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茶之境     
正《红楼梦》中妙玉有泡茶三杯论:"一杯为品,二杯既是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饮牛饮骡了。"这种超凡脱俗的品茶论道,在我看来有点不近人情的诙谐,也有点自命不凡的孤傲。"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饮茶起源于神农氏的传说,这说法真假难辨。古人把饮茶归功于神农,我想不过是想赋予茶以文化气息,后人也沿袭这种理性的  相似文献   

2.
好友如茶     
好友如茶.偶然想到这句话,是在一个深秋的午后。那日,天高气爽.朋友的庭院中,阳光将我们的背影拉得长长的。递给我一杯茶时,他问.怎样的朋友最好、最长久?捧着芬芳的香茗,我未加思索,“好友如茶”这四个字,便脱口而出了。  相似文献   

3.
小时光     
林清玄先生在《小米》一文中写道:“小小,其实是很好的,饮杯小茶,哼首小曲,散个小步,看看小星小月,淋些小风小雨,或在小楼里种些小花小木,或在小溪边欣赏小鱼小虾……”不觉想起那些小小且美好幸福的时光片段。  相似文献   

4.
把杯子放下     
一名心理学家在教室里给观众上一堂《压力管理》课。她举起一杯水,每个人都预想被问“半杯满,半杯空”的问题。然而,心理学家笑着说:“这杯水有多重?”各种回答都有:8—10盎司。心理学家回复道:“绝对的重量并不重要。  相似文献   

5.
吴勇 《宗教学研究》2007,1(2):68-73
《高僧传》、《祐录》等佛教文献记载佛法初传历史,依据的是《牟子理惑论》。《牟子理惑论》甚至影响了在南方翻译的佛经。汉末交州,社会安定,儒学盛行,学术自由,与海外交往密切,从而为佛教传播提供了条件,但也抑制了佛教传播范围和程度的进一步扩大,这是《牟子理惑论》创作的历史背景。《牟子理惑论》首先译Buddha为“佛”,并在中国南方介绍了佛“相好”制。  相似文献   

6.
书拉蜜 《天风》2009,(11):62-62
“热浪扑面的时节,觅一处清凉之地,泡一杯香茗,打开《天风》,享受那天上来的清风,一定惬意无比。”这是《天风》2009年第8期《编者的话》里一段沁人心脾的话,它很好地诠释了我此时的心情。  相似文献   

7.
正吃茶喝茶品茶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当我们细细品啜一杯清香的茶时,似乎也品味出中华文化的厚重和广博。道教与茶文化渊源深厚,以下对此作一探求。一、"茶""道"相辅(一)道以茶为佐——茶的自然功用与宗教功用茶之性,益于人。"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陆羽:《茶经》)作为历史悠久的饮品,茶最早的功能就是药,这从"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可以得到证实。除了解毒,茶还别有养生特效,"茶叶苦,饮之使人益思,少卧,  相似文献   

8.
一日,明太祖朱元璋微服出巡探访,到一古庙忽觉口渴,一农夫奉上一杯茶,明太祖感激之余, 赐农夫为县令。当地一名书生听说后,心里极为不平,便于古庙作一对联:“十年寒窗下,不如一杯茶。”翌年,明太祖重游此庙,见此对联,知道是针对自己而题,遂提笔写道:“他才不如你,你缘不如他。”懂得广结善缘,才会有人  相似文献   

9.
生命之旅     
桌上放着一杯茶,几枚茶叶上下颠簸着,犹如人生的沉浮。我蜷缩在阳光里,静静地看着,脑海中追溯起那个古老的蛮荒年代。却发现,《圣经》中那些古老的片  相似文献   

10.
中国佛教协会会长、全国政协副主席、著名书法家、诗人赵朴初喜好饮茶,还经常以茶入诗,深得饮茶真趣。在赵朴初的茶诗中,其中一首五绝《吃茶》(题为笔者所加)诗人尤为喜爱,曾多次写成条幅赠人或贺会: 七碗爱至味,一壶得真趣, 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在这首诗中,赵朴初化用唐代诗人卢仝的“七碗茶”诗意,引用唐代高僧从谂禅师  相似文献   

11.
道教与茶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茶不仅契合道教道法自然的教义,而且在道教养生医疗方面发挥着独特作用,更是道教斋醮科仪中重要的祭品和法器。顾炎武《日知录》:“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约战国末,人们开始饮茶。道教与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作为饮品,在水质上,茶天然地契合道的特质。从陆羽《茶经》到明人钱椿年的《茶谱》、张谦德的《茶经》,各种茶典皆以山水、泉水为佳,此取道法自然之义。  相似文献   

12.
喜多郎的音乐象歧曲多变的河水一样在屋里潭瀑流淌,而桌上新书还散发着墨香,一杯清茶,一块自制的玉米饼,午后的阳光懒洋洋地洒落窗前。他来自遥远的南方,黝黑而且健壮,毕业十年之后的重逢,在他脸上写满了兴奋。叙过契阔,话题自然而然地盘绕到一些“热点”上:房子、股票、汽车、出国……就想起当年哥哥那批人,热衷的话题曾经是手表、自行车、席梦思—…·是不是现在这些就到头儿了;不会吧,还会有游艇、别墅、滑雪、渡假…··有没有头儿?我们俩都承认没有。于是长长的静默,茶添过一杯又一杯。正是柳絮舒卷,香雪满地的季节,空…  相似文献   

13.
“羽民”、“裸民”与良渚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江苏史学》(内部刊物)1988年9月第1期,曾刊载了拙文《“羽人”与良渚文化》。在这篇文章中,笔者初步探索了古代南方“羽人”即“羽民”与浙江余杭县反山和瑶山良渚文化遗存的关系,说明这里的良渚文化遗存应是“羽人”即“羽民”的文化遗存,是吴越先民的文化遗存。近两年  相似文献   

14.
渴望     
那一年,那一天,你办完了退休手续,在吉祥的“主麻”日,你高兴的跟我说:知感真主!终于有更多的时间来立行五功,宣传教门。是啊!回想已往的日子,你总是忙忙碌碌,经常在外出差,旅途疲劳让你筋疲力尽,可你每次回到家中第一件事,便是沐浴更衣、交还“乃玛孜”。每当这个时候,家人已按照已往的习惯,把一杯清香扑鼻,热气腾腾的普洱茶,和你的良师益友,在你出差期间未曾读到的那期《中国穆斯林》杂志摆在你的面前。你慢慢的品着普洱茶,神情专注的阅读,旅途的疲劳早已在你的“干办”中荡然无存。今天,你虽已退休确更加忙碌,每天清晨都能看到你熟悉的身…  相似文献   

15.
茶道     
《法音》1981,(3)
茶道是日本民族通过饮茶方式进行和平、友好交往的一种活动,有着悠久的历史。“里千家”是日本最大的全国性茶道组织,千宗室是“里千家”第十五代家元。根据史料记载,在我国宋朝时期,日本荣西禅师来中国参学,携带茶子回日本种植,写成《吃茶养生记》,认为“茶能养心脏,心脏治则四脏自平”,“茶能除睡眠,修道人可吃”,把喝茶同  相似文献   

16.
生命之旅     
桌上放着一杯茶,几枚茶叶上下颠簸着,犹如人生的沉浮。我蜷缩在阳光里,静静地看着,脑海中追溯起那个古老的蛮荒年代。却发现,《圣经》中那些古老的片段,竟与生命之旅如此的契合。  相似文献   

17.
杨笑天 《法音》2000,(5):22-29
一 关于达摩的最早传记史料是《续高僧传》的“达摩传”[1]。据该传说,达摩是南天竺人,婆罗门出身,因悲愍此边隅之国,欲以正法相导,故而远度汉土。初抵中国,是在刘宋时代(424─479),所到达的地方是“南越”,就是海南岛对岸一带地方[2]。 关于达摩在南方的经历,《续高僧传》的本传中没有记载,只在“法冲传’中简单提到达摩曾将四卷《楞伽》“传之南北”、“后传中原”。据此则达摩在北渡之前有可能曾在南方传授过四卷《楞伽》。《楞伽师资记》说达摩上承求那跋陀罗,暗示达摩曾与求那跋陀罗相见。若两人真的曾经相见…  相似文献   

18.
幸福十语     
正1央视《夕阳红》节目主持人请一对已过了金婚的老夫妇谈谈50年生活中最幸福、最难忘的事。老妇沉思后说,那是在抗战时期,我们住在重庆的一个半山坳里,我每天下山去干活。有一天我干得满头大汗,精疲力尽回到家里时,看到他新买了一只大茶杯,给我凉了一茶杯的凉开水,真解渴哟!打那以后,他每天都要给我凉一杯凉开水。  相似文献   

19.
词语琐谈     
(一) 一抔黄土在广播电视中时而听到演员把“一抔黄土”读作“一杯黄土”,这是把“抔”与“杯”两个形近字弄混了。其实两个字读音不同,意义有别,是风马牛不相及的。“杯”音bēi,是大家所熟知的常用字,而“抔”在现代汉语中则不大常用,因此有人就把它误读作“杯”了。  相似文献   

20.
《续高僧传·菩提达摩传》中的“宋境”一词有“时间 空间”的含义,意即“刘宋的境内”,并非孙述圻所说是泛指五到六世纪的“中国南方政权”的辖地。菩提达摩的于刘宋明帝至顺帝年间取海路来华,抵达“宋境南越”,“菩提达摩是否谒永宁寺”是确定《续僧传》与《伽蓝记》所载的“菩提达摩”是否为同一人的重要逻辑环节,胡适没有作这一环节的“求证”。考古资料揭示,道宣对永宁寺的记载有失实;文献考证表明,道宣撰《续高僧传》时,依据《洛阳伽蓝记》一书,但删去菩提达摩谒永宁寺一事,证明了二书所载的“菩提达摩”同为一人。菩提达摩大致于神龟元年(518)至永安三年(530)之间谒永宁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