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唐代三教中的佛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南北朝末期,北周时佛教已与儒、道并称“三教”。隋唐时期,佛、儒、道分立,成为唐朝三百年来安定社会、统治人心的主要思想支柱。一佛教在三教中的社会影响最大,道教次之,儒家最弱。佛教的因果报应。  相似文献   

2.
李忠 《中国道教》2003,(6):56-58
《太上灵宝元阳妙经》(以下简称《太》)是成书于南北朝时期的道教经书,全文十卷,经文中杂有大量佛教教义。《太》以发展道教为目的,以度人为教义,以人自度为条件,提出相当丰富的教学思想和学习思想。它以道教经书为其教学内容,并提出诸如因材施教、答问、教学相长等教学原则和方法;在学习方面特别提出了独具特色的学习思想。  相似文献   

3.
一、重玄学思想之渊源南北朝时期重玄学的快速发展,一方面是由于大量士族文人加盟道坛,并运用重玄的思维方式注疏老庄,希望在提升道教理论品位的同时,建构道教圆融的经教体系;另一方面是由于佛道之争的需要,使得道教不得不自觉地加强自身教义理论建设,以期与善于精思析理的佛教  相似文献   

4.
“南北朝佛道关系研讨会”纪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北朝佛道关系研讨会"纪要魏道儒,汪桂平,郭清1995年2月23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佛教和道教研究室联合举办"南北朝佛道关系研讨会"。道教室主任马西沙研究员主持会议,佛教室主任杨曾文研究员致开幕辞。道教室和佛教室的研究人员全部到会,北京...  相似文献   

5.
道性思想是在南北朝时期受佛性思想的影响而发展起来的,至孟安排的<道教义枢>时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备的道性理论.<道教义枢>中的道性思想既继承了传统道教的思想,又进一步吸收了佛教的重要思想.<道性义>用理和中道来解说道性,为修道成仙提供形上学的根据.进而,又彰显染净说来为道教完善修行解脱理论.道性思想对于道教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方法论和本体论意义.  相似文献   

6.
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它在东汉时期逐步形成,在汉末黄巾起义失败后经过一系列改造,终于在南北朝时期建立了较为完善的道教组织。尔后,中国文化史上出现了儒、释、道三教鼎立的局面。道教和作为世界三大宗教的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相比有许多不同的特点,使得国内外学者对道教的宗教特征颇有争议。本文试图从马克思主义宗教学的观点出发,对道教作些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7.
隋唐时期,尤其是唐代,是我国道教全面发展时期,继承和发展了南北朝道教。 南北朝时期,是朝代递次更换的时代,除拓跋氏建立的北魏外,其他均为统治时间不超过半个世纪的短命朝代,且均处于有限国土的小型国家性质。至隋建立,乃是中国几百年来又一大统一王朝。隋重佛教,这与政治目的有关,但更重要的是隋文帝的出生及抚养与僧尼有关。据《隋书·帝纪第—·高祖上》载。  相似文献   

8.
胡锐 《宗教学研究》2003,1(2):104-107
本文通过对南北朝时期道教宫观的发展情况的分析,指出南北朝时期是道教官观发展的成熟时期,在这一时期,道教官观在神仙信仰、斋醮仪式以及官观的组织和管理制度方面已经与前期道教有了很大的不同。  相似文献   

9.
张勇 《周易研究》2006,(5):55-59
南朝郑、王易学并立,北朝象数易学占主导,但后期也呈现儒玄并融的趋势.《易传《》和汉代易学创造出来的象数成果得到南北朝易学家的继承,南朝易学家对象数易学中的形式主义学风给予了批判,并呈现出本体论思维与易学象数相结合的思想萌芽.象数易学受到佛教缘起性空理论的批判,但南北朝佛教仍利用易学象数来说明现象世界.在南北朝道教养生理论中,象数易学得到了丰富和发展.在南北朝的宗教风气下,象数易学占验派沦为方伎.  相似文献   

10.
南北朝时期的佛教和道教发展十分兴盛,为了加强对宗教特别是佛道两教的管理,北魏最早设置僧官制度,任命沙门统和仙人博士官,建立了比较完备的宗教管理体制:昭玄系统和崇虚系统,分别管理佛教和道教.北魏的宗教管理体制首开政府宗教管理的先河,国家在政治、经济等诸多领域对宗教实行宏观管理,其先进的管理体制以及诸多管理原则和管理方式为后世所借鉴,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正>南北朝前期,受玄学思想和“魏晋风度”审美观的影响,佛教造像形成了“秀骨清像”的样式。南北朝后期,社会文化强调儒家思想和礼乐教化,佛教造像艺术相应地呈现为“面短而艳”的样式,为隋唐时期佛教造像艺术中国化的完成奠定了基础。一据范晔《后汉书·西域传》记载,东汉永平八年(65),汉明帝夜梦金人,“遣使天竺问佛道法,遂于中国图画形象焉”。佛教最初被视为神仙黄老方术,佛像自然也被视作神仙,其形制特点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12.
本文指出了明清之际道教的“三教合一”思想的特点有四。其一,是对以前道教“三教合一”思想的全面总结和完善;其二,是用道教、儒学、佛教的主要经典相互参证来论证的;其三,是通过分析儒、释、道三教的同与异、长与短处,强调三教一源、本同枝异、体同用不同,以邪、正为标准分辨三教来开展的;其四,用儒家性理学,佛教明心见性的参究法门来阐述道教修性了命的内丹学,以论证“三教合一”。并指出,该特点的形成,既是儒释道长期斗争和相互吸取的结果,也是自南北朝以来,经隋唐宋元诸多道士及道教学者努力的结果,并受到儒、释二家三教合一思想的推动。  相似文献   

13.
盛唐时期的道教美学思想,既主动吸收改造佛教美学思想,又与儒家伦理美学思想和光同尘、对社会审美文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为盛唐以后的美学思想的发展嬗变提供了基于传统的内在动力。研究盛唐道教美学思想,有助于重新审视和评价道教美学在中国古典美学中的独特地位,也有助于认识盛世思想文化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14.
《中国道教》2009,(6):61-61
张泽洪先生在《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7卷第5期撰文指出,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唐代社会,是道教、佛教兴盛发展的重要时期。作为政治、文化中心的长安,亦是全国道教、佛教活动的中心。唐代长安佛教寺庙、道教宫观数量众多,各名山高道、高僧汇聚于此,积极参与社会政治文化活动。  相似文献   

15.
在六朝隋唐时期的佛道之争中,“自然”与“因缘”的辩论是思想理论层面争论的焦点。六朝道教用“自然”否定佛教因果报应的思想,同时又积极地吸收佛教的“因缘说”,但是仍不能克服“自然”与“因缘”之间的矛盾。隋唐道教通过吸收佛教的空观学说,整合自然与因缘的关系,确立以“自然”为中心的调和论,这一说法后来成为道教的共同认识。  相似文献   

16.
香港主要宗教组织简介□刘金光●香港是一个有多种宗教的地区,而且历史悠久。早在南北朝时佛教即已传入香港,天主教、基督教则是随着殖民主义者的炮舰进来的。现在,香港经政府注册的合法宗教共有10多种,除天主教、基督教、佛教、道教、回教、孔教六大宗教外,还有印...  相似文献   

17.
道教作为中国本土的宗教,有没有类似佛教的水陆大斋的法会?有沒有道教的水陆画?史料证明,唐代道教已有自己的水陆大醮,它始源于魏晋道教的三官考召仪,且与南北朝以来流行的黄箓斋关系密切。至清代,又被称为水陆大斋、水陆醮斋,并有科仪法本传世。道教的水陆画始见于晚唐,有着独立庞杂的鬼神谱系。时至今天保守估计全国各地有超过20000多件的明清道教水陆画存在。  相似文献   

18.
<正>一中国传统戏曲是包含文学、音乐、舞蹈、美术以及表演艺术等各种元素综合而成的一门传统艺术,是我国最具有民族特点和风格的艺术样式之一,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佛教道教思想对于中国各个时期的社会生活都产生了重要影响,而中国传统戏曲自诞生之日起,就与佛教道教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这种联系体现在中国传统戏曲的故事文本、剧作审美、戏曲叙事、戏曲表演等各个方面。  相似文献   

19.
综观南北朝的道教,大体而言,南朝以吸收佛教为主,北朝以排斥佛教为主。自北魏的寇谦之(365—448),南朝的陆修静起,对佛教的态度各有不同,而同在因佛教教义日在发展,当有以改革道教。寇谦之结合崔浩,合儒道以排佛,陆修静创立三洞,已在庐山有以吸收慧远东林寺的仪规。(慧远于公元386定居庐山,陆修静于公元453入庐山)于明帝太始七  相似文献   

20.
道教伦理学说从其产生即存在价值观的内在矛盾。这种内部矛盾的不断运动和发展,以及佛教伦理的强烈冲击,导致道教在竭力排斥佛教伦理的同时,逐渐接受了佛教伦理的影响,通过缓慢的自我更新而达到自我强化。于是由前期的调和人道与仙道,渐向出世思想倾斜,终至后期的弃世出家、径取仙道;道教神仙思想则由前期的外丹信仰、肉体成仙逐渐向内丹信仰和心性超越、精神不死信仰转化。道教伦理的这个发展历程,恰与佛教逐渐接受中国传统伦理影响的汉化过程相并行,致使“三教合一”思想形成。至此,中国伦理学说的社会控制力达到了空前强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