联合,当时虽然没有得到人们特别重视,甚至还受到了一些批评,但在全球化的今天,宗教对话与宗教联合被越来越多的宗教团体所认同与接受,已成为世界宗教发展中的一种值得关注的文化现象,重新回视艾香德所倡导的宗教对话就显得更有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