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改革开放30年来道德教育发展特点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过程也是道德教育发展的过程。30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和中国社会的发展变化,道德教育的发展也呈现出与时代步伐共同演进的特点:逐渐形成从运动式的道德教育到形成规范的道德教育体系;坚持爱国主义教育为道德教育的主线;从社会道德教育到个人品德教育与社会道德教育相统一;道德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公民教育转变;利用现代媒体和社会活动开展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2.
鄢建江 《伦理学研究》2006,(4):43-46,58
朱熹对《大学》研究有很大贡献,《大学章句》道德教育理论在道德教育的理论基础、道德教育目的、道德教育过程、道德教育规范、道德教育方法等逻辑要素方面有丰富的内容,《大学章句》展示的中国古代道德教育模式为当代公民道德建设尤其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文化滋养。  相似文献   

3.
先秦儒家教育虽然包括道德教育、文化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养等三方面的内容,但重视道德教育是其重点。先秦儒家重视道德教育具有三大特点:一是以人禽之辨为基础,二是以道德教育为根本,三是能够达到提高道德修养和改变人的气质的良好效果。它虽距今2000多年,但仍对当代教育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4.
论哥特式教堂所营造的独特道德教育环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考察西方学校道德教育发展的历程不难发现 ,宗教教育始终占有重要地位。宗教教育首先是宗教信仰教育 ,同时也是道德教育。宗教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将宗教信仰与宗教倡导的一系列道德规范内化为人们自觉的信念与行为。在这种内化 ,即促使道德规范自律的过程中 ,作为宗教教育重要场所的教堂 ,通过营造出独特的精神氛围 ,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从教堂营造出独特道德教育环境的做法中 ,可以梳理出一些具有普遍价值的因素 ,对我们进行道德教育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道德教育是大学教育的根本,然而目前高校中的德育处于低效和边缘化的困境,高校道德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社会生活。道德源于生活、融于生活,只有与社会生活相匹配的道德教育才是具有实效的道德教育。道德教育匹配社会生活,即理念匹配、"教""学"匹配和知行匹配。渗透式德育、价值澄清德育、体验式德育是增强高校道德教育与现实社会生活相匹配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6.
借鉴中国传统德育方法徐雅芬在《中国优秀道德传统教育与高校德育》一文中,指出中国传统教育方法对当前高校德育工作有积极的借鉴作用。1.“忠恕”之道的道德教育法。“忠恕之道”是儒家伦理道德的基本要求,也是儒家的一项基本道德教育方法。所谓“忠”,是指“己欲立...  相似文献   

7.
科尔伯格在其道德发展理论的基础上建立的道德教育理论遵循了心理学的理论基础、教育学的实践检验和哲学的反思三位一体研究思路的循环,在美国当代道德教育领域中产生了巨大影响。他创建了以发展为目的,通过道德讨论和公正团体法,促进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提高,并最终实现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的统一的道德教育体系,对中国道德教育尚存的问题以及中国道德教育的发展都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8.
从五四运动开始,我国的道德教育理论开始向西方寻求借鉴,至今已有整90年的历史.这90年大致可分为引入、批判、反思和借鉴等四个时期.本文以杜威道德教育思想在我国的传播为视角揭示出五四运动以来中国道德教育理论西学东渐的历史进程及发展的规律,由此提出对于当代中国道德教育理论探讨具有借鉴意义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道德教育和公民教育分别以培养好人和好公民为目标,二者在学术传统、教育内容、教学方式和教育时段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然而,道德教育和公民教育之间的差异并不能切断二者之间"天然的联系"。在现代社会,必须同时推行道德教育和公民教育,而不是以一者取代另一者。"替代论"的问题在于未能全面把握道德教育和公民教育之间的差异与共生关系。道德教育和公民教育之间的差异根源于二者理论基础的转向而导致的道德基础的差异。这一差异使得二者对于德性尤其是对于公民德性的理解产生分歧。解决的路径在于证成二者道德基础的同源性,从而使道德教育成为公民教育的基础,使公民教育成为道德教育的保障。由此,道德教育和公民教育将在差异中实现共生,共同引导个体以其理性去批判和反思何谓美好生活以及如何追寻美好生活。  相似文献   

10.
我国的道德教育有着悠久的历史,其主体流质是道德顺从教育,原因有:伦理本位的思想传统;群体本位的教育倾向和道德教育的政治统治功能强化。当代道德教育的时代背景的变迁即社会结构的转型和多元化社会的形成以及当代道德教育人本倾向和生活世界的实践回归,标示着道德选择教育成为了道德教育的内在要求和指向。  相似文献   

11.
肖雁 《管子学刊》2007,(1):33-37
从性、天统一的德性论,到“德教”、“成德”的德性生成论,再到以德行仁的仁政学说,呈现出了孟子道德形上学的基本理路和环节。这一思维理路反映了中国哲学、尤其是儒家哲学认识和把握世界的基本方式。  相似文献   

12.
江泽民的思想道德教育思想表现为对党的前代领导人德育思想的明显继承性,鲜明的理论创新性和内涵的丰富性等特色。他把德育纳入“三个代表”的重要内容,作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作为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以德治国、依法治国的重要措施之一,从而把德育提高到治国和兴国的战略高度。江泽民关于德育的学说,是对中华传统的优秀德育思想的弘扬,是对马克思德育理论的创新与发展。  相似文献   

13.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思想道德教育的重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龙静云 《伦理学研究》2004,(1):76-80,108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实践中 ,思想道德教育对培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建立社会主义道德体系 ,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当前 ,思想道德教育的重点环节应放在以下三个方面 :加强对广大农村居民的思想道德教育 ;围绕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有效开展法治、德治教育 ;在方法论上实现由以义务为起点的思想道德教育转变为以权利为起点的思想道德教育 ,由单纯的思想道德教育转变为以利益赏罚为载体的思想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14.
我国对“礼”和“礼仪”的认识经历了曲折的过程。传统道德中许多关于“礼”和“礼仪”的论述 ,包含着合理的思想内核。我们要很好地利用这笔财富 ,充分发挥它的道德功能 ,广泛地开展礼仪教育 ,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5.
道德相对性表现为道德准则规范具有具体性、差异性和不确定性.道德相对性中渗透了道德绝对性即存在普遍的、共同的、不变的道德价值.道德相对主义的错误在于夸大相对性而否定了绝对性.但道德相对主义基于道德相对性的某些主张有一定的合理性.正确理解道德相对性在道德实践中有重要意义.个体道德自主性的提高,既要把握绝对的道德价值观念,同时需要把握道德的相对性以提高具体情境中道德判断和选择能力.  相似文献   

16.
个体道德需要即个体对道德的依赖性,这种依赖性是由个体作为社会存在物的规定性所决定的。个体道德需要不仅是个体道德认识的出发点和归宿,是个体道德态度的核心,而且是个体道德活动的内驱力,因此,在公民道德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应当以个体的道德需要为切入点开展道德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17.
探讨儒家德育课程思想,不仅可以使我们充分认识儒家思想的精华和糟粕,而且可以使我们从中探求其之所以长期占据我国传统思想文化统治地位的原因,寻求其中所蕴含的深刻的民族文化心理,对我国当前思想道德教育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18.
中国体育市场的法律规范与伦理规范本身具有依存性,中国体育市场现阶段发展主要不是法制缺乏,而是需要重构伦理规范并给法制规范以新的支撑点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青少年网络道德与其网络偏差行为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晓辉  雷雳 《心理学报》2010,42(10):988-997
青少年已经成为中国互联网的最大用户群体,他们在使用互联网中表现出的偏差行为与道德的关系值得关注。该研究使用问卷法探讨了496名青少年的网络道德特点与网络偏差行为表现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1)青少年的网络道德表现较积极,网络道德认知、情感和意向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2)青少年的网络偏差行为不算严重,但男生的网络过激行为和网络色情行为显著多于女生,且网络过激行为随着年级升高而减少:其中网络攻击性、易怒、敌意和冲突水平都随着年级的增长而呈下降趋势;(4)青少年的网络道德认知和意向对网络偏差行为有反向预测作用,网络道德情感不能预测其网络偏差行为表现。网络道德越积极,表现出来的网络偏差行为越少。  相似文献   

20.
Thinking about the decline of morality in post-reform China,the author analyzes the development of virtuous governance based on moral education,and concludes that the reason why ancient rulers were so infatuated with it was the inhibitive function of public evaluation on moral transgressions in familiar neighborhoods.However,as China transforms into a dynamic and commercial society,and its people move from familiar neighborhoods to alienated communities in the cities,public evaluation is losing its power over moral transgressors.To prevent the collapse of the moral system,it is necessary to use rule by law to foster people's sense of justice and rule-consciousness-not to simply hope for the appearance of more altruists.This is possible because law is the embodiment of moral principle,and because legal restraints and penalties can be internalized as habits.After a sense of justice and rule-consciousness has been established in people,we can again take up Confucian virtue education to nurture people's sense of shame and dignity,and their humane and righteous mind.However,to stop the current chaos and corruption,it is urgent that we adopt rule by law and supplement it with moral educ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