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佛教哲学是佛教独有的宇宙观和方法论,是佛教徒进行修持以期解脱的理论依据,也是佛教医学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基石。深入研究佛教哲学与佛教医学的有机联系,必将促进哲学研究和医学科学的发展。一佛教哲学博大精深,其中,与佛教医学密切相关的有“四谛”、“缘起性空”“四大增损”、“五大归纳法”等内容。“四谛”是佛教的基本内容:四谛是说世间的苦(苦谛)和苦的原因,以及苦的消灭(灭谛)和灭苦的方法(道谛),谛的意义是真理。四谛所依据的哲学理论是“缘起性空”“缘起”,亦名缘生,是“因缘生起”的略称。缘,意为关系或条件,所谓缘起,即诸法由缘而起。也即宇宙一切事物和现象的  相似文献   

2.
缘起论对于佛教道德哲学的基础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此有生无灭即彼有生无灭的缘起论是佛教道德哲学的核心理论,体现了佛教伦理的关系性思维。佛教依此建立起道德哲学体系中四谛、八正道、十二因缘、四法印等基本原理,体现出无我、平等、慈悲、民主、超越等基本伦理精神,显示了佛教作为道德性宗教的特色。  相似文献   

3.
佛教庞大的教义体系中蕴含着丰富的和谐思想,它们在构建和谐社会、促进世界和平中,具有积极的作用。 从佛教“四谛”中汲取克制贪、嗔之心 四谛是对造成人生苦恼的原因及摆脱苦恼途径的总说明.包括苦、集(因)、灭(灭除苦恼,达到解脱)、道(灭苦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编后语     
《法音》1994,(6)
学修佛法者,当知教祖释尊所说佛法的根本大意。自释尊成道以来,转法轮四十五载,那时所说教法有华严、阿合、方等、般若、法华汉第五时,言教洁如烟海,为究其根本,给信众以学修之航向,吴信如大居士在《佛法之根本和教法之分类})一文中极为明晰地阐述了佛法的根本及其三重关系:佛法依四谛为根本;四谛又以三学为根本;而三学之根本,又在般若。佛法之根本虽同出一辙,但分演繁多,文中还就释尊所说的教法作了八大分类。这对学人在总体上对佛法有一明晰的把握,无疑具有极大的研益。我国的翻译事业,自翻译佛经始。从东汉至今,译经事…  相似文献   

5.
(二)华严宗的法界三观 华严宗法藏、澄观等人也表现出对观法的重视,撰写了一系列有关观法的著作。从现存著作看,所论述的观法主要是法界三观、妄尽还源观、唯识观。普贤观、三圣圆融观、五蕴观、十二因缘观等,分别对宇宙、人生和佛菩萨提出了相应的观法。从各种观法的内容、关  相似文献   

6.
佛教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的基本思想是:“空性是诸法(宇宙的一切事物和现象)实相,缘起法则起,缘散法则散”,不同事物的实相在空性系统中是有区别的。修行者在空除一切执著的实践中体认了诸法的实相,就有了“空慧”的思想和“无我慧”的世界观。这是一种对世间人生观的超越,他慈悲喜舍,营建人间充满仁爱的言、行、精神,是建设和谐社会的促进力量。  相似文献   

7.
大昭胜境     
大昭寺做为藏地第一座佛寺而深得藏胞的敬仰,大昭寺更因为供奉着释尊金像而成为藏胞们心中向往的圣地。人们说,到了西藏不着金佛等于白跑一趟。所以,来到西藏,我首先去的是大昭寺。由于大昭寺是尺尊公主出钱所建,寺门便朝西面向尼泊尔,供奉她带来的释等八岁等身像。寺北不远有个小昭寺,由文成公主兴建,所以守门朝向东上大唐,供奉她带来的释尊十二岁等身像。据说释尊驻世时,曾塑三尊等身像,分别为八、十二、三十岁时的形貌。二十岁那尊像早年沉入印度洋,另二尊现存西藏。因释尊曾预言十二岁像将在中国得到供奉,并亲自为塑像开光…  相似文献   

8.
《大智度论》的宗旨是宣扬菩萨行,主题是“般若波罗蜜”,禅观也围绕般若而展开。般若所行之境为“实相”,故论中主张“禅定是实智慧之门”①,即求证佛教真理的方法,称为“实相禅”。禅是般若的助缘,以般若正观为尊导。禅修的基本原则是“从空法起禅定”,即以“不可得空智”和合诸法而修。论中还介绍了一个重要的实相观:空假观。  相似文献   

9.
相对之原理见于大易“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宇宙相对之二大动能也。此两种相对不同之势用,互为消长、依存,推动宇宙、人生,乃有今日之大千世界。凡事物皆有正反两面,故有利则有害,有是则有非;利害同一体也,是非同一体也。于生死、寿夭、成败、得失莫不皆然,宇宙万有无不在相对原理之中,人则茫然而不知,此易学之妙用也。本文特举相对概念之大者:一曰善恶,二曰是非,三曰祸福,四曰生死,五曰寿夭,六曰得失,七曰贵贱,八曰黑白,九曰荣辱,十曰利害,十一曰忧乐,十二曰正反。此十二曰,争议之大者,而论其所以自处之道,欲人不堕入相对之迷雾中而无以自拔也。综上十二项皆物论争议之大者,执相对之两端而纷纷不息,则世界永无宁日,不如泯绝相对之概念以归于中和。孔子所谓“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不仅人类和平共存,则天人亦和谐无间矣。  相似文献   

10.
一、人生佛教之意趣佛法是佛所证的一切法实相,及众生可以由之证到诸法实相的方法。同时,在佛亲证的方面为证法,就佛对众生说的方面为教法,前者是契理的,后者亦兼契机的,这是佛法大概的性质。佛以所证的法应机宣说,佛在世时佛为法本,一切皆依佛说,佛灭度后,佛弟子结集佛法而流传于世,始有佛教。初为迦叶阿难等综合整理为《阿含经》,古译为“法归”,即一切佛法的汇归。后经几百年流分为各种部派,至五六百年间部派相争,不能见佛法的真相,于是龙  相似文献   

11.
《百喻经》中的佛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百喻经》成书于公元 1 50年之前大乘佛教产生初期。它以生动活泼的故事作比喻 ,阐述了小乘佛教的基本教义苦、集、灭、道等四谛和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寂静等三法印及大乘佛教的缘起性空、八不中道和八识理论 ,从而调和了小乘和大乘的矛盾及大乘中中观学派与瑜伽行派的矛盾 ,使佛教得到了长足发展  相似文献   

12.
程群 《法音》1998,(12)
佛教的慈悲观、布施观与福田观智慧与慈悲是佛法的两大基本精神,佛陀在以佛眼之智洞彻诸法实相的同时,慈愍三界火宅众生,甚于父母念子。“以无尽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兴于世,光阐道教,普令群萌,获真法利。”(《大无量寿经》)慈者,与一切众生乐;悲者,拔一切众...  相似文献   

13.
教祖释尊所说之五时教法释尊成道以来,于四十五年中,大转法轮,普利含识。综其一代所说教法,凡分五时:第一时—一华严时怫初成道三七日中,在寂灭道场说法。所说教法—一华严经。或称此为“日出先照时”—一先照高山或称“此为转无上根本法轮”或称此如从牛出“乳”第二时—一阿含时佛起于菩提树下而趣鹿苑,为侨陈如等说法(或云凡十二年人所说教法—一四阿含经。或称此为“日升转照时”之初转—一次照黑山或称此为“转依本起本法轮”之初或称此如从乳出“酪”第三时—一方等时佛离鹿苑而巡化各地,广为说法(或云凡八年)。所说教法—…  相似文献   

14.
漫漫人生路     
莫子 《佛教文化》1995,(3):24-25
人生是苦·人身难得 释迦牟尼佛还是太子的时候,感悟到生、老、病、死之苦,从而发下大愿,要追求了脱生死的真谛,终于在菩提树下完成了无上正觉。 佛探寻人生的究竟是从“苦”字开始的,所以佛陀说法先说“四谛”,“四谛”第一谛就是“苦谛”。也就是关于苦的真理。 人因为有身,便有痛苦。人身是苦的聚合之所。 虽然人生是苦,人身又是苦之聚合所,但在这世界上要修人身也颇不易,需要多种善因的。可谓:人身难得!  相似文献   

15.
断酒肉文一弟子萧衍敬白诸大德僧尼、诸义学僧尼、诸寺三官:夫匡正佛法,是黑衣人事,乃非弟子白衣所急。但经教亦云:佛法寄嘱人王,是以弟子不得无言。今日诸僧尼开意听受,勿生疑闭、内怀忿异。凡出家人,所以异于外道者,正以信因、信果、信经所明、信是佛说。经言:行十恶者,受于恶报,行十善者,受于善报。此是经教大意,如是,若出家人犹嗜饮酒、吹食鱼肉,是则为行同于外道,而复不及。何谓同于外道?外道执断常见、无因、无果、无施、无报,今佛学弟子,酣酒嗜肉,不畏罪因,不畏苦果,即是不信因、不信果,与无施无报者复何以异…  相似文献   

16.
对于物质世界的根本实相:老子认为是存在于天地之先的道,佛教认为是具有复杂结构的空性。老子之道与佛教的空性,客观上存在融通及相似之处,这对于促进现代科学及哲学的发展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相似文献   

17.
《法音》1991,(12)
一、因果的形成、区分与人生的向往佛教哲学最中心最基本的理论是“缘起”或“缘生”说,所以它常宣称“众缘生法”。缘,即现代所说的条件,法,即普通所说的事物。宇宙间每一事物皆能为条件产生它事物而为因,所以瑜伽说“因义是缘起义”;任何一事物又皆由许多条件产生而为果,所以瑜伽说“果义是缘生义”。由于事物皆能为缘、又皆由缘生,所以一切事物既都是因,又都是果。同时因更有因,而因无尽;果更有果,而果无穷。《成唯识论》说:“观现在法,有酬前相,假立前因,对  相似文献   

18.
佛为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唯以佛之知见示悟众生,无有馀乘若二若三。三世十方诸佛,法亦如是,虽以无量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词,而为众生演说诸法,是法皆为一佛乘故。无一众生而不具有如来智慧,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证得。过去诸佛皆以小乘引诱,然后令入究竟一乘。故往波罗奈国,转四谛法轮,度侨阮如等五人,渐渐诸处,乃至千万。亦为求缘觉者说十二因缘,亦为求大乘者说六波罗蜜。中间又为说甚深般若波罗蜜,淘汰如上声闻,进趣诸小菩萨。渐渐见其根熟,遂于灵鹫山开示如来知  相似文献   

19.
去年《法音》第二期和第五期刊载了《打开人生奥秘之门》和《关于“佛教是无神论”的进一步研究》两篇文章。在前文中,贾题韬居士认为,佛教不承认有造物主,有管理世界的神,因为一切法皆从缘生,可见佛教是无神论;在后文中,游有维居士在肯定贾论的基础上提出,根据《成唯识论》,人的精神是不灭的,因此说佛教又是有神论。二文论记周详,令人叹服。释尊成道时发现,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著,不能证得。遂大兴教化,欲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这就否定了造物主、管理世界的神的存在,提升了人的价值,把神的世界改换为人的世界,这从古印度社会崇尚祭祀,普遍崇信神祗的情况看,无疑是思想界的一大飞跃。这是现代佛徒引以自豪,以无神论自居的理由。  相似文献   

20.
一、拔除"烦恼之矢"《经集》(Suttanipāta)中的"执杖经"一章,有以下的诗句,作为释尊的言教流传下来。请看人们互相争斗,从执杖中产生恐怖,我将按照我的感受来说明这种苦恼(935)。①看到人们像浅水池塘里的鱼一样乱蹦乱跳,看到他们互相倾扎,恐怖涌上我的心头(936)。②释尊在世的印度是一个动荡的时代,很多小国被大国吞并,战乱不断。社会历史呈现出论争不休、纷争不止的情势。事实上,在释尊的晩年,释迦族就被大国憍萨罗(Kosala)所征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